王忠嗣唐朝名将

本 名:王忠嗣

别 称:王训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华州郑县

出生时间:706年

去世时间:749年

主要作品:《平戎十八策》

主要成就:大破奚、契丹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大破吐蕃

官 职: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

封 爵:清源县公

追 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 唐朝名将王忠嗣简介

王忠嗣(706-749年),初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714年),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战中。

王忠嗣幼年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使吐谷浑降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吐蕃举国之力守之,不宜轻举妄动,玄宗不听,命令董延光攻打石堡城,结果没有按期攻下。

王忠嗣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唐玄宗对王忠嗣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宝应元年(762年),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人物生平

养育宫内

王忠嗣原名王训,父亲王海宾,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在陇上以骁勇闻名。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进犯陇右,唐玄宗下诏命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抵御。薛讷派王海滨先锋,到武阶与吐蕃兵交战,王海滨取胜,杀获了很多吐蕃军。众将嫉妒他的战功,按兵观望,王海宾兵少,众寡不敌,王海宾战死,唐朝大军乘机进攻,斩首一万七千吐蕃军首级,缴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王晙率军与薛讷军汇合,一起追击吐蕃军,又在长城堡击败吐蕃军,前后杀获吐蕃军数万人。玄宗怜惜王海宾,追赠他为左金吾大将军。

王训时年九岁,授任尚辇奉御。入宫拜见唐玄宗,伏地大哭,唐玄宗安慰他说:“这相当于霍去病的遗孤啊,等到年壮而拜为将。”赐名“忠嗣”,收养在宫中。李亨为忠王时,唐玄宗叫他与王忠嗣交往。

勇猛善战

王忠嗣长大以后,为人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富於用兵的谋略,唐玄宗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唐玄宗很器重他,说:“你今后必然成为良将。”让他试守代州别驾,大姓豪强关闭门户收敛行迹,不敢犯法。王忠嗣经常率轻骑出塞,李亨禀告唐玄宗说:“王忠嗣勇于战斗,恐怕损失了他。”因此朝廷将他召回。

开元十八年(730年),朝廷又授予其父安西大都护之职。信安王李禕在河东,萧嵩出河西,多次引荐王忠嗣为自己的部下。唐玄宗因他年轻,心怀为父复仇的意愿,下诏不可以任为重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萧嵩入朝,王忠嗣说:“跟随公已经三年,没有什麽回报天子。”于是请求率精兵数百袭击敌虏。适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部下想要返回,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萧嵩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唐玄宗非常高兴。多次迁任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与皇甫惟明互争高低,皇甫惟明诬陷他有罪,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富於才干,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追召他赶赴河西,进军攻取了吐蕃新城。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卫郎将,专知兵马。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唐军寡不敌众,全军都很恐惧。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授予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多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

威震边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以本官又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替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多次加权知河东节度使。当月,田仁琬作为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依然为朔方节度使。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这年北伐,与奚怒皆在桑干河作战,三次将他打败,俘获其大量人马,耀武漠北,凯旋而归。此时突厥叶护刚刚发生内乱,王忠嗣率强盛军队以威震慑,乌苏米施可汗害怕请求投降,却变化拖延不到。王忠嗣于是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之间使用反间计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败逃。王忠嗣于是出兵讨伐,夺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西杀死葛腊哆,率领其部落一千余帐进京朝拜,于是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第二年,又击败怒皆及突厥的军队。从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来犯。

天宝三年(744年),突厥拔悉密等九家姓叶护联合攻打乌苏米施可汗,将其首级传到京师。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被授予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五月,被封为清源县公。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凭借国家的力量,来捞取个人功名。”训练兵马,缺少份量的一定要补上。有一把重达一百五十斤重的漆弓,曾贮在袋中,表示没有多大用处。军中士卒都日夜思战,由于常常派遣侦探观察敌方的薄弱地方,然后出奇兵攻击,因而士卒喜欢这样做,师出必胜。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

四镇节度

天宝四年(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从朔方到云中,边境线长达数千里,在要害地段开拓旧城,有的地方则自己制定规则,开拓边域各数百里。自从张仁亶守边四十多年之后,王忠嗣继承了他的功业,北塞的胡人又停止了战事。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皇甫惟明由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由此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月,又暂替朔方、河东节度使事。王忠嗣佩带四种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都归其掌握,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不久授予鸿胪卿,其余官职如故,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授其一个儿子五品官职。后来频频在青海、积石作战,都大获全胜。不久又在墨离讨伐吐谷浑,占领其全国后凯旋。

