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

中文名:王猛

别 名:景略

国 籍:前秦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西)

出生日期:325年

逝世日期:375年

职 业: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平定李俨、击破桓温、灭前燕

富国强兵,辅佐苻坚统一北方

官 职:丞相,大将军,冀州牧

谥 号:武侯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用重典 一年连升五级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这两句话中,提到了并世而立的两位风云人物,王猛和谢安。将两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了一段戏剧性的历史遗憾。淝水之战,谢安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成就了济世苍生的美名,换来东晋朝几十年的政权延续。然而,它也成为埋葬前秦帝国的坟墓,成为王猛生九泉之下的遗憾。前秦扫六和而定中原,为氐族在历史上书写了最为风光的一页。可以说,前秦点滴积蓄起来的帝国基业,凝聚着王猛毕生的智慧和心血。然而就在王猛死后8年,他与苻坚辛苦构建的帝国大厦便轰然倒塌,破败到无法收拾的境地。也许,早在苻坚将王猛“勿以晋为图”(《通鉴》)的政治遗言抛到脑后之日起,前秦便已种下了亡国的祸根。

  王猛(325~375),字景略,堪称乱世中的豪杰。他有着卓尔不群的个性、运筹帷幄的谋略、异于常人的胆识。他一年内创造的连升五级的政治奇迹,给他本就极富传奇的一生又增添了几许神秘。王猛个性极强,《晋书》上说他“瑰姿俊伟”、“气度雄远”,天生带着一股英气,一股锐气。而“细事不干其虑”,则是王猛个性中最突出的体现,不关心琐碎,不温不火,独来独往。甚至对别人的议论也不在乎,表现得“悠然自得,不以屑怀”(《晋书》)。事实上,王猛也从不掩饰自己张扬的个性。在拜见东晋大将桓温时,王猛“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晋书》),边说话边捉虱子,够强吧!

  但凡个性极强之人,必有其独特之处。王猛的独特,便体现在他的才华与睿智上。王猛从小家贫,“以鬻畚为业”(《晋书》),靠卖簸箕糊口,却能做到“博学好兵书”(《晋书》),足见他是位有思想有头脑的人。而王猛两次拒绝出仕,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王猛志存高远的理想抱负:一次是被后赵的司隶校尉徐统看中,要招募他为功曹(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王猛“遁而不应”(《晋书》),躲了,估计是嫌官小,瞧不上;另一次是桓温力邀王猛南下,王猛权衡再三,最后也还是婉言谢绝。

  做人有原则,做事速决断,是王猛的睿智所在。王猛是人才不假,但也需有识才用才的伯乐赏识。事实上,王猛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他坚辞徐统,婉拒桓温,不过是“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晋书》)罢了,是深藏不露的内敛、是蓄势待发的淡定、是“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晋书》)的大气魄。一句话,他是在等待真正适合自己的明主。苻坚的出现,让王猛最终找到了一展才华的舞台。二人一见“便若平生”(《晋书》),谈论政局形势,也是心有灵犀。苻坚将他们的相遇比作“玄德之遇孔明”(《晋书》),绝非客套逢迎之语,而是英雄惜英雄的内心感慨。正是苻坚的赏识,才让王猛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后来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

  客观地说,前秦的强盛,始于苻坚,而苻坚的韬略,则得益于王猛。王猛,对前秦乃至整个北方的政局,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前秦在与慕容前燕对峙中强势胜出,完成五胡时期北方唯一一次统一,王猛居功至伟。王猛还是位难得的治世能臣,帮助苻坚梳理政务、定国安邦。苻坚离不开王猛,失去王猛,苻坚如失臂膀,才会发出“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的慨叹,才会举行国丧,下令“朝野巷哭三日”(《晋书》)。

  苻坚的淝水惨败,让人们对他多有刚愎自用、草率粗心的印象。其实不然,单就知人善任,以德治政这两方面讲,苻坚便堪称一代明君。他与王猛最初政见并不一致,在治政理念上差异很大,是经过时间的磨合才有了后来的默契。苻坚提倡“为政之体,德化为先”(《晋书》),讲究以礼服人;王猛则倡导“宁国以礼,治乱以法”(《晋书》),主张乱世当用重典。

