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剧情介绍:王师北定领败绩 徐达领命大征北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铲除北元残余势力,多次派遣大军讨伐漠北,史称洪武北征。元朝末年将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被明军击败后北上,与征北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的大军战于漠北后取得胜利。时任中书右丞相的徐达,是明初开国名将,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的徐达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和不朽的功勋。以往北征,徐达皆为主帅,然此次朱元璋命曹国公北上,徐达留在京师家中,颇为苦闷。长子徐允恭和次子徐增寿给他准备他喜欢吃的烧鹅,本意是想让父亲排解忧愁。
大夫曾说徐达不宜再吃烧鹅,徐达为免大女儿反对,遂带次子徐增寿和二女儿躲到柴房偷吃烧鹅,不料还是被徐妙云发现,她面色不佳地进入柴房,把烧鹅拿出去丢掉。长子徐允恭特地去跟徐妙云解释,而徐妙云知道弟弟的心事,曹国公府李景隆这次随军去扫北,而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中亦不免失落。徐妙云提醒徐允恭,曹国公是明太祖外甥,他们徐家和曹国公府,毕竟是不一样的。洪武五年,隶属徐达之中路军的蓝玉,作为先锋官率军北上,于土剌河打败扩廓军队,扩廓逃去,明军俘获其家眷。
珠云其木身上带着扩廓的金印兽纽,她大元齐王妃的身份不言自明。李思齐三问无果,怒而扼其喉,耿炳文赶紧阻止。扩廓妹妹是陛下为秦王新纳的正妃,大将军曾交代他们不能为难扩廓的家眷。当晚大元齐王妃刚烈自杀,得知扩廓还有一个女儿,蓝玉让人把齐王长女柏雅伦海别带来。柏雅伦海别和她的母亲一样倔强,得知母亲死了,她掏出藏着的手铳为母报仇,伤重的蓝玉倒地。大夫匆匆赶至大营,替蓝玉取出铅弹,可能否熬过今晚,还要看蓝玉自己的造化。
中军左营小旗朱能送回紧急军情,称标下刚出发不久,碰上元人的游骑,百户等二十余人均命丧于那儿,前后派出七路信使,结果只剩下标下和另外两个兄弟到此。耿炳文面色凝重,封小旗为总旗。他心里明白,奔袭一百多里的军队早已人困马乏,不能再去找大将军会合。而大营外,到处都是元人的游骑,他们进退两难。王师败绩的消息传回朝廷,太子朱标举荐徐达为征北大将军,统兵出塞、膺惩元兵。四皇子朱棣虽性情顽劣,却痴迷兵法和疆场,常在纸上疆域图分析漠北战局。
朱元璋为事烦恼,孝慈皇后建议,如不知赏徐达什么好,不如结亲。李夫子正让诸位皇子在大本堂背书,一看燕王却不在,宫人将燕王朱棣寻回。朱棣朝朱元璋跪下,流利背诵史书内容,最后朱元璋没有罚朱棣。太子建议让朱棣与徐家大女儿结亲,朱棣性情顽劣,而徐达征战多年,自会调教朱棣。听罢,朱元璋微微一笑,深以为然。
孝慈皇后亲自下厨做烧鹅,徐达回想起一共吃过孝慈皇后三回的烧鹅,次次都是有大事要办。而这第四次烧鹅宴,他不知朱元璋所为何事。一听说四皇子要和大女儿成亲,他说什么也不同意。另一边,朱棣也不愿意娶徐妙云。
第2集剧情介绍:燕王冒名参军 惨遭军棍杖责
徐妙云有条不紊地吩咐下人准备老爷北征要带的东西,颇有当家的样子。徐达将她叫进去,说起宫里要她和燕王殿下结亲。徐妙云还没表态,徐达就越说气愤。他压根看不上顽劣的燕王,也不愿让自己的宝贝闺女嫁给他。妙锦在书桌下睡着,听到了父亲和大姐的对话,事后她问了几句。妙云倒也没像父亲那样看不起燕王,虽然大家都觉得燕王只会瞎折腾,但这不意味着他没出息。
朱姓皇室,从朱标和朱棣这一代开始,兄弟之间相处和睦。朱标特意让朱棣带好十二弟,他们年纪虽差了多岁,但也能玩到一起。十二弟睡下后,朱棣连夜写了一封信后跑了。翌日,朱标得知此事,惊得跌倒在地。寻遍宫内外,均不见其身影。当日,朱元璋早早地散朝,得知燕王逃跑让太子封闭大门,全城搜索燕王下落。朱标下令挑选出见过燕王的一百位护驾侍卫亲军,换上京军留守司服色,分两班就地把守各门。另各宫宫人若有妄言者,杖责一百作罚。
河南按察使涂节上弹密奏,有公侯侵占民田一干不法事。御史言官早就对亲王掌权领兵戍守边疆有怨言,燕王私自出宫若被他们得知,免不得又要闹事。朱元璋指示太子,一旦有人拿这事说话,他就拿出公侯不法证据,孰重孰轻显而易见。很快,妙云也得知燕王逃出宫一事。她和父亲分析,没有盘缠的燕王或许走不远。朱标受徐达言语启示后对十二弟旁敲侧击,终于从他口中得知四弟是穿上护卫衣服,混在护卫军里出了宫。至于他去了哪儿,现在仍是个谜。朱标告诉朱元璋燕王已经逃出宫,他也已经罚十二弟跪祠堂了。
此时的朱棣去到秦王府,对秦王妃死缠烂打,要走了一块秦王府的百户腰牌和一副盔甲。秦王妃敏敏帖木儿是扩廓的妹妹,她私下吩咐心腹乌兰图雅将朱棣要随徐达出征一事尽快告诉扩廓。徐达出征途中亦得知此事,徐增寿匆匆赶回家,将燕王的消息告诉大姐妙云。不久后,徐达抵达玄武湖军中,掌书记呈上随军名册,徐达传秦王府名为朱四郎的兵进来,赫然就是穿着盔甲的朱棣。
没等朱棣拜见他,徐达就率先挑明朱棣四皇子的身份,并跪拜之。朱棣坦言自己现在是戍边兵卒,徐达顺势斥责他既然作为一个普通的兵卒,就不该穿千户以上的紫花罩甲,命人卸下他的罩甲,拖下去杖责四十军棍。这四十军棍是实实在在的打在了朱棣身上,而他无论如何也不改变主意,执意要随军。此事很快传到妙云耳边及宫中,朱元璋发了好大的火,孝慈皇后前来劝慰,这才让他熄火。
徐达入宫表态,倘若朱元璋允许朱棣随军出征,那班师回朝之日,就是朱棣和妙云的成婚之日。如若不允,联姻之事就此作罢。是夜,朱元璋亲临玄武湖军营看被杖责的朱棣,给了他两条路,一是随军北征,回来后迎娶徐家长女;二是现在就回宫,立马就可以断了和徐家的亲事。朱棣坚定地选第三条路,他要随军北征,但回来之后不要娶妙云。朱元璋虽满口答应了,却也动手拿鞋板教训了燕王一通,顺便转身就和徐达说朱棣和妙云的亲结定了。
第3集剧情介绍:蓝玉欺凌霸弱 朱棣力保海别张玉
徐达此次出兵要带着长子徐允恭,还要让他和燕王隐姓埋名在军营自己混出军功。徐允恭担忧大姐的终身大事,而妙云自有大把时间好好跟朱棣算这笔账。朱元璋回宫路上,下令晋升永嘉侯之子朱暹,为亲军都尉府左卫指挥副使。总旗朱能带着朱棣和另外一个小兵侦查,通过马粪发现一天前这里有元人的侦骑经过。朱棣不解,朱能把马粪给他,提醒道,寻常人家哪有用黄豆喂马的。此时,耿炳文和蓝玉率领的大军被困寨子内,有不少哄抢粮食的士兵,耿炳文下令对他们进行弹压。
属下说到断水断粮之日,他们必死无疑,有下属提议突围。耿炳文却忽然想到,扩廓的两万精兵不知去向。他分析了突围和苦守的利弊,越发觉得扩廓把他们困在这里的目的不简单。后来盛庸和张玉主动请求作为元人和明军之间的信使,两人去到齐王帐中,传达耿炳文的意思和符离公主的计划。柏雅伦海别愿做明军人质,换得明军释放族人俘虏,等族人尽数离开后,她便立刻自尽。扩廓当机立断,于酉时与明军交换俘虏。
部分族人已经安全离开后,盛庸和张玉乔装夜潜入明军营帐,欲救走海别。不料耿炳文早就料到他们会这么做,用了一计瓮中捉鳖,轻而易举抓获张玉和盛庸。盛庸怕死,倒向明军,让张玉恨得牙痒痒。次日,耿炳文以海别为人质,逼扩廓放几千明军离开。朱元璋看朱标呈上来的亲军护卫名册,发觉没有徐允恭和徐增寿,一问才知道当初宋国公曾把他俩名字写了上去,奈何徐达不允,此事便作罢。
徐妙云进宫见孝慈皇后,皇后见她聪明伶俐,便要赏赐于她。妙云斗胆讨赏,希望孝慈皇后能给父亲收养的军中遗孤谋个营生。朱元璋得知,有些意外,但也非常认可这个儿媳妇的作为。最后他又与马皇后,朱标两人又谈了些事,无外乎是谈到朱标的老丈人吕本和朱标侧妃吕氏,让吕本从刑部调到吏部尚书。李文忠与大军会合,禀告徐达,蓝玉的部队已经突围,沿着水源行军,估计已经到了巴彦包勒格。巴彦包勒格与他们这里,相差一百三十公里。
此时,耿炳文代掌几千士兵,下属建议杀掉海别,他以为明军已经突围。元人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出现,竟像如影随形。猫捉老鼠的游戏没玩太久,乃儿不花就下令让左护出击。不久之后,傅友德率军赶至,与乃儿不花作战。徐达并未出面,扩廓下令增派人手,如果徐达再不出来,就直接杀了傅友德和耿炳文。这辽阔的大草原,霎时充满了战火和硝烟,无数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战事暂时消停,朱棣带队巡逻时,抓回符离公主和张玉。由于符离是刺杀蓝玉的凶手,以耿炳文为首的诸多大将均要求斩杀元人,为蓝玉报仇。朱棣急忙出言阻止,因为二人说蓝玉有侮辱大元齐王妃之嫌,他们二人是证人,杀不得。徐达一听,把耿炳文叫进去问话,确认此事真假。之后他拨了一顶帐篷给符离公主,命人护卫她。而朱棣因在帅帐军中,违律乱言,以下犯上,被处以四十军棍。
朱元璋听闻此事大怒,等蓝玉回南京,就要处罚他,李先生不得不提醒朱元璋,蓝玉是常遇春的弟弟,太子的嫡亲舅舅,对蓝玉的处罚需要三思。
第4集剧情介绍:妙云清点贺礼 胡惟庸新任宰相
太子侧妃吕氏对儿子朱允炆要求严格,因他写错了十七个字,她便打了他十五戒尺。朱标叫来左卫指挥副使朱暹,让他备好监运,护送韩国公归府。朱标认为蓝玉一事,不应该听韩国公的,应赏罚分明。太子建议,徐达重掌帅印,中书省的事务可让御史中丞刘基处理。听说徐增寿来找过朱标,朱元璋问起了此事,才知道是为了帮徐妙云搬家当一事。各位公侯送来贺礼,徐妙云特意让人一一记下,与父亲府中的东西分开来,对外说是她和朱棣的二人之物,避免被人夹带了去。
徐妙云如此精明,还要和魏国公分家单过,朱元璋大为好笑,他让前殿后宫的修建和修缮悉数停下,先建徐妙云嫁过来后要放体己嫁妆的库房。太子开玩笑说,如此精明能干的徐妙云,怕四弟朱棣无法拿捏住。海别欠朱棣的恩情,这段时间便照顾受伤的他作为偿还。朱棣气走了她,她走了出去又回来了,只是想着朱棣为自己母亲的冤屈伸冤了,她愿意偿还这份恩情。朱棣听到她在外面对张玉说的话,顿时后悔刚才自己的作为。不过眼下他的伤好了很多,没再麻烦她照顾自己。
朱棣伤势好转,和徐达要求销假入帐值班,徐达问朱棣认为该如何处置海别,朱棣建议将他们带回南京交给秦王妃最为妥当。秦王接到军报后,将此事告诉了秦王妃王月悯,还表示自己会去求皇后将海别能带回秦王府。秦王前脚刚去上朝,王月悯就吩咐心腹丫鬟,让她派人盯紧了诚意伯府和胡惟庸府,新宰相肯定是这两人中间的一个。胡惟庸是李先生的学生,他十分感激老相国李先生的提携之恩,往日唯他马首是瞻。老相国想起朱元璋的话,立刻提醒胡惟庸,陛下要敲打的是淮西的武将,自然就会褒奖淮西的文官,而他们头顶的一片天,只能是陛下。