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这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

遭谗获贬

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

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勉强服从,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告危,跑进来相告,等他来时,王忠嗣问:“李将军有什么事吗?”李光弼上前说:“请商议军情。”王忠嗣说:“为什么?”光弼回答:“大夫以士卒为己心,有拒绝董延光的怒色,虽然接受了诏令,实际上是耽误他的谋略。为什么?大夫以数万兵出战,却不悬以重赏,这怎么能鼓起三军的勇气?大夫财帛装满库房,何必可惜以万段的奖赏来堵住谗言之口呢?这次战斗若不能取胜,将归罪于大夫啊。”

王忠嗣说:“李将军,我的决计已定。平生的初愿,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如今力争一城,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忠嗣怎么能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呢?如果陛下责备我,不就是失去一个金吾羽林将军,回朝做侍卫吗!其次,难道失去一个在黔中的辅佐人吗?这些我也心甘情愿了。即使这样,你还是关心我的。”李光弼谢道:“我担心连累大夫,因而向你提出忠告。大夫能遵循古人之事,不是我能达到的。”于是恭敬退出。等到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承蒙唐玄宗宠爱,因而上奏说王忠嗣为冤枉,辞语非常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不过仍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天宝七年(748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749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追赠其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师。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忠嗣位列其中。

历史评价

李隆基:尔后必为良将。

李光弼: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

刘昫:郭虔瓘、郭知运、王君〈毚中"兔改大"〉、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立功边域,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然虔瓘以万人征西,请给公乘、熟食,可谓谋之不臧矣。君〈毚中"兔改大"〉以父执登陴,兵竟不出,此则不知门外之事,义断恩也。守珪以至诚感神,取材成堰,与夫耿恭拜井,有何异焉?仙客爰自方隅,骤登廊庙,显招物议,独善其身,盖才有不周,昧于陈力就列。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

赞曰:陇山之西,幽陵之北,爰有戎夷,世为残贼。二郭、二王,守珪、仙客,御寇之功,存乎方策。

宋祁: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傅伯寿:尹吉甫之伐俨狁,召虎之平淮夷,皆为有周中兴之名将;陈汤之斩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在晋则谢安宴衍以靖胡寇,祖逖击楫暂清中原;在唐则王忠嗣之抚众守边,张巡之百战死敌,忠义谋略,卓然冠于一时而垂于后代。

张预:孙子曰:“进不求名。”忠嗣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又曰:“退不避罪。”忠嗣不忍以万人命易一官。又曰:“城有所不攻。”忠嗣谓石堡城得之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是也。

罗大经: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黄道周:忠嗣遁孤,养于禁内。诏从萧蒿,立功于外。归报无颜,袭敌自代。上策平戎,敌难盗塞。本负勇名,持重以戒。恐为功名,陷众于害。虽弢漆弓,出去敌败。石堡有城,攻计何在。忠嗣阻之,帝意不快。得城非功,失城何碍。忍以一官,致祸于大。纵使爱辜,金吾不壤。岂料奸诬,竞以死概。赖有哥舒,弃官请贷。再贬汉阳,功名何赖。

个人作品

《全唐文》收录有一篇《平定诸蕃奏》。另据《新唐书》等记载,王忠嗣曾向玄宗上《平戎十八策》。

家庭成员

父:王海滨

养父:李隆基

子:王震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五十八》

影视形象

1990年电视剧《唐明皇》:张小军饰演王忠嗣。

王忠嗣为什么会选择违抗圣旨 违抗的原因是什么

大唐名将王忠嗣出身将门,父亲王海宾战死之后,他被唐玄宗收为养子,接入宫中抚养。成年之后,王忠嗣继承父志,慷慨从军。

短短十余年时间,王忠嗣先后大破奚族、契丹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数次击败吐蕃。四十岁那年,王忠嗣身兼河西、河东、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守卫边境线达数千里。

然而,王忠嗣并不以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目标,他常常对部下说道:“身为太平之将,只要训练好士卒就可以,不能凭借国家力量捞取个人功名。”