  二人彻底做到心有灵犀,是在王猛任始平令时。王猛“明法峻刑”,上任没几天,便“鞭杀一吏”,招致苻坚的责怪。王猛说“谨为明君翦除凶猾……肃清轨法者”,我的任务就是替你铲除身边凶残狡猾之徒,今“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这才杀了一个,还多着呢,这是我作为一个辅臣的职责。正是这次对话,让苻坚和王猛之间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灵交流,苻坚赞其为“夷吾、子产之俦也”,是管仲、公孙侨似的人物,从此做到对王猛放权放心,“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政务上一揽子的事全交给王猛。之后王猛“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以上均见《晋书》),一年内连升五级: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到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再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最后到加骑都尉,委以居中宿卫。创造了政坛升迁的神话。一个汉族士族,一个氐族帝王,在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乱世,能做到如此君臣无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王猛法治的思路是对的。那时的前秦刚刚立国不久,实力尚不强大,加上苻坚的上任苻生,残酷暴虐,滥杀朝臣,国势一度滑向破败的边缘。周边局势也不容乐观:南有东晋朝,东有慕容氏,西有前凉、仇池、吐谷浑,北边则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以及匈奴铁弗部。特别是当时风头正健的慕容氏,一直虎视眈眈,具有很大的威胁。当此情形,也只有法治,才能迅速提高国力,扭转局面。苻坚以德为先的思路也没错。苻坚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是君王的大气魄;王猛以法治政,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恪尽宰相之职。二人堪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

  然而苻坚的德治,也让前秦的统一变得松散和不牢固,这种隐患在淝水之战中突出表现出来。松散搭建的王国架构,没能禁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让他留下了千古遗恨。也许王猛已经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所以对苻坚临终遗言:一是让他“勿以晋为图”(《通鉴》);二是“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通鉴》)。这两条遗言苻坚后来全部抛到了脑后。

  王猛劝告苻坚“勿以晋为图”,在笔者看来,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一方面,王猛作为一个汉人,他可以摒弃胡汉界限去辅佐一个非汉族帝王,可以帮助他去打败另外的他族势力,但在感情上却不愿看到攻打汉人的局面发生;另一方面,东晋当时在舆论上属于中原正统,有很深的思想根基,加上长江天险,前秦的实力还不足以灭亡东晋。但是,话又说回来,苻坚南下已是王猛死后8年,形势上业已有所改观。况且历来帝王没有不想独霸中原的,当时的东晋之朝不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北伐吗!当然,苻坚南下的时机或许尚未成熟,帝国的统一还需要时间的维护和保养,如果不过早挥师东晋的话,效果和结果会更好。

  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历史之后的理性思考。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设想苻坚当时应该怎样怎样,或者听从了王猛的建议会怎样。今人的论断本就是旁观者清,当事的双方永远不会站到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笔者看来,苻坚的政策方向是对的,苻坚出兵时并没有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分析结论,东晋对淝水之战也无必胜把握。苻坚来攻,“都下震恐”,连大将军桓冲都发出“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通鉴》)的慨叹,便是最好的佐证。战争的胜负本就存在偶然性。

前秦的崛起前提:王猛改革让苻坚的帝国无比强大

苻坚也是个想做大事的人,但得到王猛之前,做事总难以找到方向,得王猛之后,犹如黑暗中看见明灯,又如刘玄德遇孔明,信心十足,做事有了明显的方向感。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苻坚让王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行政挑起来,整肃内部,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典范,为此,苻坚罢掉了原办公室主任程卓,换上王猛。

有苻坚的支持,王猛上任后,立刻着手改革,他的改革循序渐进,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分七个步骤:

1、精简现有公务员,废除无用的岗位;2、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公务员;3、大力发展农业和桑蚕业;4、建立信仰,树立礼教;5、发展教育,建设学校;6、树立新道德风尚,表彰忠义节操;7、帮助绝祀的世族承袭香火,使家族道德体系在基层得以传承。

改革一定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王猛的改革也是如此,当他的改革遇到阻力时,苻坚出面了,他斩杀一位重量级太子党高官以示自己为改革保驾护航,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整个国家走上良性轨道,开始国富民强。

王猛用以上七个步骤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国家获得了实效,自己也获得了苻坚和这个国家大部分人的支持,他立刻乘热打铁,将改革推向第二个阶段,这是攻坚阶段,即建立法治。

建立法治,不在于法律条纹的精密,而在于法律的执行,而法律的执行就一定牵扯到人,因此推行法制的最大阻力是“人”,而有资格做这个“人”的只有官员和豪强,因此第二阶段的法制,实际上就是冲着官员豪强去的,这个回合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人头落地,王猛的改革,不是通过触动对手的灵魂,而是触动肉体来推行的。

