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姜郑武公夫人

本名:武姜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申国

国籍:申国→郑国

身份:郑武公夫人

武姜: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的夫人

武姜,生卒年不详,姜姓,名失考,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公元前761年,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

武姜与郑武公生有二子:长子寤生、少子共叔段。因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宠爱共叔段。郑武公病重时,武姜曾请求将共叔段立为太子,但郑武公不同意。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即位后,武姜请求将大于郑国都城的京城封给共叔段。共叔段受封后,积极扩充势力,掌握郑国近半壁江山。

公元前722年,共叔段与母亲武姜里应外合,阴谋发动叛乱。郑庄公事先得知共叔段叛乱的消息,便派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逃到共地。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一年多后,郑庄公开始想念母亲武姜,但却不愿违背誓言,便在颍谷官员颍考叔的建议下,郑庄公挖隧道,与母亲武姜相见,于是恢复正常母子关系。

武姜是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武姜嫁给郑国国君郑武公为夫人。

郑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武姜为郑武公生下长子寤生。 武姜生寤生时难产,所以武姜很不喜欢寤生 ,因此给他取名为寤生。

郑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武姜为郑庄公生下小儿子共叔段。 武姜生共叔段时是顺产,因此武姜非常宠爱共叔段。

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肯答应。 同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武姜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郑庄公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听命。"武姜于是请求改将京城(今河南荥阳)作为共叔段的封邑 ,郑庄公于是同意。大臣祭仲对郑庄公说:"京城大于国都,不能封给庶出的兄弟。"郑庄公说:"这是我母亲武姜的意思,我不敢违背。"

共叔段到京城后,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将郑国西部与北部边境地区,作为自己的封邑,并进一步延伸到廪延 ,从而掌握郑国近半壁江山。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共叔段认为时机成熟,便开始做反叛郑国的最后准备,他下令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武姜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郑庄公得知共叔段偷袭郑国的日期后,便派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接连逃到鄢地、共地。 郑庄公就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一年多后,郑庄公后悔此事,开始想念母亲武姜。当时有位名叫颍考叔的人,是颍谷地区管理边疆护卫的官吏,他听到此事后,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郑庄公赐给颍考叔食物。颍考叔在吃的时候,把肉留下不吃。郑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都已尝过,就是没有尝过您的肉汤,请求让我带给她吃。"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郑庄公把原因告诉颍考叔,并且告诉颍考叔自己很后悔,但又怕违背誓言,不知如何是好。颍考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见到泉水,开一条隧道在里面相见,那谁还能说您违背誓言呢?"郑庄公听从颍考叔的意见,于是挖隧道与母亲武姜相见 ,并赋诗说:"大隧之中相见,多么快乐啊!"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大隧之外相见,多么舒畅啊!"于是武姜和郑庄公恢复正常母子关系。

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为何不喜欢大儿子?

这世界上亲近的关系有很多种,母子、夫妻、朋友……在这些亲近的关系里,母子之间应该是最最纯粹、最最真挚的关系了。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母子,不但水火不容,而且儿子还放出狠话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可见这矛盾真不是一般的深啊!

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武姜这个名字里的“姜”字,是表明她娘家姓姜,而“武”字则是她丈夫的谥号。按照当时的习惯,她就被称为武姜了。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后来的郑庄公,也就是说出“不到黄泉不见面”的那位,次子叫共叔段。

其实武姜和长子庄公弄到势同水火的地步,还真不能全怪庄公不孝,没有前面的因,也就没有后面的果。

武姜打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庄公,而且非常不喜欢,为什么呢?这还要追述到庄公出生的时候。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对于“寤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逆着生,也就是腿生出来的,那当然就是难产了。另一种解释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武姜一看就吓了一跳,因为小孩子一般是过一段时间才能睁眼的。反正不管是哪种解释,总之是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惊吓到了武姜,所以武姜就非常讨厌他,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这姜氏夫人也太矫情了吧!

别说在古代医疗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在现代社会难产的情况也不少见。可是谁家亲娘会因为孩子生的时候不顺利,就恨上他啊!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而且这个孩子还是丈夫的嫡长子,未来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她居然给孩子起个“寤生”的名字,试想谁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叫“难产”会高兴的起来啊!

如果光是因为这点小事儿,可能后来母子俩也不至于发展到近乎决裂的程度。不过随后姜氏夫人又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

这下问题就来了!

