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奇网广告位招商 QQ :7384656
秦始皇

穷奇网 - www.87art.cn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朝政,三十九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他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王朝传之无穷。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五年就轰然倒塌。 历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造就秦始皇千秋功业的深层历史原因、这个庞大帝国的缔造过程、秦始皇身上的不为人知的秘密等,让我们穿越历史迷雾,探索这段辉煌的历史。请听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1 荆轲刺秦王

穷奇网 - www.87art.cn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1 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秦朝都城咸阳的王宫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这一天,秦王嬴政非常高兴,穿了一身正装,用最隆重的礼节,当时在先秦时期,诸侯国最隆重的礼节叫九宾礼。什么是九宾礼?就是有九位使者,引导着一位宾客上殿,这就是九宾礼。所以这一天,整个咸阳王宫里喜气洋洋,宫廷里面弥漫着一种喜气。但是,这一次秦王嬴政用最盛大礼节迎接的场面,最后竟然演变成为一场悲剧、闹剧。那么秦王迎接的人是谁?为什么一个喜剧最后会演变成悲剧和闹剧?是什么样的东西打动了秦王,让秦王用这么大的礼节迎接一个诸侯国的使者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2 襄公立国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2 襄公立国:秦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端,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皇作为秦帝国的缔造者,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明,因此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称号。为了探究秦始皇千秋功业背后的历史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放大历史视野,追溯一下在秦始皇之前,他的先辈们的发展史。那么秦始皇家族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秦始皇的祖辈们的积累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3 穆公东扩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3 穆公东扩:上一集讲到秦穆公继承了秦襄公立国所留下的遗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长期发展的根据地。然而西戎之地毕竟偏远,秦国要想成为大国,必须要向东面的中原之地发展。秦国东边的近邻就是晋国,由于晋国地广人众,又是老牌的诸侯国,势力非常强大。所以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用了三十六年的时间在与晋国周旋。秦穆公一生主要是和晋国的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五位国君打交道,那么在不同的时期,秦穆公对晋国究竟是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呢?他的东扩事业最终结果如何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4 商鞅变法

穷奇网 - www.87art.cn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4 商鞅变法:在战国后期,秦王嬴政灭六国、平天下,最终统一了中国。但嬴政统一中国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还和秦国一代代国君的努力分不开。在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一百多年前,秦王嬴政的一位先祖秦孝公登基继位后,实行的商鞅变法,对后来的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商鞅变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还是回到当时的背景中去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吧。在秦王嬴政的先祖秦孝公继位的时候,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这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而秦国虽然经过了之前的秦穆公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发展的基石,但秦穆公之后的很多国君都碌碌无为。到秦孝公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虽然占据一席之地,但实力并不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在七雄争霸中被别的国家吞并。而秦孝公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君,想有一番作为。在这种背景下,秦国迎来了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开辟了道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落得一个五马分尸的结局。那么,商鞅提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呢?为什么他的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而自己最终却是惨死的结局?商鞅实行的变法,对一百多年后的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又有什么影响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5 合纵连横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5 合纵连横: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到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国家。其他六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和秦国抗衡。秦国的强大引发了其他六国的担忧和恐惧,在这种局面下,六国要生存,就必须推出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秦国为了继续崛起,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而推行这两条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那么,六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呢?秦国的应对策略又是什么呢?苏秦和张仪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6 昭王争霸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6 昭王争霸: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秦始皇家族几十代人的努力和贡献,才造就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局面。因此,当我们把这个功绩记在秦始皇头上的时候,还不能忽略在秦始皇以前,他的先祖们所做出的工作。上一集讲到,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秦国的壮大,六国开始谋求合纵对付秦国。而这对于秦国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免除威胁,秦惠文王重用张仪,采用连横的办法,打破了六国合纵的联盟。