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温体仁
别 称:温长卿,温园峤
字 号:字长卿号园峤
所处时代:明朝末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乌程南浔辑里村
主要成就:崇祯年间任职最久的首辅
温体仁全靠玩弄权术才担任首辅八年的吗
温体仁生于公元1573年,字长卿,号园峤,是浙江湖州南浔人。温体仁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进士,在朝是从低级官员一步步累积升迁。直到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朝廷出现一个权力中空之际,处事圆滑的温体仁终于寻得机会,通过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坐上了最高位置首辅大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遴选首辅大臣一位时,名声尚浅到的温体仁自觉自己不能通过推选上位,所以他开始了靠弹劾他人增加自己在崇祯帝眼中的存在感。被温体仁抓住的第一个就是钱谦益,说他不仅收受贿赂,还结党,翻出当年早已定案的会试一案。这成功让生性多疑的崇祯帝相信了温体仁的话,钱谦益和几个仗义辩护的多位大臣都被罢免或者下狱。
到了第二年,本身生活作风就不检点的温体仁被人弹劾。温体仁就借机说是自己当年舍身弹劾了钱谦益的缘故,令朝中旧党痛恨自己,故而受人诽谤,崇祯帝还真信了。因为温体仁在钱谦益案子上做的过了,导致很多大臣为之抱不平,纷纷在朝中职责温体仁的过错。温体仁眼看不妙,就污蔑众人都是朋党,崇祯帝又信了。最后得到皇帝宠信的温体仁顺利坐上了首辅大臣一位,而明末的朝廷又多了个误国误民的奸臣。
上任首辅大臣后,并没有实干能力的温体仁醉心于结党营私,对于异己是不加留情地排除。崇祯年间,内阁的人事变动前前后后多达五十余人,而温体仁则安然无恙地坐了八年的位,可见温体仁在朝堂上的控制之深。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崇祯十年温体仁被罢免官职,令他回乡,第二年病逝家中。
温体仁玩弄权术
从崇祯元年(1628年)到崇祯十年(1638)的这十年间,有多位原来的朝廷大臣被温体仁排挤,内阁官员的人事调动更是多达五十多人,但是温体仁还是稳稳坐住了自己的位置。温体仁之所以能做到这种地步,不在于他有多少出众的能力,而是他懂得玩弄权术,左右逢迎,欺下媚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刚刚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之际,温体仁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在朝中的声望也不大。加上之前他恶意地攻击过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等人,所以在朝中温体仁是近乎于被孤立的存在,但是他就利用了这点。温体仁早摸清了崇祯帝的多疑、守财和虚伪的性格。于是他告诉崇祯帝,说自己因为谏言报效君王而被群臣嫉妒,从而成了孤臣。崇祯帝一看,还真是这样,于是对温体仁的信任又加深了。
在上任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表面上做着“孤臣”的形象,暗地里却是培养自己的党羽,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或者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大有人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排挤打击。原本刘宗周要被崇祯帝启用,但是温体仁看到他的上任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于是收买了刘宗周的老乡,让其向崇祯帝告发说自己的老乡刘宗周才干不足。崇祯帝一看是刘宗周老乡说的,那应该不假,就罢免了他。被赶出京城的刘宗周越想越气,上书怒斥温体仁欺下媚上等诸多卑劣行为,还指出了崇祯帝的不会用人。这让爱要面子的皇帝怒不可遏,直接剥削了刘宗周的官职。
温体仁就是在这样权术的玩弄之下,一步步走上首辅的位置,然后一个个逼走处于不同立场的群臣。温体仁担任首辅八年,没有丝毫建树,有的倒是在国之危难之际无耻求荣的恶名。
温体仁周延儒
