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魏良辅
别名:师召,此斋,尚泉,玉峰,曲圣
国 籍:明
出生地:新建(今江西南昌)
职业: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官员
魏良辅生平简介 魏良辅人物评价
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目 录
1. 生平
2. 立昆之宗
2.1 水磨腔的诞生过程 2.2 呕心沥血十年不下楼 2.3 晚年及逝世情况成谜
1生平
魏良辅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在当地驻军中,有很多人通晓音律,魏良辅常与他们切磋技艺和商讨乐理。这时,他结识了驻地的一位南曲专家、太仓卫百户过云适,常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过认为满意了方肯罢休。他还请教从安徽寿州(今寿县)发配至太仓的善弦索、北曲的戏剧家张野塘。当时张正在军中服役,对魏的求教欣然应允,两人结为挚友。后来魏良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野塘。
以后,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
著作《南词引正》
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2. 立昆之宗水磨腔的诞生过程
魏良辅画像
魏良辅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不但嗓音优美,而且娴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他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于嘉靖年间(1522—1566)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他不满足于南戏原有的声腔,联合了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在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老昆(山)腔的传统戏曲唱法进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又欠意趣韵味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故时人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昆曲”。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自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京城,成为宫中大戏,不但赢得了“官腔”之美称,还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势,成为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之为“国工”、“圣曲”。魏良辅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文,曰《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阐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是论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古老的昆曲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誉,它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中华戏曲遗产,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晋剧、赣剧、桂剧、闽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曲之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昆曲命名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同。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为纪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昆曲之鼻祖魏良辅,江苏太仓双凤少年邮局特于大会开幕日启用了一枚与“流动2”邮政日戳相连的纪念邮戳,纪念文字为“立昆之宗魏良辅”,图案为以画家马伯乐绘制的《魏良辅开创水磨腔》为蓝本创作而成的魏良辅唱曲半身像,旁边是正在吹笛伴奏的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演唱昆曲的动人场面。图案左上方为外圆内方相接的世界遗产标志,表示昆曲已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式录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呕心沥血十年不下楼
关于魏良辅改革南曲之呕心沥血,还有一则典故可以说明。
福建莆田人余澹心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神调,度为新声。”
自从遇到张野塘以后,魏良辅就再没有出去卖唱或做走方郎中,专心致志和张野塘“镂心商曲”。一个红极一时的艺人突然间销声匿迹,歌台舞榭听不到他的歌声,看不到他的影子,形容他“足迹不下楼”也不为过。用“十年不下楼”来形容,更见魏良辅下工夫之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在他身边还聚集了善洞箫的苏州张梅谷,善笛子的昆山谢林泉,以及培养了优秀歌手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艺术沙龙。
就连魏良辅的弟子梁溪人、潘荆南等人也带动了流行风潮,“荆南游处必锴以箫管合曲,一时竞相传习,世谓度曲之工始于玉峰,盛于梁溪。”以至于当地有谚语说,“无锡莫开口,谓能歌者众也”。
晚年及逝世情况成谜
可以料想,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全面成功而获得社会普遍承认和赞赏,但他却突然失去了下落和去向。他究竟去哪里了呢?后人苦苦寻找,只有《九宫正始》的编辑之一钮少雅在文中透露了一点消息:“弱冠时,闻娄东有魏良辅者,厌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余特往谒之,何期良辅已故矣!”
按照时间上溯,魏良辅也活到80来岁,逝世时间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左右,他晚年及逝世时境况如何?没有具体记载只能成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