朝上,朱元璋下旨,命中书参知政事胡惟庸为中书左丞。朱标很意外,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下朝后,朱标奔去诚意伯府,抚慰没当上丞相的刘伯温(刘基),刘伯温却看得分明,如今的中书省就是一个大棺材。朱标刚从诚意伯府回宫,就被朱元璋唤去。当年与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不再剩多少个,他让胡惟庸当丞相,只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些老人,朱元璋的一片良苦用心,全都让朱标明白了。而朱标也将刘基所说的话告诉朱元璋,朱元璋感慨地说了一句,刘先生识大体。
乃儿不花气势汹汹来大营拜见徐达,传达齐王要用三千明人交换符离公主的举措,徐达不顾诸将反对,答应三日后在拉鲁浑河换俘。过后徐达仔细分析,却不明白齐王为何要这么做。既然不明白,他就打算邀击元军大营。卯时,李文忠率兵出击,虽死伤无数,旗子却没倒下。五七哥因救朱棣命陨,朱棣终于见识了战场刀剑无眼的残忍。这回,双方打平,徐达下令收拢溃卒,撤兵回营。
盛庸告诉徐达,齐王和辽东的开元王不和。此时,开元王的兵马迟迟未来,齐王十分无奈。这一路打来,元人节节败退,从江南打退回到漠北。如果这回在漠北仍战败,他们便无处可去了。所以这一仗必须要打下去,而且要打赢,这样才能让族人重燃战斗的信心。他现在最后悔的事就是,没能牺牲海别把耿炳文的五千精骑消灭。
第5集剧情介绍:景隆朱棣回京 涂节抓元人探子
徐达集众将之长,分析出齐王此般打法的用意。既然齐王想等他们班师,那么偏不如他的意,除厘清此战有功战士名单递交南京之外,徐达还下令发文给辽东都司,让他们出兵骚扰纳哈出,免得他们来草原上支援元人。而要调动辽东兵马,需要向陛下请旨。然将在外,此事可奏可不奏。朱棣将斩首功劳转让给他人,让徐达教训了一通,本能升为总旗的他被降为小旗。朱棣亲身经历战争后才知道,打仗其实一点都不好玩,死伤人数不少。不过经此一役,徐达对朱棣略有改观,他命朱棣跟随右营将伤者带回京师,顺便把符离公主也一并带回。
朱棣这次得了斩首的功劳,军报呈回南京,朱元璋没细看,只知道朱棣获功了。他拿着奏折去同马皇后分享,马皇后心细地发现斩首的功劳是冲锋陷阵的士兵才会有的,他们这才知道徐达真的让朱棣当冲锋杀敌的士兵去了。朱元璋护犊子,不免有些生气,他下令,凡就藩亲王再加一个护卫,即均设三护卫,永为定制。这次朱棣没事则已,若有什么事,徐达的两个闺女也甭想嫁人。朱标深知父亲脾性,知道他护犊深切,说的不过是气话而已。
朱亮祖等人递上了请罪奏折,摆出了认错姿态,太子的意见是一概留中,朱元璋觉得这个办法还可以,便按照他的办法去办。马皇后将王月悯叫进宫中,与太子侧妃吕氏和妙云这几个妯娌一起说话。虽然妙云的父亲徐达正在和王月悯的哥哥打仗,但妙云迟早要嫁给朱棣,她们以后也会是妯娌,这面迟早也是要见的。胡惟庸去了韩国公府,王月悯得知,他此前还去了工部。
老相国早就看出来,各个公侯送给韩国公府的贺礼,表面说是给朱棣和妙云的贺礼,实际是得知陛下要诛戮功臣,赶紧给徐达府上送礼自污,好保住一条性命。幸亏妙云机灵果断,把各个公侯送来的礼皆记下,与韩国公府划清得明明白白。吕氏受朱标所托,感谢妙云舍小我,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在营中任右营指挥佥事,在营中看到朱棣,甚为意外,在朱棣的提醒下,李景隆没在其他将士面前暴露朱棣的真实身份。
粮官上报虚假粮息,主管钱粮却虚报阿私,被李景隆发现,他二话不说直接让人拉下去砍了,才不管这个粮官是谁举荐的。李景隆奉命护送符离公主去南京,他看到符离时,惊为天人。蓝玉得知陛下因自己杀了几个元人而罢了自己的官职,在床上愤怒不已。他去求太子正妃常氏,结果被太子拿下治罪。蓝玉依旧不认错,朱标怒极对其杖责八十军棍,常氏不停哀求,吕氏亦求之,太子丝毫不为所动。
朱棣和李景隆去大相国寺拜佛,却发现大相国寺拒绝挂单和尚进入,他气极转身就走,而挂单和尚一眼就看出他不是晋王,便是燕王。提刑按察司涂节奉命抓捕色目人,他是元人藏在这里的爪牙。挂单和尚带了一个名叫铁铉的光头和尚来见朱棣,似有什么大事要告诉他。李景隆不知这两个和尚的意图,询问朱棣,朱棣只言和尚想让他帮忙入京。河南布政使何润庭要给李景隆接风洗尘,李景隆十分高兴。
第6集剧情介绍:朱棣海别游大街 铁铉呈诉状
李景隆今晚要去赴宴,凡七品以上的官员也都要过去。符离公主早就知道朱棣的身份不简单,不然他何以能与李景隆平起平坐。她曾问过李景隆,他说朱四郎(朱棣)是徐达的远房亲戚。涂节交代手下人把东西带去南京,交到胡惟庸的手上。铁铉就是海捕文书上抓捕的对象,他师傅偷偷拿走朱棣的玉佩,准备要拿着玉佩带铁铉去吃顿好的。朱棣在这时进门来,问他要玉佩,和尚还装作不知,铁铉赶紧从他手上拿出玉佩还给朱棣。
海别和张玉带朱棣逛大街,她对这里非常熟悉,因为这里曾是她祖父颍川王察罕帖木儿当年开府驻节之所。涂节以提刑按察使的身份去赴宴,纠劾一省的风纪,是他的职责所在,所以他问这酒宴一干资费如何算,李景隆称花费皆算在他的名下。道衍带铁铉来蹭吃,铁铉不敢抬头,生怕自己被涂节认出。次日,李景隆和朱棣继续赶路,然而涂节下令,色目人一概不许出城,他们一行人队里就有铁铉这个色目人。
即便如此,李景隆一行人还是带着铁铉出了城。刚到南京城门口,符离公主就被秦王府的人接了去,朱棣收到符离公主让张玉转交给他的一袋东西。道衍刚抵达南京,就去诚意伯府拜访刘伯温。燕王回京的消息传到徐府,妙锦忍不住打趣姐姐妙云。朱棣回了宫,和朱标一同进食,可他却食不知味。朱标询问,朱棣便把在凤阳的所见所闻告诉他。他在凤阳听到一首花鼓词,说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里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话不是什么好话,朱标气得把碗砸碎在地。
朱棣带铁铉去见太子,让他把事情全部告诉他。原来这铁铉原来是国子监学生,张大人也确认了铁铉的身份,他曾和一干同侪于一年前去河南实习历事,所见所闻,触目惊心。河南淮西公侯纵容家人奴仆,倚势干禁,侵夺田亩,占据民田为私产,役百姓如使奴仆,百姓稍有不满,轻则鞭笞加身,重则毁家杀人。有法许乡里老人带本乡民众赴府、省、京师举发,数年来民众赴府、省、京师告状,竟被公侯家丁拦路截杀,死伤者无数。
铁铉与一干同侪,不忍见百姓受此荼毒,相约赴京师为民上诉,竟被污蔑为元兵探子,遭受捕杀。若不是他扮作一个小沙弥,只怕早就死在了开封府上。他拿出签字诉状,迫切希望太子能还凤阳百姓一个公道。朱标把铁铉交给朱暹好生安排、照顾,铁铉若有差池,唯朱暹是问。朱标让朱棣将朱能带过来见他。听说朱能是朱棣的过命兄弟,朱标于是把他编入亲军左卫,晋升百户,负责盯着朱暹的一举一动。
太子和朱棣出去打猎,朱暹暗地里派人跟着。太子问起朱棣如何遇见铁铉,朱棣想起道衍的话,便没将道衍说出,只说自己撞见了铁铉。太子叮嘱朱棣回大本堂读书,还要带好十二弟。铁铉出了城,此事变得棘手。永嘉侯建议杀掉铁铉,胡惟庸提醒他,太子既然让朱暹照看铁铉,用意不言自明,若是铁铉出了什么问题,直接拿朱暹抵命。李夫子厉声让永嘉侯朱亮祖传话给冯胜一干人等,三天之内见不到他们的谢罪奏本,他就再也不管这烂摊子事。
朱元璋得知凤阳淮西之事,怒发冲冠准备要好好治这帮人。马皇后适时提醒,这个案子牵扯了太多人,办是一定要办的,但怎么办,这是个大问题。况且现在符离公主如何安排还没定下来,以及朱棣和妙云婚事,也是不能再拖了。朱标不让朱棣插手此事,朱元璋便说,他要是真想倚重朱棣,就应该对他进行历练,沙场也好,朝堂也罢,他都得学着应对。末了,朱元璋还吩咐太子,明天把符离和徐妙云都叫进宫来。
深夜,妙云有些心神不宁。符离给朱棣的那个袋子里面装着一把匕首和一封信,匕首是他救自己一命的谢礼。秦王妃带符离进宫见马皇后,徐妙云也被叫进了宫,当着常妃和吕氏的面,马皇后把珍贵的手镯送给了妙云。旁边两位心中惊讶,表面却不动声色。朱棣带十二弟读书背书,耳提面命,让他记住圣人说的话和道理。
第7集剧情介绍:胡相献计治公侯 扩廓北撤战事停
宁国公主英娆要在御马场和海别较量马术,朱雄英跑来告诉朱棣,朱棣赶忙跑去看热闹,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孩子,也就是十二弟和朱雄英。他们到时,比赛进行得差不多了,海别领先了英娆好几圈,论马术,英娆远不如海别。英娆便求马皇后将海别留在宫中教自己马术,吕氏教了常氏几句,常氏便同马皇后建议,将海别留在宫中。马皇后应允,于是海别就在宫中新任尚宫局的典言。
当时朱棣也在,海别看到他很意外,忍不住想起当初他在徐达面前为母亲伸张正义的场景。不过想到他已经和徐达大女儿定了亲,海别心里又有些失落。朱标将海别留在宫中,其实是吕氏的主意,他代母后谢谢吕氏。吕氏顺势向他讨要赏赐,选几个师傅,在东宫给他们兄弟另开个小书房,太子于是说让岳丈在宫中为雄英和朱允文开蒙读书。朱亮祖深夜拜访胡惟庸,胡惟庸提点他,陛下如此着急要平息草原战事,想必要查凤阳淮西之事了。
胡惟庸星夜进宫面圣,说了淮西公侯不法之事,朱元璋问他如何处置。左丞小心翼翼地回答,前方正在打仗,不宜骤兴大狱。他话锋一转,又说此事关系重大,不能不办,不能不严办,更不能由陛下来办。开元王命人转告齐王,他被明军牵制,无法前来支援,齐王知是时候停战了。岳丈进宫来教授朱雄英和朱允炆,雄英却不知跑去哪儿了。宫人一通寻找,海别却揪着朱雄英的耳朵回来了。
原来他跑去御马场玩,被海别发现。常氏看到海别揪着自己儿子的耳朵,顿时有些生气。太子阻止常氏问责海别,还让朱棣送海别回去。雄英知错,朝太子跪下,太子岳父出面适时化解,此事揭过了。海别生气朱棣早有婚约,对朱棣有了疏离之意,朱棣有些无奈。朱元璋将朱标叫去,将开蒙的笔给他,让他转交给雄英。虽然雄英是飞扬跳脱的性子,但该管的还是得管。他们说起胡惟庸出的主意,太子表示,若是陛下还念及公侯情分,那么胡惟庸的办法就极好。
扩廓命乃儿不花佯攻粮台,诸位大将军请徐达三思,若率军支援粮台,正面的扩廓若有异动,他们的大军将被困守,即便如此,徐达还是坚持己见。事实证明徐达的决策是对的,扩廓只是想攻打粮台,继而率大军退去。扩廓率军北撤,草原这一战总算是打完了,徐达吩咐李文忠召回傅友德,准备班师回朝。宋国公命人前来知会耿炳文和李文忠关于凤阳淮西一事。捷报传回京师,举国大朝贺,徐达不日也将率军归来。
