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的人物介绍

本 名:王平

别 称:何平

字 号:字子均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化賨人

出生地:巴西宕渠

主要成就:击退曹爽大举伐蜀

官 职:镇北大将军,汉中太守

爵 位:安汉侯

蜀国大将王平的生平简介,王平的一些人物事迹

早期经历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因为小时候养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后来姓回本来的王姓。

三国志11的王平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cóng)民依附曹操,王平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因此王平或为汉化賨人)[1] ,被任命为一名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手下黄忠于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王平随曹操率领大军来争汉中,却被刘备击败,王平得以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随军北伐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王平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王平时为马谡军先锋,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连规劝马谡,马谡不听,被魏将张郃断了水源,随后马谡军惨遭大败,士卒离散。唯有王平所领的千余人士兵鸣鼓自持,张郃怀疑王平有伏兵,不敢进攻。于是王平将诸营军士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归还。诸葛亮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诛杀,夺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围祁山,别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攻诸葛亮,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胜。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8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军退还,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率兵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手下士兵却被王平遣散,魏延兵败,后被马岱所斩。

镇守汉中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

王平画像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大将军蒋琬驻沔阳,王平被召到大司马府,蒋琬任命王平为任前护军。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唯有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于是就按王平的计策行事,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被击退,如同王平当初料想的一样。当时马忠在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在汉中,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障蜀汉变土的平安,平安三侯威名始于此时

去世王平在军旅中长大,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是他能口述让别人代写书籍,都有意理。王平让人读史、汉一系列的书籍传记,自己在一旁听,能知其大义,论说的时候不会失其主旨。王平遵守并履行法度,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从早到晚,都能端正坐姿。然而不足的是,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马谡为何会对自己师父亲手给自己挑的人王平置之不理呢?

诸葛亮在痛失街亭后,挥泪斩马谡,凡是与马谡在一起的参军们都受到一定的处分。但是王平不仅仅没有受到处分,反而在这一战后,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再后来诸葛亮死后,替杨仪除掉魏延也是王平带兵干!

很多人了解王平,也是因为王平在马谡守街亭时,曾经多次劝阻到马谡,可是马谡对于王平的建议却置之不理。那么马谡为何会对自己师父亲手给自己挑的人王平置之不理呢?

倘若现在的人站在马谡的角度上,也不会听王平的建议的!为何这样说呢?第一点,王平原本是魏臣在公元219年投降于刘备,之后一直和赵云是一个部门的,赵云这个部门的人在蜀军部队里是相当的强悍的,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就在公元228年王平被赵云推荐给了诸葛亮,因此马谡和王平两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是不长,两人很难建立起信任感。

加之,王平性格十分的较真,年轻的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条件,没读书也认不到几个字,但是王平这个人爱听兵法、史书,常常让别人让念给他听。说话的时候也引用听别人说的书上的道理。

而马谡作为一个饱读兵书的人来说,是看不上王平的,特别是王平不读书还引用书中的道理和他理论,加上王平这人也很较真,这两人自然也是心意不和!可是马谡也拗不过王平,因为王平参军经验比他丰富,又是诸葛亮亲自派的参军便允许王平按照自己的方案驻军。

而拗不过马谡的王平,等到马谡驻扎好了军队,便火速的给诸葛亮,画了马谡的驻扎图,希望诸葛亮能够让马谡信任他,尽早的听从他的意见,可是还没来得及上报。马谡就把街亭丢了,最后王平也只能把自己的部队还给了诸葛亮。


蜀国虎将之一王平是个怎样的人?

  三国王平

王平是三国时期蜀汉后期的大将军,他巩固蜀汉的重要阵地汉中做出了不少贡献,是三国后期蜀国虎将之一。

王平画像

王平的名声不如蜀汉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这些人,而且他原本是曹操那边的人,后来才投靠在刘备手下,《三国志》中连他的具体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但是这不能抹杀王平将军的功绩,王平的功劳绝不逊色于他们。

王平身世坎坷,他从小寄养在外祖父家,随外祖父姓何,长大后几次更改姓名,显然在外祖父家并不得到重视。所以王平从小没有得到很好地教育,据说王平戎马一生,所认识的字居然不超过十个。不过好在王平很聪明,记忆力很好,他叫人给他念史书上的故事,经常一遍就记住了,就能够复述出来。

王平原本在刘备军中默默无闻,不过在诸葛亮北伐时,马谡失街亭一站中,由于王平在战斗中出色的只会能力和在撤退中灵活的应变能力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王平这才崭露头角。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眼光不错,此后王平驻守汉中,为蜀汉守住了北大门,并且在诸葛亮死后,还竭力平定了魏延等人的叛乱,成功抵御了曹魏政权的进攻,成为蜀汉后期最著名的三位将军之一。

王平不仅自己忠心耿耿,勇猛善战,他死后,他的儿子王训继承父位,也成长为一员虎将,可谓是父子两代忠臣,当时人纷纷称赞不已。

王平的背景最差,又不识字,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实在令后人敬佩。

三国王平是个什么人物

三国时期蜀汉后期的三大将军之一的王平,是一个非常具有励志精神的一个人物,虽然他名气不大,出身寒微,也不识字,但他却成为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实在令人称奇。

