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肖恩·麦克布赖德
外文名称:Sean Macbride
国籍:爱尔兰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904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1988年1月15日
主要成就:诺贝尔和平奖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爱尔兰人:肖恩·麦克布赖德
肖恩·麦克布赖德(Sean Macbride,1904年1月26日巴黎-1988年1月15日都柏林),爱尔兰人,爱尔兰前外交部长、高级律师、大赦国际的创始人。由于他对国际人权所作的努力,他于1974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爱尔兰人。
生平
其母是爱尔兰演员、女权运动家茅德·冈,其父因为参加1916年复活节反英起义被处死,在巴黎和爱尔兰受教育,1917年他13岁就加入爱尔兰共和军,是一位争取爱尔兰自由的战士,1921年17岁的时候就作为代表团最小的成员参加与英国的独立谈判,规定南部26郡独立,但北部6郡仍留在英国,他不满这个协定,继续暴动,并以记者身份作为掩护,1924年爱尔兰独立后他被自己人都当成了敌人,潜入地下活动,1926年与一位阿根廷出生的爱尔兰姑娘结婚,1927年在爱尔兰生下他们的女儿安娜,1928年24岁就任爱尔兰共和军参谋长,1936年成为爱尔兰共和军总司令,同年创立爱尔兰最大的政党--替天行道士兵党(共和党),目的是进行新的计划经济,1937年因为不支持共和党和希特勒合作而退出该党。
此后7年时间断断续续学习法律,又用了三年时间完成正规法律课程,经历了人身的大转变,成为都柏林最有名望的高级律师,他为所有人的合法权利辩护,包括哪些和他政治观点不同的人和反对他的人。
1947年他重返政坛,进入爱尔兰众议员直到1958年,1948-1951年任外交部长,曾发表一份爱尔兰经济的白皮书,制定4年经济发展计划,他还参与制定爱尔兰法律,使爱尔兰在1949年第一个脱离英联邦而完全独立。他还提出,欧共体必须帮助北爱尔兰和爱尔兰统一,否则爱尔兰不会加入欧共体。1950年任欧洲委员会外长理事会主席,1948-1951年任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副主席,他积极参加许多保卫人权的组织活动,曾任大赦国际主席,1973-1977年成为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和列宁和平奖,联合国西南非洲特派员,1977年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通讯问题研究委员会主席。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发生后,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仍四处奔走。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把人类推向核战争,主张战争和和平应由人民来选择。
他的生活
他生活简朴,长期居住在爱尔兰一所老式公寓里,一生都为爱尔兰问题而奔走。
大赦国际是什么?大赦国际什么时候成立的
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AI)亦称国际特赦组织。于1961年5月28日在伦敦成立。其宗旨是"动员公众舆论,促使国际机构保障人权宣言中提出的言论和宗教自由";"致力于为释放由于信仰而被监禁的人以及给他们的家庭发放救济等方面的工作。
组织内容
"大赦组织的作法是公开一国藐视人权的案例,然后诉诸于全球的舆论压力;有别于其他组织的是,为维持中立、公正与完整的独立性,该组织在每一地区的分会都不能对本身的"个案"表达关切。
其活动是"为良心犯寻求释放,即那些在各地因个人的信仰、肤色、性别、种族、语言和宗教在没有使用或鼓吹暴力的情况下而被拘禁的人;为所有政治犯争取公平迅速的审判,并为那些被指控有罪或审判而被拘禁的人代言;反对对任何囚犯实施死刑和酷刑,或其他残忍、不人道或侮辱性的待遇或惩罚。"
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会议。其资金来源于个人捐款、会费和当地筹款。
发展情况
截止到1996年底,大赦国际组织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10万名以上的会员和在80多个国家的4349个地区性组织会员及54个国家会员。
该组织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30周年时获联合国人权奖,197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相关事件
2005年3月30日,据法新社报道,大赦国际抨击美国人权报告,认为它如同"商业道德指南"一样荒唐可笑。
2005年5月25日,对美国的战俘政策发出迄今最严厉的批评,称处在"风口浪尖"的关塔那摩湾美军基地监狱是"当代集中营",称这个监狱的设立是个"失败",并强烈要求华盛顿关闭这个美国海军基地监狱。
2006年9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国际人权组织"大赦国际"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责中国人权状况内容不实。
2008年4月2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发表声明说,2008年3月31日,大赦国际发表报告,罔顾中国人权发展之客观事实,无视中国人权事业之丰硕成就,对中国人权状况进行肆意歪曲和无理指责,是极不客观、极不公正、令人无法接受的。