太子把操办妙云和朱棣婚事的事情交给侧妃吕氏来办。吕氏将妙云叫进宫,偶然让她和新任典言的海别打了个照面,随后就带她去挑选吉服。朱元璋得知吕氏操办燕王婚事,太子虽有理有据,但朱元璋还是提醒他记住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道理。
大朝贺当天,胡惟庸启奏,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弹劾宋国公冯胜、朱亮祖和耿炳文等人侵占民田,强占民女。下朝后,老相国问胡惟庸究竟想做什么,胡惟庸不得不坦言,这么做,上为报天子知遇之恩,下为给韩国公一干等文武将找一条体面的出路。刘基问道衍,坊间传闻燕王带小沙弥回京,此事是否与他有关,道衍间接地承认了。听说燕王要和徐妙云成婚,道衍哈哈大笑,他说燕王绝非池中之物,他以后若不是大明的长城,便可能是大明的祸胎。
对于这平凡无奇、碌碌无为的秦王朱樉,秦王妃王月悯是十分看不上的,但她却只能嫁给他,就因为他是朱皇帝的儿子。这些话,她憋在心里很久,终于能和侄女海别一吐为快。
第8集剧情介绍:朱棣擅自悔婚 朱标施以鞭刑
秦王读书不行,习武也不行,但她却只能嫁给他,因为他是朱皇帝的儿子。大明朝有一个精明强大的太子,扩廓却没有一个当大任的继承人。王月悯告诉海别,这是她们伯也台家族逃不掉的宿命。扩廓来信说,王月悯和海别是他最后的指望了。徐达即将回来,妙云正叮嘱弟妹些许事宜,燕王却在此时独自一人登门造访。按理说,两人在大婚前不能见面,妙锦便让人拿来屏风隔着。
燕王这次来的目的是,要两家联姻之事就此作罢,他过去和现在,从未打算娶她。妙云一气之下推翻屏风,可却什么都没发作,只让增寿送燕王离开。妙云其实非常生气,但理智还是让她令阖府上下对此事闭口不言。妙锦为大姐打抱不平,立刻让增寿进宫告诉太子此事。朱标怒气冲冲,亲手对朱棣施以五十鞭刑。十二弟跑来哭着哀求,朱标内心何尝不煎熬,这是他第一次动手打他最疼爱的弟弟朱棣。
带着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朱标咬牙一字一句地告诉几近昏迷的朱棣,天家无私事,他作为皇子亲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由不得他胡来。这是他们作为朱姓皇子的宿命。朱元璋去看躺在床上仍然昏迷不醒的朱棣,十二弟声嘶力竭地哀求,最终让朱元璋没有再动手打他。太医和朱元璋说朱棣的病情,这回他伤得很重,不过好在身体底子好,恢复应该很快,总的来说是没什么大问题了。
朱元璋将太子叫来,虽然太子下手重了些,但他说得有道理,朱棣毕竟是皇亲国子,不能任由他胡来。朱标也已经想好了,朱元璋便在地域图上南昌处写上了燕字,决定让朱棣徙封南昌。妙锦因擅作主张,被妙云禁足了十天。增寿也有插足此事,妙云循循教导,于情于理,增寿都不应该掺和这件事,导致这件事连转圜的余地都没有了,她这番作为,颇有长姐如母的气度。
徐达率军回来,太子奉命率百官赴外郊迎。胡惟庸亦随之,耿炳文和李文忠记恨胡惟庸举报他们的事,趁着这个机会指桑骂槐。胡惟庸并不记恨,毕竟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还提醒了耿炳文和李文忠几句。徐达回家后,问妙云是否还愿意嫁燕王,如她不愿意,他明天就可以去跟陛下说,但妙云还是看上了燕王。而徐达也通过这次燕王随军北征看出他的秉性在朱元璋儿子中最像朱元璋了,自然对燕王夸赞不已。翌日,徐达在便殿面君,这次让扩廓全身而退,本身算不上大捷,所以徐达向陛下请罪。
朱元璋顺势让他不要再做丞相,功过相抵,随即点名正题,数落起公侯的罪过。朱元璋颁铁榜,申明律令,对公侯及其家奴犯事后的处罚一一说明。李景隆明白,这次徐达故意露出痛脚,未必不是陛下的旨意。这么做,是为了让徐达免在诸将都受罚,主将却一人领赏的时候遭受怨怼。这么做,徐达是受了些委屈,可他也不在乎,朱元璋私下让马皇后做好烧鹅款待徐达,还表示燕王与妙云的婚事已定,也已经被教训了一通,徐达表示理解。
王月悯问起海别对宫中那些个贵人的看法,海别在宫中这段时间,也摸清了皇后和太子妃嫔的脾性。王月悯还说,近日外朝很热闹,徐达虽然卸任了中书右相和北征大将军的职司,可他为之请功的一干将士,朱元璋都批准了,这十分有趣,也正说明徐达实际上并未真正做闲职。听说要拔擢盛庸,朱棣不满,跑去找朱标。他认为盛庸卖主求荣,实属小人之嫌。朱标不以为意,找出魏武三诏令,让他抄上五十遍再说。
朱元璋欲重设检校,新命名为锦衣卫。朱棣抄好了三道诏令,也读懂了里边的意思,大概意思就是唯才任人,不论德行。
第9集剧情介绍:朱棣妙云成婚 刘基请辞还乡
朱棣说他自己累,但朱标说父王每天只睡上两个半时辰,他这段时间帮父王分担了一些事情,父王也不过才能多睡上半个时辰而已。和父王比起来,哪怕和自己比起来,朱棣根本没有资格说累。他给朱棣两条选择,要么在膏腴之地做一个逍遥王爷,与徐家的婚事就此作罢,但从此不许再来南京。要么留下来,做他的得力助手,做一个戍守边疆的塞王,如果他选择这条路,就得娶了徐妙云。何去何从,全由他自己选择。
朱棣到底还是选择了后一条路,不久后,徐妙云被册封为燕王妃。朱亮祖来找胡惟庸,让他实现答应自己的事。胡惟庸气定神闲,并不着急替他解决那事。朱亮祖自以为陛下还有用得到他们的地方,所以并不忌惮。胡惟庸却说,一年之内,陛下必定会让三王就藩,接掌军中事物。朱亮祖终于有些担忧,胡惟庸表示,陛下让他们做什么,他们按部就班去做即可,不出一年,他答应冯胜、傅友德的事自然会兑现。
胡惟庸知道陛下颁布铁榜的用意在于提醒那些有丹书铁券的公侯,初犯可免,但如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那丹书铁券就没用了。朱亮祖是一介武夫,根本没有此等心思,肯定是冯胜和傅友德他们让他来试探自己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拉更多的人与他们同船,好让陛下想对他们动手的时候投鼠忌器。良辰吉日,燕王与妙云成婚,作为典言的海别,再遗憾也还是得把自己的情绪深埋心底。
朱标和朱棣的兄弟情向来深厚,如今他成了家,以后再想见他,便不太容易了。朱元璋和朱标说起以前当老百姓时过的穷苦日子,他是百姓出身,所以深知老百姓的苦,因此要把儿子们丢出去,体会民间疾苦,将来好帮着朱标,守好这大明的江山。虽说是新婚之夜,妙云却不允许燕王和自己共枕席,在地上另外铺了一床被子。燕王此前做了退婚等诸多蠢事,他理亏在先,哪怕妙云言语再讽刺,他也没有反驳的理由和资格,只得委屈的开始打地铺。
随后,妙云让他帮自己摘掉头上的桂冠,燕王没有拒绝,却被妙云装在桂冠上的尖刺伤了手。时间流逝,北元虎视眈眈,朱元璋下谕旨令徐达出镇北平,晋、秦、燕三王赴凤阳演武。刘基启奏,以年迈缠绵病榻为由请辞御史中丞一职,希望朱元璋能准允他告老还乡。下朝后,朱元璋满是感慨,他特地让朱标和朱棣去一趟诚意伯府,替自己跟刘基说一声谢谢。刘基也有几句话对朱标和朱棣说,陛下认为民是国之本,他不敢妄议,但他认为士大夫、读书人,才是国之根本。
燕王没完全明白刘基和父王互谢的真正意思,朱标便提醒了他几句。他说刘基看出来父王对胡惟庸不放心,这才请辞。而父王把中书交给胡惟庸,御史台交给胡惟庸手下的涂节,就是要看看胡惟庸是什么样的心思。朱棣感慨,这样说话太累,幸好他不用当皇帝。过几天后是开春,朱标让朱棣跟自己去踏春,朱棣教朱雄英和朱允玟骑马,还教导朱允玟不要光读书,要兼顾骑马,这样以后才能辅佐好兄弟,这话让吕侧妃听到,心里很不舒服。其他两位王爷要和朱棣赛马,朱棣为了赢,抄近道踏扁了田户的青苗。朱标很是生气,从小在朱元璋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太子,深知青苗对农户的重要性,也怪不得他会如此生气了。
第10集剧情介绍:北平缺粮 朱元璋下旨开中
道衍要去凤阳皇觉寺挂单,再好好修佛理。刘基知道自己劝不动他,也没再费力劝他。徐妙云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等燕王回来,她早已做好了麻油豆腐。她还穿着一身朴素之装,桌上也都是一些素菜,燕王不解,听完妙云解释提前体验百户生活,他深以为然。朱棣不日要去凤阳当一个屯田的小卒,他以为妙云会留在京师。不承想,妙云已经向马皇后请旨,要跟随朱棣一起去。燕王支支吾吾,妙云便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是不想告诉自己,还是不能告诉自己。燕王的回答让她露出笑容,显然他现在已经接纳自己了。
朱棣身穿百户盔甲,离开了京师,随同一起去的还有知院张玉。柏雅伦海别站在人群中,目送他们离开。抵达凤阳,一个本要升百户的张总旗张武,面对抢了自己百户名额的朱棣,面色不佳。他不知道自己面前这个化名为朱四郎的人,是当今陛下的四儿子。铁铉在凤阳府怀远当知县,另一个身份是锦衣卫,看到朱棣隐藏锦衣卫指挥副使身份来到这儿,露出诧异之色,可该行的礼却没有少。运往北平的军粮,经由水路运输,中途下起大雨,河道淤堵,看起来似乎要耽误运输时间。
元人奇袭军屯,戍守的明军无一人生还,将士取回元人袭击时用的箭簇,那是铁骨狼牙做成的,徐达和李文忠立刻明白,只有扩廓的贴身侍卫才能用得起这种箭。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王志告诉徐达,要是漕粮再运不过来,城中仓廪再过三个月就要见底了。徐达让王志准备好空余的粮仓,两个月内会有粮食运过来。实际上并没有粮食要运过来,徐达只是先夸下海口,然后上奏本求助于京师的朱元璋。扩廓对大明了如指掌,如果两个月内没有粮食运过来,北平大军就要有大麻烦了。
朱元璋把粮食这件事交给朱标来处理,大臣所告诉朱标的,皆是缺粮、河道淤堵等字眼,即便通过军粮变赈粮来发动民众疏通河道,所募集的民工也才两万人。王月悯也很快知悉此事,大为高兴,明军缺粮,和她脱不开关系。她进宫找海别,说起了检校。朱元璋对臣子,从来没放松过警惕,所以她要借这个君臣相疑的种子,继续将大明搅成一滩浑水。海别在宫中,难以施展手脚,但她有一个可利用的人,那就是李景隆。
随即,王月悯去见吕氏,提起教育子孙要文武兼修,还故意提起了李景隆。吕氏听者有心,便对太子吹枕边风,太子顺其心意下旨诏李景隆进宫,教朱雄英和朱允玟兵法。妙云跟随朱棣到凤阳,俨然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民妇,听其他民妇说了张武和卢家幺妹之间的事,本来张武和卢家幺妹有情,可因为张武错失百户,卢家便不愿成全这婚事。凤阳民众重获被公侯霸占的良田,喜出望外。铁铉还有另一重身份——锦衣卫,他私下里查到了不少公侯干的龌龊事,皆上报燕王,再由燕王传回朝廷。