这姜老太太偏心啊!偏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说她“亟请于武公”,“亟”就是屡次的意思,屡次向丈夫请求。请求什么呢?请求丈夫废掉长子,改立次子为君。这可就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了,这已经上升了国家层面了。

好在郑武公倒是不糊涂,立谁为储君,这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正统的传承方式,在嫡长子无重大过失的前提下,随意改变继承人,这是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

郑庄公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生气吗?母子间能不离心离德嘛!

好在后来郑庄公还是登上了王位,按说这个时候,姜老太太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后宫忍着去了,作为亲儿子庄公再恨她也不可能真的去动她,该有尊荣还是会有的。

可是老太太豪横了一辈子不甘心哪!这次她又忍不住出手了。原来她看中了一块封地,亲自跑来向庄公讨要,要求庄公把老二封到这个叫制邑的地方去。她也不想想,当初就因为她,庄公都差点儿没当上国君,如今你老头子也死了,大儿子羽翼也丰满了,你还在这儿耀武扬威的不知收敛,这不光是要把自己,同时也是要把小儿子置于险地啊!

庄公当然不会答应,他告诉自己的老娘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您的吩咐办。”于是,最终把他弟弟封到京这个地方,所有后来老二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武姜这么纵容自己的小儿子,简直把小儿子培养的无法无天,目无纲纪。反正有老娘在背后撑腰,犯多大的事儿那都不叫事儿。于是到了京这个地方,他就又开始嘚瑟了。先是把都城盖得很大,然后开始招兵买马,招降纳叛,发展自己的势力。接着,又开始蚕食封地之外的郑国的土地。

这个小老二儿,真是有其母之风,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又太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了。

对于弟弟这种明显违制的行为,庄公是怎么应对的呢!庄公采取的是“捧杀”,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你就随便的作,等你作到天怒人怨,我再名正言顺的收拾你。

因此对于手下大臣的屡次劝谏,他都表现的很是无耐,大臣对他说:“这样不成啊,大王,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君主呢,您得赶紧采取行动阻止他啊!”这时庄公却开始抹稀泥:“哎哟,这是我母亲支持他这样做的,我也没办法啊!”

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用了四个字——“处心积虑”,我不搭理你,你就折腾吧,如果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我办了你,姜氏会不答应,庄公自己也会落个刻薄手足的恶名。等你的野心膨胀到明火执仗要造反的时候,我再给给你来个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这一天没有让他等太久,自不量力的傻小子共叔段真的觉得自己的人马已经足以和哥哥对抗了,于是他就和老娘武姜约好了要偷袭郑国,武姜负责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郑庄公听到共叔段的人马要来攻打郑国都城时,他只用了两个字——“可矣”!可以了!终于让我等到你了,这下子新仇旧恨咱们一起清算清算吧!

被宠坏了的傻孩子共叔段根本不抗打,战争一开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于是只好逃命去了,他逃到了鄢地(今河南鄢陵)。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 (今河南辉县),因此才称后世称为共叔段。

至于那个导致这场兄弟相残的武姜夫人呢?

庄公对她也没客气,把她送到了郑国的一个小城里软禁起来了,还恶狠狠地说了那句话:“不及黄泉,不相见也。”庄公说完这话,估计几十年受的窝囊气儿终于全都发散出来了。

不过故事还没完,据说放了这番狠话之后,庄公又有些后悔了。于是大臣就出来打圆场了,“这事儿好解决啊!您不是说不及黄泉不相见嘛!那咱们就挖一个大坑,打一个隧道不就完了吗?您通过隧道去见母亲,这不就是见了黄泉了吗?”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故事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总觉得有些粉饰太平。试想那么深的积怨,谁看谁都没顺眼过,心里的隔阂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消除的呢!恐怕也就是貌合神离,维持个表面的太平罢了。反正姜老太太没有了依靠再也翻不起风浪,而庄公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博取一个贤孝的名声而已。

如果庄公真是大贤大孝之人,当初就不会对自己的亲弟弟采取那样纵容的手段,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共叔段的悲剧结局固然和母亲无原则的宠爱分不开,但是作为亲哥哥的庄公,何尝不是用了一把软刀子杀人呢?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人伦巨变。母亲因为儿子难产就可以赤裸裸的嫌弃他,想方设法的排挤他,最终导致手足相残;哥哥为了除掉弟弟不惜让他自我膨胀,然后一击毙命绝不手软;弟弟不知安守本分遵守为臣之道,反而招兵买马起兵叛乱。

武姜的偏执,共叔段的愚蠢,郑庄公的冷酷,都反映了那个乱世人伦关系的丧失,真是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

武姜:春秋战国史上第一个干政的女人

中国的历史是非常精彩,尤其是春秋战国那段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故事,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女人。若说历史上干政的女人,恐怕每个人都会想到武则天,慈禧之类的,这些女人的故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耳熟能详,即使是对历史不是很熟悉的人也能够说上一两段,可你知道中国春秋战国史上第一个干政的女人吗?

