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意大利萨伏依王朝史上一个关键的人物

中文名称: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

外文名称:Vittorio Amedeo II

国籍: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的前身)

民族:欧洲人

出生日期:1666年5月14日

逝世日期:1732年10月31日

职业:国王、公爵、大元帅

信仰:天主教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为意大利统一奠定了基础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Vittorio Amedeo II)(1666年5月14日都灵---1732年10月31日蒙克顿),萨伏依公爵(1675年~1730年)兼西西里国王(1713年~1720年在位)和撒丁王国国王(1720年~1730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大元帅,法兰西王国大元帅,意大利萨伏依王朝史上一个关键的人物,他极其勇敢而聪明,依靠准确的判断和坚韧的毅力,在大同盟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翻云覆雨,把法国、亚平宁半岛和神圣罗马帝国边境上一个小小的萨伏依公国发展成一个很大的撒丁王国,为意大利统一奠定了基础。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于1675年继承他父亲卡洛·埃曼努埃莱二世的萨伏依公爵封号。直到1684年成年前,他的母亲玛丽·让娜·巴普蒂斯特是萨伏依公国的摄政,这个小公国臣服于路易十四的法国。路易十四为他制定法律,为之提供军队,迫使他迫害逃亡到这里的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教徒在英勇的抵抗之后。全部被放逐、驱赶出去;可是在1689年,其中一伙人穿越萨伏依峡谷,完成了"光荣的返回",因为这时候阿梅迪奥二世和法国人打起来了。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卤莽地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萨伏依被迫与她强大的邻国法国作战。萨伏依军队节节失利,1706年法军围困了都灵。只是由于堂弟欧根亲王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支援,萨伏依才免遭灭顶之灾。

大同盟战争

在大同盟战争爆发后,公爵一开始同法国结盟,以换取米兰的一部分,可是法国国王要求以维鲁亚和都灵的要塞作为保证。于是阿梅迪奥二世转而依靠奥格斯堡同盟各国。这位公爵是个通达明智、手腕灵活,但却更加背运的诸侯。他浑身是胆,亲自指挥,象士兵那样不避艰险。在象他那样的国家里,沟渠纵横、山峦起伏,在这种地形上进行曲折的通道战争,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精通。他极其警惕,办事井井有条,但,无论作为诸侯,还是作为将领,他都犯过错误。他和法国将领尼古拉·卡蒂纳两军对峙时,军队部署失当,因而铸成大错(1690年 8月 18日)。法国将军利用这一错误,在望得见萨卢斯的地方和斯塔法尔德修道院附近大获全胜。这一战役就以斯塔法尔德命名。两军交战,一方死伤惨重,另方几乎毫无伤亡,这就不容置疑地证明:败军处于一种必然要被制服压倒的地形之中。法国军队仅三百人被杀,而萨伏依公爵指挥的盟国军队却阵亡达四千人之多,这位以善战闻名的萨伏伊公爵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公国投奔盟友。 卡蒂纳元帅在取得斯塔法尔德战役的胜利和征服萨伏依之后,并不能保证多菲内免遭同一个萨伏依公爵的入侵,1691年阿梅迪奥二世在奥地利堂弟欧根亲王的支援下卷土重来,在库内奥大获全胜。重占德尔菲纳托,并组织游击战进行全面牵制。即使1693年困守一地的法军在马尔萨伊得胜,但也不能拯救卡萨尔这个重镇重现回到萨伏依公爵手里,仗打到1695年是,双方都已经精疲力尽。

当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需要为自身利益而解除所承担的义务时,他就先于其他君主作出抉择。要使萨伏依公爵决心接受和平很简单,法国把他的国土归还他,并给他金钱,还向他建议,让他的女儿和太阳王的孙子、法国王位继承人、年轻的勃艮第公爵结婚。萨伏依公爵答应通过条约为意大利取得这种中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最初的答复是加以拒绝,于是,萨伏依公爵把他的军队并入法国军队。不到一个月,这位诸侯便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大元帅变为路易十四的大元帅。他的女儿当时十一岁,被带往法国(1697年),与十三岁的勃艮第公爵结婚。萨伏依公爵背叛后,正如内伊梅根和约缔结时期一样,每个同盟成员都作出决定,进行谈判。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首先接受意大利中立。这加速了和约的缔结。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萨伏依开始联合法国一起对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作战,但一开始就不顺利,在欧根亲王的打击下,尼古拉·卡蒂纳元帅战败北撤换,继任的维勒鲁瓦公爵名义上是他的助手,可维勒鲁瓦仗着和路易十四的关系,从来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又被欧根亲王活捉了去。更雪上加霜的是,1702年英国名将约翰·丘吉尔和欧根亲王合作,在布伦海姆之战大破法军,国际形势也因为这场战役发生了根本转变,在这种形势下,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决心改旗易帜,投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