锦衣卫查到的消息里,有朱亮祖父子私通扩廓之秘,徐达传回来的奏折,证实了这个消息。北平缺粮,胡惟庸想出了一个办法,以盐易粮。朱元璋本还有些犹豫,马皇后寥寥几句,最终让他下定决心行开中法,以盐和茶为中介,招募商人输纳军资。看到铁铉精通食货之术,朱棣有些意外,铁铉表示这都是跟他的师傅道衍学的。妙云今天看到张武当街卑微地求人买他的粮食,他还单臂拉住了惊马。妙云提醒朱棣,有功夫不如多关心他的属下。
张武还对朱棣顶了自己的百户而耿耿于怀,朱棣想同他比试,若是他赢了,朱棣让他当百户,张武有些动心了。
第11集剧情介绍:朱棣险下狱 胡惟庸晋升左相
张武和朱棣一起比试,张武力大无穷,接连两次把他摔翻在地,最终他跟张武认输了。张武十分得意,在酒楼正让老板去拿坛好酒。张玉和朱能故意说话给身后的张武听,说朱棣输给他是故意的,张武却没看出来朱棣在让着他。张武一听受不了,拿着当掉玉佩剩下的一些钱去还给朱棣,表示自己宁愿不娶媳妇也不要朱棣施舍的钱,朱棣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帮他,但他也复把钱丢回给他。朱棣之所以帮他,是因为张武是自己的总旗,倘若他当自己是兄弟,就把钱拿回去,如若不当,直接滚蛋。闻言,张武愣住。
官差上门来征税粮,带了私人的大斗来征收,张武是个老实人,话没讲两句就挨打,娘亲、妻子也受人欺负殴打,他双拳难敌四手,被绑在柱子上。张玉以秦王府护军百户的身份去见妙云,希望她能知悉此事。张武知道民不与官斗的道理,但没想到他们居然还调戏自己的娘子。朱棣带人去解救张武,浩浩汤汤准备带人带斗去衙门讨公道。妙云及时来劝阻说,朱棣不能去衙门。
这里官官相护,倘若县令惩治了官差,那县令这一年的考绩算是完了,更有可能丢了县令官职。而朱棣在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百户,不是在京师的皇子。妙云所说不无道理,但朱棣还是带人去了县衙,妙云赶紧让张玉去找铁铉过来帮忙。果不其然,朱棣等人很快以聚众闹事、殴打官差的罪名被绑,知县苏大人只惩罚带头之人,没想到朱棣手下的人害怕被罚,立刻背叛了朱棣,除了张武以外,其他的人都说是朱棣带他们闹事的。
铁铉来求情,苏大人不予理会,比他们更高一级的大人亦表示要严惩不贷。情况一度十分惊险,直到秦王和晋王的到来,事情才有了转机。他们说张玉是秦王府的护卫,又是二嫂的家丁出身,与朱棣是旧识,所以县令要给他这个面子,让他们放了朱棣和张武。县令不得不释放朱棣,秦王和晋王准备上马离开,铁铉提醒晋王,秦王乃是兄长,理应等他上了马,晋王再上马。铁铉还不卑不亢地表示,以私情而坏法度,大明迟早祸之将至。
秦王替朱棣上药治擦伤,从晋王和四弟的对话中得知,他不是被罚来凤阳的,而是另有任务,马踏青苗的事也不是真的。他们瞒着自己,秦王有些生气。燕王离去前,晋王丢给他一枚王府的亲军护卫令牌。与此同时,苏大人也得知了朱棣的真实身份,脚步一浮,差点踉跄摔倒。张玉对朱棣改观很多,他告诉朱棣,齐王之所以屹立不倒,因为他从不掳掠牧民,以及爱抚士卒。张玉的话,让朱棣若有所思。今天手下的兵背叛他,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朱棣却尚且还有很多的选择。
之后妙云也对朱棣说了曾母逾墙的故事,意在提醒他这里不是京师,做事要三思,免得生祸端。朱棣非常庆幸自己娶了她这么一个能干精明的妻子,对她更加接纳了。朱棣带着手下去校场练兵,张玉和朱能感慨他颇有大将之风采。太子收到了朱棣和铁铉的密报,便去告诉朱元璋,而朱元璋已打算放手国事,并不想理会。苏彬侵占拨给军户的无主田亩,加之得知朱棣来凤阳调查,他畏罪自杀了。
铁铉说,这吏治是一篇大文章,为什么有人敢违反枉法干不法贪污之事,原因或许没有那么简单。胡惟庸亦告诉太子,现在北边和西边都在打仗,朝廷分不开精力去吏治。他会想出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可看完胡惟庸写的计策,太子忽又想起刘基曾说,士大夫、读书人才是国之根本。因此太子和朱元璋建议开科取士,可朱元璋却说,在文教未兴之前,他不会开科取士。
北方捷报传回,徐达获得北线大捷,朱元璋率大臣朝拜。回宫之时,太子提议让胡惟庸晋升右相,召回刘基当左相。朱元璋没有同意,因为他还是信不过胡惟庸,因此他让胡惟庸中书独相,看看他能聪明到什么地步。有不少官员想登门庆贺,都被胡惟庸差人挡在门外,他不收礼,只想坐个干干净净的丞相。朱标隐藏身份坐在马车里,将管家对官员们说的话听得一清二楚。朱亮祖感谢胡惟庸,他果然实现了诺言,胡惟庸提醒他,隔墙有耳。
第12集剧情介绍:三王演武 燕王获胜出风头
胡惟庸没要朱亮祖拿来的东西,同时还让他回去告诉宋国公,他之后还要再小小地得罪一下他。隔墙的确有耳,扫地的小厮靠近门窗听胡惟庸和朱亮祖的对话。朱亮祖前脚刚走,涂节就过来了,祝贺他成为了中书独相。胡惟庸不愧是一个聪明人,他对朱元璋的心思十分了解,此时的陛下一定是还不太相信自己的,所以他还要继续小心谨慎。不久后,胡惟庸向太子进言,提议于亲军都尉府,另设勋位。
朝上,胡惟庸启奏,一设勋位,由天子掌管;二请年长藩王,即刻就藩。朱元璋的心思被胡惟庸猜得透彻,所以这两件事他都准允了。胡惟庸事事顺着自己的心思,朱元璋觉得他真有意思。马皇后提醒他,与忠言逆耳的魏征相比,胡惟庸输得彻底。但不管如何,三王就藩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朱元璋也想看看他的这些儿子们究竟能不能护卫这大明的江山。
晋王要挑选士卒,本应该在自己人里选,但朱棣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来凤阳选。妙云告诉他,陛下让曹国公来凤阳主持武试,试秦王、晋王和燕王。朱棣安抚妙云,他自有主意应对这次武试。晋王已经在准备,但王月悯病了,秦王或许顾不上武试。此时的王月悯缠绵病榻,海别来看她,王月悯叮嘱她替自己去凤阳看看秦王和燕王究竟如何,一旦三王就藩,公侯们手中没了兵权,她们的心血就白费了。伯也台家族的儿女,没有寻常子女的福分,王月悯要求海别谨记这一点。
朱雄英也要求去凤阳,和马皇后闹来闹去,马皇后又去和朱元璋说这事,朱元璋同意让海别带着雄英前去凤阳。太子下令,让朱棣和两位亲王招募亲卫,五日后校场演武,张武目瞪口呆,没想到朱四郎竟然是燕王。为了给朱棣招男丁入燕军,妙云典当了自己的首饰,拿钱补贴入燕军的家户,倘若演武中受伤,可永久纳入燕王府邸,永受供养。五日后,演武场,由曹国公李文忠主持演武,各方都严阵以待。
先是秦军对战燕军,很快溃败,然后是晋军对战燕军。晋军的防守不错,但晋王坐镇中军,燕王却带头冲杀,士气高昂,最终也打败了晋军,获得了演武的胜利。晚上庆贺,太子让大家也为燕王贺,四下顿时一片寂静,还是盛庸带头,大家这才呼应。妙云去抚慰受伤的士兵,不分燕军、晋军或秦军,她说在座的诸位都是大明的勇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他在版图上的北平处写下了燕字。
晋王生性高傲,自诩是诸王冠首,这次功败垂成,生气地殴打下属,还擅自在卯时离开。太子着盛庸追回,罚了他军棍。朱棣随同太子走在田间地头,聊了许多百姓的事和民生之苦,对于贪官污吏,太子是痛恨的,但总是灭不完,况且凤阳还是朱家的龙兴之地,勋贵还敢知法犯法,实在是猖狂。他让朱棣跟自己去巡视北平,再转回京师。不过朱元璋令有计划,让他和妙云先回京师,给他生个大胖孙子。
第13集剧情介绍:朱棣掌管锦衣卫 妙云怀孕生产
太子觉得铁铉不错,让他再在洛阳历练历练。胡惟庸与其他官员议事,安排各部接下来的事务,让兵部、户部和工部尽快地拿出一个好的措置。涂节登门,胡惟庸提醒他从今开始盯住燕王,燕王在三王就藩演武中胜出,陛下却让晋王和秦王立藩,而单单把燕王调回京师,说明陛下极有可能回让燕王来吏治。另,涂节以狂悖二字弹劾晋王,理由充分,胡惟庸自会在陛下那里为他争一个局面出来。
妙云注意到朱棣心事重重,朱棣告诉她,父皇和大哥给他找了个新差事,从他的表情看来,这个差事并不容易。太子与朱棣一起吃馒头,发现这是掺了糠的燕麦馒头。盛庸告诉他们,河南当地的百姓,确实吃的都是这些。朱标心下大为触动,让盛庸把糠燕麦馒头拿去给皇长孙,看着他把这些都吃完。朱棣和妙云刚回京师,妙云回到韩国公府上,而朱棣被叫去了亲军都尉府,徐增寿告诉妙云,京中都在传陛下要重设检校,命名为锦衣卫,古往今来,替皇帝做这个差事的,没有谁落得好下场。
胡惟庸与太子提出,以察子窥探百官,实乃是得位不正的伪朝才做的事。太子听罢,把手中的奏折啪地一声丢在桌上,胡惟庸立刻噤若寒蝉。太子提醒朱棣,这事善始不易,善终尤难,而朱棣已经决定接下锦衣卫的差事。朱元璋奉行,朱家的天下,要靠朱家人守好,所以他要把自己的儿子拿去立藩,要让朱棣接管锦衣卫,从此以后,朱棣和锦衣卫就是大明朝的眼睛和耳朵。他对朱棣寄予厚望,朱棣亦万死不辞,不过他希望父皇不要让十二弟进锦衣卫,朱元璋应允了。
很快,朱元璋下旨裁撤亲军都尉府,设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掌宿直侍卫,巡查缉捕,典诏狱,允许举发不轨,纠劾百官。燕王率先命人去抓了户部官员薛静,对其严刑拷打,从他口中挖出了更多的不法官员。一连十,十连百,许多的违法乱纪官员均被收押惩治。王月悯的探子插不进锦衣卫,她也很快要随同秦王前往西安。马皇后特地将她叫进宫,送了貂皮厚衣,一番抚慰。王月悯趁机请求让身边的婢女乌兰图雅进宫照顾海别,马皇后自然无法拒绝。
扩廓再次举兵进犯辽东、山西、北平等地,太子拟调长兴侯耿炳文赴西安,颍川侯傅友德赴太原,分归秦晋二王节制。朱元璋却想要二者对调,耿炳文赴太原,傅友德赴西安。太子犹豫,朱元璋问起朱棣的看法,而他的看法和太子的一样。朱元璋深知老二和老三的脾气,最终还是按照他的要求将耿炳文和傅友德分付太原和西安。朱棣查出了元人的探马军司,朱元璋让他无论如何也要挖出来。
朱棣从盛庸口中得知,探马军司有李察罕和扩廓掌管,海别公主或许知道。妙云晕倒,太医诊治后说她有喜了,朱棣十分高兴。妙云提醒马皇后,海别也到了该成婚的年纪。时间很快过去,妙云足月生产。
第14集剧情介绍:朱棣徐达巧设计 查北平探马军司
妙云替朱棣生下了一个儿子,朱棣抱着儿子,视若珍宝。妙云还有一个月才能下床,朱元璋等不及,亲自来到燕王府看孙子。他给孙子起名叫朱高炽,并将朱棣的子嗣姓名排到了二十代以后,就是希望朱棣能开枝散叶。徐达派人送了密疏回京师,北平那边又有探马军司的消息了。徐达信不过北平府的人,希望朱元璋能从京师调人过去。于是朱元璋让朱棣从锦衣卫中挑选五百精锐,由朱棣带五百精锐前去北平,务必要把北平的探马军司连根拔起。