王忠嗣很早就看出安禄山心怀异志,并多次提醒朝廷,唐玄宗却不以为然,安禄山对他颇为忌惮。李林甫担心王忠嗣入相,对他也是百般刁难,随时找他的漏洞。

晚年的唐玄宗好大喜功,经常主动出击找仗打。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唐玄宗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的石堡城,王忠嗣却以为:

“石堡城坚固无比,而且易守难攻。吐蕃全力守卫之下,不死几万人恐怕难以攻下。臣担心所得不如所失,不如暂且厉兵秣马,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再行攻取。”

唐玄宗很不高兴。此时,一个名叫董延光的将军自告奋勇,请求出战石堡城。于是,唐玄宗让王忠嗣分兵配合董延光作战,王忠嗣不得已派出军队协助。

不过,王忠嗣始终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对董延光的作战计划敷衍了事,董延光恼恨不已。这时,王忠嗣的部将李光弼也很不理解他,劝说王忠嗣道:

“您因为爱护士卒的缘故,不想成全董延光的功劳,虽然按照诏书出兵了,实际上却在破坏他的计划。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您虽然派出了数万军队,却没有制定重赏的制度,士卒怎么肯为他死战!但是,攻打石堡城是皇上的计划,董延光没有功劳,皇上必然归罪于您。您军府中物资充足,为何因为爱惜数万段绢帛而不肯堵住董延光的嘴呢?”

王忠嗣回答道:“牺牲数万士兵去争夺一座城池,得到了没什么实际价值,不能得到也无害于国家,所以我不肯干这种劳而无功的事。我现在受到皇上的责难,不过是罢免我的官职,做一个金吾或者羽林的宿卫之将,最多是贬到黔中做长史或司马,我怎么能够用数万士兵的性命换取一官半职呢?李将军,你是真心为我好,但我决心已定,你不要再多说了。”

李光弼感叹道:“以前我是恐怕因您而受到牵连,所以不敢不说。现在看到您能像古代贤人 那样做事,真是我这种人所不及的。”说完恭敬的退出。

果然,董延光在限期内没有攻克石堡城,上报说是王忠嗣阻挠军计。唐玄宗大怒,李林甫又趁机让济阳别驾魏林上书说:“王忠嗣说他从小在宫中长大,和太子关系十分亲密,他是想拥兵尊奉太子为皇帝。”

于是,唐玄宗将王忠嗣召入京师,交付御史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审理。三司调查王忠嗣时,唐玄宗总算恢复理智,嘱咐道:“太子居于深宫之中,怎么能够和外人通谋!这一定是假的,只能调查他阻挠军计的罪行。”

当时,王忠嗣的另一名部将哥舒翰正受到唐玄宗的重用,被任命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入朝时,有人劝说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答道:“如果天下还有公道,王公必定不会含冤而死;如果公道已经丧尽,拿金帛行贿又有什么用呢?”只带了一个背囊入朝。

三司经过联合调查,最终将王忠嗣定罪为死刑。哥舒翰听说后,立即入宫向唐玄宗申诉王忠嗣的冤情,并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

唐玄宗不同意,走入宫中不理他,哥舒翰跟在后面一路叩头,声泪俱下的为王忠嗣伸冤。终于,唐玄宗被哥舒翰的坚持所打动,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表面来看,王忠嗣的行为是迂腐的,不懂得官场之道,但他愿意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换取数万将士不被无辜牺牲,这样的境界实在让人敬佩,连李光弼也由衷的感叹自己不如他。

对于哥舒翰来说,王忠嗣是他的老师和恩人,当整个朝堂都要置王忠嗣于死地的时候,只有他不顾及自己的前途挺身仗义执言,足以让王忠嗣感到一丝温暖,当年真的没有看错人。

盛唐名将王忠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最后为什么会遭到迫害

唐玄宗对于安禄山的重用在后来人看来实在是恩宠过盛,最后导致了安禄山拥兵自重产生了野心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但是在这之前安禄山并非是唐朝军事集团中最重要的将领,当时在安禄山身前还立着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这个人就是盛唐名将王忠嗣。