秦惠文王在秦国崛起的道路上又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在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又出现了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就是秦昭襄王。那么秦昭襄王的出现,对于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7 异人奇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7 异人奇缘:上一集讲到,由于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比较长,他的第一个儿子还在当太子期间就死掉了,于是太子之位便落到秦昭襄王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身上,安国君就是秦始皇的祖父,也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三十四位君主。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秦始皇的父亲异人排行居中。按照封建社会立嫡为长的原则,异人不可能当上太子,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异人最终当上了太子,才有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么异人是怎么当上太子的呢?是谁把他推上了太子的宝座?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8 生父之谜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8 生父之谜:公元前249年,在吕不韦和华阳夫人的积极运作之下,异人终于登上了秦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的秦庄襄王。然而三年之后,这位秦庄襄王于盛年之际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如日中天的秦国和年仅十三岁的儿子赢政。赢政就是我们这个系列节目的主人公秦始皇。当少年赢政走上秦国王位之时,关于他的疑问也就接踵而来。这个一直跟随父亲在赵国作人质的孩子,他的身世扑朔迷离。他究竟是异人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它不仅成为秦国历史上一桩迷雾重重的谜,也成为历史学上的一桩公案,更成为两千年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为什么秦始皇的身世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9 赵姬之乱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9 赵姬之乱:在上一期节目中,王立群先生就秦始皇的生父之谜,为我们分析出秦始皇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只能是异人的儿子。而这个让后世人争论不休的生父之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引起的。她先是吕不韦的爱妾,后来又被吕不韦作为礼品送给了秦国公子异人。这个看似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赵姬,也正因为嫁给了异人而成为了秦国的王后,更因为生下赵政,也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而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人。然而历史上对于赵姬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很多人认为赵姬生性淫荡,纵容男宠,误国误民。那么历史上的赵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赵姬作为一个连接吕不韦、异人、秦始皇的关键人物,她对秦国统一六国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王立群先生将从公元前257年,秦、赵之间爆发的一场惨烈的战争为切入点,用现代视角为您精彩讲述赵姬的悲喜人生。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0 吕不韦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0 吕不韦之死:上一集讲到,秦王赢政以果敢的态度处理了嫪毐集团的叛乱,嫪毐事件第一次展示了秦王嬴政处理问题的魄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吕不韦。公元前253年,辅佐了秦国两代国君的吕不韦在自己的食邑河南洛阳饮鸩自杀。这位以经商起家,以政治投机为手段走上秦国相国之位的吕不韦为什么要自杀?嫪毐事件与吕不韦有什么关系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吕不韦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1 李斯为政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1 李斯为政:上一集讲到,秦王赢政十年,由于嫪毐叛乱事件牵涉到吕不韦,吕不韦被迫自杀,秦王赢政从此失去了治国的一个关键助手。为了统一天下,在吕不韦之后,秦王赢政又起用了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李斯,从此秦王赢政在李斯的辅佐下,一步步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秦王赢政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没。可是李斯是楚国人,而且出身于平民,那么李斯究竟是如何登上秦国政坛的呢?他为秦国的统一究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2 通天大计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2 通天大计:秦王嬴政最终统一了中国,这除了是他个人的功劳外,还和他先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为最初秦国立国之时只是一个小国,后来经过三十多个国君的努力,秦国逐渐崛起,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国成长为实力强大的国家。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对六国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后来又经过秦惠文王、秦庄襄王的经营,秦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到秦王赢政正式接掌权力后,秦国对六国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可以说秦王赢政即位的时候,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个时候,秦王赢政就开始考虑怎样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先攻打哪个国家?战争何时发动?这些问题涉及到秦国统一六国的通天大计。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这一个通天大计和韩国公子韩非的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个通天大计是什么呢?韩非之死和这个通天大计有什么关系呢?秦王赢政在这中间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3 韩氏初兴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3 韩氏初兴:在战国后期,秦王赢政灭六国、平天下,最终统一中国。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功劳,也和秦国一代代国君的艰苦努力分不开。在前面的节目中,王立群先生通过十二集内容,讲述了秦始皇系列的第一部——秦国崛起。为我们展现了秦国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秦庄公时期,到秦王赢政开始制定统一天下的通天大计时期,总共六百年的秦国历史,真实再现了秦国艰难的崛起之路。从今天开始,王立群先生将为我们讲述这个系列的第二部——横扫六合。在第二部中,王立群先生将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再现秦王赢政统一天下的过程。而秦王赢政灭六国的第一个国家就是韩国。