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两次挽救东晋于危难的名臣

本 名:谢安

别 称:谢太傅、谢文靖、谢东山

字 号:字安石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时间:320年

去世时间:385年10月12日

主要作品:《兰亭诗二首》《与王胡之诗》

主要成就:挫败桓温篡位之意,淝水之战东晋方决策者

籍 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官 职:太保、都督十五州军事、假黄钺等

封 爵:建昌县公

追 赠:太傅、庐陵郡公

谥 号:文靖

典 故:东山再起

谢安简介 东晋时期的大名士谢尚的从弟谢安生平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名士谢尚的从弟。

  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后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才东山再起。又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晋孝武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谥号文靖。因追赠太傅,故后世称其为“谢太傅”。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王谢大族多为天师道信徒对儒、道、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这与王敦、桓温之徒形成了鲜明对照。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这些都是谢安为人称道的品格。

谢安:中国历史上搞言论封杀第一人

  晋哀帝隆和年间(562—565),才子裴启出了一本书——《语林》,记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言谈、容止和轶闻,开了志人笔记之风,“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可以箅得上是当时的畅销书了。

  一天,庾道季拉着谢安的手说:“裴郎(即裴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晋朝名僧),如方卑之相马,略其玄黄(不重外表),取其隽逸(只观风神)。”(《世说新语》)不料,一向沉静从容,淝水之战中亦稳如泰山地下棋、收到捷报后仍不动声色的谢安一听就怒了;“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辞耳!”意思是说,我从没说过这两句话,这都是姓裴的自己编的!

  庾道季一愣,随后又拿出了王珣的《经酒垆下赋》展示给谢安。庾道季本是想告诉谢安,裴启写的也未必都是无中生有,如在《语林》中就记载了王珣作《经酒垆下赋》之事。但没想到,谢安读过之后更加不快,“于此《语林》遂废”。

  沉静有识鉴的谢安为何因此小事发怒呢?

  事实上,即使谢安真的没说过那两句话,《语林》也不至于被废。谢安之怒,压根儿并不是因为裴启,而是与王殉交恶有关。

  晋哀帝隆和年间(562—565),才子裴启出了一本书——《语林》,记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言谈、容止和轶闻,开了志人笔记之风,“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可以箅得上是当时的畅销书了。

  一天,庾道季拉着谢安的手说:“裴郎(即裴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晋朝名僧),如方卑之相马,略其玄黄(不重外表),取其隽逸(只观风神)。”(《世说新语》)不料,一向沉静从容,淝水之战中亦稳如泰山地下棋、收到捷报后仍不动声色的谢安一听就怒了;“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辞耳!”意思是说,我从没说过这两句话,这都是姓裴的自己编的!

  庾道季一愣,随后又拿出了王珣的《经酒垆下赋》展示给谢安。庾道季本是想告诉谢安,裴启写的也未必都是无中生有,如在《语林》中就记载了王珣作《经酒垆下赋》之事。但没想到,谢安读过之后更加不快,“于此《语林》遂废”。

  沉静有识鉴的谢安为何因此小事发怒呢?

  事实上,即使谢安真的没说过那两句话,《语林》也不至于被废。谢安之怒,压根儿并不是因为裴启,而是与王殉交恶有关。

  《语林》虽被废,但却未完全散失,其中很多条目直接为《世说新语》所采用,也见于其他引文中,使得我们今天仍得窥其貌。但封杀裴启的《语林》,却成为谢安一生的瑕疵,也使得他成为史上搞封杀第一人。

  王珣是王导之孙,东晋书法家,官至尚书令,封东亭侯。他长期为桓温部下。深得信赖。桓温去世后,王珣又做新钻营,谢安以其弄权术而恶之。及至执政,谢安有意打压包括王殉在内的琅邪王家,并支持弟弟谢万的女儿与王殉离婚。

  其实,王珣并没有谢安想象得那么糟糕,只不过于仕途上主动进取罢了。谢安去世时,王珣正在会稽,但还是连夜奔赴建康吊唁,却为谢安属下所阻:“谢丞相生前从来不想见您这位客人!”这话说得够绝,但王珣不为所动,直步上于灵前哭吊。

