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王希孟
国 籍:中国(北宋)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096年(丙子年)
逝世日期:不详(一说1119年)
职 业:中国画家
主要成就: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代表作品:中国画《千里江山图》
谁的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简介
王希孟,北宋(1096 -?)时人工山水作品罕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人物简介
王希孟(1096年-1119年),北宋晚期中国画家,画史无传,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
《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
据史料记载,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 ,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
代表作品
王希孟传世之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 卷,此图赐予蔡京,从其卷后的题跋中得知,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天才的逝去是满满的遗憾,天才画家王希孟为何忽然离世而无记载?
说王希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仅凭一幅作品,即《千里江山图》便红遍大江南北,穿透整个中国绘画史,他来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蹊跷,除了中国绘画史绝不能绕开的一幅画,还是众人公认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绝不能漏掉的一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画得一气呵成,将青绿山水之山川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用18岁的少年才气征服了一代一代的艺术爱好者,而他,一个掷地有声的作品,与他鲜少记载的出生,与他扑朔迷离的死亡,因此,天才早逝,难寻其迹而留给后世满满的遗憾和大大赞叹。
天才的逝去是满满的遗憾。
天才的绝笔处处回响。
都说他是宋徽宗赵佶亲手指点过的学生,大家都知道宋徽宗不光是喜欢书画,还是中国书画史上一流的画家,爱艺术不爱江山,他认为王希孟“其性可教”,于是亲自指点笔墨技法,来自于蔡京记载“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八日赐。王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后来他用半年的时间绘制《千里江山图》,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连绵起伏的山势,浩渺的江河湖水,人物、树木,无不精细到绝妙,“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那是怎样安静的内心才能画出如此“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画面?一个18岁的天才将宋代绘画的工整和精细发挥到极致,将万里江山以“不动”制万千变化于笔端,以青绿相间于赭石,将青和绿调和得明艳又不浮夸,画面似乎是写实的,将想象里的最好的江山描绘得如同真实,又是遥不可及的真实。
王希孟的世界里,一定有着无限辽阔的雄伟之图,这难以想象是18岁偏偏一少年笔下的画面,更像历经了人间无数的豁达之人的平静画面,哦,不,或许是一个天才的世界里只有这样纯净的画面,因为他没有经历,没有被污染,没有变得世俗,没有一点儿的嚣气,天真的艺术家才是世间最难得的。
可是如此一个奇才,缘何史料之寥寥不可察?缘何忽然离世而无记载?
他的死,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王希孟身体过于羸弱,因病离世;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惹怒了徽宗,便将其赐死。清代《北宋名画臻录》言:“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时有异相,生时有瑞鹤东来,众人皆言有大贵。聪颖博学,善诗文,通音律,工书画,犹善剑术。十岁被召至宫中待驾,徽宗亲授画技,曰‘其性可教’。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遂锁此图与铁牢,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绘画史上,有不少人因画功了得而使统治者龙颜大悦,升官发财,但亦有很多不得统治者的心,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自古皇帝歌颂褒奖而恨针砭,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千里饿殍图》,有,那又是何等一个惨烈?王希孟的静好岁月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思考?一夜之间难寻其踪,究竟是谁主宰了他的生死?
我们只能猜测,甚至连猜测都不能展开更多,因为你没有任何资料可考,所幸,《千里江山图》流传了下来,画作、辗转经宋代蔡京、元代高僧溥光,清内府收藏,今卷后有蔡京、溥光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今藏于故宫,于四年前展出过,而今9月将又一次展览全卷,这对于大众来说又将是一次难得的视觉盛宴,尚未展出,艺术圈媒体圈都已经有了小小爆炸。
我们不能去遗憾地想象若是他不那么早逝将会有多少更多的佳作,这个世界上常常是天妒英才,每一个天才背后,皆有着不寻常的身世,天才定是上帝不按常理所出的牌,中西艺术史上,短命的很多,像马蒂斯,像梵高等,而死于20岁又在艺术史上不朽的,怕只有王希孟一枚。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画卷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该画卷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继续向前便临江了。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与此相连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题诗山中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带有凉亭的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际,达到高潮。高峰左边的峰峦,与深入画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了回转的作用,成为第二段的结处。漫步于此处,意味无穷。由跨江大桥踏上岸,两边排列着建筑,翻过高山,走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见一处平原,村落房屋错落有致。平原边的悬崖颇具险势,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给了村庄无比安全感。但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并不能通往下一处,返回原来的小路且赏且行。山谷中的村落,河滩上的渔船,逍遥的隐居生活,招来船家继续前行。舟在水中,可见隔水两山遥相呼应,似是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虽尽力向对方倾斜着,却难以碰触。岸上一片绿色的平地生机盎然,岸边星星点点的渔船,似乎传来了渔翁的吆喝。翻山越岭跋涉,才站到巅峰之下。虽有攀登之情,却难有攀登之勇。
第三段一转前段的曲折紧张,节奏平缓,瞬间消除紧张气氛。画中一小岛,岛下平铺着渔村,渔舟点点,使开起之势下转,起到承接作用。卷左下部画近景坡岸与之相连接,起到转接作用。卷左尾部画突起的秀峰,其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结住了开起之势,并总结全卷。
创作背景
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的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在朝野内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在崛起,但是,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仅仅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再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都影响了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徽宗作为帝王,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对绘画有着直接而明确的要求,作为画家的徽宗,从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他对宫廷画家在形式和趣味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徽宗的审美情趣,即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其审美趣味和倾向。 画学是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 年)设立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后归属翰林院图画局。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