韩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小国,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是怎样被灭掉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晋国的衰落讲起。晋国曾经是阻挡秦国进入中原的第一道防线,却因为内乱而分裂,变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那么,曾经强大的晋国,究竟是怎样衰落的呢?韩氏一族又是怎样兴起,最终成为瓜分晋国的一个卿族呢?而秦王赢政灭六国,为什么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呢?从本集开始,王立群先生将为我们讲述韩国从兴起到灭亡的全过程。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4 三家分晋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4 三家分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耐人寻味,当秦始皇的先祖正在积极改革,大力发展秦国经济的时候,与它相临的超级大国晋国正在悄悄地进行分化。公元前403年,曾经称霸中原数年之久的晋国,分裂成为了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在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被看作是由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也就是说,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历史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就在晋国衰落之际,秦国已经慢慢成为一个诸侯大国。这一衰一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反观晋国,为什么它会在秦国慢慢崛起之时,走上分裂的道路呢?历史到底给了秦国什么样的机遇呢?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晋国的历史当中去搜寻。上一期节目讲到晋献公时期,由于大肆杀戮公族,造成了晋国的公族急剧减少,一向称霸中原的晋国,国君的权利慢慢削弱,实权由六卿把持,这六卿分别是韩、魏、赵、范、知、中行。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相互攻打。后来范氏、中行氏被灭,只剩下知、赵、韩、魏,这四家之中,又以知氏实力最为强大。但令人奇怪的是,晋国最后被韩、赵、魏瓜分了领土,那么晋国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5 韩国之亡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5 韩国之亡:公元前237年,秦王赢政和李斯定下统一天下的大计,开始了大规模的向东方六国进军。他把第一个目标锁定了当时最弱小的韩国。韩国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分割晋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诸侯国,拥有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块南北狭长的土地,是秦国向东扩张面临的第一个障碍。那么一心向外扩张的秦王赢政能否实现他通天大计的第一步?秦、韩之战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6 赵武灵王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6 赵武灵王:上一集讲到,韩国因为又弱又小,成为第一个被秦王赢政灭掉的国家。之后,秦王赢政又把统一之剑对准了赵国。因为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所以实行远交近攻的秦国把赵国看成向中原扩张的最大障碍。为了说明秦王赢政消灭赵国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不得不把视线投向赵国的历史当中。在秦王赢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实力非常强大,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当时曾经雄心勃勃想把秦国灭掉。后来由于他以及其后的三位赵国国君犯了一系列错误,给赵国的灭亡打下了伏笔,最终才给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机会。可以说赵国之亡,四位赵国国君难辞其咎。今天就让我们把焦点对准这四位国君之一的赵武灵王。那么赵武灵王是一位怎样的国君呢?他对于赵国的强大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最终犯了那些错误呢?赵武灵王所犯的错误给秦国的统一之路带来了怎样的契机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7 秦赵之争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7 秦赵之争:上一集讲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所面对的第二个目标是赵国,但是赵国这个骨头并不好啃。因为在秦王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使赵国国力迅速提升,这给秦国统一六国造成了巨大障碍。但是,赵武灵王在壮盛之年,由于错误地传位给小儿子赵惠文王,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令人遗憾地中止了崛起之路。于是秦王赢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利用这个机会,在外交和军事上向赵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其中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么和氏璧究竟是哪里来的?和氏璧又是如何成为秦赵之间的争斗焦点呢?除了和氏璧之争,秦赵两国之间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对抗呢?秦昭襄王为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究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8 长平之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8 长平之战:在秦王嬴政出生之前,秦国已经确立了对各个诸侯国的优势地位,可以说秦王嬴政最终能够统一中国,并非一代之功。他的先祖们为秦国的崛起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秦王赢政出生前一年,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又和一个强劲的对手赵国,在长平地区打了一仗,这一仗以秦军获胜而结束。赵军战败之后有45万人被“坑杀”,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争雄天下的资本。可以说在秦王赢政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已经为他将来统一六国扫清了一个障碍。而在长平之战过程中,还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纸上谈兵。那么,在长平之战中秦王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究竟做了什么?秦军为什么能够打败赵军?赵军又为什么败得如此之惨?这场战争对后来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又有什么重大影响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9 邯郸之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9 邯郸之战:我们知道在战国后期,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但这一赫赫功业并非一代之功,在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地区爆发了一场战争,已经使得赵国元气大伤,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争雄天下的资本,这为赢政将来统一六国扫清了一个障碍。