2008年4月8日,中国人权专家在京举行座谈会,强烈批驳大赦国际发表的针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报告。专家们认为,在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和奥运举办前夕,大赦国际发表倒是非的涉华言论,就是要与达赖集团以及境外"藏独"分裂势力相呼应,破坏奥运会在中国的顺利举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制造障碍。
2011年10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大赦国际的一份报告中称,在过去的几年里,俄罗斯、美国和欧洲国家向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出售了大量武器,却从来没有考虑这种做法对于这些国家人权的影响。就此,大赦国际呼吁制定国际武器条约,以防止部分国家利用这些武器镇压其国内反抗运动。
2013年1月14日,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大赦国际认为,印度针对强奸和其他性犯罪的法律应该强调这种犯罪的严重性,但对罪犯的惩罚应避免违反人权的行为如死刑或化学阉割。
女权运动家和爱尔兰独立分子:茅德·冈
茅德·冈(1866~1953)爱尔兰演员,女权运动家和爱尔兰独立分子,丈夫死于1916年复活节起义,儿子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肖恩·麦克布赖德,她以拒绝诗人叶芝的追求出名,她回忆道"他是一个像女人一样的男子,我拒绝了他,将他还给了世界"。
茅德·冈(Maud Gonne,1866-1953年4月27日)爱尔兰女演员,爱国志士,争取女权运动者,新芬党的创始人之一,叶芝发起的戏剧运动的早期成员。父亲是英国爱尔兰军官,第17枪骑兵团上尉,母亲在他幼年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把她送到法国一个寄宿学校上学。1882年他父亲调到都柏林,将她带到身边,直至4年后父亲去世。她在圣彼得堡首次登台演出,19世纪80年代由于目睹一桩驱逐租户事件,转而信仰共和主义,成为土地同盟的发言人,并创办"爱尔兰女儿"(一个民族主义组织),协助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抗击英军的爱尔兰旅,与此同时成为爱尔兰剧坛上的名演员。1889年著名诗人和戏剧家叶芝爱上她,他的第一部剧本《胡里痕的凯瑟琳》(1892)就是以冈妮为原型的。这个剧本在都柏林阿比剧场初次上演时,由冈妮扮演主角,冈妮拒绝了叶芝的多次求婚,1892-1895年冈妮和法国右翼政客吕西安同居,生了两个女儿,但只有最小的一个活下来。1903年嫁给了革命战友约翰·麦克布赖德少校,不久因家庭暴力婚变,1916年夫妇同时参加复活节起义,起义失败后,丈夫被枪杀,她也入狱6个月。她反对1921年的爱尔兰独立条约,因为北都4个郡还在英格兰管辖下,1922年起她定居都柏林。他的儿子肖恩·麦克布赖德后来成为爱尔兰外交部长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女儿后来嫁给了爱尔兰作家弗朗西斯·斯图尔特。她缅怀往事的著作《女王的奴隶--爱尔兰》,发表于1938年。她在自传中说:"我一直讨厌战争,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英国政府迫使我们进行战争,战争的第一原则是杀死敌人"。
叶芝的爱恋
叶芝对她的爱情终生不渝。《当你老了》是威廉·巴特勒·叶芝于1893年创作的一首诗歌,是叶芝献给女友毛特·冈妮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时年二十二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不久前在她的父亲去世后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茅德·冈不仅美貌非凡,苗条动人,而且,她在感受到爱尔兰人民受到英裔欺压的悲惨状况之后,开始同情爱尔兰人民,毅然放弃了都柏林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来,并且成为领导人之一。这在叶芝的心目中对于茅德·冈平添了一轮特殊的光晕。
叶芝对于茅德·冈一见钟情,而且一往情深,叶芝这样描写过他第一次见到茅德·冈的情形:"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叶芝深深的爱恋着她,但又因为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的高贵形象而感到无望,年轻的叶芝觉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尽管恋情煎熬着他,但他尚未都她进行表白,一则是因为羞怯,一则是因为觉得她不可能嫁给一个穷学生为妻。
茅德·冈一直对叶芝若即若离,1891年7月,叶芝误解了她在给自己的一封信的信息,以为她对自己做了爱情的暗示,立即兴冲冲的跑去第一次向茅德·冈求婚。她拒绝了,说她不能和他结婚,但希望和叶芝保持友谊。此后茅德·冈始终拒绝了叶芝的追求。她在1903年嫁给了爱尔兰军官麦克布莱德少校,这场婚姻后来颇有波折,甚至出现了灾,可她十分的固执,即使在婚事完全失意时,依然拒绝了叶芝的追求。尽管如此,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因此,难以排解的痛苦充满了叶芝一生的很长一段时间。
叶芝对于茅德·冈爱情无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叶芝写下很多针对于茅德·冈的诗歌来,在数十年的时光里,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茅德·冈不断激发叶芝的创作灵感;有时是激情的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和恨之间复杂的张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