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灌十三岁突围救父

中文名:荀灌

别 名:灌娘、荀灌娘、灌儿

国 籍:两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洛阳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

主要成就:突围救父

籍 贯: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

晋朝有十三岁女儿千军中救父 列女传荀灌生平简介

荀灌(303年―?),字灌娘。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人,父亲:荀崧。天祖父:荀彧。

荀灌是荀崧的小女儿,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十三岁时突围救父。列女传故事之一。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女英雄。

简介

荀灌(303年-?),西晋人物,晋朝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荀彧的五世孙女,颍川郡临颍(今河南省临颍)人。建兴三年(315年),奉长安所遣征南大将军,监荆、梁、益、宁四州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领一万兵马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城中几乎粮尽,荀崧打算派人到襄阳求援。当时12岁的荀灌,主动请缨出城求援。荀崧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荀灌多次恳求,他终于答应了。荀灌带领十几个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围,到达襄阳。南中郎将周访派遣其子周抚,会同襄城郡太守石览,援救宛城,击退了杜曾的军队

演义描述

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是晋惠帝司马衷年号。

荀灌从小就跟在父亲荀崧身边行军作战,东奔西跑。她不喜欢舞文弄墨,也不喜欢针织女红。却爱拳打脚踢,舞枪弄剑。身为女儿身,比男儿还要彪悍。

她的爹娘只好随着她性子,请了几位名师教授她武艺。十岁就能骑马张弓。

灌娘小小年纪就有了一身好武艺,论枪如游龙飞虎,论箭已能百步穿杨。刀枪剑戟,骑马射箭样样娴熟,尤其是一杆小银枪舞得出神入化,所向无前。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大乱,各地发生叛乱。

317年三月,春耕刚过,荀崧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担任平南将军,镇守宛城,改封曲陵公。荀崧是名门望族颍川荀氏,被誉为“履孝居忠,无惭往烈”的荀崧,他世袭侯爵。他的高祖父就是曹操第一谋士荀彧。

南阳地处平原之地,灌娘喜欢骑马狩猎,每日四处驰聘,射飞禽,猎走兽。

身处建康政权琅琊王司马睿派王敦、陶侃、周访等将领出兵夺取荆州。

当时驻守在襄阳的是荆州刺史第五猗(身处长安政权的晋愍帝司马邺所任命) ,奉命镇守荆州。

竟陵太守杜曾因陶侃等将领的合击,不得不北撤,北撤到顺阳郡。

1,荀崧倾向于建康政权(琅琊王司马睿)。

2,杜曾让侄子娶第五猗的女儿为妻,属于长安政权。

杜曾奉荆州刺史第五猗之命,镇守南阳郡。率领两千多人马来到宛城,与荀崧交接,遭到他严词拒绝,闭城不出。

杜曾立刻包围了宛城,宛城守兵不到一千,杜曾一连几日,攻城不下。双方处于对峙之中。

此时的宛城,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城中粮食所剩不多,难以长期坚守,情况非常危急。

荀崧召集宛城官吏,齐聚大堂,商讨应敌之计。

荀崧愁眉不展的坐着,向属官问道:“城中粮食还够吃几日?

属官回道:“勉强能撑一月,

堂下官吏人心惶惶,乱作一团,纷纷交头接耳,商量对策,却不知如何是好。

荀崧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当向襄城太守石览求援,谁愿前往?”此话一出,吵杂的正堂立刻静了下来,堂下官吏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荀崧看着这些官吏,尽无人肯去,心生怒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里暗骂:“尽是酒囊饭袋,无胆之徒。”

荀崧哀道:“也罢,你们不去,我去。说完起身就要走,急的众人围了上去你一言,我一语的劝阻。”

我去,众人身后传来一阵清脆之音,宛若黄莺,惊得众人回头看去,喧闹的正堂,又安静了下来。

堂外进来一小女子,身后泛着泛着一缕黄灿的阳光。朦胧的落日余光,看似及笄之年的少女,披着散落的头发,迈着轻盈小步,向荀崧走去,众人纷纷让开条道。

荀崧怒气未消,听后一惊,再看又是一惊,原来是自己的女儿荀灌。

荀灌走到荀崧面前行礼,随后细声道:“宛城不能没有爹。”

众人附和称是:“是啊,是啊。”

荀灌接着说道:“爹贸然离去,叛军一旦攻城,守军无人指挥,城将不保,还是让女儿去吧。”

荀灌近乎乞求的眼神看着爹,让荀崧心有疑虑,想到小女年幼,万一有个闪失,心不能安。

荀崧不由叹息道:“灌儿能有此心,为父甚感安慰,只是敌众我寡,叛军又严防死守,将士突围尚且不易,何况你一小女子乎?”

