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韦见素
字 号:字会微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兆万年
出生时间:697年
去世时间:763年1月
主要成就:扈从玄宗入蜀
官 职:侍中、兵部尚书
爵 位:彭城郡公→豳国公
谥 号:忠贞
追 赠:司空
唐朝韦见素人物生平简介,历史评价及轶事趣闻
韦见素年轻时考中进士,授相王府参军,后历任卫佐、河南府仓曹、大理寺丞、坊州司马、库部员外郎、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谏议大夫,并袭父爵为彭城郡公。
天宝五年(746年),韦见素充任江西、山南、黔中、岭南等道黜陟使。他察看各地风俗,弹劾州县官吏,所到之处无不肃然。韦见素回朝后,升任给事中,不久又担任检校工部侍郎,改任尚书右丞。
天宝九年(750年),韦见素改任吏部侍郎,并加银青光禄大夫。他生性仁恕,主持考选多年,行事公允,深受称赞。当时,右相杨国忠专权,左相陈希烈唯唯诺诺,毫无建言,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满。
天宝十三年(754年),京师大雨,引发水灾。唐玄宗认为宰相失职,才天降凶兆,便罢免陈希烈,命杨国忠选取继任者。杨国忠认为韦见素性格柔顺容易控制,便举荐韦见素为相。唐玄宗也因韦见素曾任职相王府,对自己有旧恩,同意韦见素拜相。八月,韦见素被任命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学士,并管理门下省事务。韦见素对杨国忠非常感激。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请求以蕃将三十二人取代汉将,唐玄宗批准。韦见素对杨国忠道:“安禄山素有异心,如今又用胡人取代汉人,恐怕马上就要反了。”便与杨国忠去见唐玄宗,具陈安禄山反状,唐玄宗不听。后来,韦见素又数次进言,唐玄宗仍旧不信。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
至德元年(756年),叛军攻陷潼关,进逼长安。六月,唐玄宗逃出长安,在杨国忠、韦见素等人的扈从下前往蜀地。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哗变,围攻行宫,杨国忠等人尽皆被杀。韦见素也被乱兵打伤,幸亏陈玄礼相救,才幸免于难。唐玄宗得知,命寿王李瑁前去抚慰,并赐药给他。七月,唐玄宗抵达巴西郡,任命韦见素为左相、武部尚书。到达蜀郡后,韦见素又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豳国公。
同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受众将拥戴,继位称帝,是为唐肃宗。但由于路途遥远,音讯不通,唐玄宗尚不知情。八月,唐肃宗的使者到达蜀地,通报肃宗继位之事。唐玄宗遂命韦见素与宰相房琯前往灵武,正式册立唐肃宗为帝。韦见素临行前,唐玄宗对他道:“皇帝自幼仁孝,朕早有传位之意,但因故拖延至今。如今皇帝继位,朕如释重负。你们此番前去,要尽力辅佐皇帝,早日收复中原。”
九月,韦见素等人在顺化郡拜见唐肃宗,传达唐玄宗禅位之意,并随从前往彭原郡。唐肃宗为皇太子时,便听闻房琯的名声,因此对他倾心相待。而韦见素因以前依附杨国忠,唐肃宗对他颇为冷遇。757年(至德二年),唐肃宗抵达凤翔,便罢免韦见素的宰相之职,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
唐肃宗到达凤翔后,时值战乱,纲纪制度尚未健全,特别是选官制度非常混乱。肃宗因叛乱未平,为示宽大,对此未加整治。韦见素进言道:“臣主持考选多年,深知此弊。现在天下未平,官吏缺额不多,问题不大。但若总是没有章法,恐怕难以长久。”唐肃宗深以为然。
这时,房琯兵败降职,崔圆、崔涣相继罢相,唐玄宗任命的宰相,全都被肃宗罢免。五月,韦见素改任太子太师。十一月,唐肃宗返回长安,命韦见素到蜀地迎接唐玄宗。十二月,唐玄宗回到长安,唐肃宗为此大赦天下。韦见素因保护玄宗入蜀之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三百户。
上元元年(760年),韦见素以患有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得到唐肃宗的批准。
宝应元年(763年)十二月(1月),韦见素病逝,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司空,赐谥忠贞。
轶事典故
唐玄宗曾梦到自己从殿上跌下,有个孝子又把他扶了上去,醒后便告诉了高力士。高力士道:“孝子穿素衣,这是指韦见素呵。”玄宗深感有理,几天之后便把韦见素从吏部侍郎提拔为宰相。
人物评价
刘昫:禄山狂悖已显,玄宗宠任无疑,见素知国危,陈庙算,直言极谏,而君不从,独正犯难,而人不咎,出生入死,善始令终者鲜矣。时论以见素取容于国忠,无言匡大政。且国忠恃内戚,弄重权,沮林甫奸豪,取其大位,若见素之孤直,岂许取容?盖祸胎已成,政柄久紊,见素入相余年,言不从而难作,虽有周、孔之才,其能匡救者乎?