萨伏伊公国是法国进入意大利必经之地,因此法国王室格外看重与萨伏伊的关系。路易十四的两个孙子,法国"小太子"勃艮第公爵路易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分别取了萨伏伊公爵的两个女儿,路易十四曾经开玩笑的称这位亲家是世间最显赫的岳丈。战争开始后更是给予对方大量金钱补贴,在路易十四看来萨伏伊公爵应该是最靠得住的盟友。但是事实证明婚姻远远不如利益来得可靠,萨伏伊公爵一直图谋扩大领土,他希望得到蒙费拉与曼图亚甚至是米兰,而这些领土却是西班牙的属国与飞地,路易十四当然不可能把孙子的领地交给亲家。

而且在萨伏依公爵看来这个"世间最显赫的岳丈"一点也不是好事,身为西班牙王室女婿的路易十四可以凭借联姻获得整个西班牙,那么未来成为法兰西、西班牙之王的两个女婿想要夺取自己这个岳丈的家业更是轻而易举,因为此时的萨伏依公国已经完全处在波旁家族的包围之中。实际上很早以前萨伏依公爵就已经与皇帝勾勾搭搭,只是迫于路易十四的军事压力而不敢变节,眼见现在皇帝占了上风,奉行唯利主义的萨伏伊公爵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与皇帝取得了联系,利奥波德皇帝许诺将路易十四未能让给他的蒙费拉、曼图亚、米兰西部的部分领地让与萨伏依公爵,(反正不是自己的地)同时给予他两倍于法国的金钱资助。(这笔钱实际上是从英国、荷兰给予的皇帝的补助中划出来的,皇帝自己没掏一分钱)萨伏依的变节使得波旁家族在意大利的形势急转直下,身处米兰的法西联军失去了与本土的直接联系,1706年法军围困了都灵。他率兵1.5万坚守4个月待援,奥地利名将欧根亲王率领的4.2万军队的支援,在都灵战役大破法军。法军马尔森元帅当场战死,8万法军崩溃。法国在北意大利的势力一扫而空。

1713年,作为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回报,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成为西西里国王。但是后来,奥地利、英国、荷兰及法国四国同盟(包括萨伏依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的盟友)强迫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放弃西西里岛。作为交换,他获得了较小的撒丁岛。1720年,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成为撒丁岛-皮埃蒙特王国的第一代国王。撒丁王国日渐强大,为未来的民族国家意大利王国奠定了基础。1730年他退位,将王国留给儿子卡洛·埃曼努埃莱三世,两年后他在都灵去世。

萨伏依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萨伏依王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萨伏依王朝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王朝,曾统治萨伏依公国、撒丁王国,也是1861年~1946年统治意大利王国的皇室。

萨伏依王朝的建立者为拥有萨伏依、莱茵河以东及日内瓦湖南部地区的亨伯特一世(卒于1048年)。中世纪时期,他的继承人,包括阿梅迪奥六世在内,将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交界的阿尔卑斯山西部并入了版图。1416年该王室被提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爵,但此后直到16世纪晚期一直处于衰败的状态。

极盛期

虽然它在17世纪归意大利统治,但该王室在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时代,开始强盛起来。萨伏依王朝,首先是获得西西里岛,成为西西里国王(1713),接着又通过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交换国土,用西西里岛换得萨丁岛(撒丁岛),因而改称萨丁尼亚(撒丁王国)国王(1720),获得了意大利西北部的领土。

在意大利复兴运动之中,萨伏依王室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一世和卡洛·阿尔贝托领导下,于19世纪统一了分裂的意大利。正式将王朝的名字改为意大利王国(1861)。

衰落

但在这以后,萨伏依王朝就逐渐衰落下去,失去了他的主导地位,后来的国王,比如翁贝托一世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并没有直接的实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通过选举,结束了萨伏依王室的统治(1946年)。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意义: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格局

17世纪末18世纪初火器取得重大发展,刺刀的发明,燧发滑膛枪代替了火绳枪,使火枪完全取代了长矛,使用火枪的步兵横队战术代替了火枪-长矛方队战术。火炮开始采用爆炸弹和霰弹,大大增强了杀伤力,采用了弹性悬挂的四轮马车提高了部队后勤补给的效率,交战各方开始进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和频繁要塞攻防战。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荷兰