荀灌急道:“宛城危在旦夕,一旦城破,城中数万百姓遭殃,灌儿虽是女儿身,可绝不比男儿差。如若能冲出重围,求得援兵,宛城可保,百姓得救。如若不能突围,顶多一死,何足惧哉?这也不负爹十几年来的养育之恩。

周围官吏,大为震惊,而荀崧不为所动,摸着胡须,哀虑良久。

荀灌继续说服,言辞恳切道:“女儿不会有事的,待到三更,叛军把守松懈,我在翻城墙而出,趁夜突围,必不负众人厚望,求得援兵。

面对荀灌的再三请求,荀崧面有焦虑,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

荀崧放心不下,挑选了十几个勇士,跟随荀灌一起突围。

三更已至,东墙之上,荀灌穿着麻衣,一身上下男儿打扮。

荀崧为女儿送行,再三叮嘱道:“一路小心。

荀灌道:“灌儿快去快回,爹爹不用太过担心。”

荀灌背负长弓,腰佩利剑。带领几十名勇士,顺着绳索下城。乘着夜色悄悄突出重围。不料,还是引起杜曾军哨兵察觉,被追兵一路追杀。

荀灌等人边打,边撤。一直往北跑到鲁阳的山中,最终只有荀灌一人得以逃脱。

荀灌日夜兼程,第三日午后,终于赶到襄城,进见石览,荀灌将爹的书信给他,说明来由。

石览见荀灌是一小女子,甘愿以身犯险,长途跋涉而来,此番胆识,大为惊叹,看信之后,说道:““我手下只有五百骑可以前往救援。但是杜曾此人骁勇善战,我部冒然前往,毫无胜算。”石览思虑了一番:“如果能请到寻阳太守周访出兵,定能解宛城之围”

荀灌一挑眉毛,转念一想,对石览道:“我这就写信给周访。”

石览不解。

荀灌冒用爹之名,给周访写下一封书信,请他发兵援救。书信落款处写的是荀崧。

石览看后,大为感叹:“妙哉!”随即遣人速送周访。

荀灌在信上写道:“宛城若是失守,叛军得势,气焰必然嚣张,将军不是不知,唇亡齿寒之理。叛军早晚必将倾巢而进犯四邻,将军必是首当其冲,到时灭顶之灾在所难免。如将军肯发义兵援救宛城,平南将军荀崧愿与将军结为兄弟,同甘共苦。”

周访与荀崧原无交情。周访出身吴地寒门,颍川荀氏是名门望族。荀崧高祖父是荀彧,爹是荀頵,与王济、何劭为拜亲之友。荀崧本人曾为赵王司马伦的参军,与王敦、顾荣、陆机等交情。这样的人物竟肯屈尊与自己结为兄弟,令他为之动容。

周访看完书信后,立即派遣长子周抚率领精兵三千,和石览的五百骑一起火速进军宛城,救援荀崧。

斥候来报,杜曾得知石览、周抚两支军队前来,只好下令撤军。

杜曾算是明白了,自己奉的是朝廷旨意,名正言顺,镇守南阳郡。可不管是江左司马睿、颍川荀氏,还是其他势力,就没一个是听从皇帝司马业的,除非是给他们加官晋爵。

宛城中日夕望援,见有救兵到来,欢声四噪。

两人向荀崧报告,杜曾军已经远去,

荀崧立刻吩咐手下道:“你们俩带一百人乔装百姓,即刻前往邓州,杀掉杜保,若有人异议,一律格杀勿论。”

邓州就在宛城南边,杜保是杜曾的堂兄,被第五猗任命为新野太守。而第五猗的荆州刺史是皇帝司马业的任命的,他们却被视为叛军。

颍川荀氏和江左司马睿勾结在一起,仗着拳头硬,争夺荆州地盘,编造各种理由,屡次攻打第五猗和杜曾等朝廷命官,这不是谋反又是什么?对第五猗、杜曾等人而言,陶侃和荀崧等人才是彻头彻尾的叛军!也难怪《晋书》没有给第五猗等人立传,古往今来,历史就是当权者的遮羞布。

