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籍:唐朝
出生日期:649年
逝世日期: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五月
职 业:唐高宗李治的次女
封 号:高安公主 宣城公主
父 亲:唐高宗李治
夫 君:王勖
母 亲:萧淑妃
坟 墓:陪葬乾陵
同母姐姐:义阳公主
同母兄弟:许王李素节
性 别:女
萧淑妃的女儿宣城公主简介 宣城公主怎么死的?
萧淑妃的女儿宣城公主简介 宣城公主怎么死的?
高安长公主,即宣城公主(649年-714年),是中国唐朝皇帝唐高宗李治的次女,陇西狄道人。母为萧淑妃,有同母兄弟许王李素节,同母姐义阳公主。初封宣城公主,因母亲萧淑妃争宠失败的缘故,与姐姐义阳公主李下玉一起被囚于掖庭宫。高安长公主(649?—714年),陇西狄道人。唐高宗李治第二女,母为萧淑妃,有同母兄弟许王李素节,同母姐义阳公主。初封宣城公主。公主下嫁颍州刺史王勖。史说,义阳与宣城两公主四十未嫁,实为谬误。武周革命后,驸马获罪,公主回到宫廷中,自称有菩萨护体四次。中宗复位后,神龙初,进封宣城长公主,唐睿宗时改封为高安公主,又称高安大长公主。开元时逝世于长安永平里的家中。留有墓志铭《高安长公主神道碑》(《全唐文》)
宣城公主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
咸亨二年(671年),宣城公主嫁颍州刺史王勖。史说,义阳与宣城两公主四十未嫁,实为谬误。天授二年(691年),王勖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行动,被杀,宣城公主被禁锢,公主回到宫廷中,自称有菩萨护体四次。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了神龙革命,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辟,以宣城公主进封长公主,实封千户,开府置官属。唐睿宗李旦即位,宣城公主食邑加实封五百,改封高安公主,又称高安长公主。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五月,在长安永平里家中去世,享寿六十六岁,陪葬乾陵。留有墓志铭《高安长公主神道碑》(《全唐文》)。许国公苏颋作墓志,与《故高安大长公主挽词》。
公主挽词编辑作者 苏颋
彤管承师训,青圭备礼容。孟孙家代宠,元女国朝封。
柔轨题贞顺,闲规赋隶雍。宁知落照尽,霜吹入悲松。
国 籍:唐朝
出生日期:649年
逝世日期: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五月
职 业:唐高宗李治的次女
封 号:高安公主 宣城公主
父 亲:唐高宗李治
夫 君:王勖
母 亲:萧淑妃
坟 墓:陪葬乾陵
同母姐姐:义阳公主
同母兄弟:许王李素节
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怎么死的?是武则天杀害的吗
导读: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与李素节的母亲萧淑妃争宠,相互谮毁。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立为皇后后,萧淑妃被武则天谮毁,幽禁侮辱而被杀。李素节尤其被武则天嫉妒并时时向唐高宗进谗言,调任为申州刺史。
李素节生性聪明,非常受到高宗的喜欢。一开始他领雍州牧。后来他的母亲萧淑妃被武则天杀死后,李素节被贬为申州刺史。666年高宗下令,以李素节长年患病为理由,不再召唤李素节入京朝见。李素节因此知道武后猜忌他,因此作《忠孝论》来表明自己无罪,但这引起武后对他更加愤怒,将他流放到鄱阳。678年任命他为岳州刺史,此后又多次迁徙。690年遭诬告,被勒令入京,在龙门驿被缢死。以庶人礼被埋葬。
李素节的儿子中,九个年长的儿子李璟、李瑛、李琪、李琬、李瓒、李玚、李瑗、李琛、李唐臣全部被杀,四个年幼的儿子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被发配到雷州关押。唐中宗复位后他被恢复王位,他的儿子李瓘继承其王位。
永徽二年(651年),时年六岁的李素节受封为雍王,官拜雍州牧。李素节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授业于学士徐齐联,精勤好学不倦,其父唐高宗很宠爱他。后改任岐州刺史。显庆三年(658年),李素节年十二岁,改封为郇王。
乾封初年(666年),唐高宗下敕:“李素节既有旧疾病,宜不须入朝。”但李素节实际上并无疾病。李素节自己因长久未去朝见,于是写了《忠孝论》来表意。当时王府会曹参军张柬之便暗将《忠孝论》进上,武则天见了,更加不高兴,诬陷李素节受贿,降封鄱阳郡王,还是在袁州安置。仪凤二年(677年),禁锢终身,又改迁到岳州安置。
永隆元年(680年),转任岳州刺史,后又改封葛王。武则天临朝,又晋封许王,任舒州刺史。天授年中(691年),他与泽王上金同被诬告,追赴京都。临启程时,李素节听有遭丧哭啼的声音,他对左右的人说:“病死都难得到,何须哭!”行至京都南龙门驿,被缢死,时年四十三岁,武则天命令以庶人礼安葬。唐中宗即位后,追封许王,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以礼改葬,陪于乾陵。
历史评价
《旧唐书》:“前代以嬖妇孽子破国亡家者多矣,然未如大帝、孝和之甚也。高宗八子,二王早世,为武后所毙者四人,章怀以母子之爱,颖悟之贤,犹不免于虎口。况燕、泽、素节异腹之胤乎!覆载胡心,产兹鸩毒,悲夫!”