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消耗大量国力,从签署《乌得勒支和约》后,得不偿失;尽管达到了联盟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阻止西属尼德兰落入法国手中,摆脱法国的入侵,但战争中荷兰的运输业和商业遭到巨大损失,其强大的海军也因军费不足而在战后不断裁剪衰落。这个海洋大国在三次英荷战争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后,经济负担过重(全欧税收最重的国家),国力明显衰退,逐渐在欧洲强国间的竞争中退下阵来。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严重衰退,1702年废除半中央集权的联省执政之位。荷兰进入第二次无元首时期。荷兰宁愿让“海上马车夫”的荣耀丧失,也不愿艰苦地去和英国、法国竞逐商业垄断和海洋霸权,因此很快就不再被列入欧洲一流强权之列(1719年荷兰拒绝参加大国的和平会议)。

  英国

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第三赢家。利用战争,英国打击了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彻底打击了西班牙殖民强国地位,也间接削弱了另一个潜在商贸竞争对手荷兰(战争时与英国同盟),英国在海洋与商贸上已经占据主导,从而走上海上殖民强国之路,关键性的战果是获取西班牙殖民帝国的三十年黑奴贸易垄断权,以及西班牙海港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的占领,让英国的海军可以伸入美洲加勒比海与地中海,获取制海权与商贸权。可以说,在海上英国人取得了优势。

法国还必须驱逐被英国政府通缉的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其父詹姆斯二世在光荣革命被英国议会推翻,与之逃往法国),并承认斯图亚特王朝无嗣的安妮女王(詹姆斯二世之女)的继承者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法国也放弃对英国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逊湾殖民地的主权要求,割让加拿大东部的阿卡迪与纽芬兰岛(著名渔场)给英国。

  法国

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法国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第一赢家,但战争结束后的《乌得勒支和约》规定了法国与西班牙永不合并。法国在这场战争里损兵折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统一法国、西班牙和尼德兰(荷兰和西属尼德兰)的计划被摧毁。在此同时,寒冷的天灾与飙升的战费拖垮了法国的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可能从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当《乌得勒支和约》公布后,法国人对结果严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的“太阳王”形象与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路易大帝”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6]

军事上,法国海军几乎全灭,海洋上已经被英国所压倒,陆军同样残破,不能再像30年前那样独霸欧洲;虽然法国大致上仍维持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因为其他强国也伤疲不堪),但至少在十年之内,都只是“残破的”第一强国,也就是说路易十四的霸权并没彻底瓦解。等到1726-1743年,法国因为国力渐渐攀升,终于在路易十五在位时发动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打败奥地利,重建了路易十四盛世时的欧洲霸权。

  德意志诸邦

奥地利君主兼任神圣罗马帝国(包括奥地利和德意志诸国)皇帝统治德意志诸国(包括普鲁士)。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后,本已变得四分五裂,趋向灭亡,但这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却挽救了神圣罗马帝国,使得帝国内各德意志邦国独立的气焰稍为减少。而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国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则借由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行动,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那儿取得了国王的地位,继位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王国从此踏上强国之路。

  奥地利

奥地利是第二赢家。借由这场大战,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飞地,在西属尼德兰与意大利南部获取领土,可以重新对法国之两侧形成遏制;而且不论是在帝国内部还是欧洲舞台上,奥地利君主国君主)的威望都大大的增长。奥地利君主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可以暂时抑制一下。奥地利大公国大公查理六世另外统治的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独立的势头也大为减少。波西米亚的捷克人、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和奥地利的的德意志人以及其它的民族在查理六世的统治下团结紧密。1806年,拿破仑战争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分裂并灭亡,但原来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德意志民族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匈牙利等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邦国奥地利大公国团结成了奥地利帝国。波西米亚和匈牙利正式归属奥地利管辖。

  西班牙

衰落中的西班牙殖民帝国,丧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土,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同时因为战场发生在西班牙本土,造成人民的劫难,几乎每个城市都经历过你来我往的战斗。但是,本土虽然在战争中遭受极大的破坏,外敌的侵犯却团结了国民;原本折磨了西班牙上百年的地方分离势力,在战争的浩劫中亦被破坏,加泰隆尼亚和巴伦西亚这些亚拉冈王国的离心省分,其自治特权被极大地削弱,中央集权的政策因此能顺利推行。另外,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也从法国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集权理念与技术,西班牙波旁王朝可以说是大破大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个领土损失大半,但一个新的、更健康、更统一的西班牙已经诞生。

  战术改变

这场战争淘汰了三十年战争后所沿用的火枪及长矛方阵战术,以攻击力更强大的持燧发滑膛枪的步兵横队战术取代。交战双方开始使用爆炸弹和霰弹,使得火炮攻击的杀伤力更为巨大。后勤补给的效率因为新科技的发明亦大为改善,使得持久战变得更为可能。而交战双方亦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机动战与城塞战,这种战争的模式直至拿破仑战争时才有较大的突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