王忠嗣与唐玄宗的关系可以说比安禄山要近得不是一点半点了,他算是烈士遗属,早年间他的父亲就在与吐蕃的作战中殉国,当时唐玄宗就非常可怜这个孩子,因此把他收养,王忠嗣就成了唐玄宗的干儿子,这个时候安禄山连名字都还没有呢。对于这个干儿子,唐玄宗是非常器重的,本来就热衷于开疆拓土的玄宗非常注意对青年将领的提拔和培养,王忠嗣就是杰出的一位,玄宗经常和他谈论兵法,更重要的是当时玄宗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太子李亨,就让王忠嗣和李亨一起学习读书,所以李亨与王忠嗣的关系非常好。

等王忠嗣正式开始在唐朝军界崭露头角的时候已经是开元末期,当时的环境是开元盛世让国内的国力和疆域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间段正是唐军战力最强的时候,王忠嗣本人就非常善于打仗,因此赶上了这个平台对他来说是如鱼得水,他带领着唐军多次击败外敌,威震边疆。已经脱离原本的府兵制的唐朝由于新军制的节度使制度让边疆各地区形成了一批新晋的武将团体,不过这些武将团体本身就是因为战争获得功勋,他们在朝廷里并没有什么政治基础,所以玄宗对于他们的控制就是看谁起来就召回京里来做文职,这个法子就是玄宗时期的‘边将入相’。

可是王忠嗣是个例外,他和当时西北地区的另一个大将皇甫惟明都是太子李亨的密友,说白了就是太子的人,王忠嗣又有一个更深的关系那就是他是玄宗的干儿子,是皇帝从小把他养大的,所以玄宗对他的待遇非常好,年纪轻轻就让他当上了节度使。到后来更是为了王忠嗣破例,王忠嗣是唐朝第一位身兼四镇的节度使,这个待遇就是后来最得宠的安禄山都没有过,安禄山起兵的时候也只是身兼了三镇,而王忠嗣一个人麾下就是整个西北军区,名义上天宝年间王忠嗣就是唐朝西北军区的统领。

不过没想到王忠嗣马上就遭到了唐玄宗的清算,原本安禄山已经起来了,可实力上他是不如王忠嗣的,安禄山本人也眼红王忠嗣的地位,朝内的宰相李林甫也是忌惮他的权势,于是就开始在皇帝面前吹风了,正好那时唐玄宗忽然看上了石堡城,可是王忠嗣并不赞成去打,俩人就发生了分歧。结果是谁都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个李林甫就能成功了,王忠嗣被李隆基下监狱几乎就直接给他杀了,后来幸亏他的老部下哥舒翰替他求情才逃过一劫,可是此后玄宗也不再用他了,王忠嗣就这样没过多久生闷气病死了。

王忠嗣的死从后来看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当时的唐朝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压制安禄山的人,有他在即便是安禄山实力很强他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唐玄宗和王忠嗣的关系之前介绍了,为何最后王忠嗣就这么轻易被诬陷然后冤死了呢?首先唐玄宗这个人他是薄情寡义出了名的,为了讨好武惠妃连自己的儿子都能随意杀害,就王忠嗣那点情分怕是也够不上了。可同样的功高震主的话安禄山的情况不比他好到哪去,为何安禄山不仅没事还越来越受信任,王忠嗣反而会遭到迫害呢?

这就要提到他死的重要一点,那就是太子。唐玄宗这个人他对权力是非常敏感的,而且之前他的太子就有过出问题的情况,因此他心里太子的势力大了是他皇权的重要威胁,而王忠嗣和太子的关系就太密切了,他们组成的这个太子党的实力已经到了唐玄宗自认为快无法控制的局面。因此对于王忠嗣的死,实际上是玄宗授意对太子势力的打压,安禄山就明白这点,他一直都是和太子作对同时又不敢得罪李林甫,这样装傻当枪使的安禄山反而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而王忠嗣因为他的势力的庞大到了让玄宗不得不忌惮的情况,同时玄宗也不是能够允许太子的权势压过自己的,李林甫正是看准了这点才会一打一个准。