武则天为什么会怕猫?怕情敌萧淑妃的诅咒成真
古代中国,唐之後,养猫逗猫的风气十分普遍。唐朝廷甚至将一对白猫当成珍宝赠予日本,做“国民外交”,足见当时猫受人重视的程度。
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个猫痴,她将收集来的各种名猫极品,豢养于宫中,对猫是宠爱有加。但是后来,武则天不仅无心养猫、见了猫就怕,甚至下令“皇宫中一律不得养猫”。这种转变,究竟是什么因素使然呢?
原来武则天怕猫,是担心情敌萧淑妃的诅咒成真。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武则天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前,便与原先的王皇后、萧淑妃等人争宠恶斗。武则天取得后位后,即利用新权势遣人断去被废的王皇后、萧淑妃二人的手足,然后将之扔进酒瓮里浸泡。武则天要她眼中两个贱妇的骨头,醉死在酒中。故萧淑妃死前,曾凶狠地咒骂武则天,说:“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以武则天当时的威风,其实大可不必对萧氏的咒骂认真。或许是害人者心虚,萧氏的话,竟让武则天耿耿于怀!她怕王、萧的冤魂,真的变成猫儿咬断自己的喉咙,遂下了宫中不准养猫的禁令。后来,她又多次做梦,梦到王氏和萧氏死时的情景,又梦见萧氏变成了猫。于是在长安谈猫色变,甚至不敢在长安皇宫里居住,常常跑到东都洛阳去躲避。
武则天之疑案: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死了几次?
历史上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死了几次?
武曌立为皇后不久,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死了,为武皇后下令所诛!这是武则天第一次亲自下令杀人!
所有的史书都没有记载具体日期,关于这两人的死法,也有两种自相矛盾的记载。
《《旧唐书》》说她们两人是被缢杀的,但同时却又记载:庶人初囚,大骂曰:“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还说武后令宫中从此不养猫。这我不完全相信,因为在唐人的笔记中就记载,武后养了不少猫儿,还曾在朝廷上向百官进行炫耀,如何能说武则天听到这句话就不敢养猫?同书又说:初囚,高宗念之,闲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言讫悲咽,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新唐书》则前段与《旧唐书》差不多,后段则略有不同,高宗看望二人之后: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初,诏旨到,后再拜曰:“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骂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此文多了一段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记载,把手脚都砍了下来居然还反接,照我的推测,是把手脚到脚上,把脚接到手上吧——这接得上吗?最好请欧阳先生和宋先生先去请教请教太医院里的医生——又记载了王皇后如何大义凛然,继续摆架子作高贵样,最后一重手脚则是把萧氏初囚时骂武后的话移到了光荣“就义”前的诅咒。
范冰冰版武则天-王皇后剧照
《资治通鉴》的记载与《新唐书》相差无几,只是删去了反接投酒瓮中这句太不合情理的记载,对王萧二人死时的对话记录得与《新唐书》几乎一模一样。
《唐会要》对此则无半句记载,对王皇后的全部记录就二十来个字:高宗皇后王氏,永徽元年正月五日,立为皇后。六年十月十二日(比历史上的记录差了一天),废为庶人。
那么我来为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段记载到底可不可信。
《《旧唐书》》的记载本就自相矛盾,既然已将二人缢杀,又何来杖庶人和萧氏各一百?且不说以王萧二人的身体,是不是经得起这一百杖还难说,就算打了一百杖还没有当堂打死,也肯定身受重伤,如果再加上截去四肢(或者说是剔去手足)居然还可以数日而卒?这两人的身体简直就是国防身体!航天身体!恐怕大多数男人都要自愧不如,那时候养尊处优,手无缚鸡之力的贵妇人能够有这样的身体,简直让我们现在的那些晒晒太阳就昏过去的学生们惭愧得有要跳长江的冲动!