武姜,姜姓,名失考,申国国君之女,后来嫁给郑武公,郑武公也就是郑国的第二位国君。武姜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wu)生,二儿子叫叔段。

武姜生大儿子的时候遇到难产,胎位不正,胎儿是手足先出,要知道女人难产是很受罪的一件事,即使是现在遇到难产孕妇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更别说战国时期了,那个时候也没刨妇产。而武姜又是第一次生孩子,别提多受罪了,所以武姜就非常恨这个孩子,取名为寤生(逆生,也就是倒着生的意思),而这个寤生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三年后,武姜再次生下第二胎,生产过程十分顺利,再加上是第二次生产十分容易,武姜就十分偏心这个孩子,取名为叔段。

因为武姜十分偏心,什么还的都留给小儿子,可是后来越来越过分,到最后竟然要求郑武公将大儿子寤生废掉,立叔段为继承人。这个郑武公思前想后并没有受枕边风的影响,无原由的废掉,可是要引起很大的风波的,所以郑武公别的都好说,唯独这点非常坚持,后来郑武公死后,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继位之后,武姜就跟郑庄公说:“既然你已当上国君,你也给你弟弟整块地儿,我看制(虎牢关)那地儿不错,你就把那块地儿给他吧。”郑庄公一听就不干了,制那块地可是兵家必争之地,肯定是不能给的。就跟武姜说“制那地方形式险峻,而且不吉利,虢叔就死在那地方。您换个地方,其他地方都可以给,就这不行。”到后来跟武姜商量来商量去,就把制旁边的京给了叔段。京位于制和都城的中间,平原一片,沃野千里,粮食充足,是非常好的地方,武姜和叔段娘俩就搬到了京居住。

武姜和叔段到了京后,武姜就鼓动叔段大修京城,把京城修建的十分繁华,并超过了都城。并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到最后竟掌握了郑国的半壁江山。都城那边大臣们早就有人看不下去,就跟郑庄公说要不咱“弄”他们吧,这样下去下去迟早是要造反的啊,而郑庄公左右为难,一边是自己的江山,一边是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而这一切都是自己母亲在后面给弟弟出的主意,这可如何下手呢?

郑庄公就一直忍让,直到后来无论百姓还是大臣都在议论京城那边大肆招兵买马,操练士兵,不日就要造反了。这回郑庄公可坐不住了,没办法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都明着要造反了,那就“弄”他吧!

有一天,郑庄公跟自己母亲武姜说要明天出趟远门,好久未见周平王去跟他叙叙旧。这武姜一听你这给我那么好的机会我还不抓住机会造反?回头武姜就赶紧让叔段发兵造反,自己做内应帮叔段打开城门。可谁知,这只是郑庄公的一个圈套,郑庄公其实未走且早有准备,结果可想而知,造反大军直到郑庄公未走并发兵攻了过来,都纷纷缴械投降,叔段大败,逃后被杀,而武姜被软禁在城颍,郑庄王并发下毒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可是后来郑庄王后悔了,母亲毕竟是母亲,血浓于水啊,可自己发过毒誓,并不能违背。还好郑庄王手下有个大臣颍考叔,颍考叔知道此事后,就去向郑庄王汇报工作,郑庄王则设宴请他吃饭,吃饭期间颍考叔把桌上的肉都统统打包起来。郑庄王看到后问颍考叔为何如此,颍考叔答:“我家里有八十老母,他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您赏赐的肉,我想把这肉带回去,孝敬她老人家。”郑庄王一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便哀叹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却不能!”颍考叔则问郑庄王为什么这么说呢?郑庄王就把原因告诉了颍考叔自己发了毒誓,不到黄泉不相见。颍考叔听后给郑庄王献上一计,让他挖一条隧道,挖出泉水,取名黄泉,并在隧道里面见面。于是郑庄王便照着颍考叔的方法于武姜见了面,二人和好如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