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作者:陈久金·杨怡


第五节 变星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强调观测恒星的位置,却不重视恒星亮度的定量化,一些描述,如明大、光润、光芒小等,概念很模糊,理解上因人而异。只有变星,而且是亮度变幅在可见和不可见之间的变星,才会引起天文学家的注意而被记录下来。

  《史记·天官书》里记载:“有句圜〔huan环〕十五星属杓,曰贱人之牢。其牢中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后两句很重要,意思是如果“牢”里星比较满则囚犯就多,“牢”里星稀将赦免囚犯。有时星多,有时星少,说明有些恒星的亮度在变化。当它们变成六等以上的星时就为人们所见,反之,就好像消失了。司马迁所说的贱人之牢,就是后来的七公星官和贯索星官,对照现代星图,这部分天区相当于北冕座。北冕座确实有三颗变星,北冕座α、北冕座T和北冕座R,亮度变幅分别为2m—9.m5、5.m8—12.m5和6.m1—12m,都变化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证实了古人的观察是正确的。

  关于恒星亮度变化的占文还有很多,在去伪存真之后,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
(穷奇网 www.71101.net)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