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王濬
别 称:王璿、王璇
字 号:字士治、小字阿童
所处时代:西晋初年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
出生时间:206年
去世时间:286年1月18日
主要成就:在益州创建水军,灭吴之战中首入建业
官 职:辅国大将军、步兵校尉
谥 号:武侯
葬 处:柏谷山
十七史百将传之西晋名将王濬 晋朝历史人物介绍
王濬(206—286.1.28),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
王濬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他博通典籍,姿容修美,但由于不求名望,不谨细行,因而不为乡里人所称赞。后来,王濬改变原来的性格志节,变得疏通亮达起来。王濬性格“恢廓,素有大志”(《晋书·王濬传》)。曾修造宅院,把门前的路开得有几十步宽,人们问其故,王濬说:“吾欲使容长戟幡旗”(《晋书·王濬传》)。众人都笑他自不量力。王濬却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晋书·王濬传》)。
后王濬被召为河东从事。因王濬为人严正清峻,一此不廉洁的官吏闻其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徐邈有一女,贤淑有才,尚未许人,正在择夫。徐邈大会僚佐之吏,让女儿在内室察选。女儿相中了王濬,徐邈遂将女儿嫁给与王濬。
后来,王濬参征南军事,羊祜见其不凡,深相接纳。羊祜侄羊暨说:“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羊祜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晋书·王濬传》)。于是转任王濬为车骑从事中郎。有识者认为羊祜有伯乐之能。 后王濬任巴郡太守。巴郡与吴国相邻,士兵苦于征役,所以,生下男孩都不愿抚养。王濬到任,整肃有关法律条文,宽缓徭役租税,对产育之人都给予休复之便,因而,保全救活了数千婴儿。
泰始八年(272年),转任广汉太守,垂布德惠,百姓赖之。一次,王濬梦见有三把刀悬挂在屋梁之上,不—会,又益(增)一刀。王濬惊醒,以为不祥,主簿李毅附会梦境,向他拜贺说:“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晋书·王濬传》)?不久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刺史皇甫晏被张弘所杀,朝廷果然升任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到益州,便设计将张弘等作乱之人全部诛灭。王濬因功被封为关内侯。王濬在任,广施仁政,树立威信,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王濬因政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 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泰始八年(272年),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
揭秘:古稀名将王濬是怎样楼船破吴的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残暴出了名的。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晋武帝就决定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省)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濬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
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
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过了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濬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王濬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
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一下再打。杜预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以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他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
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了。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有一个东吴将军陶濬,正在这时候去找孙皓。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这个陶濬是个糊涂虫,他说:“益州下来的水军情况我知道,他们的船都小得很。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
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陶濬向将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但是将士可不像陶濬那样糊涂,不愿送死。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净。
王濬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业。建业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濬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声中进了建业城。
孙皓到了山穷水尽的田地,只得自己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濬的军营前投降。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晋朝统一了全国。