王猛是道家人士,没有儒家那种“仁义”的温情,信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唯一的准绳就是法。

史载:王猛以苻坚的舅舅强德为突破口,将强德当街斩杀,陈尸于市,由于是先斩后奏,苻坚救之不及。

这是张飞和李逵的做派,绝不是王猛,没有苻坚的同意,王猛连敌国来的慕容垂都不敢擅杀,更不可能瞒着苻坚斩杀他的舅舅,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可能是和王猛、苻坚演了回双簧。

接下来“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 一连串动作下来,满朝震栗,官场风气为止一变,官场风气一变,民间风气立刻好转,民风由奸猾变得淳朴,道路上路不拾遗,晚上夜不闭户。

苻坚见此,大为感叹:“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由此,王猛一年中连升五级,官至国防部长兼总理,时年三十六岁。

内政清明,国家富强,苻坚野心勃勃,开始要武力攘外了。

内政靠王猛,攘外也要靠王猛。

王猛有苻坚的支持,先向东北破匈奴,而后向东南攻略晋朝的荆州,再向西南攻秦岭,又东扩至蒲阪,声威大振。

这时,燕国内乱,慕容垂父子来投,慕容垂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气度不凡,圈内人都知此人是帝王之种,而且苻坚早有图燕之志,也正是忌惮慕容垂才不敢轻易对燕国宣战,此次慕容垂来投,苻坚自豪感顿生,幻想着和慕容垂强强联手,共取天下。

秦国的老百姓对慕容垂父子的仰慕之情,也如涛涛江水绵绵不绝,见慕容垂父子来投,无不兴高采烈。

王猛自然知道慕容垂对苻坚的杀伤力,因此坚决要求铲除慕容垂父子,但无论他怎样向苻坚进言,平时言听计从的苻坚此次却一反常态,坚决不采纳。

苻坚如此的行为,大概是因为自己出身氐族的自卑,对汉文化有种莫名的崇拜,知道汉文化中,君主要有宽以纳士的品性,因此将这条条款用到了教条的地步,慕容垂终得以封侯拜将(自大和教条是苻坚的两大缺点,王猛去世后,这两个缺点让苻坚摔得很惨)

符坚和王猛灭前燕:五胡乱华时代北方短暂的统一

  从公元352年底前燕迁都邺城起,大体上形成了晋、秦、燕鼎峙的形势。这形势存在了十八年,到370年底前秦灭前燕而结束。从此,直到淝水之战前的十三年间,这是北方获得短期统一的时期,也是晋、秦南北对峙的时期。燕、秦两国,在鼎峙开始的时候,燕的国力在秦之上,但以后,强弱易位,原来的强者甚至陷入灭亡的境地,其原因何在呢,笔者可用两字概括:内讧。慕容氏一族人才辈出,第一代慕容廆是杰出的领袖人物;第二代慕容皝至少可以说是个明君,他的庶长兄慕容翰英武绝伦,智谋出众;第三代慕容恪、慕容垂都智勇兼备,为敌国所畏惮。一个家族,几代相继出现许多优秀人物,历代都很少见。不幸的是,在第二、三两代中,兄弟不和的事竟不断出现,终于给前燕带来了噩运。慕容皝猜忌慕容翰,始而使他不得不出奔,后来回到故国建立战功,仍遭迫害而死,事见第十二篇。

  慕容皝去世前,曾嘱咐嗣君慕容儶说:“如今中原尚未平定,你的兄弟恪智勇兼备,可以担当重任。”古人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慕容皝是不是担心下一代重演兄弟不和的悲剧呢?这是有可能的。史籍上没有提到慕容皝遗言有没有涉及慕容垂。慕容垂原名霸,字道业,排行第五(慕容恪是老四),从小得父亲喜爱,世子慕容儶因而不太高兴。慕容垂少年时喜欢打猎,有一次从马上跌下来,折断了牙齿。慕容儶即了位,以敬仰春秋时晋人郤缺为借口,命五弟改名为(垂夬),后来信了谶文中的话,才又拿掉“夬”,改名叫“垂”,可见他对这个兄弟是一直猜忌的。