张玉来找朱棣,希望朱棣能帮忙,他想见见海别公主。他曾是齐王一手拔擢起来的,如要另侍其主,他得获得海别的允许。张玉的理由充分,朱棣没有多想,答应择日带他进宫见海别。妙云给张玉和他的妻子王氏准备了一些礼物,还把张玉现在租住的院子买了下来,送给张玉一家。张玉临走前,妙云问他,他的忠心所寄,究竟是草原的漠北汗廷,还是齐王殿下一人。张玉没来得及回答,朱棣进来,无意打断了他们的对话。
张玉的妻儿被囚北平,是妙云有远见,着人接了过来,她知道朱棣想招揽张玉,而张玉是个忠义之人,动之以礼不行,就只能晓之以情了。张玉进宫见海别,海别让他答应朱棣,侍奉护卫好他。张玉随后请求朱棣,只要齐王还在一日,自己决不与草原上的故人们刀兵相向,朱棣满口应允。太子叮嘱即将要去北平的朱棣,到了北平要听徐达的话,不能以身涉险。朱棣没想到海别也要跟他们一块去,曹国公的儿子李景隆看上了海别,前往北平前入宫向陛下辞别时向陛下请婚,曹国公等不及,来信让海别一同去北平。
还没到通州,徐允恭率北平府百户前来迎接。燕王查看了锦衣卫这些年查的名册,发现足足有两千多人,但其中只有前面二十几人证实了,其他的人仍是嫌疑,属下也不敢滥伤无辜。徐达分别问李景隆和朱棣对于战役的看法,二者看法截然相反,徐达不予置评。朱棣请求带上自己深入元人的侦骑,徐达没答应。这次来北平,朱棣表面上是省亲,但乌兰图雅看得出来他此行目的不简单,因此她询问要不要提醒北平的探马军司。然而海别说,南北两房探马军司向来互不接触干涉,是否是自投罗网,也只能看北平探马军司的命了。
朱棣无意中得知岳父徐达最爱吃烧鹅,而且最爱吃妙云做的烧鹅,为了让岳父答应带他出城游击,朱棣特地请妙锦去骗妙云下厨。徐达禁不住烧鹅诱惑,很快答应带朱棣出城游击,不过这次,他也要同去。他们出城后,北平城关闭城门,全面戒严。有探马军司的人混在明军中,被锦衣卫的人盯得死死的。徐达和朱棣出城,其实是个圈套,探马军司的人活动后被发现,锦衣卫直接把人抓了。其中还有个小插曲,有士兵脚掌气泡,徐达亲自给他挑破水泡,古代吴起吮痈,也不过如此了。
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王志是探马军司的人,锦衣卫查明后,送信回京师,朱标勃然大怒。王志已被秘密带回北平,遭受酷刑后,躺在狱中奄奄一息。朱棣在北平的行踪,只有魏国公和曹国公知道,妙锦告诉妙云,这几天朱棣行踪不明,只有徐达和曹国公有权限查阅经历司的文书,而且经历司属吏一概不许回家,全都驻扎在将军府中。
第15集剧情介绍:朱棣行事过激 妙云携病子回京
得知朱棣抓了很多元人探子,悉数斩杀后悬首于城门上,妙云心知此事不简单,准备收拾行李回京师。探马军司北面房在凤阳设了一个暗桩,存有许多秘档,乌兰图雅从暗桩中取出秘档,海别说这个暗桩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徐妙云如此着急赶回京师,一定是朱棣又惹祸了。她让图雅转告京师的察子们,无论京师有任何风吹草动,都立马报告上来。这次朱棣只查军屯,铁铉不解。
得知朱棣只有一份口供,铁铉吸了一口凉气。燕王查到的未免也太过骇人听闻,有人借开中之便,侵吞朝廷的军屯,再以屯粮冒充开中的粮米,走朝廷的漕运运到北边,换了盐引,再回到朝廷换成盐牟利,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黑心买卖。这个买卖至少牵扯到屯卫所和藩台、臬司、漕运,以及兵部户部,大都督府,牵扯甚广,铁铉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不过最后查出来的结果,却并没有查到什么。
太子朱标也查阅了一干账册,没有任何问题,他觉得是朱棣中了元人的反间计。朱元璋听罢此事,决定召回刘基。朱亮祖冒冒失失跑进胡府,对于陛下安排朱棣去凤阳的事,胡惟庸却并不担心,若有什么证据,朱棣又何必去凤阳。陛下的用意,不过是想让他们自乱阵脚。张武回来禀告朱棣,三品卫指挥使陈恺用盐引做抵押,向富人贷粮。铁铉补充,陈恺管中都戍卫,以及军屯。听到军团这个字眼,朱棣立刻下令今晚亥时捉拿陈恺。
陈恺被抓,家中金子、玉石、房契、盐引都令人叹为观止,而陈恺年俸却只有四百二十担,陈恺以为是铁铉抓的自己,起初还咄咄逼人,当看到燕王时。便将一切都招供了,他与漕运衙门及户部、北平布政使司一干属官合谋,借开中之便,贪贿牟利。陈恺的案子可以结了,但朱棣还要继续查开中的案子。铁铉提醒他,法司断案,最重证据二字,可锦衣卫行事,全无顾忌。身怀利刃,杀心四起,铁铉不希望朱棣宁枉勿纵。太子也渐渐不满朱棣如此行事,让人转告朱棣,尽快回京师,不要再无事生非。朱高炽感染了风寒,将军府上下都在忙此事,妙云暂时无法回京,海别和图雅暂时也走不了了。
刘基希望道衍能去帮朱棣,他毕竟是除了太子以外,诸位皇子中资质最佳的,这案子不能这么查。没等刘基回到京师,他就被人下毒毒死了。朱元璋大怒,却没有任何办法。他让徐允恭和李景隆回到京师当值,还把晋王和秦王妻儿叫回。得知刘基已死,胡惟庸顿悟,陛下要和他们算总账了。妙云哀求徐达上奏,望陛下调朱棣去北平,可徐达明白陛下和太子想让朱棣做孤臣,是不会这么做的。
妙云管不了这么多了,只能带着还生病的朱高炽奔波回京师。朱棣同道衍见面,放下身段向道衍虚心求教。陛下召见张武,让他转告朱棣,放手去查,出了事有他担着。还有,张武要看顾好朱棣。朱棣回京师,太子已经不满他如今的若所作所为,朱棣亦不认同太子的观点,两人发生争吵。朱允玟听到后,就问夫子,他们是不是在争吵,夫子教导他,君子和而不同,即便是兄弟,也会有观点不同的时候。
第16集剧情介绍:百官弹劾朱棣 朱棣获罪入狱
朱允玟突然对吕氏说了一句,燕王行桀纣之事,反倒振振有词,这样的人如何帮太子治理天下。夫子眼角一跳,似是震惊,却什么都没有说。太子让朱棣带宫里的王太医回去给朱高炽治病,王太医诊治后称,朱高炽此病可痊愈,但以后不能骑马习武,体质也比常人要差一些。朱棣埋怨妙云急匆匆带病儿回京,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妙云反过来质问他,明明说回京师,为什么去的是凤阳。朱棣不想告诉她,妙云气在头上,让他去别的屋子就寝。
有很多不法官员被锦衣卫查处,朝堂上人人自危,昔日风光百官,锒铛入狱。缇骑所至,百官惶惶,太子进言,不能再让四弟胡来了。朱元璋却不以为意,知所戒惧,是为善也,心中有一怕,对这些百官没有坏处。胡惟庸面色沉重地看完一封信后,连夜去拜见老相国。老相国答应帮他,不过他也提醒胡惟庸,自身不正,何以正人,要想论人是非,自己得要是干干净净的才行。胡惟庸弯腰行礼,表示谨记,也不知他是否将这话听了进去。
户部员外郎黄景击鼓鸣冤后,自杀于承天门。百官于承天门叩阙鸣冤,而后全部跪在承天门前,燕王命锦衣卫,在门前杖责百官。许多人都是谈燕色变,太子痛心疾首,觉得父皇就不应该设这个锦衣卫,他现在都快不认识自己这个弟弟了。徐允恭想说服妙云劝谏朱棣,可妙云却表示自己要和燕王同进同退。胡惟庸上奏,让在锦衣卫中当值的诸位大臣家中之人,退出锦衣卫,即便不退,家中也容不下他们了。很快,有不少人被赶出家。
朱亮祖甚至捉拿了两个锦衣卫,残忍地杖毙两人,朱棣得知,命锦衣卫将永嘉侯府围了个水泄不通。锦衣卫正要动手,太子令到阻止。胡惟庸与永嘉侯等大臣,在奉天殿外跪倒一片,要求朱元璋裁撤锦衣卫。朱元璋忍着怒气让人问胡惟庸他们是不是要逼宫,此话十分严重。朱允玟和朱雄英打了起来,因为允玟说朱棣的坏话,而雄英历来和朱棣的感情要好,自然听不得。朱元璋问朱允玟为什么要说朱棣是酷吏,朱允玟不卑不亢地说,朝廷当与士林百姓共天下,而非与酷吏共天下。
他的话最终让朱元璋下诏,将朱棣拘禁待勘,铁铉也被捉拿议罪,锦衣卫暂归大都督府管。铁铉被施以酷刑,但他誓死不画押认罪,朱元璋竟然定了他一个绞监侯,赐全尸。他此举就是把朱棣的退路全都堵死了,胡惟庸摸不透朱元璋的心思。马皇后到朱元璋那儿大闹一场,也没能改变朱元璋的心意,朱棣被贬为庶人,收回燕王宝册及府邸,妙云携子归魏国公府别居。十二皇子等人,都去求朱元璋开恩。
太子希望老丈人能帮铁铉和燕王一把,但老丈人不肯,此时若帮,就是为自己树敌。燕王府内宫马和送妙云和高炽去魏国公府,看着年幼的儿子,妙云决定去帮朱棣。
第17集剧情介绍:妙云雨中求见 朱棣收网抓贪官
天下大雨,妙云冒雨来求见马皇后,海别去雨中撑伞问她,为了朱棣这么做是否值得。妙云只是说她不是自己,她不懂得。马皇后走出去一看,儿媳跪在雨中,她觉得心疼极了。终于看到了马皇后,妙云心神松懈晕倒在地。太医诊治后告诉马皇后,燕王妃有喜了,但是身体虚弱,而且感染了风寒。马皇后叮嘱他务必照顾好妙云,别看燕王现在没落,但如若有谁敢怠慢燕王妃,她定饶不了他。
马皇后将朱元璋叫来,遣退了宫人,她愤怒地拿着一个鸡毛掸子打朱元璋。待冷静下来后,她才把妙云这阵子的经历说出。朱高炽在北平时生了病,妙云带着他在北平和京师之间奔波,朱高炽身子骨变弱,以后不能再骑马习武,现在就连妙云也病倒了。马皇后很生气,觉得这是朱元璋的错,他不顾儿子儿媳和孙子们的死活。宫里,太子的各妃子也都前来和朱元璋求情,希望他开恩,对燕王从轻发落。
妙云醒来后,也一同跪在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面前,请求陛下开恩。朱元璋最终下诏,将朱棣押往慧济寺,让他听佛经养性。朱亮祖听闻,赶紧去找胡惟庸,胡惟庸让他写下奏表,让陛下明正典刑,胡惟庸等人在上面签名。陛下对燕王这般,胡惟庸看出来他对朱棣到底还是大有不同的。胡惟庸让手下的官员,今年好好纳上一年税,凡事小心为上。朱棣被带往惠济寺,他意外地发现道衍在这里。
道衍此人胆大敢言,而且还敢做,算算时间,往年管税的官员要到京师了。道衍表示,燕王等的时机要到了。妙云提出替皇后去惠济寺祈福,马皇后答应了,朱元璋也应允,不过在去之前,他让妙云来跟自己见一面。燕王得知妙云来寺中祈福,急匆匆跑去见她,两人紧紧相拥。涂节的眼线将此事告诉涂节,他便连夜写了一卷纸张。朱元璋给十二皇子谋了一个新差事,竟是亲军指挥使司指挥副使,也就是锦衣卫指挥副使。他参见太子的时候,太子十分意外,同时又有些生气。
此时,事情已经渐渐露出端倪,皇帝和朱棣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就是等那些上京师缴纳官粮的官员进入京师。李景隆和徐允恭下令封锁全城,妙云也知道了事情全部,温柔地帮朱棣戴好官帽和腰带。随后,朱棣下令封锁全城驿馆和客栈,凡事进城缴纳官粮的官员,一律缉拿。涂节匆匆跑去胡府,告知此事。胡惟庸没有乱阵脚,他已经吩咐了众人今年好好纳税,不会出错的。谁知涂节告诉他,手下的人没有按要求做,这次还是带空印报表来的。胡惟庸震惊,继而大怒,情绪几乎癫狂。