  在《语林》中,裴启用非常欣赏的笔调记述了王珣作《经酒垆下赋》一事,并在文后附载了该文,称其“甚有才情”。王珣的这篇作品是歌颂王家先人王戎的,而谢安认为王戎位居高官后经黄公酒垆,追忆年轻时与阮籍、嵇康一起喝酒的故事并不属实,是东晋好事者虚构的,加之又与王家交恶,因而恨见《语林》中的记载,所有这一切,引起了他的不快,遂废其书。

  所幸《语林》虽被废,但却未完全散失,其中很多条目直接为《世说新语》所采用,也见于其他引文中,使得我们今天仍得窥其貌。但封杀裴启的《语林》,却成为谢安一生的瑕疵,也使得他成为史上搞封杀第一人。

淝水之战始末:揭晓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历史真相

  淝水之战始末:淝水之战,是中国北方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据史料记载,这次战役最后以8万晋军大胜80多万前秦军而告终。但有人对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提出了质疑:淝水之战真是以少胜多吗?

  有人提出:淝水之战可能是一场双方军力旗鼓相当的战役。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史料中记载的前秦80万兵力可能是虚数。据当时前秦的国力来看,能达到80万已经是相当惊人了。即使有,前秦苻坚至少也要留一部分驻守各地。据史料提供,当苻坚到达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的兵力都没有到达,也就是说,这些被包括在80万以内的几处兵力,根本没有参加淝水之战。

  2、苻坚的弟弟苻融当时率领的30万兵力也没有投入战斗,这30万兵力被分布在西到郧城、东到洛涧之间500多千米长的战线,驻扎在靠近淝水的寿阳一带的兵力最多不过10万,再加上苻坚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仍是10多万人。

  3、再来看晋军,晋军8万除了刘牢之率领的5000人转向洛涧外,其他都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本来就在长江中游一带驻扎了不少兵力,再加上新投入的8万人马,兵力很有可能在20万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说淝水之战是以东晋8万兵力大胜前秦80万兵力还合适吗?这是让史学家们感到困惑而且难解的。只有解开这个难题,才能解开淝水之战的真相。

东晋历史上淝水之战,究竟是谁打败了苻坚?

  淝水之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当之无愧的大乱世。在这个大乱世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臣宿将,英雄名士。在魏晋前期的各方势力中,最为了得的当属石勒。石勒是五胡十六国时代罕见的英明君主,奴隶出身的他在大乱世的漩涡中如履薄冰,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未知事物几近于天生的准确判断力,不断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并终于成功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后赵。后赵在石勒的领导下国力日渐强盛,甚至已经有了统一中国的可能。可惜的是岁月的流逝和身体的衰老腐蚀了这位传奇英雄的壮志,在有生之年石勒并没有南征。公元333年,石勒病逝,这位奴隶出身的传奇皇帝走完了自己英雄的一生。随着石勒的死,后赵帝国也开始走向没落。石勒生前为了维护羯族人的统治地位而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则成为了后赵亡国的最大祸根。石勒死后,后赵迅速陷入到了内乱的波涛中,直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石虎的即位。石虎的上台标志着后赵已日薄西山,覆灭成为既定的命运。时至冉闵出世,降下《杀胡令》,后赵崩溃,北方再次陷纷乱,不可逆转。

  苻坚,作为当时中国北方继石勒之后的一位更加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抱负。他在后赵崩溃之后成功收拾了中国北方的残局,使得他的前秦帝国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北方。励精图治的苻坚有意一统天下,可是一场战役的发生却不仅使得他的雄心壮志化为飞灰,更是击垮了曾经无比强大的前秦帝国。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场战争并未真正打响。被众多史家津津乐道的淝水之战其实不过是一场双方先头部队的交锋,那么,为什么仅仅是一场先锋部队的失利就使得曾经强大一时的前秦走向灭亡呢?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一下这段历史,认真看看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