宛城解围后。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援救。

令人大摆筵席,招待石览和周抚两位将军。宴席中谈到荀灌突围之事,石览和周抚同声赞美。

石览对荀崧道:“荀将军能有此虎女,有勇有谋,实在是可喜可贺。”

周抚附和道:“宛城解围,百姓得救,灌娘功不可没,当属第一个功臣,灌娘,我敬你一杯。。”

从此之后,灌娘之威名,突围救父之事,为当时之人所乐道。收入列女传后,成为千古佳话,一代巾帼英雄。

此后不久,周访向荀崧提亲,让长子周抚娶荀灌为妻。

荀崧为解围之情,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在危城中,生死存亡之刻,有多少七尺男儿还不如一个小女子那样有胆有识。至于列女传的内容和年龄,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重要的是里面的勇气和精神值得世人赞许。

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①“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②“至若惠风之数乔属,道韫之对孙恩,荀女释急于重围,张妻报怨于强寇,僣登之后,蹈死不回,伪纂之妃,捐生匪吝,宗辛抗情而致夭,王靳守节而就终,斯皆冥践义途,匪因教至。耸清汉之乔叶,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贞蕤,无惭雅引,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蔡东藩《两晋演义》:“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

巾帼英雄荀灌一个女孩子是如何突围救父的

荀灌是西晋时期大将荀崧的女儿,虽然是女儿身,但是荀灌却从小就有着男孩子的性格,小时候又总是跟随父亲四处奔波,而且对武艺十分地感兴趣,所以尽管只是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儿,但是却能够做出带领士兵突围救父的事情来,从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荀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究竟荀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荀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从她的生平事迹中就能够看的出来。曾经有人说过她“幼有奇节”,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的出,她并不同古代其他女子那样娴静,而是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刀枪棍棒的武艺。再加上她从小就跟着父亲,眼界自然也开阔了许多,寻常女子的世界已经无法束缚住她,所以在十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奇女子、女英雄,尽管荀灌突围救父的那场战役当时十分地危急,就连其他的将领都不会贸贸然的突围,但是荀灌却有着比男子还坚韧的内心,所以说她是一个机灵、勇敢、有智慧的奇女子。

其实她是一个睿智勇猛的奇女子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普通的十几岁的女孩子或许都应该在家中惶惶不安,然而荀灌却有着不同的思想,她最喜欢的就是作战,不管是拳打脚踢还是刀枪剑戟,甚至骑马她都非常地喜欢。在向周访求救的时候,她果断的用父亲的名义写了求救信,其中的道理和见识都让周访十分的震惊,在解决了宛城的困难后,周访曾经表示过长大之后的荀灌必定不是常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荀灌出生于303年,她是颍川临颍地区的人,她的父亲荀崧在东晋时期也算是一员大将,曾经在朝中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而荀灌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奔波,也非常地善于舞刀弄枪,刚刚十三岁就练就了一套好功夫,不管是骑马还是刀枪等武器,她都十分的娴熟,历史上流传着荀灌突围救父的故事,那么荀灌突围救父是怎么回事呢?

荀灌突围救父这件事还要从317年的时候说起,那个时期西晋十分地混乱,战争总是不断地发生,国内也经常发生叛乱的事情,在这一年的二月份,荀崧成为了平南将军,负责宛城地区的安危。而原本是竟陵地区的太守杜曾却举兵发动叛乱,便把目标对准了宛城地区,于是便带领着两千人将宛城包围起来。当时荀崧手中的兵力只有一千多人,但是却因为地形等原因一直没让杜曾攻占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长期的战争对于困守在宛城的荀崧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城内粮草并不是很多,情况也变得危急起来。荀崧便想要派人突围出去寻求援兵,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就在这时荀灌找到了父亲,并表明了自己想要突围的决心,于是她便趁着夜色亲自带人突破了重围,并很快就到达了城外石览驻守的地方,之后又代替父亲写信送到了南中郎将周访的手中,周访被信中的话语说服之后立即让儿子带着三千士兵以及石览的救兵一起前去援助,最终救出了被围困的荀崧和城内的百姓。