对于温体仁和周廷儒这二人,《明史》中把这两人归纳到了奸臣传中,认为就是崇祯帝重用他们两个奸臣,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并且一致认为温体仁的奸远胜于周廷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个人都只是朝中大臣,都还没有资历入阁,在朝中推阁臣的时候,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被推荐,于是乎,两个人心中极为不满,就准备相互勾结。先是由温体仁发难,之后周廷儒从中推波助澜,把魏忠贤一案重新翻出来,借题发挥,就是为了推倒钱益谦等人,为了让崇祯帝感觉到参与此次推选,朝中大臣们有都结党营私之嫌疑,想要否定所有的推选名单,并且罢免了钱益谦。
就是通过这次事件,周廷儒再一次的取得了崇祯帝的好感,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破格升为礼部尚书,参与国家决策。野心勃勃的周廷儒并不满足这些,再次勾结温体仁等人,设计杀害了大将袁崇焕,他的真实目的就想要把在他之上的几人都给除掉,最终的目的就是当上内阁首辅。
可怜的周廷儒当上首辅没多久,就遭到了自己亲手提拔上来的温体仁背后倒戈,温体仁不顾昔日的友情。他觉得自己已经羽翼丰满,采取措施,想要取而代之。于是,他抓住了周廷儒的三件事情,开始背叛周廷儒,暗中唆使百官对其的弹劾。崇祯帝看了这些奏折大怒,将要怪罪到周廷儒身上,而可怜的周廷儒还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温体仁身上,但是他不知道温体仁是何为人,将其拖下首辅之位,罢官还乡。
温体仁在位之时,导致朝政很乱,还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但是温体仁一死,朝局大乱。周廷儒才出山,继续官复原职。
我们可以从两人担任首辅的时间判断,在明末时期,温体仁连着当了8年的首幅,而周廷儒只是当了2年就已经抵挡不住,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温体仁的奸诈是远超于周廷儒。
处事圆滑的温体仁:彻头彻尾的误国奸臣
温体仁生于公元1573年,字长卿,号园峤,是浙江湖州南浔人。温体仁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进士,在朝是从低级官员一步步累积升迁。直到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朝廷出现一个权力中空之际,处事圆滑的温体仁终于寻得机会,通过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坐上了最高位置首辅大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遴选首辅大臣一位时,名声尚浅到的温体仁自觉自己不能通过推选上位,所以他开始了靠弹劾他人增加自己在崇祯帝眼中的存在感。被温体仁抓住的第一个就是钱谦益,说他不仅收受贿赂,还结党,翻出当年早已定案的会试一案。这成功让生性多疑的崇祯帝相信了温体仁的话,钱谦益和几个仗义辩护的多位大臣都被罢免或者下狱。
到了第二年,本身生活作风就不检点的温体仁被人弹劾。温体仁就借机说是自己当年舍身弹劾了钱谦益的缘故,令朝中旧党痛恨自己,故而受人诽谤,崇祯帝还真信了。因为温体仁在钱谦益案子上做的过了,导致很多大臣为之抱不平,纷纷在朝中职责温体仁的过错。温体仁眼看不妙,就污蔑众人都是朋党,崇祯帝又信了。最后得到皇帝宠信的温体仁顺利坐上了首辅大臣一位,而明末的朝廷又多了个误国误民的奸臣。
上任首辅大臣后,并没有实干能力的温体仁醉心于结党营私,对于异己是不加留情地排除。崇祯年间,内阁的人事变动前前后后多达五十余人,而温体仁则安然无恙地坐了八年的位,可见温体仁在朝堂上的控制之深。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崇祯十年温体仁被罢免官职,令他回乡,第二年病逝家中。
温体仁排挤过谁
温体仁原本就是个平庸无能的人,他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后,在朝廷中一直都是作者低层的官职。然而经历了多年的官宦生涯后,温体仁学会了左右逢源善于玩弄权术的本领。自崇祯帝登基以后,温体仁开始想尽了各种方法污蔑排挤他人,从而实现自己上位的梦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温体仁排挤的人当中有几个可以说是他事业节点上重要点,第一个就是钱谦益。崇祯帝刚刚登基,温体仁在朝中声明也不大,所以他急需制造声音让崇祯帝关注到他,于是钱谦益成了他的牺牲品。温体仁借钱谦益当年浙江会试的旧案,职责他收受贿赂,结党营私。崇祯帝听信了温体仁的话,处置了钱谦益,而他也进入了崇祯的视线里。