宋祁:国忠本与安禄山争宠,故捕吉温以激其乱,阴储蜀赀,待天子之出,则己与韦见素流涕争禄山反状,将信所言,以久其权。见素能言禄山反,不能言所以反,是佐国忠败王室也,玄宗不悟,仍相之。卒为后帝所薄,然犹完其要领,幸矣。谓见素为前知,果非也。
只因皇帝一个梦,韦见素竟被封为宰相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进逼长安,唐玄宗逃出长安,行至马嵬坡时,禁军哗变,围攻行宫,杨国忠、杨玉环等人尽皆被杀。当时,与杨国忠一同扈从在玄宗左右的宰相韦见素也被乱兵打伤,幸亏禁军将领陈玄礼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关于韦见素为什么能够当上宰相,存在两个版本的传说。
一个说法是他被杨国忠所提拔。韦见素既是名门之后,又是进士出身,李隆基做相王时他曾在王府任职,可说是皇帝身边的老人。他处事公道,工作认真,在中央与地方均有工作经历。750年,韦见素任吏部侍郎,他生性仁恕,主持考选多年,行事公允,深受称赞。
754年(天宝十三年),京师大雨,引发水灾。唐玄宗认为这是因为宰相失职,上天才降下凶兆,便罢免了左相陈希烈,命右相杨国忠选取继任者。杨国忠找了一圈,认为韦见素性格柔顺,容易控制,便举荐韦见素为相。唐玄宗也因韦见素曾任职相王府,同意韦见素拜相。韦见素因此对杨国忠非常感激,走的很近,以至于在马嵬坡几乎命丧黄泉。
还有一个说法就非常有戏剧性了,是说他走了大太监高力士的门子。有一天,唐玄宗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从宫殿上跌下,幸亏有个孝子及时把他扶住,又把他扶了上去。玄宗梦醒后便告诉了高力士。高力士便借机发挥,说道:"孝子身上穿的是素衣,这孝子是指韦见素呵。"玄宗深感有理,几天之后便把韦见素从吏部侍郎提拔为宰相。
此事当然有演绎成分,只能说明韦见素与杨国忠、高力士关系都不错,不过巧合的是,这个梦此后还真应验了。安史之乱前,韦见素多次苦谏防备安禄山,但唐玄宗不听,后来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这也就是所谓从宫殿上掉下来吧?),逃亡蜀地之时,韦见素一直跟在身边。后来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称帝,是为唐肃宗,但由于路途遥远,音讯不通,唐玄宗直到八月才知道,遂命宰相韦见素与房管前往灵武,正式册立李亨为帝。后来唐肃宗返回长安,决定派人到蜀地迎接唐玄宗回京城,当时派出的迎接使者就是韦见素。唐玄宗回到长安后,韦见素因保护玄宗之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三百户。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是怎样失陷的?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长长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瀚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哥舒瀚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瀚出战,哥舒瀚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
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
经过左藏,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唐玄宗说:“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唐玄宗想迅速平定乱事,唐朝不可能在经过了六七年而且又是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将安史之乱镇压下去,他最终的退位也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