  公元369年,东晋权臣桓温以他二十年前灭掉成汉帝国的威望再次集结东晋大军,进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和桓温所进行的前两次北伐一样,不过是他想通过北伐建立自己盖世的功勋,以便向东晋索要更大的权力,甚至是取司马家族而代之,自己登极称帝的一种手段而已。可桓温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次北伐却引起了北方两大新兴政权——前秦和前燕之间的一场大战,整个北中国的局势也因为这场战争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前秦在北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前燕帝国,此时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公元366年,鲜卑族的一代人杰,前燕辅政大臣——慕容恪去世。慕容恪死后,由于皇帝慕容炜年幼,前燕帝国的大权遂落到了慕容恪的三哥,前燕帝国宰相,当朝太傅慕容评和皇太后可足浑的手中。慕容评和可足浑都是才能平庸并且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人物,在掌权后,他们共同排挤战功彪炳的鲜卑族第一名将,吴王慕容垂。慕容垂被排挤出前燕国的核心权力圈,使得前燕国势更加黯淡。公元369年,在东晋掌握军权的大将桓温集结精兵五万,为了创建自己辉煌的功业以实现自己夺取东晋政权的野心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目标直指前燕。桓温也是一为位杰出人物,晋军在他的带领下高歌猛进,先后击败了前燕大将慕容忠,前燕征讨大都督慕容厉的两路大军,兵锋直指前燕国都——邺城。掌政的慕容评顿时慌了手脚,无奈之下只好将军权交给了慕容垂,命他率军抵挡晋军。慕容垂不愧为鲜卑第一名将,他深知晋军连番大捷,士气正锐,于是决定避其锋芒,派前燕范阳王慕容德率领精骑奇袭了晋军粮道上的要地——石门,一举切断了晋军的后勤补给线。粮道被毁,晋军顿时大乱,桓温无奈之下只能退兵。慕容垂见晋军撤退,急率精骑八千追击掩杀,晋军溃败,三万余人战死。晋军在逼进邺城之时,慕容评曾请前秦出兵援助,并许诺击退晋军后割虎牢关以西包括洛阳在内的土地给前秦作为酬劳。在慕容垂击败晋军后,前秦援军也赶到作战地点,又是一场大战,晋军再折一万。桓温此次北伐以惨败告终。

  晋军撤退后,慕容评联合可足浑太后,做了两件自以为正确的事情。第一件是密谋除掉因击败晋军而声威如日中天,可能对他们的掌权地位产生严重威胁的吴王慕容垂,迫使慕容垂逃亡前秦。第二件事是撕毁了曾经与前秦签订的关于前秦出兵援助前燕对抗晋军,前燕割让虎牢关以西包括洛阳在内的土地给前秦作为酬劳这一条约。前燕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实力强大的前秦帝国,苻坚不甘心被欺骗,于是发兵征讨前燕,决定北中国走势的秦燕之战爆发。前秦大军的统帅是才华绝代的王猛,而前燕大军的指挥官却是才能平庸的慕容评。秦燕这场大战就好比是一场虎狼和绵羊的战斗。王猛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而他的对手慕容评却是一个无能如羔羊一样的人物。虽然慕容评统领着三十余万素以骁勇而闻名的鲜卑铁军,可一只羊统领着一群狼,那群狼也会变成一群羊。慕容评面对王猛,由于他的无知使得他无所畏惧,似乎慕容评至始至终根本就没把前秦军队放在眼里,他并没有精心布置防务,而是在自己的防区内派兵广设关卡,向百姓征收重税,为自己积累财富。公元370年,前秦军团在准备妥当后向燕军发动总攻,意料之中的结果是前燕大军溃败,王猛率领的秦军获胜。这场大战是秦燕之间的一次决战,王猛在打败慕容评的前燕军队后,迅速挥师挺进,不久就攻陷燕国首都邺城,俘虏前燕皇帝慕容炜,前燕灭亡。公元372年,苻坚平定氐族内部分裂势力氐族杨氏。公元373年苻坚攻取东晋梁、益二州。公元376年,苻坚命王猛进攻西北边陲的前凉帝国。王猛的这一次西征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就攻陷了前凉国的都城姑臧,前凉灭亡。自此,前秦帝国一统北方,与东晋帝国隔淮河相峙。