第二个是袁崇焕,温体仁为了自己的求荣的欲望,果断地迎合皇太极的离间计,密奏崇祯说袁崇焕是叛国贼。城中本就风言风语的情况下,多疑的崇祯帝笃信了袁崇焕有“不轨之心”,于是自毁长城。但是朝中的权臣钱龙锡等人清楚袁崇焕的重要性,纷纷为之辩护。这刚好中了温体仁的下怀,一个个都被污蔑成了旧党,包庇同党。同样的,崇祯帝也毫不犹豫地相信了。
钱龙锡等人离朝之后,周廷儒和温体仁就成了内阁中的重要人员。但是贪欲颇重的温体仁还不知足,最后让深得皇帝信任的温体仁逼走了周廷儒。而温体仁也就成了首辅大臣,左右明末八年的朝廷百官,使得本就摇摇欲坠的明朝更加地岌岌可危。
温体仁玩弄权术
从崇祯元年(1628年)到崇祯十年(1638)的这十年间,有多位原来的朝廷大臣被温体仁排挤,内阁官员的人事调动更是多达五十多人,但是温体仁还是稳稳坐住了自己的位置。温体仁之所以能做到这种地步,不在于他有多少出众的能力,而是他懂得玩弄权术,左右逢迎,欺下媚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刚刚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之际,温体仁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在朝中的声望也不大。加上之前他恶意地攻击过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等人,所以在朝中温体仁是近乎于被孤立的存在,但是他就利用了这点。温体仁早摸清了崇祯帝的多疑、守财和虚伪的性格。于是他告诉崇祯帝,说自己因为谏言报效君王而被群臣嫉妒,从而成了孤臣。崇祯帝一看,还真是这样,于是对温体仁的信任又加深了。
在上任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表面上做着“孤臣”的形象,暗地里却是培养自己的党羽,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或者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大有人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排挤打击。原本刘宗周要被崇祯帝启用,但是温体仁看到他的上任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于是收买了刘宗周的老乡,让其向崇祯帝告发说自己的老乡刘宗周才干不足。崇祯帝一看是刘宗周老乡说的,那应该不假,就罢免了他。被赶出京城的刘宗周越想越气,上书怒斥温体仁欺下媚上等诸多卑劣行为,还指出了崇祯帝的不会用人。这让爱要面子的皇帝怒不可遏,直接剥削了刘宗周的官职。
温体仁就是在这样权术的玩弄之下,一步步走上首辅的位置,然后一个个逼走处于不同立场的群臣。温体仁担任首辅八年,没有丝毫建树,有的倒是在国之危难之际无耻求荣的恶名。
温体仁受宠之谜:崇祯帝对结党官员有天生的恐惧
崇祯皇帝即位后,面对外患内乱,急于求治,一旦政事不如意,便常常迁怒于文武百官,重典之下,官员或遭诛杀或遭贬谪,据统计,崇祯一朝,遭诛杀的总督就有七人,巡抚十一人。明朝阁臣贵极人臣,很少有因罪被杀的,而崇祯时却连杀二人,其中一人被赐自尽后尸体吊了整整两天两夜,史书称“真从来未有之惨”。而官员替换更是频繁,崇祯朝十七年间,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人,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内阁大学士用了五十人,其中先后担任首辅的就有十几人,在职时间人均不过一年左右,人员更换如走马灯一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温体仁却入阁八年,稳坐内阁首辅之位长达五年,这位在《明史》中被列入《奸臣传》的人物,死后崇祯帝还追谥为“文忠公”,视其为大忠臣。温体仁是怎样得到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如此宠信呢?
“崇祯皇帝遭瘟了”,这是当时京城里流传的政治民谣,这里的“瘟”指的便是温体仁,意为崇祯皇帝被温体仁蒙蔽了。温体仁到底是怎样的人呢?崇祯皇帝是如何“遭瘟”的呢?