涂节如丧家之犬跑出胡府,朱柏随后带锦衣卫前来捉拿了胡惟庸。看到这次证据确凿,涂节临阵倒戈,向朱棣跪下说要揭发胡惟庸。官员们带着空印报表上来,为的就是伪造账目,这次连人带证据,被抓了个现行。朱元璋让朱棣和朱标跟自己一起吃饭,注意到他们挤眉弄眼,朱元璋说自己没给朱柏官印,等这事忙完,就再让他少掺和锦衣卫的事。朱元璋还让太子不要埋怨朱棣将此事瞒着他,此事朱棣以退为进,就连朱元璋也没想到,总算是收获满满。
朱标心事重重,妙云才嫁给朱棣几年,她都相信朱棣的为人,可自己却不相信自己一手带大的弟弟,他不免为此感到惭愧。
第18集剧情介绍:胡相被赐自尽 方孝孺上奏三事疏
朱元璋传口谕,命朱棣即刻入宫。朱元璋给他看了一本账册,这次带空印表上来的人名都在上面,足足有一千七百多人,朱元璋叫朱棣过来,就是想问问他,该如何处置这些人。朱棣于是表示,对于贪污多的、官级大的,通通杀掉,至于那些胁从的,可以发配军流。朱标的意见与他不同,朱棣解释道,这一千七百多人,如若通通杀掉,其家眷也会被发配,大部分可能死在途中,算起来至少是几万条人命。
京中留守司来报,他们已经拿下永嘉侯父子,这是朱标下的令,他认为应当要对朝廷军贵有个震慑。明初,明太祖因官员空印贪墨,大举荡涤官场,连坐及军流者数以万计,此为明初之:空印案,而胡惟庸则成了君权与相权斗争的牺牲品。一干淮西公侯去求见韩国公,希望他能为淮西文武公侯多担待,韩国公没有见他们,但还是让吕大人帮忙,去狱中劝胡惟庸“上路”,给淮西文武公侯一条活路。
胡惟庸曾想过老相国会让谁来劝说自己上路,但他没想到是吕大人。胡惟庸虽说没有将来了,但吕大人用身后之名劝动了胡惟庸。吕大人走后,胡惟庸就让人拿来纸砚笔墨。写下一纸奏表,同时上交的还有各位王公从胡惟庸那里拿好处的账册记录。朱标看到后震惊不已,看来他把决定权交给了朱元璋,是对各公侯大动干戈,还是就此化了,全看朱元璋。这个胡惟庸非常聪明,朱元璋已经不能再给胡惟庸什么了,他决定赐胡惟庸自尽。
妙云再次晕倒,这个案子牵扯了太多了,总归是朱棣造成的杀孽,马皇后叮嘱他去惠济寺祈福。时间很快过去,足月的妙云生产,竟然是难产,不过好在妙云挺了过来,生下了二子朱高熙。此次案子造成了很多官员的空缺,吕大人负责吏部事宜,不得不采取措施广招士子任官。士子方孝孺携母进京,成为了礼部祠部主事。他谨奏要宽刑狱废苛法等举措,直指当朝三大弊政的一纸上书,彻底引爆了剑拔弩张的朝局,更把原来处在漩涡中的朱棣和锦衣卫,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
户部亦上书联署,铁铉亦跟随户部夏原吉夏大人,写上自己的名字。官员紧缺,朱元璋不得不让前朝进士,如今八十二岁的徐辉任户部尚书。老相国不忍见陛下如此为难,有重新入仕途的想法。张玉告诉朱棣,这次百官上奏,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要比上一次高出许多,毕竟这次弹劾锦衣卫的大多数是在空印案和胡逆案中全身而退的官员。朱棣没把这件事告诉妙云,但过去看生病的朱高炽时,还是看到了那本弹劾奏折。
在妙云的建议下,朱棣打算进宫让父皇和太子允许他卸下锦衣卫的差事,到北平就藩。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在济宁做过知府,因空印案受牵连而死。他来拿回父亲的灵柩,道衍和朱棣说方孝孺的身份。一场空印案,牵扯了太多人,即便是朱棣,也知道如今的大明,这根弦崩得太紧了。
第19集剧情介绍:铁铉敢谏言 朱元璋颁诏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刚才朱棣的发问,让道衍很是欣慰,不过他提醒朱棣不要忘了陛下是什么样的人。朝廷政务,不管是哪一桩哪一件,都要有人去做,户部人手不足,事务处理比往常多要了两个多月。朱元璋表示这些会让吕大人处理好,徐辉管好天下第一账房即可。朱元璋让吕大人跟自己出去走走,他不太明白为何户部会推举徐辉当这个户部尚书,吕大人如实禀告缘由,朱元璋便也没再说什么。
朱元璋也知道近期户部缺人,应召入仕的只有十之二三。他只是杀了几千个贪官,就有人效仿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大明的俸禄。雄英和允玟很想念吕大人,朱元璋让他去看看他们两个,在以后的教授中教他们天理伦常。方孝孺给父亲买棺材银子不够,只得跪下求店家,让店家十分为难。旁人指指点点,方孝孺全然不顾。是徐允恭经过时,给了他一袋钱,周围的百姓都说他是大善人。
太子来到燕王府告诉朱棣,他会从自己的内帑里支应费用,用以葬埋无主的灵柩。杀贪官的指令终归是太子下的,他不知道朱棣是否觉得处罚得太过了。朱棣表示不知,可太子明白,在其位谋其事,不能有任何私情可言。他要让全天下都知道,朱家治下的朝廷,没有贪官污吏容身之地。既然事情是他做的,他自会一人去抵挡那些闲言碎语,绝不会让旁人怪罪到朱棣的头上。他这番话,让朱棣几欲潸然泪下。
凤阳之事,太子终于认可朱棣的做法是对的,兄弟俩很久没有坐下来一起聊天,朱棣亦深刻地知道,太子大哥对自己很好。后来妙云问朱棣,太子为何来找他们。朱棣没有说太多,他只是说大哥会在父皇面前提让他就藩一事,如果快的话,年内就可以去北平就藩。官员们推举李善长重新出山,而李善长是淮西人,结果推举他出山的这些人里一个淮西官员都没有。朱标感慨一句,韩国公好心思。
朝廷实在缺人,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开科举,时间为洪武十七年。不过在此之前,他要再干两件千古之事,做这些事会用到朱棣,他让朱标转告朱棣,等忙完这些事后,他自会让他去北平。朱元璋觉得铁铉这人不错,不久后朱棣登门拜访,带铁铉去面见朱元璋。铁铉既帮朱棣,又弹劾他。铁铉解释说自己弹劾的是锦衣卫,而锦衣卫是皇帝设的,铁铉只是进谏,因为他觉得朱元璋做的事是错的。
此话算是大逆不道之言了,太子和朱棣心里俱是一震,下令让人把他叉出去。朱元璋早就从马皇后那儿听到了许多魏征谏言的历史典故,所以他并没有生气,反而有些欣赏铁铉。朱元璋欲新设六科给事中,礼部缺人,想来想去还是铁铉合适,铁铉即刻答应这份差事。得知铁铉没有字,朱元璋给他赐字“鼎石”。朱棣后来轻飘飘地告诉铁铉,朱元璋明日要颁诏了。翌日,大明当朝颁诏,罢丞相,设六部,五府等,如有上奏议重设相,必重刑处之。
李文忠在空印案中未能全身而退,但朱元璋还是给他们家留了一些情面。李景隆任都督府佥事,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毅然决定以后唯太子马首是瞻,君臣有别,他也要时刻记得。至于海别,李文忠让儿子别再惦念了。海别得到消息,朱元璋下令让朱标巡视漕运,朱棣率锦衣卫随扈。她让图雅传消息回草原。徐允恭要回北平,但陛下还没有允准,徐增寿提议让燕王帮他说说,可徐允恭不愿去求燕王,还让妙云不要同燕王说此事。燕王很是纳闷,妙云看得清楚,徐允恭还是别与朱棣交涉过多才好。
朱棣不太明白父皇下诏的用意,道衍一一为他解答,陛下是把废苛法的谏言听进去了,下诏的时间点也很特殊,这就是朱棣仍要留在北平管着锦衣卫的原因。
第20集剧情介绍:雄英皇后接连去世 朱棣就藩北平
道衍为朱棣分析陛下的心思,颁诏废丞相、设五府和六部,是为开创之举措,为的就是想用功名利禄吸引天下的学子涌入朝廷当值。如若表现极好,陛下一道谕旨,就能让人平步青云,成为近臣。话毕,道衍问了一句,大明朝如此,难道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朱雄英随同太子巡视漕运,途中身体不适起疹子,骑马时意识混沌,竟直接坠马。太子和朱棣星夜赶回京,朱元璋派来的御医在途中遇上太子一行人,立刻为皇长孙诊治。
太医称朱雄英所患为痘症,病势凶险,恐怕回天乏术。后来回京,马皇后命人把生病的朱雄英送到坤宁宫由她看顾。朱允炆与哥哥朱雄英情感深厚,在祠堂里流着泪为朱雄英祈福哀求,太子亦与之一起。朱雄英最终在坤宁宫逝世,宫内一片缟素,痛失亲子的太子妃常氏痛苦不已。马皇后遭受失亲孙的打击,机能免疫下降,也患了痘症。痘症在当时是不治之症,马皇后命人闭门,拒不吃药,朱标朱棣等人跪在门外哀求开门。
海别在草原时就已经患了痘症,有免疫之能,马皇后允许她进来照顾自己。朱元璋听闻,不顾大臣的阻拦,疾步奔去坤宁宫,看到自己的结发之妻要缓缓关门,他欲上前,被马皇后的话劝阻住了。朱标忧思过虑,脚步不稳,险些昏倒。朱元璋召见朱棣,让他帮自己批阅奏表,如今太子病着,二哥和三哥都不在,只能让朱棣来帮自己批阅。朱标躺卧病床,由吕氏照顾着。朱棣批阅一夜奏表,过于困倦,撑手瞌睡。
朱元璋小心翼翼拉来座椅坐在旁边,看着儿子,复又望向虚空,眼底情绪复杂。马皇后吊着最后一口气,和海别说临终遗言,希望陛下求贤纳德,有始有终,大明永垂不朽。这段时间,皇长孙夭折,皇后薨逝,朱元璋下口谕,罢锦衣卫之权,燕王出镇北平。朱标拖着病体去送朱棣,叮嘱他到北平之后注意身体,不着急赶路。马皇后刚入殓,陛下就让燕王就藩北平,道衍问他是否忧心,朱棣的一句反问,让道衍放心,朱棣现如今终于明白了陛下的心思了。
朱棣到北平城外三十里,徐达带千户以上官员前去迎接。燕王坐镇北平,有官员建议燕王效仿晋王等亲王赠送入仕京考的士子川资,朱棣没有答应,因为陛下有明诏,亲王不得干预当地政务。他这么做的是对的,朱元璋对这些亲王干预政务多有不满,本要惩罚,还是朱标求情,朱元璋这才答应让他给各位弟弟写去信责令改正即可。自雄英去世后,常氏将此事怪罪在太子头上,自己也过不去心里那道坎,渐渐与太子生了嫌隙。太子生性纯良,明白常氏这番态度情有可原,并未怪罪,反而是满心的愧疚。
第21集剧情介绍:齐王去世徐达病重 朱棣暂摄兵权
朱雄英死去了三年,朱标心中仍有愧疚,吕氏体贴地对其进行宽慰。朱标庆幸自己还有她,可父皇却没有了母后。这几年,父皇的身子骨越来越不如从前,近日又因为亲王涉政而发怒。本来他是要发明诏训诫这几位亲王的,被太子劝住。听说陛下训诫了几位亲王后,徐妙锦赶紧让徐增寿帮自己磨墨,她要传消息给妙云。北平,燕王及诸位大将分析元人进犯一事,徐达说,如果他们弄不明白元人的意图,就出城去弄个清楚,朱棣随同诸将和徐达出了北平城。
妙云匆匆去见徐达,回王府的路上,想起父亲的话。他想尽快让朱棣在军中立威,不让别人欺负燕王及燕王府家眷,他要让他们手里多一些本钱。妙云也知道张玉曾说,齐王在世的一天,他就绝对不会和草原上的人刀剑相向。妙云继而问他,如若齐王不在了,他又该当如何。朱棣和朱能等人躲在暗处观察元人,眼下是一大堆元兵骑马绕树转,朱能悄悄告诉朱棣,这是元人大丧时才有的行动和规模。朱棣叮嘱小心些,抓个活的回来问话。