  公元375年,魏晋南北朝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被誉为中国由上古传说时代起到公元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六位政治家之一,出色的军事统帅王猛病逝。王猛的死对于苻坚的影响无异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死对于齐桓公姜小白的影响。齐桓公姜小白因为没有听从管仲临死时要他严防竖刁,易牙,卫方开这三个奸臣的劝谏而落得晚年被这三人以阴谋囚禁最后被活活饿死的命运。王猛临死时向苻坚劝谏,说道前秦的死敌并不是晋国,而是刚刚归附前秦的鲜卑和羌族。鲜卑和羌族中有很多贵族在前秦政府中身居要职甚至是掌握兵权,王猛对此非常担心,不断向苻坚强调要严防羌族和鲜卑人。可惜的是苻坚对于王猛的临终劝谏做出了和齐桓公姜小白一样的选择,即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而事实证明,王猛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即使到了弥留之际仍保留着他卓越的政治眼光和精准的判断力,历史证明了王猛临终时的劝谏是多么的正确,因为正是苻坚对于王猛劝谏的不接纳而导致了前秦的崩溃和他自己悲剧性的命运。

  苻坚是一个拥有如大海般胸襟和气度的伟大英雄,他从不猜忌任何人,即使是被他俘虏过来的或者是投降于他的敌国将领贵戚,他也是以诚相待,甚至委以重任,引为知己。心胸开阔的人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观念,即我以诚待人,他人也必定以诚待我。苻坚忽略了权力和欲望对于人性的腐蚀,所以在他平南失败后,这些他当年赤诚以待的异族将相们在欲望的推动下都成为了彻底毁灭他的豺狼。苻坚最大的错误并不在于他诚心待人,因为如果管理者才能出众,是可以以恩威约束住属下的欲望并可以将这些曾经的敌人彻底纳入自己这一方阵营的。苻坚的最大失误在于他在王猛死后推行了一项重大政策,即命令祖居关中的氐族人分批随同氐族贵戚出镇地方,前往前秦各地驻防。前秦是由氐族人建立的政权,苻坚的本意是想让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氐族人作为一种安定力量控制前秦的每一个据点。氐族人被分批派遣到地方后苻坚又将大批的羌族人和鲜卑人迁往关中,置于天子阙下,方便前秦政府管理和同化。苻坚这一政策的构想是正确的,可问题是当中央政府强势的时候自然可以通过控制重要据点来控制全国,但如果中央力量因为某种原因而削弱,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中央会由于力量分散在各个地方上而无法集结到足够强大的力量去维护其统治,最后的结果是在中央失控的这段时间内政府分散在各个据点的力量会被敌对势力各个击破,从而导致中央自身的全盘瓦解。而苻坚将鲜卑和羌族迁入关中,意图是想同化这些敌对民族。可众所周知的是同化需要漫长的时间,没有五十年到一百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同化是无法起到作用的。如果在同化没有生效,被统治民族心目中还没有树立氐族人皇天正统的观念的时候,国家发生重大变故而使得中央失去强有力的控制,那么被苻坚迁到关中的这些异族就等于是苻坚自己放置在自己家门口的野兽,瞧准机会机会就会向他发动致命一击。当然,无论是苻坚的氐族人据点被击破还是关中异族造反或者是前秦政权中的异族贵戚发难,这都需要契机,而苻坚旨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南征,却正好为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创造了契机。

  公元378年,苻坚调兵十余万,兵分两路攻晋。西路由大将苻丕率领进攻襄阳,东路由将军彭超率领进攻彭城。此战是苻坚对于东晋的一次试探性作战,其中西路军在苦战八个月后攻下了襄阳,俘虏了晋军主将朱序,获得胜利。苻坚习惯性的宽宏大度使他没有责罚朱序,而是让朱序做了前秦的官员。苻坚的这次对朱序的宽宏为他的败亡埋下了祸根,因为他不知道有一种人是无法用恩德改变其信仰的,而朱序就是这种人。东路军作战则并不顺利,彭超的大军遭遇到了东晋少有的杰出将领谢玄所率领的北府军的强烈抵抗,节节败退,不久就被迫退回淮北。公元383年,苻坚御驾亲征,前后征调兵力达一百一十二万,准备毕其功于一役,一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苻坚此次南征将兵力分为两部分,他的弟弟苻融率领步骑联合部队二十五万作为先锋,苻坚则率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作为主力兵团随后跟进,兵锋直指东晋边境重镇寿阳。苻坚南征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上下一片惶恐,只有东晋掌权的宰相谢安并不惊慌,这倒也不是谢安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胸中藏雄兵百万,早就想好了退兵之策的原因。谢安的不惊慌不过是他从小所养成的大家气度使然,也就是涵养好,即使是天塌下来也可以当没事发生。当时东晋所能够仰仗的只有谢玄和另一位东晋大将谢石所率领的五万北府军以及大将胡彬所率领的五千精锐水军。北府军事东晋谢氏招募江北流民组建的一支强军,却有一战之力,此时更成了东晋最后的救命稻草。镇守荆州的东晋大将桓冲曾经向谢安表示要派遣精锐部队三千进入首都建康协防,可是谢安担心桓家借此机会是要谋夺谢家在长江下游的利益,侵占谢家的势力范围,拒绝了桓冲的请求。谢安命令谢玄和谢石出战,可自己对此战却不做任何指示也不找任何人商量对策,他就像一只鸵鸟一样将脑袋埋在他的宰相府,不敢面对现实,只是继续用他的从容麻痹自己和其他的人。可问题是谢安有着空前的好运。