而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获胜后,接着进攻赵国的首都邯郸,秦、赵之间又爆发了邯郸之战。邯郸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生死存亡的保卫战,而成语“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都和这场战争有关。在这场战争中,秦昭襄王为什么没能抓住赵国元气大伤的大好机会,趁着赵国刚刚在长平之战中战败,国力虚弱的时机一举把赵国灭掉,而要把这个任务留给他的曾孙赢政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0 赵国之亡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0 赵国之亡:秦王赢政在实施灭韩计划的同时,也把目标对准了赵国。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一直是军事上比较强大的国家。秦国曾多次对赵国进行过打击,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长平之战损失赵国四十五万大军,邯郸之战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终于使赵国的都城邯郸得以保存。两场大战使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秦灭赵国已经是指日可待。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秦国还是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才最终拿下赵国。这是因为赵国还有一支精锐之师,它的存在抵挡住了秦国进攻的步伐,成为秦灭赵国最大的障碍。那么面对这支强大的军队,秦军是强行进攻,还是另有妙计呢?秦王赢政会采用什么办法消灭赵国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1 水淹大梁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1 水淹大梁: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终于拿下了顽抗的赵国。赵国灭亡后,秦王赢政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胀,他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魏国。那么魏国的命运将会怎样?秦王赢政将会用什么办法对付魏国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2 秦灭燕国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2 秦灭燕国:秦军攻下赵国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进程可以说势如破竹,秦军很快北上逼近燕国,燕国的命运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曾经作为人质待在秦国,并遭受过秦王赢政的冷遇,所以无论是国仇还是私恨,太子丹都想方设法要阻挡秦王赢政的进攻。最终太子丹谋划了千古传诵的荆轲刺秦事件,但结果是刺杀失败,荆轲一去不复返。之后秦王赢政命大军进攻燕国,一年后燕国灭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六国论》里,就认为荆轲刺秦是祸事,这一刺杀事件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然而王立群教授认为,秦王赢政之所以能够消灭燕国,还有深层原因。那么谁该为燕国的灭亡负责呢?燕国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3 秦灭楚国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3 秦灭楚国:秦王嬴政在攻下韩、赵、魏等中原国家之后,就把统一的矛头对准了南方大国楚国。楚国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达八百年之久,秦王嬴政对于这个国家早已垂涎三尺。可是楚国实力非常强大,尤其是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一百年前,楚国兵强马壮,横扫中原,已经露出了争雄之势,到了秦王嬴政时期,楚国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视。尤其是楚国还有一个著名的将领,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燕。楚国在大将项燕的保护下,秦国也一时奈何不了楚国。可是当秦王嬴政派出了大将王翦进攻楚国之后,秦、楚对峙的局势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用了三年时间,强大的楚国就被秦军攻陷。那么秦国最终是依靠怎样的谋略把楚国消灭的呢?楚国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4 不战而降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4 不战而降:秦王嬴政拉开灭亡六国的序幕以后,兵锋所向,战国七雄中的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一个个都烟消云散。现在秦国的大军直接面对着最后一个对手——齐国。齐国疆域辽阔,是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齐国因为不和秦国接壤,又受惠于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休养生息几十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所以,当秦国的大军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还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的雄兵。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在秦王赢政的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还没有打就举国投降了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5 股肱之臣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5 股肱之臣: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的不战而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全部结束。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六国灭亡的时间和顺序: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公元前228年灭赵国,公元前225年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仅仅十个春秋,秦王嬴政就为历时两个半世纪之久的战国时代划上了一个硕大的句号,终结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而在这十年之中,秦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犹如风卷残云般就统领了中华大地。秦军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那么为什么秦国的统一事业如此顺利?秦王赢政凭借什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6 六世余烈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6 六世余烈:在上一集节目中,王立群老师讲到,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仅用十年时间就拿下六国,这不仅得益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还得益于他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才。在秦国内部,秦王嬴政组织了一个文武齐全,搭配得当,相互配合的超强队伍,所以才能在灭六国之战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仅仅有这些因素秦王嬴政就能吞并天下,独霸九州吗?事实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还得从秦国的历史上去探究它的原因。为什么在战国七雄中秦国能统够一天下?