  慕容恪打仗,不愿多牺牲士卒,对所俘敌将,不肯随便杀害等事,有关各篇已有述及。慕容垂破桓温,亦见上篇。现在补叙一点慕容垂青年时的事迹。晋永和六年(350年),慕容儶攻克蓟城,斩守将王佗,想坑杀所俘士卒一千多人。慕容霸(那时还没有改名)谏道:“赵国暴虐,大王兴师讨伐,救民于涂炭之中,使得安居乐业。现在刚得蓟城,便要坑杀他们的士卒,风声传将出去,恐怕会不利于王师。”慕容儶听了,便停止屠杀。远近官民听说燕军不随便杀人,都望风迎降。这位二十五岁的青年王子的见识比他老兄高明多了(慕容儶时年三十二岁)。慕容儶对慕容恪似乎不大猜忌,然而临终的嘱托实在令人生疑,他说:“景茂(慕容玮的字)年幼,我想把社稷交给你。”慕容恪不肯接受。慕容儶怒道:“况弟之间何必虚饰!”慕容恪答道:“陛下如果认为臣担当得起天下重任,难道就不能辅佐少主?”慕容儶听到这里才放心,说:“你能行周公(西周周公旦辅佐幼主成王)之事,我就完全放心了。”由此可见,所谓传位,只是试探而已。试探的结果好,他才放心,万一不好呢,恐怕会趁自己没有死,另有措置吧!

  晋升平四年(3的年),慕容儶死,年四十二岁。儿子慕容玮即位,年十一岁。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评、太师慕舆根辅政,慕容垂任河南大都督、兖州牧、荆州刺史。慕容炜在位十一年。这十一年间,内部矛盾的发展,终于使强大的前燕陷入灭亡的境地。先是慕舆根自以为是老资格,对慕容恪主持国政不服帖。他故意劝慕容恪废慕容玮夺位。慕容恪大惊,说:“您喝醉了吗?怎么说出这样荒谬的话来!我和你同受先帝遗诏辅政,怎能忽而作此主张?”慕舆根当场承认了错误,但怕被治罪,便向太后可足浑氏和慕容玮诬告太宰、太傅要造反,还自告奋勇,愿意率领禁兵去杀两人。可足浑氏信以为真,打算答应,倒是十一岁的小皇帝有点主意,不相信这套鬼话,而且怀疑真要反的是太师,所以没有同意,才没有闹出大乱子。

  慕容恪把慕舆根的话告诉了兄弟慕容垂,慕容垂就劝他果断地把他杀掉。秘书监皇甫真也说慕舆根毫无见识,自以为老资格,骄横狠毒,不及早解决,会酿成大祸。慕容恪不肯,他考虑得很周到,小皇帝刚即位,大臣就自相残杀,邻国(东晋、前秦)会认为本国政局不稳定。这是他能说出口的话,而内心却还有更深的顾虑:“人家一定会把我这个周公看作专横的权臣。”他忍住了。但是慕舆根却不罢休。他先是诬告,后来又向太后和幼主建议放弃邺城,回到龙城(今辽宁朝阳)老家去。慕容恪这才无法忍耐下去,就与慕容评商议决定,奏明慕舆根的罪状,杀死他和他的妻、子、党羽。

  风波过去了。晋太和二年(367年)慕容恪去世,燕的局势就急转直下。慕容恪叮嘱过慕容玮:“吴王将相之才在臣十倍以上,先帝因长幼的次序,用臣辅政。臣死之后,请陛下举国以听吴王。”他还不放心,又叮嘱慕容玮的兄长慕容臧说:“大司马总统六军,人选不可忽视。我死之后,以亲疏而言,应该轮到你和冲。你们弟兄虽则才能出众,然而年纪还轻,不见得能够挑得起这副担子。吴王是人中豪杰,智谋无人能及。你们若能推举他做大司马,必能一统天下。你们千万不要贪恋官职,不以国家为意。”他病重将死,慕容玮去探望,他又一次推荐吴王,说他是管仲、萧何一类人物,如果不加重用,秦、晋两国一定要兴兵来犯的。他还把这番意思同慕容评讲过。慕容恪把利害得失剖析得明明白白,无奈他们不肯听取。他死之后,慕容玮让兄弟慕容冲做了大司马,把慕容垂搁在旁边。他自请领兵击败桓温之后,威名远震。慕容评是个庸人,又是忌他,又是怕他,便和可足浑氏商量害他。慕容垂发觉了他们的阴谋,想逃往龙城,据有燕的旧疆,但没有成功,只得改变计划,带了儿子慕容令、慕容宝等投奔前秦去了。