三国时期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不少传说。到了明朝初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话本,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历史人物作了艺术上的塑造。它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巨著之一。
王濬灭了三国东吴?此顽主兵不血刃地统一江南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属于世袭权贵子弟。王濬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濬虽然机敏好学,却是一个典型的捣蛋王、败家子。朝廷曾经几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谢绝了。他对做官没什么兴趣,生活浑浑噩噩,不求上进,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游手好闲,四处晃荡。在当地百姓的印象里,王濬是一个经常穿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或者在大街上放浪形骸、唱歌弹琴、制造噪音的无行顽主。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小事。
最让人们看不下去的是,他还像个古惑仔一样,拎着刀子和一群小混混打架斗殴!你说你一个名门高第的贵公子、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整天打打杀杀的,成何体统?周围的人都极度鄙视他。酗酒、拎刀子斗殴之外,他还挥霍无度,大把大把地乱花金钱。就拿他家盖房子来说吧,他专门在门口打造了一条几十步宽的大路。您说您这是想要干嘛?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他得意地一笑,说:“这条路,是日后给我的警卫队在大门执戟撑旗用的。”
什么?你的警卫队?这么一个败家仔、捣蛋王会拥有警卫队?大家都笑喷了。听到大家的笑声,他也不生气,只是轻蔑地说:“你们这些小麻雀,怎么会知道我雄鹰一般的志向?”跟秦末农民起义英雄陈胜一样,把别人比喻成麻雀,就把自己说成雄鹰。
这一下,大家笑得更厉害了。有人直捂着肚子说不行。
不过,笑过后,人们渐渐发现,王濬开始变了。他像被佛祖开过光似的,性格变得疏通亮达起来。二十岁那年,朝廷征辟其为河东从事,他走马上任了。在任上,他严正清峻,搞得那些有经济污点的官吏无法立足,纷纷转任他处。河东刺史徐邈膝下有一女儿,相貌出众,贤淑有才,在择夫问题上,高不攀,低不就,非常挑剔。可是,王濬到她家作客,她在内室不经意一瞥,就相中了王濬,回头就跟父亲说,今生非王濬不嫁,由是,徐邈将女儿嫁给了王濬。
不久,王濬参征南军事,后升为巴郡太守、广汉太守、益州刺史。并在益州封关内侯,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其时,孙、刘、曹三国已经有两国归晋,只剩下东吴一国。在益州任职期间,王濬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为收取东吴做准备。王濬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
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王濬向晋武帝司马炎大谈伐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服了司马炎对东吴用兵。这年,司马炎以杜预为陆军主将,发兵20万人,分6路进攻东吴;水军则为王濬统领,7万人。在司马炎的脑子里,水军是正兵,起主力作用;陆军主要用来牵制吴军主力,起辅攻作用。
应该说,司马炎的设想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吴国的兵力也有20万人,对这20万吴军,20万晋陆军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要灭吴,必须倚仗顺流而下的水军。而要保证水军顺利进击建康,就得由对东吴陆军进行有力牵制。大战一开,西晋的进展并不顺利,陆军数路进兵都遭到了挫折。
战争能不能取到预期成果,全看王濬的水军了。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濬率水军自成都沿江而下,一路顺风顺水,穿瞿塘峡、巫峡,过秭归、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迅速逼近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在西陵峡,有吴国大将吴彦在巫山所设用以阻遏西晋水师的防线。该防线主要由江面险处安置的大木桩及其连结起来的大铁链构成。这些大铁链将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暗置江中。面对这个情况,王濬早有准备。
他命人制造了几十张大竹筏,并排联结在一起,顺江释放,竹筏遇上铁锥被扎,会卡住不动,在强大水流的冲激下,安装在江底的铁锥会发生松动,一松动,竹筏就会带着卡在一起的铁锥冲往下游。
就这样,连续释放了几批大竹筏,埋藏在江中的数千枚锋利的铁锥就被清除得干干净净了。
至于横在江面上的铁锁铁链,王濬又想了一个妙招:他命人在船头架起一个个巨大的火炬,里面灌足麻油,遇到铁链,就点起火,烈火熊熊,很快就将那些铁链铁锁融化烧断。
东吴费尽心思构筑的防线,尽皆化为乌有。晋水军舰船通行无阻,顺流直下,连克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继而进逼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乐乡、宜昌等地的吴军做梦也没想到晋水军来得这么快,以致于晋水军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然,也来不及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了,只好乖乖束手就擒。
因为晋水军进展太快,短短十多天,就深入到东吴腹地,正与晋陆军打得难解难分的东吴陆军大为骇然,一下子就崩盘了。
王濬趁机与晋部分陆军联合在一起,水陆并进,连下夏口、武昌,跟着,顺流鼓棹,直捣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
东吴军队士气尽丧,望风而逃。大军直抵建康。惊慌失措之下,吴主孙皓急眼了,将自己的棺材本全部拿出来——建康城里的五万守军倾巢出动,齐刷刷地排在晋军面前。
然而,等王濬的巨无霸战舰出现,吴军惊呆了,他们一个个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最后,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么大的楼船,咱们还打什么打?降了吧!