秦的统一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它因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7 集权皇帝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7 集权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他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赢政的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地采用了。秦王嬴政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江山,他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了,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称谓,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那么“皇帝”一词究竟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嬴政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两个字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8 统一制度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8 统一制度:在上一集中,王立群先生讲到,秦始皇从政治制度、组织制度上采取了许多办法来巩固秦帝国的统治。而接下来在文化和经济上,秦始皇也采取了统一文字和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来加强统治。史书记载,秦始皇是采用小篆来统一中国文字,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出土的秦朝文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秦隶,这是为什么呢?是史书的记载错了吗?还是另有别的原因呢?秦始皇还在经济上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这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9 万里长城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9 万里长城:王立群老师在前两集中讲到,秦王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作为秦朝的缔造者秦始皇,他废分封,设郡县,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开创了“车同轨、书同文”,“大一统文明”,因此秦始皇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誉。然而修建举世瞩目、绵延万里的长城,却给秦始皇带来了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有人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有人认为,修长城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一块块浸有民夫血汗的城砖,就是秦始皇蹂躏百姓的一个历史印记。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人们对秦王朝暴政的痛恨。而据史书记载,这个给秦始皇后世带来巨大影响的长城,它修建的起因其实就是源于一个人的一句话,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秦始皇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修建万里长城呢?万里长城对于我们现代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0 生死茫茫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0 生死茫茫:当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加强集权,一切都尘埃落定后,秦始皇面对着大好河山,面对着花样翻新的锦衣玉食,他当然希望这种人间享受永远保持下去。而在秦始皇的一生中,有一个人对他的生死观念影响最大,他就是徐福,是他向秦始皇灌输了长生不老的思想,并四处为秦始皇求仙问药,让秦始皇一次又一次地资助他出海,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徐福东渡,成就了徐福航海家的美名。而徐福却没有成全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蒙蔽了秦始皇,那么徐福为什么能瞒天过海,欺骗秦始皇呢?秦始皇在追求长生的路上到底上演了什么故事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1 焚书坑儒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1 焚书坑儒:谈到秦始皇,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灭六国,统一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但是在这个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身上后来发生了两件事情,却让他留下了千古骂名,这两件事情一个是“焚书”,一个是“坑儒”,合在一起就是“焚书坑儒”。这个词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谈到秦始皇,我们就绕不开“焚书坑儒”这个词,那么“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这个词与秦始皇的关系如此密切?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当年发生的这两件事情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2 秦始皇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2 秦始皇之死: 秦始皇通过焚诗书、坑术士清除了思想文化上对集权统治的不利因素,至此秦始皇已经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秦帝国,这终于让一生追求集权的秦始皇没有了后顾之忧。人到中年的秦始皇此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与死神做斗争。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在四十九岁的时候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游。这次巡游,秦始皇原本是想追求长生不老的,没成想自己却由此走向了不归路,并引发了一个千古谜案,秦始皇命丧沙丘。那么,秦始皇的这次巡游究竟具有怎样的背景呢?秦始皇为什么会蹊跷地死在了巡游路上呢?让我们跟随王立群教授,沿着秦始皇人生的最后轨迹,透过重重迷雾一起揭秘秦始皇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3 秘不发丧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3 秘不发丧:上一集讲到,秦始皇原本想通过巡游来避灾,没想到在巡游的路上命丧黄泉。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让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难。秦始皇的死亡,引起了秦帝国瞬间的权力真空,在没有确立新的接班人之前,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问题是秦始皇死的时候正好是炎热的夏季,尸体不可避免地要散发出难闻的臭味,随行的大队人马不可能闻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皇帝,在巡游途中他还要批阅公文,如果长时间地不办公,也难免会引起怀疑。那么李斯怎样才能做到秘不发丧呢?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4 沙丘政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4 沙丘政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中抱病身亡。