  燕的国势,由于王公、贵戚占有大量户口做佃客和衣食客,国家的户口反而比私家的少,财政困难,官吏的棒禄,战士的口粮,常有拖欠,本来已经很衰弱了。晋太和三年(368年),尚书左仆射悦绾建议清理,这得到了慕容玮的同意。结果,他清出了二十多万户,但也惹得满朝怨恨。他本来身体不好,硬拼着做这件苦差使,竟把性命送掉。这项工作最终还是不了了之。王公贵戚中,权势最高的无过于慕容评。慕容恪死后,权力全在他的手里。他贪得无厌,占有的户口自然最多,用的地方官不是行伍出身的武臣,便是纨绔的贵族。太后可足浑氏和慕容玮也奢靡不堪,后宫有女子四千多人,僮侍厮役还不在内,一天的耗费常在万金左右。这样的国家,显然是难以长久支持的。

  我们回过来再看前秦。它从符洪建国以来,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一个强国。符洪称大单于、三秦王,事在晋永和六年(350年)。他还没有进入关中,就被原后赵将麻秋毒死。儿子符健杀死麻秋,不用大单于、三秦王称号,引兵入关,只称晋雍州刺史。关中平定后,他才于七年正月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又过了一年,才即位称帝。以后关中诸将群起反符氏,加以东晋桓温北伐,境内不太安定。这时老天也不帮忙,永和十年(354年)饥荒,一升米值一匹布。十一年春天发生蝗灾,牛马无草可吃,竟互相吃身上的毛。这年六月,符健去世,年三十九岁。他临终对太子符生说:“六夷酋帅和执政大臣,如果不听你的命令,可逐渐把他们杀掉。”这是极有后患的遗嘱。符生是个“独眼龙”,武艺绝伦,性格残暴,父亲又这样嘱咐他,国内自然不会安定了。

  从永和十一年到升平元年(355~357年),符生杀了许多人,后妃、公卿、仆隶,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丞相雷弱儿为人刚直,因为在朝堂上公开批评符生的亲信,其本人和九子、二十七孙都遭非命。尚书令辛牢在宴会上做酒监,因为劝人饮酒不力,被他当场一箭射杀。太医令程延为他着病,说是吃枣子太多而引起的,他大怒道:“你怎么会知道我吃枣子!”立即命令拉出去斩了。他梦见大鱼吃蒲(符氏本姓蒲),又听说长安民谣有“东海大鱼化为龙,男皆为王女为公”两句,就把太师鱼遵及其七子十孙都杀了。诸如此类,死的人不计其数。他接见群臣的时候,弓上弦,刀出鞘,另外还放着锤钳锯凿等可以杀人的器具。杀人的方法,除杀头以外,斩断胫骨、拉胁、锯颈、刳胎、凿头顶等法,都随时使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二说符生虽好勇嗜酒,但并不凶暴,是符坚“妄书生恶”。此说可供参考)。这样的暴虐是长不了的。升平元年(357年),姚襄进兵来争关中,被符黄眉、邓羌等击败。秦兵又擒杀姚襄,他的兄弟姚袭只得率众投降。黄眉回到长安,符生不但不予奖赏,还时常当众辱骂他。黄眉想杀符生自立,被发觉杀死,王公亲戚牵连被杀的又有多人。

  这年六月,清河王符法、东海王符坚起事。他们手下不过几百人,但进了宫中,宿卫将士都放下武器,服从他们。符生喝得酩酊大醉,睡得正熟,听见喧闹醒来,还弄不清是什么事。符坚把他废为越王,接着把他杀死。这个昏君只活到二十三岁。荷坚是符健的侄儿,与符生是堂兄弟,比符生小三岁。他从小从师读书,很有点学问,也很受当时人的称赞。他见符生残暴,即与尚书吕婆楼商议对策。婆楼说自己没有本领办大事,家乡有个王猛,是世间少有的奇才,殿下不妨向他请教。符坚就请婆楼介绍,把王猛请到府里。宾主谈论了一番之后,符坚对王猛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仿佛是刘玄德认识了诸葛孔明。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博学多才,喜读兵书,与那些崇尚《老》、《庄》、口谈玄言的名士谈不拢,反为他们所笑。他到过邺城,后来隐居华阴。他见桓温不会有大的成就,所以不肯跟他南下,终于为符坚所用。他比符坚大十三岁,相见时正当三十三岁的壮年。