女性的血液流量每秒约12.5厘米左右,而人体的总血量约3000~4500毫升,一个人如果一次失血超过百分之三十就有生命危险,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2500毫升的话此人必死无疑。王皇后也好萧淑妃也好,当真被截去四肢,就算此前两人没有受伤,也会很快因为失血过多而死!战场上的许多士兵只失去了一只手一只脚如果来不及救治,都会很快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何况两个贵妇人,何况被截去四肢!欧阳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一辈子都只会躲在书斋里写那些顶瓜瓜的文章,何曾亲自上过战争,目睹过战场由的真实情况,假如由一个武人来写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人被砍了四肢血流如注还能够数日而死!这给人的感觉是那两人不是受伤死的,而是饿死的!现在大多数人都没有受伤机会,可是我运气不佳,曾经被家猫狠狠地咬过,有此受伤的宝贵经验。我被咬中了手背,过去了十年这个印子都在,当时重视不够,只用水清洗上了点酒精,哪知到晚上就出问题了,我被感染了,整个膀子都肿得噌亮噌亮,而且发烧,如同闪亮闪亮的白炽灯,结果又是敷药,又是打针,又是吊盐水,差点弄成败血症,潇洒地说拜拜,仅仅一只猫咬就成了这个样子!王后萧妃浑身受伤,四肢俱断,如此严重,居然啥事也没有。
有人说可能王氏和萧氏体质特殊,能够承受得起如此重刑,不过我倒想知道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她们如何止血?写史书的人以为血是自来水啊,取之不尽,流之不竭?如果不能够止血,二人绝对活不了几天,一时三刻便死了!而砍断四肢要止血的话必须得有人马上救治!因为如此严重的伤,血是不可能自己止住的!可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武后可能派人去救她们吗?更何况如果偶然一个人体质特殊能够把各种重刑都熬遍倒也勉强能圆其谎,偏偏她们两个人都体质特殊把各种酷刑都熬遍,那就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有人故意要把她们说成熬遍酷刑才死!
同时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武则天也不可能把王后和萧妃用那种残酷的方法处死,她刚刚当上皇后,在宫廷中的能量能够与后来重若盘石相比吗?如用此残酷手段处死二人,高宗心里是何想法?就不怕高宗念及旧情,怪武后手段太辣而失去高宗欢心,屁股还没有把皇后宝座坐稳,武则天有此胆量吗?朝中的大臣就没一个敢提一下子?就算别人不敢,长孙无忌也不敢?这段故事颇象是吕后杀戚夫人故事的抄袭,但吕后虐杀戚夫人时已是太后,威震宫中,无人敢惹,和武则天还是皇后不一样。吕后虐杀戚夫人是为了作给儿子看(所以我认为吕后可能派人暂时救治过戚夫人,至少是给她止了血),武则天又作给谁看,给后宫嫔妃?一杯毒酒或者一条白绫就可以了,用得着这种手段?而且所有的史料都不记行刑日期和王后萧妃的葬地,这是不是怕后人看出破绽?如果有一天王皇后或者萧淑妃的墓能够找到,或许就能够还武则天一个清白。
看哪,王皇后是多么的高贵呀,在临死时仍然高高在上,仍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于这样高贵的女人,下辈子我都希望不要遇上,因为我太卑贱了,配不上你!你继续高贵下去吧,象你这样的女人,没有任何一个男人真的受得了你,你总是看不起我,看不起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不屑于和我一般见识,那你就作自己的见识去吧!萧淑妃又是多么的泼辣呀,还连累了可怜的猫儿,难怪唐高宗不喜欢这两个人!
范冰冰版武则天-萧淑妃剧照
既然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都不可信,那么王皇后和萧淑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唐人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鸩杀!用毒酒赐死!唐人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谴责武则天,揭露武则天罪行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弑君指的是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这个鸩母指的就是王皇后这位国母,那不就是说明白了吗?武则天用毒药解决了这两位冷宫幽魂,预防她们东山再起。唐人的说法当然要比宋人说法要可靠得多,再加上这篇文章是揭露武则天罪行的文章,没有任何隐晦的必要,所说自当可信!