朱元璋问朱标是否想好了该立谁为太子以后的储君,朱标还没有想好,两个孩子毕竟还小,眼下选出金科会试的总裁才是重中之重。朱标心中已有人选,那就是户部尚书吕本。会试前,李善长曾交给吕本一份名册,上面的人多跟那些功臣有关联。吕本深思熟虑,没有按照他给的名册来选人,而是选中那些凭借真才实学考上来的寒门子弟。李善长非常生气,朱元璋却很欣慰,觉得吕本识大体、知进退,太子的这个岳父真不错。徐达年老体衰,朱棣城外视察敌情回归,赶紧去见徐达。
躺在床上的徐达命人拿来帅印,叮嘱朱棣说,在朝廷派人来北平之前,先由燕王署理北线军务,北平都司军马一概由他节制。妙云担心没有尺寸之功的朱棣无法节制那些骄兵悍将,因此想让道衍帮忙,把自己的话,转告给朱棣。这句话就是,朱棣若想立功勋求自安,便在今日。朱棣效仿徐达此前的做法,率军深入漠北之地,张玉本想让道衍劝说朱棣放弃这个危险的做法,可是道衍的话反倒说动了他。最终,张玉毅然决然地随同朱棣一起出城前往漠北,不对草原故人刀剑相向的承诺已经随时间化为灰烬。
密云卫指挥佥事郑亨不服朱棣,他要求手下的兵要比得过燕王手下的燕山卫。燕王带队尾随元兵,在小湖泊中下毒,毒死了一些元兵。朱棣还打算继续深入漠北。张玉感慨说,他的用兵法倒更像齐王一些。徐达被送回南京养病,朱元璋亲自去看望。昔日故人如常遇春和保儿,都已经离开了人世,徐达也知道自己的日子要到头了。他建议朱元璋趁北元内乱之时趁早兴兵,择日北伐,这是重创北元的最佳时机。
徐达最后的念想是吃烧鹅,屋外的众人都听到了,朱元璋下旨赐给徐达一只烧鹅,徐允恭立刻跪下求陛下,因为大夫曾说徐达的病不能再吃烧鹅了。但在这最后的时光,往常极力反对父亲吃烧鹅的妙云,答应了。
第22集剧情介绍:徐达病重去世 蓝玉肃清漠北
妙云下厨,最后一次为父亲做烧鹅,几个儿女围在桌前,忍着心中的悲伤,看着父亲吃烧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以前的回忆。朱元璋回宫之后,一个人坐在大殿里,太子朱标走进来跪坐着,告知朱元璋,徐达已经去世。朱元璋哽咽着说起儿时回忆,还有那些曾与自己同生死的兄弟,如今却一个个的都先自己一步走了。朱元璋下旨辍朝三日,为中山王礼丧三日,中山武宁王是魏国公的谥号。
朱标遵旨,并呈上了北平的军报。听闻朱棣深入漠北八百里,朱元璋怒气滔天,同时又为儿子担忧。他下令要北平都司广派侦骑,沿边打探燕王消息,再有军报,一概六百里加急疾递京师。此时的朱棣,趁元人不备,将这里的营帐端掉,张玉表示,这是有温泉地气热,是过冬的好地方,依他来看,此地不宜久留。他们端掉的营帐,为首者是枢密院知院阿马剌台。
后来朱棣安然归来,第一件事就是为牺牲的弟兄请旨褒奖。郑亨率领诸位将士向燕王跪下,佩服他率五千精骑深入漠北的胆大壮举,从此信服于他,愿追随他戍守北平,捍卫大明。此后不久,朱棣又上奏表,要率北平全部将士深入漠北杀敌。朱元璋不急着表态,让朱标写信去给朱棣,这次功过相抵,如有再犯,严惩不贷。至于征北一事,朱元璋想听听百官们怎么说。
李善长支持陛下选良兵能将,廓清漠北,诸位大臣也都纷纷跪下附议。退朝后,朱元璋和朱标吐槽李善长把朱棣的功劳用几句话轻飘飘地带过,还有那些功臣,似乎不把兵权握在手里就不放心。吕氏和朱标推举蓝玉,朱标又把此提议告诉朱元璋,朱元璋最终下令,命蓝玉为征北大将军。复得重用的蓝玉感激涕零,不停地谢殿下隆恩。吕氏也劝常氏不要再怪太子,蓝玉这事毕竟是太子殿下松口促成的。
洪武二十年,漠北进入寒冬,大雪纷飞。明征北大将军蓝玉,兵进漠北,以二十万大军征讨辽东,北元开元王纳哈出以所部十余万众请降,辽东至此被荡平。随着温度越发低下,大雪障目,可蓝玉觉得自己寸功未立,依旧深入漠北,途中不少将士冻死,有人提议班师回朝,蓝玉不同意,以后再有妄谈班师者,皆斩杀。
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蓝玉兵进漠北,于捕鱼儿海大破援军,北元天帝脱古斯帖木儿仅以身免,至此明朝经历十八年,先后发动六次大规模北征,终于彻底摧毁了盘踞漠北二十余年的元朝残余政权。蓝荣回北平城禀告,朱棣同意让人给他拨一匹快马,蓝荣加急将军报送回朝。此次肃清漠北,缴获人马羊数众多,李善长等文武百官为朱元璋贺。朱元璋晋蓝玉为梁国公,赐铁券,同时让亲王以下者,对其行郊迎之礼。
翰林院修撰黄湜有本启奏,他希望陛下斟酌这郊迎之礼。常氏准备了一些礼物,谢谢吕氏的帮忙,不然舅舅蓝玉估计永无翻身之日。朱高炽和朱高熙练武,朱高熙没让身子骨弱的大哥,他的理由说得妙云竟无法反驳。蓝玉没把大军带到北平调整,燕王亲自来大军大营,蓝玉以公务繁忙为由,将朱棣晾在大营外许久。将他迎进去后,蓝玉骄傲地向他展示俘获的战马。
第23集剧情介绍:耿炳文弹劾蓝玉 王月悯被抓
军中本不可收留元人的女眷,长兴侯好意提醒,蓝玉却不以为意,凭借自己这几年的功劳,他不觉得要几个女人来伺候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今天朱棣对自己的态度,让蓝玉大为光火,耿炳文一再叮嘱他慎言,依旧无用。听小儿子朱高燧说高炽和高煦比武又输了,朱棣便顺势提出让高煦来当世子,可妙云不同意。她神情严肃地表示,虽然朱高熙顽皮,可他连书都背不出来,何以能当世子,朱棣见状赶紧解释说自己刚才只是开玩笑。
耿炳文研墨写上奏表,弹劾蓝玉的行为,朱元璋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太子以后还用得上他。至于朱棣,管得倒有点过了,他居然想让朱元璋尽快下旨令其他兄弟就藩,可皇子之中,只有太子有资格提这件事。太子提醒道,老四上的是密奏。太子知道父皇可能是想念朱棣了,他建议让朱棣回南京一趟,算起来他们已有三年没见了。三日后,蓝玉等人回到南京,太子替朱元璋设宴庆贺,没想到蓝玉竟故递小话给太子,明里暗里说朱棣挤兑他,这让朱标有些生气。
朱元璋并未觉得这不妥,蓝玉再不济,还是能打仗的,只是为人有些蠢,却总觉得自己聪明。他知道太子心疼弟弟们,但也不要忘了他们也是太子的臣子。在太子的建议下,蓝玉还是受到了一些惩罚,从梁国公变成了凉国公。朱元璋下旨调五百锦衣卫去西安拿下秦王妃王月悯,探马军司这事已经瞒不住了,趁着事情还没闹大起来,尽快拿人。耿炳文上奏表弹劾蓝玉的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蓝玉对耿炳文恨得牙痒痒。
耿炳文摸不透陛下和太子的心思,为何对于骄横跋扈且在军中广结党羽的蓝玉十分纵容,遂去找李善长解惑,李善长解释陛下不想大权旁落,自然想制衡朝堂,所以才如此行事。秦王以命相胁,不允许锦衣卫带走王月悯,消息传回南京后,朱元璋怒气腾腾。三年多了,朱棣终于回到京师,朱标十分高兴,兄弟俩坐下来吃饭时,朱标却面露难色和尴尬。过几日,秦王和王月悯要被押解回京,他想让朱棣回去转告妙云,让妙云去见一下王月悯。朱棣装作才知道王月悯的事,却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妙云肯定他做的是对的,毕竟他不仅是燕王,还是朱高炽他们兄弟的父亲。
回京后,王月悯被押去诏狱,妙云去看她,王月悯托妙云帮自己把和离书转交给秦王。二十天前,她从西安前往金陵,这二十天是她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也让她明白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不再做秦王的拖累,是她最后唯一能为秦王做的事。可秦王是个痴情种,哪怕看到了和离书,他宁愿撕掉,也不愿意和王月悯撇清关系。朱标失望至极,这件事早就不只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事了。有不少官员已经上奏弹劾秦王,这件事已经不能再拖着了。却不料就在此时,常氏生产遭遇难产,腹中胎儿夭折,母子俱亡。
侧妃吕氏也有了身孕,一时激动早产,生了一个儿子。已经失去了两个孩子的常氏,让吕氏感到心疼。正在料理后事的妙云注意到吕氏身边的婢女在对蓝玉说话,聪明的她直觉不对劲。朱棣再度返回北平,朱标送他,虽有不舍,却也只能目送弟弟离去。
第24集剧情介绍:朱棣违军令入漠北 蓝玉班师
妙云为世子上香祈福,顺便与道衍大师谈话,有些话是她不便对朱棣说的,只能让道衍转告。目前朝廷上重伐漠北之势已经如火如荼,朱棣考虑要不要上表。道衍寥寥几句给他出了主意,就看朱棣怎么说此事了。北伐耗资巨大,可朱元璋认为,一次的北伐肃清漠北,虽然看似靡费甚多,可也抵得过几次的北伐。朱元璋让太子看朱棣的奏表,他的话说得非常好听,表示只要父皇派他从征,不管派来的大将军是谁,他都会尽忠服从命令。朱元璋决定,这一次不止派朱棣从征,还要再加上老三晋王。
很快,朱元璋当朝下诏,封蓝玉为征敌大将军,而燕王久居北平,虏敌备详,可为左副将军,晋王为右副将军。李善长率先跪下,高呼陛下圣明,其余官员亦跪下附和。蓝玉与朱棣不和已人尽皆知,太子担心两人会因矛盾误事,遂给颖国公了两道诏旨,如果是蓝玉坏事,那就拿出第一道诏旨,接管兵权。如果是朱棣坏事,那就拿出第二道诏旨削了他的兵权,让他回北平听勘。如果两道诏旨都没用上,那就拿回来。
朱棣已带精骑出城,与蓝玉会合,看到运粮马车无法过坡,朱棣下来帮忙,意外看到了夏原吉。原来夏原吉主张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北征,太子殿下让他随军督粮,顺便看看这仗为什么要打。军队已深入漠北,可仍不见元人的踪迹,蓝玉下令如若遇到牧民尽数捕获,如有畿重,则焚毁之。朱棣提议分队派出精骑,一旦找到元人的踪迹,再以骑兵击之。蓝玉反对,他认为元兵最擅长以小股队诱敌深入,然后全数歼之。
朱棣没有遵照他的要求,在发现了乃儿不花的踪迹后,率本部亲军出去。蓝玉不满,打着管不了一个亲王为由,下令班师回朝。颖国公听闻,大惊不已,立即点了五百卫兵随他出城追燕王去了。消息传回妙云那儿,道衍分析称,此事说到底,是朱棣有违节度在先,不过朱棣虽兵行险棋,却并不鲁莽,他这么做是迟早的事。蓝玉率军回到关峰口,由于城门已落钥,只能明日再入关,谁知蓝玉竟愚蠢至极,对关峰口的大明士兵刀剑相向。
朱元璋大怒,臣子们赶紧请他息怒。乃儿不花的部队和牧民已经人困马乏,张玉混入其中,把这里摸了个透,回去将乃儿不花绝粮的消息告诉朱棣。颖国公也已经找到朱棣的踪迹,还教导朱棣下次一定要备好水源,这样才能避免让人发现行踪,朱棣早就猜出他手中定是有让自己回北平的谕旨,不然也不会如此托大,看到自己并不行礼。这些年朱棣早就脱胎换骨,察人心观人事,已经把人摸透。颖国公自愧不如,并未拿出谕旨,而是默认与朱棣一起外出打探敌情。
