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简介:叶天士和魏璎珞是什么关系?

 叶天士简介:叶天士和魏璎珞是什么关系?

  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中有一段名医叶天士帮助魏璎珞的故事,那么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清代医学家叶天士的故事。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晚年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

  看完叶天士的基本介绍,咱们再来看看电视剧中叶天士和魏璎珞之间的关系。

  《延禧攻略》中,最近因为乾隆的五阿哥出生,引出了一个民间医生叶天士,刚出场时跟魏璎珞的眼神交集很是暧昧,两人之前似乎是认识,

  叶天士在后面的剧情当时也是很有戏份, 也多次帮助魏璎珞的忙,而魏璎珞也在帮叶天士出主意,虽然剧中还没有公布两人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是从两人这种戏份来说,两人之前肯定有交集,相信以后在魏璎珞“打怪升级”的过程中,肯定会用到这个名医,让我们静待电视剧的更新。

  叶天士 - 成就

  叶天士一生耽于诊事,无暇立著。他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和《温热论治》各一卷,刊于一七六六年,据传为其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而得。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尤以温病治案为多。其中《温热论治》又称《温热论》,是叶天士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实践的结晶,代表了叶天士医学的最高成就。

  《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

  《温热论》为中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转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在脾胃学说方面,他认为脾胃与四脏都有密切关系,提出“脾胃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肾之脾胃”。在治疗上,对于养胃阴一说阐述精详,并主张“认清门路, 寒热温凉以治之, 未可但言火能生土而用热药”。这些论点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他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温热论》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见解。他认为温邪由口鼻侵入人体,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揭示了温热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还总结出舌苔、牙齿和斑疹白□色泽等变化与温病病情的关系,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并根据温病的变化过程,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以及“在卫□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辨证施治纲领。从而使温病学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后来,吴鞠通所写的《温病条辨》采录了他的大部分理论和经验。

  他毕生忙于诊务, 著作很少,现传的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存真》和《未刻叶氏医案》等,都是其门人根据他的口授或临床实践中的笔记编辑整理而成。而《医效秘传》、《叶氏女科证治》、《本草经解》等,一般认为是后人伪托的。

  《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叶天士 - 叶氏奇经

  从叶氏对奇经八脉治疗疾病的医案来分析,冲、任、督、带各有一味主药。

  督脉:为阳脉之海,起着总督统摄作用,督脉主病治在少阴。叶氏说:“鹿性阳,入督脉。”鹿茸、鹿角胶、鹿角霜为其主药,其他如河车、羊肉、猪骨髓、牛骨髓、羊骨髓、杞子、肉桂、黄芪、羊内肾等。

  任脉:为阴脉之海,起担任作用,任脉主病治在厥阴。叶氏说:“龟体阴,起任脉。”龟版为其主药。其他如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覆盆子、丹参、紫河车、艾叶等。

  冲脉:为血海,叶氏说:“病在冲脉;从厥阴阳明两治”,“石英收镇冲脉。”紫石英为其主药。其他如熟地、枸杞、沙菀、五味子、代赭石、肉苁蓉、当归、河车、鳖甲、杜仲、山药、丹参、巴戟天、白术、莲子、川芎、附子、香附、木香、吴茱萸、黄芩、黄柏等。

  带脉:起约束作用,叶氏说:“脉遂气散不收必引之收固之,震灵丹意,通则达下,涩则固下,惟其不受偏寒偏热,是法效灵也。”震灵丹由禹粮石、赤石脂、紫石英、代赭石、乳香、没药、朱砂、灵脂组成。其他药如当归、乌贼、龙骨、牡蛎、熟地、白芍、五味子、莲子、黄柏、黄芩、艾叶等。

  维脉:起拥护作用,分阳维和阴维两脉。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中焦。叶氏常用当归桂枝汤加鹿角霜、沙苑、枸杞等治疗。入阳维脉的主要药物有白芍、桂枝、黄芪等;入阴维脉的主要药物有龟板、鳖甲、山萸肉、五味子等。

  跷脉:起到拥护作用,分阳跷、阴跷两脉。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治在肝肾。叶氏常用白芍、山萸肉、熟地、龟版、淡菜、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五味子等。至《得配本草》,后人共总结出43种药物归人奇经的记载。纵观后世医家对奇经用药,均用血肉有情之品,因其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为后世“通补奇经”必用之药。其他药物各有交错,大多与叶氏意见相符。

  叶天士 - 辨证论治

  叶氏以前的医家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来治疗的疾病主要偏于妇科,涉及其他科极少。叶天士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来治疗疾病的医案计165例,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共计134例,89例为治疗内科疾病,45例治疗妇科疾病;《叶氏医案存真》中有31例,多数是治疗内科疾病,病种有:虚劳、遗精、疝气、痿、久疟、久痢、淋浊、不寐、诸痛、经带及胎产疾病。辨治奇经病证,叶氏认为尤须分清虚实。奇经为病,虚证居多。奇经虚证多由脾胃、肝肾阴血精气受损,精血不能敷布所致,常见遗精、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内伤发热、下元衰惫、色夭神夺等证。如久年不孕,月事不调,是“肝肾冲任皆损”;“寒热遇劳而发”,是“阳维脉衰,不司维续、护卫、包举”;溲下腐浊,是“病伤已在任督”;失眠,是“阳跷穴空”等等。若奇经虚证兼有下部清冷等证,属奇经阳虚,兼有烦躁内热等证的属奇经阴虚。对于奇经实证,前人论述较少,亦属叶氏所着力发挥之处。他认为奇经实证大多数是由奇经气血痹阻造成,常见男子疝气、女子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以及瘕等。

  在奇经病证的治疗上,叶氏指出:“奇经之结实者,古人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叶氏认为,奇经病证的治疗与正经病证的治法不同,无论补虚治实,均需采用“通因”一法,曰:“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所谓“通因”法,实指流通气血、疏行脉络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