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施夷光
别 名:西施、西子
国 籍:中国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春秋越国(今浙江诸暨的苎萝村)
职 业:浣纱女、王妃
主要成就:忍辱负重、以身报国、灭吴
所住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相关成语:西子捧心
相关故事:西施浣纱
西施简介 历史上真的有西施这个人吗?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与范蠡设计:“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
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
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历史上的西施 揭秘历史上西施是否真的确有其人
历史上的西施:西施,生卒不详,中国春秋末期越国会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她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接下来就由小编来揭秘下历史上的西施是否确有其人。
大部分是人都认为西施是春秋晚期著名美女间谍,参与和影响了吴越争霸及兴国和亡国交替的重大历史人物。由林汉达先生撰写的我国青少年普及的历史读本《上下五千年》中,也明确的当历史记载了西施其人其事,笔者小时候也酷爱这本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断学习,逐渐发现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历史上这个西施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春秋时期西施可能是个泛泛的称呼,泛指美女,并没有人叫这个名字,更没有和这段动荡的历史有任何关系。
首先,《国语》、《左传》、《史记》等正史并没有记载勾践贡献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以乱其政一事,而对吴越争霸的历史过程却记述的很详细。正史比较严肃,一般不会随便记载街头巷尾不可靠的八卦新闻。假如确有西施此人此事,而她对吴越争霸影响如此之大,正史是不可能忽略掉的。特别是《史记》这个正史中的正史里西施连个影子都没有。要是个别人写史书忽略遗漏掉西施我们可以理解,而诸多严肃的史学家不可能约好了一起忽略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所以只能说根本没有西施这个人。
其次,春秋末年最爱对时事品头论足的孔子,在他的著述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西施的记载,其鸿篇巨著编年史《春秋》里面也没有。当时吴越地处边远,但其军事实力已经可以与中原强国争霸,也从某种程度上对中原各国的优势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恐慌。而当时恰恰包括孔子在内的中原人普遍对吴越看法很不以为然,认为吴越是从边远地区冒出来的野蛮人,文明程度很低,仅仅靠蛮力取得霸权。在那个时代孔老二最痛恨的就是“礼崩乐坏”,吴越没有得到过周天子的很高分封却称霸乃至征伐中原,大大损毁了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这是孔所不能容忍的。他的著述中对吴越的负面评价很多,而越王利用西施这种阴谋诡计也多为孔老二所不齿,他肯定要从负面的角度的大书特书的,但他却只字未提。这是因为根本没有西施这个人,他没的可写,也不会胡写。
再次,依据文献记载,“西施”只是当时天下美女的通称或代名词。也就是说,凡是美女,就可以称作“西施”。《庄子齐物论》有“厉与西施”,《管子小称》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韩非子显学》有“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墨子亲士》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淮南子》注有“西施、毛嫱,古好女也。”,而《孟子》一书称西施为“西子”。一方面是大量正史中和吴越争霸有关的西施踪迹皆无,另一方面却是很多史书中对西施作为美女泛称的广泛提及,这也充分说明了历史上根本没有西施这个具体的人,仅仅是美女的代名词而已。
最后,较早记载西施和吴越争霸有关的是《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吴越春秋》等,基本都是东汉以后的书,或野史或演绎,而无一个是正史。这些书距离春秋末年整整差了好几百年,而恰恰这几百年里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西施的踪迹。要知道从孔子写《春秋》开始,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照着年月日一年一年地顺序编下,以后中国便不断有编年体的史书,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断,这样没有中断的编年史,全世界怕也只有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并完善历史记载,很讲究历史传承的民族,西施这样影响国之存亡的重大历史人物竟然消失了几百年,这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合理的解释是:最早西施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是可能存在于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的某个吴越故事中的人物。
西施以及她和范蠡的故事可以作为一段诡异和美丽的传说和一种文化的体现,但很多人到现在已经把她误以为真正的历史了。
西施是哪里人 古代四大美女之西施的故乡在何方
西施是哪里人:西施(名夷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战国出生,天生丽质。用美人计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计。西施----美的化身和代名字,自古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句,可见世人对其评价之高。那么她的故乡在哪里呢?