温体仁,字长卿,湖州府乌程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升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崇祯三年(1630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崇祯六年(1633年)升任首辅,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直至崇祯十年(1637年)才解职回乡。《明史·温体仁传》对其评价是:“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的确,温体仁的一路升迁,可以说是以人为梯,踩在别人身上爬上去的。
温体仁为人圆滑,城府深,老谋深算,善于窥测政治风向,万历年间步入仕途后,先后在神宗、光宗、熹宗数朝为官,尽管当时政坛斗争极为激烈,他却宦海浮沉三十年,一直左右逢源,官运亨通。崇祯皇帝即位后,大力铲除权宦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一时间连坐者不下百余人,大批官员遭到罢免,内阁更是几乎为之一空。崇祯元年(1628年),大学士刘鸿训罢免,为了补充内阁成员,崇祯下令由九卿会推阁臣的候选人。明代制度规定,内阁成员最高为六人,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选拔程序是,先由九卿提出一份候选人名单,称为会推。名单出来后再由皇帝确定进入内阁的人选,称为枚卜。温体仁满心希望自己能有机会进入内阁,不料会推结果出来后,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进入这次会推的十一人名单。野心勃勃的温体仁对此结果自然心有不甘,不过他也意识到仅靠自己的资历、名望,还难以打败会推名单中的对手,善于揣测皇帝旨意的温体仁很快就找到了打败对手的突破口。原来,当时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因为召对称旨,很受崇祯皇帝的欣赏,但廷臣认为周延儒声望尚轻,因此没有将他列入会推名单。温体仁估计崇祯皇帝对此肯定会心有疑虑。于是他找到周延儒,周延儒也正为此事心中愤愤不平,同病相怜的温、周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否定会推名单,挤入内阁。
温体仁和周延儒先在朝臣中拉拢亲信,散布流言,还不惜重金收买宦官作为内应。安排停当后,温体仁选择了名单首位的钱谦益作为攻击的突破口,率先发难。他向崇祯皇帝上了“神奸结党”疏,不仅翻出陈年旧账,指责钱谦益在天启二年(1622年)主试浙江省试时曾有“关节受贿”,同时还借题发挥,攻击这次会推有结党营私的嫌疑,给钱谦益扣上了结交党朋、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包藏祸心等罪名,认为不应该让他参与阁臣选举。崇祯皇帝本来就怀疑廷臣有朋党问题,这次他看中的周延儒没有进入会推名单,更是加大了他的怀疑,看到温体仁的奏折,崇祯皇帝感到自己的怀疑果然不错,于是下令第二天于文华殿召对阁部科道诸臣,让温体仁与钱谦益当堂辩论。
第二天,在文华殿上,经过精心准备的温体仁言辞咄咄、气势逼人地说道:“我的职责不是言官本来不应该说,此次会推不与,也应避嫌不语。但选举阁臣事关宗社安危,钱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我不忍见圣上遭受蒙蔽,孤立无援,因此不得不说。”崇祯皇帝听了温体仁的话频频点头。毫无思想准备的钱谦益在温体仁的攻击面前惊慌失措,显出一副理屈词穷的样子。对于温体仁以陈年旧账为由的突然发难,朝臣们都感到气愤不平,大学士钱龙锡、吏科给事中章允儒等人站出来为钱谦益申辩,并指出温体仁觊觎入阁,才如此刁难别人,实属居心不良。温体仁见自己成了众矢之的,便向崇祯皇帝搬弄是非说,这些为钱谦益说话的人都是钱谦益的朋党。周延儒见状也站出来与温体仁一唱一和。本来就疑心的崇祯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将钱谦益罢官论罪,而为钱谦益说话的吏科结事中章允儒、给事中瞿式招、御史房可壮等人都被加上“钱谦益朋党”的罪名,各遭降职处分。