  符坚弟兄起事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发动的。他们确实久已存有此心,但也不敢轻易动手。这天夜里,符生对侍婢说:“阿法兄弟也不可信任,明天要把他们杀掉。”侍婢偷偷地把这话传了出去,他们就再也不能拖延了。事成以后,符坚要让符法即位,符法自忖才能不如兄弟,又是庶出,就不肯接受。(阿法于几个月后,以皇太后[嫡母,亦即符坚的生母]命被“赐死”,原因很简单,皇帝只能有一个。)群臣都拥护符坚,于是符坚即位,不称皇帝,仍用大秦天王的称号。他杀掉符生的亲信二十多人,任王猛为中书侍郎,不久改任尚书左丞。从此,王猛与符坚的兄弟阳平公符融,成了前秦朝廷的柱石。

  符坚上台后,很快就发觉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权贵不守法,二是叛乱迭起。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遵循“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符坚、王猛正是遵照这原则雷厉风行地办事的。特进(赐给有特殊地位者的官职)樊世是氐族土豪,与符氏关系密切。他见符坚重用王猛、心里有气,当众骂王猛道:“我辈和先帝共兴事业,而拿不到权;你没有汗马功劳,怎么敢执掌大权?这样岂不是我种了田你吃饭!”又气呼呼地说:“不把你的脑袋挂在长安城门口,决不罢休!”王猛告诉了符坚。符坚怒道:“必须杀掉这个老氐,然后百僚可整。”过了一会,樊世来了,他对符坚说话,口气很倔强。王猛在旁指责他没有上下之分,樊世大怒,跳起来要打王猛,被左右阻止后,便又破口大骂。符坚顿时发火,立即命令把他斩首。许多向符坚告王猛状的氐人,都遭符坚斥责,有的就在殿上被鞭打。从此公卿以下的官吏都畏俱王猛,不敢轻易得罪他了。

  强太后(符健的妻子)的兄弟特进强德是长安城里的大恶霸,吃醉了酒,带着一群爪牙,公然掳掠百姓的财物、子女。晋升平三年(符坚甘露元年,359年),王猛以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他一上任,便逮捕强德,一面上奏,一而斩首。符坚派使者来赦,强德的尸体已在市口上示众。王猛和御史中丞邓羌合作,两人皆疾恶如仇,无所顾忌,数十天中,杀、关、罢免权贵二十多人。不法之徒吓得气都透不过来,哪里再敢犯法。符坚为之叹道:“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啊!”符坚自此非常重视吏治,常派使者巡察州郡和各族部落,凡有孤寡老人生活贫困的,官吏刑罚不公平的,以及清廉公正、能够劝课农桑的,总之,各种好好坏坏的情况,都要求如实奏报。符坚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措施,于是前秦的政治,比起晋、燕两国,要清明得多。符坚重视教育,命公卿以下的子孙都入学修业,成绩优良、品行端正的予以奖励。他每月到太学一次,考核学生经义优劣,并提出经学上的问题,与博士(教师)讨论。回顾前文殷浩因军兴而废学校,这与符坚比较优劣,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了。

  叛乱迭起的问题,有时是相当严重的。前文提到过的张平,他拥有各族十多万户,与东晋通声气,受晋朝任命的并州刺史,声势不小。但是这类叛乱不难平定:符坚大军一到,很容易就把他的军队击溃,迫使张平投降。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在符氏自己人的内部。符生有五个兄弟,都封为公爵。王猛曾劝待坚及早解决,以免后患,但符坚不听。符坚的考虑也有道理,五公无罪而就死地,岂不要被人指责为屠戮宗室。王猛不仅对五公作此主张,慕容垂投秦后,他也主张杀掉他以除后患,这就未免过于狠毒了。战时杀降,向来视为罪恶,何况杀避祸来降的人呢!若说后来慕容垂果然重建燕国,确系后患,也必须弄清楚,这是淝水之战的后果,不是慕容垂搞的阴谋。这是后话,下文再说。

  晋太和二年(符坚建元三年,367年),符生的兄弟符柳、符双和符廋、符武果然一齐起兵造反。他们本来分别镇守地方,有兵有粮有城池,造反很方便。符廋原在陕城(今河南陕县西南),地近燕境。他起兵后,投降燕国,请燕出兵接应。这时慕容恪已经死了几个月,慕容评在掌权,他放过了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只轻描淡写地说:“我等智略,非太宰之比,能闭关保境就够了,平秦不是我的事情。”符廋再次特地写信给慕容垂和皇甫真,说符坚、王猛都是人中俊杰,今日不乘机取之,只怕燕国君臣必有后悔的日子。两人明知他说得对,但是慕容评哪里肯听他们的话呢?