我国封建王朝来到了第一次权力交接的危急时刻。此时秦皇的身边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他的小儿子胡亥。而记录秦皇遗愿,化解政权交接危机的诏书却没有被公布实施,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杀兄夺位的悲剧,将秦王朝推上了灭亡的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通过解读《史记》中的记载,来讲解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政变始末。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5 李斯变节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5 李斯变节:秦始皇突然病逝在巡游途中。此事一出,一下让大秦帝国慌了手脚,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太子之位,没有向臣民公开皇位继承人,那么谁来领导这个庞大而又新生的国家呢?赵高把如意算盘打到了胡亥身上,胡亥本质上就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在赵高似是而非的歪理面前,他终于被拖下水。然而赵高知道,拿下胡亥,事情只成功一半,要想大功告成,还须将另外一个人拉入阴谋中,那就是丞相李斯。李斯作为丞相,能号令内外臣工,在老皇帝已逝、新皇帝还没有确立期间,他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节目为我们讲解了李斯变节的故事。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6 二世诈立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6 二世诈立:秦帝国的中车府令赵高、秦相李斯和秦始皇的一个儿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捏造守边无功,诽谤朝政,谋立太子,为人不孝四大罪名,赐死扶苏,另外还赐蒙恬死。结果扶苏自杀,而蒙恬没自杀,但被关了起来。胡亥顺利继位。赵高又蒙骗胡亥,诬陷蒙氏兄弟,结果蒙氏兄弟先后被赐自杀,沙丘政变结束。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7 巩固帝位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7 巩固帝位:上一集讲到胡亥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了自己的哥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扶苏,同时杀掉了对秦帝国忠心耿耿的大臣蒙恬、蒙毅,可以说胡亥是在自己的兄弟和忠臣良将的血泊之中登上了“秦二世”的宝座。胡亥以这种方式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在皇帝的宝座上,胡亥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发号施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胡亥上台之后都做了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巩固帝位》。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8 李斯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8 李斯之死:前面的节目说到,通过“沙丘政变”窃取帝位的胡亥做贼心虚,为了巩固帝位,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了大肆屠杀,整个大秦帝国笼罩在血腥和恐怖的气氛之中。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除了胡亥的帮凶——奸臣赵高以外,丞相李斯也难辞其咎。而让李斯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的妥协与纵容并没能使自己得以保全,最终他竟然从堂堂的一国丞相沦为了阶下囚,刀下鬼。那么,李斯为什么被杀?究竟谁是操纵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呢?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之死》,为您解密李斯被杀的幕后悬机。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9 胡亥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39 胡亥之死:上一集讲到,赵高为了大权独揽,他用阴谋诡计扳倒了两朝老臣李斯这块最大的绊脚石。在秦始皇沙丘病故的短短两年之内,赵高先后参与杀死了秦始皇的钦定继承人扶苏,重臣蒙毅、蒙恬,以及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最终赵高用沾满了鲜血的双手,铺就了自己的权力之路。据《史记》记载,李斯死后,秦二世就拜赵高为中丞相,国事无论大小,一律取决于赵高。按理说,赵高此刻可以高枕无忧,尽情享受权力的快感了,然而赵高还不知足,他竟然又把谋杀之剑指向了秦二世胡亥。在李斯死后的一个月,赵高就在朝廷上导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那么“指鹿为马”事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杀机呢?赵高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野心,对胡亥使用了怎样的阴谋诡计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胡亥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0 赵高之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0 赵高之死:沙丘政变后,赵高借刀杀人除掉了蒙恬、蒙毅和丞相李斯,不仅如此,赵高还杀了秦二世胡亥。此时的赵高已经丧心病狂,然而,让赵高想不到的是,就在他把屠刀砍向别人的时候,有一个人把刀也驾到了他的脖子上。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上一集讲到,赵高杀死秦二世之后也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就直奔龙椅。史书记载,当赵高坐上龙椅后就觉得地动山摇,从龙椅上摔了下来。我们不知道此记载是出于传闻还是后人的演绎。总之,这一摔让赵高意识到,这是上天不让自己当皇帝。那么,现在怎么办?胡亥死了,谁来当皇帝呢?工于心计的赵高会安排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1 子婴亡国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1 子婴亡国:子婴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一手遮天的赵高,清除了秦帝国的害群之马,子婴的快速行动就连一向机警的赵高也没有回过神来,可见子婴果然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子婴只做了46天的国君秦王朝就灭亡了!那么有魄力的子婴为什么没有能挽救住秦王朝呢?是子婴无能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子婴亡国》。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2 皇陵之谜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2 皇陵之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走完了他五十年的人生历程,被埋葬到位于今天陕西西安郊区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陵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陵留给人们太多的谜团,这个庞大的帝王陵到底修建了多少年?动用了多少人力?它神秘的地宫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秦始皇陵又能否逃脱盗墓贼的无情盗掘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解读神秘的秦始皇陵,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皇陵之谜》。