  谢玄和谢石的大军推进到了淝水,惧于前秦军队的强势,不再前进。这时寿春已经陷落,而东晋派往援助寿春的大将胡彬所率领的水师又被前秦军队切断粮道,情况危机。胡彬派人前往谢玄和谢石处求救,偏偏这个传令兵又被前秦军队擒获,胡彬告急的密函也被苻融所获。苻融看过密函后马上向苻坚报告说晋军疲弱缺粮,只要行动迅速,一击就可以消灭东晋主力兵团。苻坚听完苻融的报告认为很正确,于是命令前秦主力战团随后急进,自己则亲率八千精骑赶往苻融的先锋部队督战指挥。苻坚想兵不血刃地完成南征,于是派遣在襄阳一战中俘虏的朱序前往谢石和谢玄的晋军大营中劝降,结果是朱序虽然接受苻坚的厚恩,可他压根就没有抛弃故国的意思。在到达晋军大营后,朱序向谢石和谢玄汇报了前秦军队的情况,并且向其建议请晋军在前秦大军完成集结以前痛击其先锋部队,以挫其锐气。谢石与谢玄同意朱序主张,决定孤注一掷,在淝水与苻坚先锋部队决战。

  秦晋决战开始,前秦军队在淝水北岸修筑工事,谢石派人向前秦的前线指挥官苻融传话说希望前秦军队可以让晋军过河后双方再进行决战。苻融将晋军这一请求报告给了苻坚,苻坚是用兵大家,他认为晋军提出渡河请求简直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前秦军队完全可以在晋军渡河首尾不能相顾之际对其施行毁灭性打击,于是乎苻坚答应晋军的请求并下令前秦军队向后退开一段距离,让出空地让晋军渡河。苻坚的军事思路是绝对正确的,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下达了后退命令后前秦军队由于其人员来自不同的民族而使得其构成过于复杂导致军队缺乏统一性,根本无法进行协调指挥而发生了大混乱。由于前秦军队人数过于庞大,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像山崩海啸一样不可遏制。更为可怕的是秦军中大部分的主力是由鲜卑和羌族这些曾经的敌对民族百姓所组成,由于苻坚的民族同化政策因为时间短暂而没有发生效果,所以在这些异族百姓的心目中还是将氐族人当成敌人,根本无心为其效力,前秦大军一乱,他们却很乐意让这种混乱局面继续下去。苻坚和他的弟弟苻融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可惜的是前秦军队的组成结构过于复杂,里面存在着太多的不稳定因素,而这支大军又不是由苻坚或苻融亲自带出来的,上下级之间缺乏一种习惯性的隶属关系,他们根本无法结束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前秦军队的混乱遂成为定局。