中唐第一名将王忠嗣:一生为唐朝守卫边疆

王忠嗣是唐朝名将,一生为唐朝守卫边疆,王忠嗣成就十分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忠嗣成就不凡,在他的那个时代被称为战神,曾经是河东、河西、陇右、朔方四镇的节度使,之后还被封为清源县公。王忠嗣的战功在唐朝也是相当了得,开元十八年被任命为兵马使,首次随军出征,在玉川战役中率领仅300轻骑兵就成功偷袭了吐蕃,在这次偷袭中斩杀吐蕃敌军数千人,一战成名。后来亲率10万骑兵出雁门关北伐契丹,在桑干河一带三战三捷,打的契丹全军覆没。又于天宝初年完胜突厥,并且取得了乌苏米施可汗的首级回到长安,震惊唐朝。天宝元年又率军在青海湖与吐蕃军队激战,完败吐蕃主力,杀伤吐蕃数万人,逼迫吐蕃向唐朝投降。

王忠嗣于天宝七年,因被当朝宰相李林浦陷害差点被处以死刑,最终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宝八年王忠嗣病逝,年仅45岁,唐朝从此再无良将。宝应元年唐代宗认清事实,追赠王忠嗣为兵部尚书,为王忠嗣洗白,恢复他生前的荣誉。王忠嗣一生所得成就无数,为唐朝征战四方鲜有败绩,曾被唐朝予以云麾将军称号。之后一直为保卫边疆而努力,使唐朝塞外安定,突厥更是不敢来犯。而且他在明知被诬陷、被昏庸的唐玄宗贬谪时,完全有机会拥兵自立,可他依旧选择了服从。虽然惨死,却无愧于自己一代忠良将的名号。这便是王忠嗣成就的主要内容了。

王忠嗣评价

王忠嗣是中唐时期著名将领,世人对王忠嗣评价不尽相同,史料中对王忠嗣评价是比较高的。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对王忠嗣评价很高,曾说王忠嗣之后必定成为一代良将,王忠嗣也没有辜负唐玄宗,征战沙场多年鲜有败绩,更是被后人称为中唐第一名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罗大经对王忠嗣评价更是惊人,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这句话足以证明王忠嗣的伟大,与汉朝的赵充国和北宋开国名将曹彬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傅伯寿也这样评论过王忠嗣:唐朝的王忠嗣守卫边疆,安抚民众,是卓越的军事天才,他的故事都应当流传于后世。

王忠嗣一生为唐朝尽心尽力,守卫唐朝的边疆安抚唐朝的民众,但他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世人对王忠嗣的评价也因此较高,身为一代名将却被本朝宰相诬陷,又逢唐玄宗晚年判断力下降,差点处斩王忠嗣。最终王忠嗣虽然被救下,但依旧被贬职,王忠嗣在抑郁中去世,这是唐朝的一大损失。通过王忠嗣悲惨的结局,更能够看出他对唐王朝的忠诚,无愧于一代忠良将的威名。后人还冠以王忠嗣为伟大军人的称号,从此看出世人对王忠嗣评价相当高。王忠嗣死后,唐朝再也没有过他这样的大将,西域逐渐丢失。甚至有人觉得王忠嗣的死差点毁了整个唐朝,这是世人对王忠嗣最大的肯定。

  王忠嗣 安史之乱

王忠嗣安史之乱分别是唐朝一代名将和史思明与安禄山组织的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大型内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史之乱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玄宗因年事已高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奸相李林浦又口蜜腹剑,在朝时间更是长达19年之久,国政一直由他与杨国忠把持,唐朝的政治因此越来越腐败,才使得安禄山等人有机可乘。王忠嗣安史之乱原本是没有什么关联的,但是王忠嗣在749年被奸相李林浦陷害后病死,王忠嗣安史之乱都是与李林浦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说是李林浦害死了王忠嗣,使唐朝失去了当时最强的将领,又因为李林浦的腐败造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影响到整个唐朝的走势,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后,唐朝没有良将能够镇压。如果王忠嗣没有病死,以王忠嗣的才能能够轻易的平定这次叛乱。由此可以看出王忠嗣对当时唐朝的重要性。而奸相李林浦诬陷王忠嗣是其病死的主要原因,致使安史之乱后朝廷竟然没有大将可用,他是整个唐朝的罪人。761年唐军虽然镇压了这次乱事,但是致使唐朝的社会混乱,并且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情况,唐朝也慢慢从兴盛走向衰弱。其中名将王忠嗣的死也是一个关键,现在的一些史学家称年仅45岁的王忠嗣如果那时在世,相信唐朝还会兴盛更长时间。以上便是王忠嗣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