  符坚分兵征讨叛军,先后击斩符双、符武、符柳,最后,王猛等于晋太和三年(符坚建元四年,368年)十二月打破陕城,擒获了符廋。符坚问他为什么要反,他说:“只为弟兄屡谋逆乱,臣怕连累而死,所以造反。”符坚责令他自杀,但赦免了他的儿子。符坚仍然留有余地,这是他为人比较宽厚的地方。前秦的内部矛盾与前燕不同之处在于:首脑不制造矛盾,在矛盾出现后,处理得也比较得当,所以风波过去之后,国家的情况就恢复到正常状态了。接着,符坚就动手兼并前燕。晋太和四年十一月,慕容垂投秦。十二月,秦就以桓温败后燕不履行其求救时许诺,愿割虎牢以西之地为口实,使王猛等率兵进攻洛阳。五年正月,洛阳守将慕容筑看了王猛一封虚张声势的恫吓信,便开门投降。秦得了洛阳,便暂时休兵。

  同年六月,秦兵再出。符坚送王猛到灞上,把关东重任委托给他。八月,王猛攻克壶关(今山西长治北);九月,又助杨安攻克晋阳。燕命慕容评做元帅,领兵三十万御秦。燕兵比秦多得多。但是慕容评怕王猛,不敢进兵救晋阳,士卒怨恨主帅,没有斗志。十月潞川之战,秦军大获全胜,俘斩五万多人,乘胜追击,又俘获十多万人。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秦兵长驱东进,包围邺城。十一月,慕容玮、慕容评弃城逃走,邺城投降。秦兵追到高阳,俘获慕容玮。慕容评逃到高句丽,被高句丽抓起来,交给前秦,前燕灭亡。燕从慕容儶称帝起算,凡二主历十九年。从慕容皝称王起算,共三主三十四年。它是十六国中第四个灭亡的国家(前面三个是前赵、后赵、成汉)。

  邺城被围的时候,城外秦兵占领的地区,因王猛令行禁止,秩序良好,百姓不胜感慨地道:“想不到今天又见到了太原王(慕容恪的封爵)!”王猛知道了,也叹惜“慕容玄恭(慕容恪字)真是奇士!”秦灭了燕,得到一百五十七郡、二百四十六万户、九百九十九万口。符坚把慕容玮和燕的后妃、王公、百官以及鲜卑四万余户迁到长安。秦灭燕后就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灭燕的下一年,前凉称藩。晋太元元年(符坚建元十二年,376年),秦又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凉,张天锡投降。除边塞的游牧部落外,北方是前秦的一统天下了。王猛没有看到这一天,他已在上一年去世了,年五十一岁。

前秦的国运由一个人决定:王猛和前秦的兴衰

公元280年,西晋结束汉末以来近一百年的战乱分裂,统一了全国。天下太平的日子仅仅过了11年,华夏大地上就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内消失90%,“十室九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大分裂时期。

五胡乱华前期,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几经争夺,灭前赵,迫前凉称藩,在大分裂时期第一次使北方统一。石勒的侄子石虎继位后,后赵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但石虎是个暴君,穷兵黔武,国内政局暗流涌动。石虎死后,后赵各派势力争斗,华北大乱。东北地区的前燕政权趁机进军中原。

在石虎进攻关中时,氐族酋长苻洪率族归服。石虎死后,苻洪之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据关中,次年称帝,建都长安。公元353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视杀人如儿戏。每次接见大臣,都把各种杀人工具放在面前,看谁不顺眼,随即杀掉。大臣中有人劝谏,苻生认为是对自己的诽谤而将其杀掉;朝臣中有人奉承,苻生认为是拍马屁也将其杀掉。朝中人人自危,“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同时,苻生还猜忌自己堂兄弟苻坚,准备把苻坚杀掉。

公元357年,苻坚发动政变,诛杀苻生,即位“大秦天王”。苻坚在论功行赏时,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五胡时期配合最默契,最有作为的一对君臣搭档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以后的18年里,迸发出炫目的光辉。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剧县(山东寿光东南)人。苻坚(338—385年),字永固,一名文玉,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苻坚即位的第二年,前秦大旱,苻坚“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息兵养民,旱不为灾”。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