文华殿事件后不久,周延儒便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如愿进入内阁,不久又升任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温体仁因为揭发钱谦益朋党有功,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日益加深,加上有周延儒的鼎力相助,崇祯三年(1630年),温体仁亦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只可怜钱谦益此时还待罪家中。
进入内阁以后,温体仁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的目光又落在内阁首辅的宝座上,而当时的首辅便是将他引入内阁的周延儒。为了扳倒周,温体仁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他先是让自己的同乡闵洪学当了吏部尚书,又将御史高捷、侍郎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永光等人收为心腹,再暗中支持太监王坤、给事中陈赞化弹劾周延儒,最终使周延儒免职回乡。崇祯六年(1633年),温体仁终于坐上了首辅的宝座,而且当了整整五年首辅,成为崇祯朝入阁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受崇祯皇帝宠信的阁臣。
对于温体仁如何能长期获得崇祯皇帝的信任,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温体仁善于揣摩崇祯皇帝的心意,逢迎有术。《玉堂荟记》即称,温体仁之所以能在位时间最久,关键是他“主于逢迎”。年轻的崇祯皇帝是一个虚荣心很强又十分刚愎自用的人,只对合乎自己想法的意见感兴趣,而不愿听不同意见。大学士刘鸿训只不过在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说了一句“主上毕竟是冲主”,也就是说他年纪还轻,崇祯皇帝便深为衔恨,一心想将他置于死地,只是因为众大臣的力救,刘鸿训才保住了一条命,最终落得个充军边州的下场。既然崇祯皇帝喜欢大臣奉迎,便给了善于逢迎的温体仁以表现的机会。不过,逢迎也是要讲技巧的,不能让皇帝看出端倪,免得弄巧成拙,而温体仁正是个中高手。史载,有一次崇祯皇帝就军饷事宜向温体仁征询意见,温体仁很谦逊地回答:“我一直是以文章侍奉皇上,皇上不以为我愚笨,将我提升到内阁高位,其实我是愚笨无知的,只知道代皇上票拟谕旨时不能欺骗皇上,军饷之类的军国大事我全听皇上的圣明裁决。”崇祯皇帝听完以后,不仅不认为温体仁是有意虚伪,反而觉得温体仁为人“朴忠”,对他大加赞赏。
有人认为,温体仁能坐稳内阁首辅这么长时间,与他过人的办事能力是分不开的。平心而论,作为首辅,如果只有逢迎的本领,而不能为皇帝排忧解难,也是难以得到皇帝长期宠信的。温体仁的才干绝非庸庸碌碌之辈可比。《三垣笔记》称,温体仁精明干练,当时内阁代皇帝起草谕旨时,碰到刑名钱谷一类专业问题,因为头绪繁杂,其他内阁大学士都是一筹莫展,而温体仁只要看一眼便了然于胸,从无差错。温体仁所表现出来的有权有谋、足以统驭六部的才干想必崇祯皇帝是十分满意的。当然,温体仁的才干之所以在当时的内阁大学士中显得如此鹤立鸡群,也是他一手经营的结果,他专挑庸才进入内阁,目的之一是可以显示自己的才干,二则避免有人争夺首辅之位。当时京城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礼部重开天榜,状元探花榜眼,有些惶恐。内阁翻成妓院,乌龟王八蔑片,总是遭瘟。”歌谣中的“乌龟王八蔑片”指的便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温体仁、王应熊、吴宗达。温体仁是乌程籍归安人,以乌、归与乌龟同音;王应熊是巴县人,取王、巴与王八同音;吴宗达身为阁臣,没有一点主见,因此被视为帮闲的蔑片。“总是遭瘟”则是表明温体仁在内阁一手遮天,王应熊、吴宗达都是温体仁的党羽。