  东晋军队的统帅谢石精于用兵,另一位主将谢玄更是一代将才,他们趁秦军大乱之际迅速指挥大军渡河,并闪电般的向前秦军队发动进攻,秦军溃败。苻融亲自出马掠阵,妄图遏制秦军的败势。可不幸的是苻融的坐骑在乱军中受到了惊吓,将苻融摔了下来,苻融这个战功彪炳的一代悍将居然被乱军践踏而死。前秦军队的前线指挥官亡故,加速了秦军的败势。也就在这个时候,还在秦军阵营中的朱序率着他的亲信在秦军中大声呼喊说苻坚败了,进一步瓦解了前秦军队的斗志,使得秦军更加迅速地败退。苻坚自己也在混乱中被飞矢击中,不得已之下他只能选择撤退。淝水之战最后的结果是前秦惨败,东晋获胜。从东晋方面我们找不出他们有什么制胜的原因,无论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东晋都已经腐败透顶。政治上支持东晋的名门大家都已显示出衰败之相。东晋军事方面更显羸弱,除了谢玄带出来的一支北府军,东晋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军事力量。前秦军队其实不是败在了晋军的手下,他们是败在了苻坚一个后退的命令下,淝水之战其实并没有真真正正的战。前秦军队严格来说也不是战败,而是退败。可是这一次战争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它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得原本统一的北中国再一次四分五裂,并且使得中国的统一推迟了将近两个世纪。

  淝水之战对于强大的前秦帝国来说其实只是一次先锋部队的失败,对于国家实力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损耗。可问题是苻坚的前秦帝国由于其内部情况过于复杂,导致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像是一个建立在独立木桩上的巨型建筑,很轻微的震动都会让它倒塌。前秦的建立者是氐族,氐族本来就是一个人数很少的民族,而苻坚又将这些本来人数上就处于劣势的氐族人分散到了全国各地,使得他在一段时间内根本无法集结到这些帝国的中坚力量。而苻坚的前秦由于建立时间不长,民族同化政策实施时间短暂,根本就没有有效地融合鲜卑和羌族这些曾经的敌对民族,结果是这些敌对民族对于前秦都还是满怀敌意和愤恨。更为可怕的是鲜卑和羌族中有很多贵族在前秦政权中身居要职,甚至掌握兵权,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重新立国的野心。苻坚这次淝水战败使得前秦中央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减弱,而苻坚又无法迅速集结到足够强大的力量去维护中央的权威,这就使得前秦中央在一段时间内对全国失去了控制力,而这正好给了前秦国内那一批手握重兵的异族野心家以实现其立国抱负的机会。

  首先向苻坚发难的是曾将的鲜卑第一名将,前燕吴王慕容垂,这位为逃避他哥哥暗害而避祸前秦,被苻坚接纳并厚待的鲜卑英雄向所有人诠释了什么叫忘恩负义。慕容垂向苻坚请命巡视黄河以北地区为前秦震慑叛逆,苻坚当时很感激他,答应了他的请求。结果慕容垂一过黄河就佣兵自立,号召鲜卑族人重建燕国,史称后燕帝国。而当年被苻坚掉往关中的大批鲜卑人则在鲜卑慕容氏的另一位亲王慕容泓的领导下建立了西燕帝国。苻坚手下羌族大将姚苌联合羌族内部有实力的几个贵族也在关中地区建立了后秦帝国。苻坚的败军刚刚撤回到了长安就陷入到了叛乱的浪潮之中。无奈之下苻坚只能突围去召集氐族民众以图恢复力量,结果被后秦军队擒获。姚苌向苻坚所要传国玉玺,苻坚不从,姚苌遂将苻坚缢死。苻坚还是亲王的时候曾经在他的堂兄苻生的刀下救过还是将军的姚苌一命,结果自己却死在了这个受了自己大恩的人的手里。在处死苻坚的时候,即使是姚苌的士兵,也暗暗垂泪。苻坚拥有一个伟大人物所要具备的所有优点,他拥有广阔的胸襟和绝顶的智慧。像苻坚这样一个伟大的英雄是任何敌人都无法击垮的,他的失败源于他自己所做的一个决定,就是当初没有听从王猛的临死谏言,没有提防羌族和鲜卑,并且轻易地发动了对晋的战争,结果是自己点燃了摧毁自己的导火索。苻坚死后,他的儿子苻丕在晋阳称帝,继承了前秦。鲜卑族中由贵族乞伏国仁所领导的另一支势力在勇士堡割地独立,建立西秦国。氐族大将吕光也在姑臧登极,建立的后凉王国。也就在北方再次大乱的时候,在遥远的塞外,鲜卑族的另一支势力漠北鲜卑在贵族拓跋珪的领导下建立了代国,后改为北魏。北魏是一个建立之初臣服于后燕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国,可没有人知道,就是这个小国将再一次统一北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