另外对《《旧唐书》》那段自相矛盾的结果我觉得也有必要考证一下,在宋人编写的《太平御览》中对《唐书》的引用上透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旧唐书》》有可能遭人篡改!《太平御览》成书时《新唐书》尚未写成,所以《太平御览》所引的《唐书》只能是《《旧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武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唐书》》,而《太平御览》引古书有个原则,就是几乎是原文照搬,除个别文字外,基本上不加多少增删,全文如下:《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一.皇亲部七》:《唐书》曰: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父仁佑。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於太宗,遂纳为晋王妃。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永徽初,立为皇后。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於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
原文就到此为止,《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关于王皇和萧淑妃之死那一段毛骨悚然的记录竟然完全没有!这不能够不让我们怀疑,《《旧唐书》》是否曾遭人篡改?篡改之人按照《新唐书》的记录给《《旧唐书》》加上了一段,却又忘了删除《《旧唐书》》的原文记录,以至于留下了两个自相矛盾的记录。
还有,我们必须知道的是现存《《旧唐书》》是明嘉靖年间辑出的,并非《《旧唐书》》的最早本子,后人勉强能够找到最早《《旧唐书》》版本已经是南宋时的本子了,而这个本子不仅残缺不全(也不知道当中还有没有保存着《旧唐书》的这一卷),而且是国宝级文物,寻常人根本看不到,当时《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早已流传开来,宋人对武则天的谩骂几乎成了习惯,如果《《旧唐书》》中没有这一段,根据新唐加上一段是很可能的,就算宋人没加,也不敢保证明人没加,而清人爱改史是出了名的,几乎是习惯成自然,而且他们也和宋人一样,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假如他们看到的旧唐没有这一段,他们也会给它加上,这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旧唐书》这段自相矛盾的记载。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留在文字中的蛛丝马迹中找出《旧唐书》曾被篡改的痕迹,这是《旧唐书》关于废后王氏传的上半部分: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父仁佑,贞观中罗山令。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于太宗,遂纳为晋王妃。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以父仁佑为陈州刺史。永徽初,立为皇后,以仁佑为特进、魏国公,母柳氏为魏国夫人。仁佑寻卒,赠司空。
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遂立昭仪为皇后。寻又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
前文我所引用的是《旧唐书》王皇后传的下半部分,可以看出,《太平御览》所引《唐书》和《旧唐书》文字几乎相同,可以证明《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唐书》确是是《旧唐书》。我统计了一下这两部分的一些字出现频率,由于实词有固定的意思,不见得都会用上,所以我统计的除了一个代词后之外,基本上是虚词,如下表:废后的一段文字出现频率分析。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剧照
前段文字351字
后:15字 比例为4.3%
也:2字 比例为0.5%(后半部分文字无此字)
之:6字 比例为1.7%
氏:9字 比例为2.5%
为:12字 比例为3.4%
后段文字297字
后:7字 比例为2.3%
曰:7字 比例为2%(上半部分文字无此字)
之:5字 比例为1.6%
氏:3字 比例为1%
为:6字 比例为2%
在虚词的使用情况上除之字外更无他字相类,出现频率差别如此之大,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人手笔,每个人写文章都有自己固定的文字风格,要判定一篇文章是否出自某人手笔,统计一下他的用字频率,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作者,这是留在文章中的“指纹”,改不了的。很多时候,作者自己都未曾感觉出来他在文章中留有指纹。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统计一下《新唐书》的一些篇目用字频率,再和欧阳修宋祁的文章对比一下,你就可以分析出这些篇目具体是出自哪个人的手笔。仔细想一下,《旧唐书》王皇后一个人的传记区区几百字有可能由两个人来写吗?虽然《旧唐书》是众人合作写成的,但是一个传记几百字竟然要两人来写,简直是欺负后唐无人,也不符合逻辑。再联系到《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唐书原文无后段文字,我基本上可以说,历史上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绝对没有遭受“人彘”之祸,她们的死因不是缢杀便是鸩杀!所谓“人彘”的说法是来自后人对女皇的厚诬!
另外对《《旧唐书》》那段自相矛盾的结果我觉得也有必要考证一下,在宋人编写的《太平御览》中对《唐书》的引用上透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旧唐书》》有可能遭人篡改!《太平御览》成书时《新唐书》尚未写成,所以《太平御览》所引的《唐书》只能是《《旧唐书》》,而《太平御览》引古书有个原则,就是几乎是原文照搬,除个别文字外,基本上不加多少增删,全文如下:《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一.皇亲部七》:《唐书》曰: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父仁佑。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公主以后有美色,言於太宗,遂纳为晋王妃。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永徽初,立为皇后。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於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武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