也有人认为,温体仁当上首辅后,十分注意扶植亲信,党同伐异,用尽各种手段打击敢于与他抗衡的正直官员也是他能稳坐阁职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在温体仁任阁职期间,文震孟的罢官、郑鄤的被诛,都是温体仁一手促成的。而且温体仁铲除异己时十分注意不露痕迹,造成与自己无关的假象。正因为如此,多疑的崇祯皇帝今天怀疑这个大臣是朋党,明天怀疑那个大臣是朋党,却始终相信温体仁无党。这也是温体仁能够长时期获得崇祯皇帝宠信的原因,而温体仁最终下台,也正是因为崇祯皇帝突然发现“体仁有党”。
温体仁最终露出马脚与钱谦益有关,他进入内阁是靠了攻击钱谦益,而最后被逐出内阁也是因为攻击钱谦益,这恐怕是温体仁没有想到的。
早在崇祯二年(1629年)会推阁臣时,温体仁与周延儒联手,将钱谦益赶回常熟老家,“夺官闲住”,然而,尽管钱谦益已经在家闲住了七八年,温体仁却仍然不肯放过他,企图置他于死地。原来,当年会推风波后不久,就有朝中大臣相继上疏参劾温体仁。先是御史毛九华揭发温体仁居家时倚势压人,强买商人木材,此事败露后,又贿赂阉党崔呈秀为其解脱罪责,得以免究。杭州魏忠贤祠堂落成,温体仁大献媚诗,为魏忠贤歌功颂德。御史任赞化随即也上疏告发温体仁娶娼为妾伤风败俗,收受贿赂腐化无德,夺人家产伤天害理。见势不妙的温体仁利用崇祯皇帝厌恶朝臣结党的心理,告发毛九华、任赞化都是钱谦益的死党,才侥幸逃过一劫。温体仁认定,钱谦益是这次事件的幕后主使,因此一直对他怀恨在心。崇祯十年(1637年),温体仁派陈履谦收买了常熟县衙的师爷张汉儒,让张汉儒出面诬告钱谦益侵占地方钱粮、出卖生员名额、通番走私等五十八条罪状,温体仁随即拟旨,将钱谦益逮捕入狱。
钱谦益入狱后,心知是温体仁想置自己于死地,便托人向司礼监太监曹化淳求助。钱谦益曾经为前任司礼监太监王安写过碑文,而曹化淳又是王安的门下,两人有些私交。钱谦益入狱后,巡抚张国维、路振飞曾上疏为钱谦益鸣冤,曹化淳也知道钱谦益这次是冤枉的,便答应帮忙营救。温体仁得知曹化淳插手此事,不想让曹坏了他的好事,就一面让陈履谦编造了钱谦益“款曹击温”的匿名揭帖,四处散发,一面让王藩出面诬陷钱谦益出银四万两求助于曹化淳,温体仁自己则向崇祯密奏,要求办曹化淳的罪。不料这次弄巧成拙,崇祯皇帝将温体仁的密奏给曹化淳看了,被激怒的曹化淳当即要求彻查此案。得到崇预皇帝同意后,曹化淳与东厂太监王之心、锦衣卫掌印指挥吴孟明一起突击审讯陈履谦,陈履谦便将收买张汉儒、王藩,捏造“款曹击温”匿名揭帖等事—一招供,并指认温体仁是幕后指使。看到这一审讯结果,崇祯皇帝如梦初醒,惊呼“体仁有党!”下令将张汉儒等立枷死。
此时,适逢抚宁侯朱国弼弹劾温体仁,温体仁像平常有人弹劾他时一样,“引疾乞休”,心想崇祯皇帝必然会下旨慰留他。不料崇祯皇帝已经决定罢斥温体仁,便在他“引疾乞休”的奏疏上批了“放他去!”三个大字。据说温体仁正在吃饭,听说崇祯皇帝在自己奏疏上批了“放他去”,大惊失色,手中的筷子也掉在地上。一年后,温体仁病死在家中。
首辅大臣温体仁通过奸诈卑鄙的手段爬上高位
温体仁生于公元1573年,字长卿,号园峤,是浙江湖州南浔人。温体仁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进士,在朝是从低级官员一步步累积升迁。直到崇祯年间魏忠贤倒台,朝廷出现一个权力中空之际,处事圆滑的温体仁终于寻得机会,通过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坐上了最高位置首辅大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遴选首辅大臣一位时,名声尚浅到的温体仁自觉自己不能通过推选上位,所以他开始了靠弹劾他人增加自己在崇祯帝眼中的存在感。被温体仁抓住的第一个就是钱谦益,说他不仅收受贿赂,还结党,翻出当年早已定案的会试一案。这成功让生性多疑的崇祯帝相信了温体仁的话,钱谦益和几个仗义辩护的多位大臣都被罢免或者下狱。
到了第二年,本身生活作风就不检点的温体仁被人弹劾。温体仁就借机说是自己当年舍身弹劾了钱谦益的缘故,令朝中旧党痛恨自己,故而受人诽谤,崇祯帝还真信了。因为温体仁在钱谦益案子上做的过了,导致很多大臣为之抱不平,纷纷在朝中职责温体仁的过错。温体仁眼看不妙,就污蔑众人都是朋党,崇祯帝又信了。最后得到皇帝宠信的温体仁顺利坐上了首辅大臣一位,而明末的朝廷又多了个误国误民的奸臣。