施夷光世居诸暨临浦苎萝山下苎萝村(今浙江诸暨临浦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至今萧山临浦仍然保留了施家渡和苎萝两个自然村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故里之争尘埃落定(临浦为真正的西施故里)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萧山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诸暨和山阴三县其中两地或者三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萧山尚未建县,当时西施故里苎萝村属于诸暨管辖,西施是临浦人,但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她也是诸暨(此诸暨已非今诸暨)人。诸暨利用西施搞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可以理解,确实西施生长的地方与诸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真正西施之生长与生活的地方绝非现在的诸暨城南,而是萧山临浦苎萝村(历史上称作苎萝乡西施里)。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施家渡(现临浦施家渡村,位于苎萝村附近)。
在临浦悠悠的西小江经麻溪桥进入临浦,向西北流至浴美施桥,此流段亦唤作“浣纱溪”。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商贾贸易频繁。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家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现今仍然保留了明代弘历年间的遗物“古浴美施闸”刻石,西施其人其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远。
萧山临浦浣纱溪东的苎萝山(越中名山,众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现有14处关于西施生活的遗迹,包括西施庙、苎萝亭、浣纱溪、苎萝山浴美施潭等列为杭州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施古迹群。传说三月初三为西施的生日,那天不光是临浦、有来自萧山各地、绍兴等地的香客来西施庙进香。至今不衰。
现西施庙里仍然有一块清代光绪皇帝的御旨石碑,其中提及绍兴府萧山县之西施庙,可见当时官方以及民众都认可,西施庙在临浦,西施故里亦在临浦。
西施故里之争引发之后,萧山临浦想把火车站改名为西施火车站,并向铁道部提出申请,铁道部没批准。与此同时,何曾武等人请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还刷新了浣江边王羲之所题的‘浣纱’两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断的查资料、写文反击对手的过程中,阮逊和何曾武都发现,西施的史料非常丰富,何曾武是县越剧团的编剧,阮逊也长于写作,他们决定把西施搬上舞台。1979年底,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创作完成,1980年由县越剧团搬上舞台。
1982年,由县文化局牵头,他们又合编出版了《西施》一书,这是解放后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西施的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们合作的大型越剧《西施与范蠡》在省里得奖,并收入《中国越剧大典》中。1994年阮逊又创作了越剧《西施断缆》晋京演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
一直到了1986年,姜亮夫、苏步青、陈桥驿等著名专家站出来写文章声援、肯定“诸暨说”,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但是苏步青只是数学家,凭什么站出来持诸暨说呢,最终还是要史料与文献来证明西施出处。由于诸暨近年来的宣传与弘扬,人们普遍认可,西施还是浙江诸暨人。
2000年以后,萧山文化界,又有考证发现萧山的最早的县名当时为“下诸暨”,从此西施萧山说又重新拿出讨论,临浦的14处西施遗迹更加与历史记载吻合。经过多次《临浦与西施研讨会》,发现西施确实出诸暨临浦,西施生活的年代临浦苎萝归属诸暨管辖。这场千年的官司终于尘埃落定。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西施曾给范蠡生了一个儿子?
西施与范蠡是什么关系?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与范蠡设计:“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
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然而西施的归宿也千古存疑,据说吴亡之后,西施与范蠡有情人终成眷属,还为其生下了一个孩子。
史记上记载范蠡有三个儿子,他的小儿子是西施所生,是宋云彬先生在他的《大男》中首先说的。《大男》演绎了《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对于范蠡晚年经商的一段经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明确写道:“朱公居陶,生少子。”这个少子是陶朱公居住在陶地所生的儿子。要知道,范蠡到陶地,已经56岁左右了,他必有一位年青的妻子,否则不能生育,他必有第二任妻子。
这位少子的母亲当为西施,这个小儿子是个纨裤子弟,有钱人的子女,西施长在吴宫,后为富商之妇,所以他们的孩子才能成为这样的一个轻于钱财的人,与长男决不类同。
陶朱公少子在陶地已经长大了,而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陶朱公要小儿子去楚国看望并营救他。长子坚决要求去,说:“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就要自杀。
少子的母亲西施只好无奈地说了:“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在长子与妻子的双重劝慰下,派长子去楚救中子。但是,陶朱公说对了,长男没能救出中子。
从长男对中子的关系来看,长子与中子是同母所生,少子生于陶是为西施所生。《吴越春秋》:“吴亡后,越浮西施於江,令随鸱夷以终。” 《越绝书》:“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吴地记)
西施完成灭吴复越之大业后,毅然地跟随了同样完成大业而不恋官场的范蠡而去,这是很自然的。《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还说:“范蠡既去,越王乃收其妻子,封百里之地,有敢侵之者,上天所殃。”范蠡离开越国,没有很充分的时间,也没有带走自己的妻子。
到齐国,再到陶,范蠡当为五十有余的人,而“朱公居陶,生少子。”(《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这个“少子”,当为西施所生。范蠡重感情,不会移情别恋,他离开越国时写信劝文种离开,带走为越国作出奉献的西施,“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他的为人是很令人敬佩的。
中子未能救回,长男“竟持其弟丧归”,回来以后,“其母及邑人尽哀之”,而陶朱公独笑。说:“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长子从小跟着我,当时我很苦,生计很困难,长子能做到抛弃财物贿赂别人是不容易的。
而小儿子,生下来就看到我很有钱,乘好车,骑好马,追逐狡兔,他那里知道钱财从何而来。所以,他容易弃财,不会吝啬,所以我早就知道长子去,其弟必死,这也用不着悲伤了。 范蠡的二儿子的死,对范蠡的精神打击很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