王平

王平这人据说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而且从小寄养在外祖父家,几次更换姓名,可谓出身草根。不过所幸王平聪敏好学,记忆力很好,所以他就利用这个优点,勤奋学习。他常常叫人念史书上的封侯故事给自己听,只读一遍他便记住了,并且也立下了封侯的志向。

王平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他并不是张飞那样的猛将莽夫,相反他治军严明,以身作则。史书上评价他是忠勇而平整,经常正襟危坐,从不轻浮嬉戏,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他本来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后来才投奔刘备的,但是他忠心不二,英勇作战,在一次北伐途中,诸葛亮无用马谡失街亭,危急时刻,王平挺身而出,他作战勇敢,在组织撤退的时候指挥有度,得到诸葛亮的注意,从此崭露头角。在几次北伐时都成功阻挡了敌人的进攻,军功卓著。

更为可贵的是,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风雨飘摇,王平竭力协助众人平叛了魏延等人的叛乱,还坚定地镇守汉中,成功抵御了曹魏政权的进攻,成为蜀汉后期三位大将军之一,为巩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人无完人,王平为人也有心胸狭隘,为人自轻,听不进去别人建议的缺点,可是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王平的确是个忠义两全的大将军,这是无可置疑的。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为何会重用王平而排斥魏延?

导读:汉中太守一职,是蜀汉要位,其地位不次于“荆州牧”,得此职相当于“第二关羽”。当这块云彩飘落到魏延头上下起雨来时,蜀汉众将无不艳羡。个性同本领一样强,这是魏延的特点。关于他的才气与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是公认的卓著。每次战役均打前锋,斩王双,救危难,屡立战功。尤其献“兵出子午道径取长安”妙计,为后人称道。当刘备把“汉中太守”授予他时,其实已经视他为“韩信再世”。

然而,争夺汉中太守职位的暗战并未结束,封疆大吏,谁不觊觎?那么大的魏延魏文长,谁能将他取代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人竟是战绩平平的王平。关于王平将军,史书三国志记载寥寥,《三国演义》中也以只言片段出现,其中,公认的最大战功是在街亭之战中,力阻马谡山上扎营——

诸葛亮开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而王平为马谡先锋。马谡察看地形后,决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劝阻,马谡不听。后蜀军水源被断,大败,士卒离散。唯王平领本部千余人虚张声势,断后,收拾败军徐徐而退。事后,因功破例升为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可见,王平将军的特点与名字相符——四平八稳、谨慎作战。这恰与他的主帅诸葛亮的作风不谋而合。诸葛亮数次北伐之所以不能积小胜为大胜,就是因为他坚持四平八稳的作战风格。稳当的王平,在主帅眼里,是十分可靠的。陈寿《三国志》评王平“忠勇而严整”。又说他“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一个“轻”再加个“损”字,道出了王平实乃善于捡漏一“庸才”。史官的话一般不会空穴来风,我们不妨追溯一下王平的“功勋”疑点,发现陈寿所言不虚,其来有自。

三国志记载了王平参与的三大战役:一是街亭之战,二是祁山之战,三是汉中保卫战。在街亭之战,参军马谡一败涂地,而作为先锋的王平,却不战成名。捡了个了参军的大便宜。在诸葛亮死后,蜀军内讧中,王平站在杨仪一边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当杨仪命他追击魏延时,王平自知武功比魏延差不少,不敢追。而当魏延被马岱斩杀后,他渔翁得利,又捡了个“汉中太守”,终于坐上了汉中第一把交椅。在接替魏延,出任汉中太守后的汉中保卫战中,王平遭遇草包大将军曹爽都不敢出战,效仿的却是“魏延战法”,坚持守兴势围,拒敌待援之策。可见,此将除了免战消耗,实无过人之处。

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汉朝“举孝廉”,当然也产生了陈蕃等人杰,然而,过于考究德的体制,缺乏公平竞争的程序,也衍生了大量的伪君子,这些伪君子,大都是庸才。东汉的衰亡,说明“举孝廉”选才体制已经走入死胡同,而诸葛亮时期的蜀汉不以为戒,秉承“举孝廉”遗风,苦果尝尽。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在使用王平魏延的问题上,诸葛亮与刘备截然不同。刘备时期的蜀汉造就黄金一代。刘备用人也重德,但是他容忍个性并善于用人之长。刘备爱才,重魏轻王,诸葛重德,重王轻魏。刘备死后,诸葛亮碍于青黄不接的人才形势,不得不用魏延,但却时常把魏延纳入“普通战将”一员,甚至与陈式之流的三流战将并列。对其始终不放手使用,助长战绩平平的王平爬到魏延头上。

在蜀汉的君子大营里,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魏延是公认的军事奇才,但“以德治国”的诸葛亮,却一直对他限制使用。而才智平平的王平,从先锋到参军,从亭侯到汉中太守,一路高升。王平取代魏延,虽是诸葛亮死后形成的事实,但实际上以王代魏,已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庸才总该分得清。王平与魏延,到底谁对蜀汉的贡献大,是不言而喻的。在接替马谡前,王平一直以偏将副手形式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魏延自领汉中二十载,威震汉中。他的那句“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何等豪迈,四平八稳的王平,说得出此等豪迈之言吗?

庸才取代英才,必然导致的是国势的衰败。王平取代魏延之后的岁月,正是蜀汉由衰走向亡的末代时光。人才的奇缺,终于使延续了42年的蜀汉在魏国的一次偷袭中突然死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