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3 盗陵毁陵之谜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3 盗陵毁陵之谜:一个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秦始皇陵,在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之中是否能够逃脱盗墓贼的无情盗掘?史书中一页页关于盗掘秦陵,甚至烧毁秦陵的种种离奇记载是否真有其事?上一集讲到,秦始皇陵的地宫里埋藏了大量的珍宝。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简略的几笔为世人构勒出秦陵地宫的无尽秘密。中国有一句古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既然秦始皇陵地宫里面埋藏了那么多的奇珍异宝,难免会引起各种人物的垂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西楚霸王项羽曾经盗掘秦始皇陵的记载。那么,这个记载是否可信?英雄盖世的项羽真的会做出这种盗掘他人祖坟的事情来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浩繁的历史文献中找寻蛛丝马迹,解读神秘的秦始皇陵,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盗陵毁陵之迷》。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4 汉儒评秦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4 汉儒评秦:在前面的节目中,王立群教授用了四十四集的篇幅为我们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秦朝的兴起和衰亡,但是我们该如何评价秦朝的缔造者秦始皇呢?千百年来人们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为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集权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把焦点对准在秦朝废墟基础上的汉朝。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汉初学者陆贾、汉文帝时期的才子贾谊、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等,都对秦始皇及他的秦帝国兴亡发表过评论。在众多的汉儒评秦中,王立群教授认为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那么,王立群教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贾谊的《过秦论》我们可以看出汉儒评秦的什么特色呢?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为我们倾情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汉儒评秦》。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5 唐人论秦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5 唐人论秦:上一集讲到,汉朝刚刚建立,汉朝的统治者和臣民们急切想借鉴秦朝速亡的教训,为了证明汉朝的正统,汉代儒者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立足于他所推行的暴政,以贾谊为代表的大部分人都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汉代儒生对秦始皇的评价,揭开了两千多年以来对秦始皇评价的一个序幕,之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历史上一直与汉朝相提并论的唐朝,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十分热衷,像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牧、柳宗元、大唐英主唐太宗等很多人都对秦始皇有过精彩评论,为什么距离秦朝八百多年的唐人也那么热衷议论秦始皇呢?唐人论秦究竟具有怎样的新意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6 千古一帝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6 千古一帝:在上一期节目中王立群老师讲到,在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中,以贾谊为代表的汉儒对秦始皇几乎是全盘否定。当时的现实政治让人们更多地思考秦亡汉兴的原因,更多地总结秦始皇的过失。正是这种时代因素让人们来不及思考秦始皇的贡献。而到了唐代,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了新的视角,他们从唐朝藩镇割据的危害中,开始肯定秦始皇的郡县制。所以王立群老师认为,汉唐两代的学者都从当时现实政治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秦始皇做出了适合时势的评价。而唐代以后,一直到民国,对秦始皇的评价并没有消歇,与汉唐相比,后期评价也有了异样的声音。那么在这一漫长时间跨度里,有关秦始皇的评价集中在哪几个问题上呢?已经讲解了这么多集的王立群老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些人物的评价呢?对于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评价,王立群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见解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你继续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千古一帝》。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7 难说再见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7 难说再见:从2008年6月开始,河南大学王立群老师用了四十多集的篇幅讲述了秦始皇传奇的的一生,从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一直到他病故沙丘,王立群老师认为秦始皇虽然只活了五十岁,但他却深深地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他指挥秦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向东开进,依次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规模空前的秦帝国。随后他自称始皇帝,制定一系列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代。同时王立群老师认为秦始皇的一生也充满了遗憾,当年他在自称始皇帝的时候,是希望他创立的大秦帝国能够传至千秋万代,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愿望持续了短短十五年,就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飞烟灭,秦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王朝,秦始皇也成为后世人们议论最多的帝王。今天我们将播出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集,在本系列即将结束之际,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传奇和喜剧色彩的人物该如何盖棺定论?王立群老师将如何总结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个性评论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续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难说再见》。

---------------------------------------------------

王立群,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祖籍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2015年参加安徽卫视《中华百家姓》节目,与钱文忠、蒋方舟共同担任分享嘉宾。

延伸阅读

腾飞五千年全集 袁游全集 中国历史事件 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