巾帼英雄荀灌娘:带人突围后拯救被围的襄阳城

  荀灌(303年―?),字灌娘,故亦称荀灌娘,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人 ,散骑常侍、平乐伯荀崧之女,是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女英雄。她13岁时,便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荀灌的父亲荀崧是襄阳太守。荀崧在任上做了一些受百姓欢迎的事,同时也得罪了一些人。部下杜曾对荀崧不满,为报私仇,经过一番密谋策划,发动一场叛乱。杜曾突然带领重兵包围襄阳城,扬言破城之后要杀掉荀崧,还要杀尽那些忠于荀崧的人。荀崧公正无私,为官清廉,深受襄阳百姓爱戴,他们和守军一起拼命抵抗。杜曾每天指挥部下攻城,死伤无数,仍不罢手。双方对峙日久,城里粮草一天比一天减少,守城的军民死伤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荀崧心急如焚,对部下说:“坐以待毙是不能持久的。只有派人突围出去,向平南将军石览求援才行。我待他不薄,只要他知道我的危急处境,必定会发兵来救襄阳。”但当时众多的叛军重重包围襄阳城,无法突围求救。两天过去了,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突围搬救兵。
  此时情势更加危急,荀崧决定自己突围求援。众将士不让荀崧前去,一个个苦苦相劝。这时年仅十三岁的荀灌推开众人,走上前来。她说:“父亲重任在身,正在带领襄阳军民战斗。你是主将怎可随便离开?还是让女儿突围求援。”荀崧知道女儿荀灌从小跟着自己习武,早就练出一身好功夫,刀枪剑戟也很娴熟,但是担心她人小力单,难当大任。荀灌急了,恳求说:“襄阳危在旦夕,难道我们都情愿等死不成?灌儿虽然年幼,却有破敌妙法。”荀崧不以为然地说:“那你就说说看,是何妙法?”


  荀灌说:“叛军攻城太急,几天以来已经疲劳不堪。我已经观察到了,他们白天组织还算严密,到了夜间,防守便松弛。我只要带领少数武艺高强的军士,乘其不备,深夜突围,又有何难?”荀崧答应她的请求,下令选拔精悍骁勇的军士,随荀灌突围。深夜,荀灌手执利剑和十几个武士骑马冲出城外。叛军都在睡大觉。等巡哨的发现时,荀灌已冲出包围。荀灌一行急驰而去,很快到了石览的驻地。石览问明荀灌突围荀灌突围情况后,便说:“你们先吃饭休息,等会儿再商量破敌之计。”荀灌不肯吃饭,生气地说:“将军,您没听人说,救兵如救火吗?还是请迅速发兵,解救襄阳城吧。”石览说:“叛军兵力雄厚,只靠我的军队恐怕一下子难以击垮他们,必须请求南中郎将周访同时出兵,合力破敌。”荀灌说:“我这就写一封求援的书信。”她代替父亲写信件,请石览派人速送周访。信上写着:“万一襄阳失守,叛军必然气焰更加嚣张,倾巢而犯近邻,将军必将首当其冲,那时灭顶之灾在所难免。如将军肯发兵援救襄阳,平南将军石览愿同将军结为兄弟,共同举兵,合力击破杜曾叛军。”周访被信中的道理说服,马上派儿子周抚带精兵三千,和石览的援军一起,飞驰襄阳。荀崧见援兵已到,率城里守军冲杀出来。杜曾两面受攻,虽奋力抵抗,仍伤亡惨重。他见势不妙,仓皇撤兵而去。襄阳军民得救。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援救。石览拉着荀灌的手,对荀崧说:“您有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女儿,真是令人羡慕。”周抚也说:“襄阳解围,百姓得救,小荀灌应该是第一个有功之臣,可敬可敬!”
  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
  :①“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 ;②“至若惠风之数乔属,道韫之对孙恩,荀女释急于重围,张妻报怨于强寇,僣登之后,蹈死不回,伪纂之妃,捐生匪吝,宗辛抗情而致夭,王靳守节而就终,斯皆冥践义途,匪因教至。耸清汉之乔叶,有裕徽音;振幽谷之贞蕤,无惭雅引,比夫悬梁靡顾,齿剑如归,异日齐风,可以激扬千载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