五万吴军就此缴械投降。
晋咸宁四年(公元280年)三月,走投无路的东吴国主孙皓只好备下亡国之礼:自己赤身露体,反绑双手,口含玉璧,手里牵羊,带领太子以及百官,素车白马,向王濬投降。
正是: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孙皓一降,标志着三国时代就此终结。
王濬也因此成为了西晋统一战争的第一功臣。
奇的是,王濬的小字为“阿童”,正应了吴国童谣中的那一句:“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
在进入建康城之前,王濬一再重申军纪,严令部队不得骚扰百姓。进入建康城后,即迅速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等待朝廷派官员来接管。
中原政权通过武力统一江南,之前已有过了两次,一次是战国末期秦灭楚,另一次是西汉初年刘邦平定江东。这两次统一的过程都充斥了暴戾的血腥味,对江南经济造成很大破坏。而王濬顺江直下,基本上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江南,共得到了东吴的4个州,共计43个郡,312个县,523000户百姓,除了早期局部零星的战争外,江南地区的经济民生并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破坏,开创了一个历史奇迹。
西晋灭吴名将杜预和王濬:为何说杜预王濬是怪才
西晋的两位名将,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灭吴。而孙皓又中了晋军的反间计,调走了西陵的最后一个名将。至此,西晋双“车”驰骋,而东吴几乎只剩下“士”和“相”保护着可怜的老“帅”。
杜预是个文理工通才
杜预属于“官二代”,祖上曾任过尚书之类的部级干部。可惜的是,在曹魏时代,和曹家本来就不对眼,他父亲性格又直,所以基本上靠边站。
杜预从小就是令人恐怖的学霸,什么书都看,政治、经济、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工程等无所不通,笑傲文理工,类似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别人送他外号叫“杜武库”,意思就是他像个仓库,里面各种武器都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到司马昭执政,在曹魏时备受冷落的配角们走到了舞台中央。杜预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担任司马昭相府的重要幕僚,也参加了灭蜀战争,是统帅钟会的长史。钟会叛变被杀时,同事大多遇害,他逃过一劫。后来羊祜看到他,大为惊叹,认定他必叱咤风云、纵横天下,临终前向晋武帝推举了他。
杜预本人,手无缚鸡之力,据说连骑马都不会。他如果向你射箭,你不用躲,因为肯定射不中。但是每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朝廷都隆重地邀请他参加。278年,羊祜去世。11月,晋武帝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南下襄阳(今湖北襄樊),接替羊祜,成为荆州的最高军事长官。这一年,他57岁。
他和羊祜完全是两种风格,他打仗的特点是:很少正面交锋。好听一点,善于斗智斗勇。不好听一点,专门使阴谋诡计,让吴人吃尽了苦头。
所以,边境的吴军气得直骂:奶奶的,走了个君子,来了个小人。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就在狗脖子上戴了个水瓢,喊它“杜预”。有的树长了包,吴人在上面写“杜预颈”,然后疯狂地砍砍砍,发泄心中的愤怒。
杜预使出借刀反间计
陆抗曾在西陵大胜晋军,杜预到荆州后,决定先拔掉这个钉子,踢开东吴的西大门,让水师顺流而下。东吴并没有彻底完蛋,还有一个名将,叫张政,西陵的军事统帅。杜预没有气势汹汹地攻城拔寨,他躲在暗处,杀人于无形。
张政刚掌权不久,晋军一次突然进攻,张政仓促迎战,结果溃败。但奇怪的是,敌人来去如风,捉了一批士兵就跑了。张政气恼不已,第一仗就失败太没面子了。由于担心孙皓的疑神疑鬼,向建业写汇报材料时说得轻描淡写,生怕刺激到这个神经病。
张政以为能瞒天过海。几天后,传来了中央的一纸调令,让他回建业。原来杜预派了精锐部队奇袭张政后,猜到他不会上报,就把俘虏押到了建业,全部送给孙皓,吹嘘如何大获全胜。孙皓一听,真是丢人丢到家了,张政这个人不老实啊,盛怒之下撤了他的职。
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279年,杜预上书晋武帝请求灭吴。
刺史女儿看中王濬
杜预是清道夫,真正的终结者是叫王濬。
王濬同样是“官二代”,祖上也是部级干部。喜欢读书,人长得相当帅,但比较邋遢,不修边幅。有点像古惑仔,邻居都认为他是小混混。
长大以后,不知道受到哪个高人指点,突然醒悟,浪子回头,发誓成就一番伟业。一天,乡里人看到他翻新老房,门前还修了一条路,本来只需双向两车道的,他开了八车道。别人都奇怪,问:开这么宽干吗啊?王濬说:我将来做了大官,迎接我的仪仗队会很庞大,这条路就是留给他们的。
大家哈哈大笑:你没发烧吧?不要白日做梦了。
王濬答:陈胜不是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魏河东刺史徐邈有个女儿,才貌双全,挑来挑去找不到合适的。徐邈也着急,眼看就要成剩女。他请一帮年轻的下属来吃饭,让女儿在里面偷偷观看,女儿看到王濬,心动神摇,一见钟情,告诉了母亲,徐邈就把女儿嫁给了王濬。
王濬造的船规模巨大
王濬做过羊祜的参军,实际他比羊祜要大15岁。在羊祜的推荐下,272年,王濬任益州(今成都一带)刺史。在益州期间,王濬立志完成不朽功业,满脑子想的都是灭吴。这一年,他67岁。
为了早点实现梦想,王濬原来只派了五六百人造船,后来增加到1万人,1年就造了大批战船。他造的船,每艘可装2000多人,船上能骑马奔驰,如履平地。大船周边围着木栅栏,中间修建城楼望台。在船头画上各种鸟首怪兽,用来恐吓江神,在当时规模类似于航空母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前无古人。
建平的东吴太守吾彦一天巡视江边,看到大量的碎木片浮在江上,浩荡而下。吾彦大惊,赶紧派人带上木片,到建业向孙皓汇报,说:晋肯定在造大船,将进攻东吴,我们要增补力量,加强防备。
孙皓不听。
279年,王濬上疏晋武帝,说:灭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我造船已经7年,船身慢慢腐朽损坏;我也70多岁了,离死期不远。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这样的好机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