上任首辅大臣后,并没有实干能力的温体仁醉心于结党营私,对于异己是不加留情地排除。崇祯年间,内阁的人事变动前前后后多达五十余人,而温体仁则安然无恙地坐了八年的位,可见温体仁在朝堂上的控制之深。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崇祯十年温体仁被罢免官职,令他回乡,第二年病逝家中。
温体仁玩弄权术
从崇祯元年(1628年)到崇祯十年(1638)的这十年间,有多位原来的朝廷大臣被温体仁排挤,内阁官员的人事调动更是多达五十多人,但是温体仁还是稳稳坐住了自己的位置。温体仁之所以能做到这种地步,不在于他有多少出众的能力,而是他懂得玩弄权术,左右逢迎,欺下媚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刚刚进入崇祯皇帝的视野之际,温体仁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在朝中的声望也不大。加上之前他恶意地攻击过钱谦益、袁崇焕还有钱龙锡等人,所以在朝中温体仁是近乎于被孤立的存在,但是他就利用了这点。温体仁早摸清了崇祯帝的多疑、守财和虚伪的性格。于是他告诉崇祯帝,说自己因为谏言报效君王而被群臣嫉妒,从而成了孤臣。崇祯帝一看,还真是这样,于是对温体仁的信任又加深了。
在上任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表面上做着“孤臣”的形象,暗地里却是培养自己的党羽,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或者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大有人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排挤打击。原本刘宗周要被崇祯帝启用,但是温体仁看到他的上任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于是收买了刘宗周的老乡,让其向崇祯帝告发说自己的老乡刘宗周才干不足。崇祯帝一看是刘宗周老乡说的,那应该不假,就罢免了他。被赶出京城的刘宗周越想越气,上书怒斥温体仁欺下媚上等诸多卑劣行为,还指出了崇祯帝的不会用人。这让爱要面子的皇帝怒不可遏,直接剥削了刘宗周的官职。
温体仁就是在这样权术的玩弄之下,一步步走上首辅的位置,然后一个个逼走处于不同立场的群臣。温体仁担任首辅八年,没有丝毫建树,有的倒是在国之危难之际无耻求荣的恶名。
温体仁排挤过谁
温体仁原本就是个平庸无能的人,他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后,在朝廷中一直都是作者低层的官职。然而经历了多年的官宦生涯后,温体仁学会了左右逢源善于玩弄权术的本领。自崇祯帝登基以后,温体仁开始想尽了各种方法污蔑排挤他人,从而实现自己上位的梦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温体仁排挤的人当中有几个可以说是他事业节点上重要点,第一个就是钱谦益。崇祯帝刚刚登基,温体仁在朝中声明也不大,所以他急需制造声音让崇祯帝关注到他,于是钱谦益成了他的牺牲品。温体仁借钱谦益当年浙江会试的旧案,职责他收受贿赂,结党营私。崇祯帝听信了温体仁的话,处置了钱谦益,而他也进入了崇祯的视线里。
第二个是袁崇焕,温体仁为了自己的求荣的欲望,果断地迎合皇太极的离间计,密奏崇祯说袁崇焕是叛国贼。城中本就风言风语的情况下,多疑的崇祯帝笃信了袁崇焕有“不轨之心”,于是自毁长城。但是朝中的权臣钱龙锡等人清楚袁崇焕的重要性,纷纷为之辩护。这刚好中了温体仁的下怀,一个个都被污蔑成了旧党,包庇同党。同样的,崇祯帝也毫不犹豫地相信了。
钱龙锡等人离朝之后,周廷儒和温体仁就成了内阁中的重要人员。但是贪欲颇重的温体仁还不知足,最后让深得皇帝信任的温体仁逼走了周廷儒。而温体仁也就成了首辅大臣,左右明末八年的朝廷百官,使得本就摇摇欲坠的明朝更加地岌岌可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