苻坚注意选拔人才,地方官员上举的人才,若真的是人才就得赏赐,否则就被降罪,所以“请托不行”;“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当时“内外之官,率皆称职”。

鉴于华北大乱之后急需休养的实际,苻坚除了在即位第一年讨伐并州的实力派,以后的七、八年之内都没有大的军事行动。时前秦的统治下的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

苻坚把王猛看作左膀右臂,对其极为信任,“岁中五迁”。朝廷中如果有人打王猛的小报告,“坚辄罪之”,并将与王猛公然作对的开国元勋樊世斩首,“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正是有了苻坚的无条件信任,王猛才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王猛执政首先着力整顿吏治,严明赏罚。当时皇太后之弟强德仗势犯法,王猛对其快抓、快审、快斩,“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紧接着,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弹指之间即将横行不法的权贵二十多人铲除干净。苻坚感叹道:“吾始知天下之有法也!”

王猛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沉重地打击了早已成为士族垄断政权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也否定了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有效地提高了秦国各级官僚的智能素质。

王猛治国的第二项重要措施是兴办教育。在他的赞导下,前秦恢复了各级学校。灭燕后,苻坚亲率太子、王侯公卿大夫士之长子祭祀孔子,宣扬儒教。这样,先进的汉族传统文化在北方很快得到复苏和振兴,而官僚后备队伍的培养工作也走上了正规化。

王猛注意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国家,国内存在着氐汉矛盾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前秦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边将贾雍所部攻掠匈奴,立被罢官。各族中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都在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猛坚持以农为本,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努力发展生产。通过召还流民、徙民入关等途径增加劳动力,并注意节约开支、降低官僚俸禄、减免部分租税,以减轻人民负担。政府还经常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前秦立国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

公元367年,王猛率军援助前凉叛将李俨,大破前凉军。369年,王猛率军攻占前燕洛阳。370年四月,王猛率杨安等10将共步骑6万人,再攻前燕。当年十月,王猛在潞川(浊漳河)大破燕军数十万,将前燕主力歼灭殆尽。然后乘胜进军,攻克燕都邺城,一举灭前燕。前燕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前秦灭掉前燕后,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王猛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辅佐苻坚后,前秦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他亲率大军四处征讨,败前凉,灭前燕,为前秦统一北方立下了大功。中国北方亦在不久之后实现了大分裂时期的第二次统一。

王猛于375年病死于丞相、中书监、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任上。王猛对于前秦的作用好比一辆车的方向盘加刹车。王猛死后,前秦在错误的方向越滑越远,并始终没有修正。

苻坚对王猛之死极位哀痛,他说:“天下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在谋士张宾死时也曾发出“何夺吾右候之速也?”的感叹,再到后世实现大分裂时期北方第三次统一的北魏拓跋焘和“白马”崔浩,发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不是只靠“弓马之利”。

王猛和苻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配合最默契的一对君臣搭档,两人相辅相成,合力将一个矛盾重重的前秦打造成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有机会统一南北。苻坚给了王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对其极为信任。王猛的治国领兵特点也正好弥补了苻坚好大喜功、急功冒利的缺陷。“猛为相,坚端拱于上,百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着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后世崔浩对二人有一个贴切的比喻:“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

王猛死后,前秦好比一个人突然断了一条腿,各种负作用慢慢显现出来。

首先是苻坚个人生活上的懈怠,开始追求享受。“大修舟舰兵器,饰以金银,颇极精巧”;把后赵都城的铜驼、铜马、飞廉、翁仲搬到长安。“骄矜已甚”。

其次是法制败坏。“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且不说一般的犯法,就连苻坚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先后起兵谋反,都未受到应有惩罚,甚至仍被任命为一方军事统帅,手握重兵。

第三是屡兴战火。自王猛之死到淝水之战前,前秦吞凉、灭代、拔襄阳、攻彭城、征西域,七年间,共用兵百万之众。淝水之战更是动员了空前的87万军队。北方地区经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前期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前秦的历次军事行动都加重了北方人民的负担。淝水之战更是“十丁抽一”,加上后勤保障用的人数,几乎征用了北方一半的男性劳动力。

前秦政治日益腐败,人民负担极为沉重。苻坚本人好大喜功,又骄傲轻敌。淝水之败后,前秦无可避免的瓦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