朱棣还带了粮食,再一得知乃儿不花已经断粮,颖国公已经知道了朱棣的意图。乃儿不花没吃手下递上来的羊腿,而是让他把羊腿拿去分给刚生了孩子的女人吃。水壶里也已经倒不出水,他们已入绝境。
第25集剧情介绍:朱棣劝降乃儿不花 汤和入宫
朱棣带少部分人马围住元人大营,知院建议杀出去,但考虑到现在人困马乏,乃儿不花没有答应。听到外边故人张玉求见,思考良久,乃儿不花命人打开大营将他放进来。朱棣也要随同进去对乃儿不花进行劝降,颖国公赶紧阻止,可朱棣说的话有道理,他假装成张玉身边的将士一起进入元人的大营。张玉一进来,乃儿不花就指责他背信弃义,枉费齐王对他的看重。张玉自称在燕王的麾下效命,不齿与蓝玉为伍。
当张玉说出此行目的时,起初乃儿不花还不相信明军肯给粮食给他们,他要求燕王到自己面前,同自己做个见证,他才会相信燕王所说。闻言,张玉身后的朱棣站出来,亮明身份。最终,乃儿不花乃儿不花带其部下向朱棣请降,而粮食也早就拿进了元人大营。乃儿不花问燕王该如何处置元兵和牧民,朱棣的回答让他欣喜震惊,只要元兵诚心依附,朱棣会请诏将他们编入北平的军队,至于牧民,亦会在北平附近给他们开辟一片草场。
昔日敌对的颖国公和乃儿不花,如今同朝为臣,也真是造化弄人。乃儿不花看向燕王,然后对颖国公说,他有一个好主子。很快,北平捷报六百里加急传回京师,同时带回来的还有乃儿不花的金印兽钮。李善长带头跪下为陛下贺,其他官员随之跪下。当年蓝玉获得又丢掉的金印兽钮,现在又被燕王拿了回来,朱元璋太高兴了,以至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除了赏赐燕王,也没什么可以给他的了。
他们回到北平,与山巅上望北平,乃儿不花说这北平似乎小了一些。朱棣告诉他,徐达在时,把北平拆了一些。说到徐达,乃儿不花称齐王对徐达惺惺相惜,一直想给他留下一坛酒,可惜都没有机会。妙云对朱棣以身犯险,自然是感到生气和担忧的,但生气过后,她还是提醒朱棣说,帮了朱棣大忙的夏原吉现在还被关在按察司的大牢里。朱棣这才想起来,赶紧去牢里告诉他乃儿不花请降的好消息,夏原吉高喊天佑大明。
朱棣这次之所以成功劝降,离不开夏原吉的帮忙。当时乃儿不花所部已无粮食,仅以树皮、羊毛等东西果腹,朱棣承诺兵不血刃打赢这一仗,夏原吉冒险给朱棣放粮,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朱棣能上奏表,请皇上蠲免苏松的钱粮,因为苏松的百姓太苦了。朱棣带夏原吉去见道衍大师,夏原吉认出大师是长洲姚先生。道衍提醒朱棣不要得意忘形,这次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可陛下给他的奖赏也不过才一点,这说明朱棣如此令人意外,陛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古有人负荆请罪,今有蓝玉光膀一步一跪求陛下开恩,李景隆和徐允恭都搞不懂他弄的是哪一出。翰林院里的众多翰林学士吵了起来,为该不该罚不守军规的朱棣而争执。朱允炆与海别感情深厚,钓完鱼后让海别随同自己一起坐马车,朱允炆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同海别讲。道衍告诉朱棣,陛下没有想到一层,那就是朱棣永远是他的儿子。信国公汤和入宫,他是朱元璋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老兄弟了,朱元璋问他其他老兄弟在凤阳是否还干侵占民田的不法事。
第26集剧情介绍:李善长不尊 八位功臣入狱
信国公并无欺瞒,自从勋贵案后,那些老兄弟都归还了侵占的民田,只不过有些农户无法耕种,便总是会把田地卖出,而老兄弟们手里阔绰,他们买田进来,农户便又成了佃户。汤和认为,只要他们不违反法纪,这些事都可以不计较的。至于陛下为难的那件事,倒不如召回燕王殿下,让孩子当着叔叔伯伯们的面说清楚,孩子心里既然委屈,为什么不让他们把话说出来。朱元璋听了进去,吩咐太子叫户部把凤阳府五年来人丁和赋税的底册都报上来,越快越好,另派人去北平诏燕王回京。
李善长让唐胜宗、陆仲亨等人一概来自己府中议事。这些人都担心陛下诏燕王回京是要他重掌锦衣卫,因此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李善长吩咐唐胜宗去杭州,无论如何也要见上汤和。可惜最后没见上,李善长建议这一众淮西权贵告老还乡,他还可以为他们跟陛下争取一些田亩和财产。谁知朱元璋说李善长被他们蒙蔽了双眼,这些年凤阳收上来的赋税越来越多,可凤阳府的田亩和丁口却不升反降,这是因为那些功臣每年都在凤阳低价买田,不仅如此,还要农户当他们的佃户。
朱元璋不愿意给田亩和钱财,李善长很为难,终是在朱元璋说出,天子当与百姓共天下,非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话时,彻底撕破了脸皮。李善长气朱元璋揪着这些事不放,更恨他说要与百姓共天下。他竟在殿上指着朱元璋连骂两次独夫,随后丢下拐杖,拂袖而去。朱元璋已然对这帮曾与他出生入死,如今却面目全非的功臣彻底失望,他决定复锦衣卫纠劾百官之权,收监李善长满门。唐胜宗等人在门外袒胸叩阙,祈求陛下准允他们告老还乡,等来的却是锦衣卫将他们围住。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朱元璋以穷治十年前的胡惟庸逆案为名再兴大狱,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共计八位开国功臣锒铛入狱,牵连无算。大案骤发,朝野震动。还在济南的朱棣,收到父皇速速回京的诏旨。信国公得知诸位老功臣入狱的大事,急忙从杭州又赶回南京。当时朱元璋正在皇宫内锄地,手上出了很久没有的茧子。
朱元璋知道信国公是为求情而来,可作为农民出身的他,深知田地和麦子就是老百姓的命,他已经给过这些功臣太多次机会,这一次他不想再妥协后退了。朱元璋的一番话,让信国公无言以对。还是太子朱标动之以情,认为韩国公他们有错当罚,但罪不至死,还有朱棣上的奏表,让朱元璋有所犹豫,他决定再好好想想。太子去接朱棣,内官呈奏表,他的岳丈吕大人请辞了。朱棣回京,朱元璋又把锦衣卫的差事交给他来办,去狱中看李善长时发现,他把直待咸阳竟属谁的诗句刻在了墙上。
第27集剧情介绍:李善长等人被赐死 吕大人过世
李善长改的诗,分明是在骂朱元璋如同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咒大明会灭亡。朱标让他把这件事情上奏给父皇,因为是瞒不过去的。此事,终于让朱元璋下定决心斩杀这些功臣。昔日兄弟被赐死,他不再顾及任何君臣之礼,直呼朱元璋的名讳,对他破口大骂。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陆聚、赵庸、黄彬等人皆已被阖家斩立决,今日也要轮到李善长了。朱元璋让太子朱标替自己去送送李善长。
李善长在狱中直呼朱元璋的名号,朱标无奈地问他何必要如此,李善长只是表示,道不同,不共戴天。朱标依律赐其自尽,对于驸马李祺和临安公主两人及其孩子,朱标却留了下来。朱元璋没有怪朱标擅做主张,让他们迁往江浦,命人看管,一概供应如同旧例。朱标认为朱棣此次深入大漠,有大功之劳,不可不赏,想让朱元璋下令让燕王、晋王节制沿边士马。朱标还想再求一道旨意,朱元璋知道他想求的是赦免蓝玉的圣旨,也知道朱标这么做是为了朱棣。寺中的朱棣得知此事,气得说明天就去陛辞。
朱棣心中是极委屈的,他孤身一人入漠北,为父皇和大哥肃清漠北,何错之有,虽然他有违节度,可蓝玉不也持重有误战机?他劝降乃儿不花两万兵马,换来的却是让父皇让他回京的诏旨,是回京后对他的不闻不问,他何尝不难过委屈。忍着心中涌动的悲伤情绪,朱棣说完这些话很快就走了。朱元璋无可奈何,他也知道朱棣是时候回北平了,他就是心里有些舍不得,朱标听父皇说这些话,也是满心酸楚。
京中留守司来报,朱棣已经离京而去。已经年老的朱元璋想起当年朱棣刚成亲的时候,那时候他毕竟还在南京,要见上一面总是不难的,如今他又回了北平,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朱元璋是真的很想留这些儿子几天,多再看看他们几眼。朱元璋准允了朱标的提议,准备拟诏,让朱棣和老十二等人节制沿边的将士。蓝玉感谢太子求陛下特赦自己,而太子之所以帮他,因为他是雄英的亲舅公,是常氏的嫡亲娘舅。
吕尚书去世,他留下了遗表,要家人不得请恤。朱元璋下旨命工部治棺椁,赐葬钟山之南。朱标特许吕氏带着朱允炆去吕府吊唁,吕氏让朱允炆对父亲的四位得意门生行礼,她教诲铁铉、黄子澄、齐泰和练子宁四人,望他们今后仍竭诚事军。蓝玉的新差事已经定了下来,以凉国公暂摄中军都督府事。朱高煦带朱高燧跑出去玩,朱高炽还帮他们瞒着,要不是宫人告诉妙云,怕是要被他们三兄弟瞒天过海了。即便妙云护子,她也不得不鞭打朱高煦,好让他记下这次犯下的大错。
听说此事,朱棣赶回燕王府,本要质问她为何对朱高煦如此苛刻,却反被妙云质问为何总是忽略朱高炽,明明他才是燕王府的世子。魏国公府传来消息说吕大人过世了,妙云叮嘱马和谢谢他宫中的那些人,同时让魏国公府以后传消息快些。其余的亲王,也都一一被封塞王,把朱棣等人手中的兵权分得差不多了。夏原吉建议朱棣上奏表为减少俸禄做表率,道衍感慨地说有了这封奏表,陛下和太子一定会对他大加赞赏。
第28集剧情介绍:太子突患恶疾薨逝 汤和掌兵权
老十二按例要回京朝觐,太子说朱棣最近也要回来,如果老十二住得久一些,或许还能和朱棣碰上。老十二弟想想算了,还不如买些礼物让太子帮自己转交,可惜太子说他准备要去山西巡抚,父皇有意要迁都去西安。至于秦王,也怪不得朱元璋,谁让他这些年一直不愿意跟王月悯和离。等太子出京后,朱棣才进京。朱元璋夸朱棣写的奏表不错,他允了他的奏表,等老十七他们就藩,仍延同此例,归朱棣节制,朱元璋叮嘱朱棣到时候要好好教他们打仗。
太子在西安突发恶疾,御医说太子殿下已命在不测。几乎是听到这个消息的刹那间,朱元璋就晕了过去。吕氏遣退哭啼的宫人,自己却悲伤得拂掉桌上的东西。乌兰图雅很快也将太子病危的消息告诉海别,海别感慨好人总是不长命。御医说太子得的是来势汹汹的风疾,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已呈风庳之像。朱棣暂缓归藩,和秦王和晋王匆匆赶进宫,可是这里是后宫,三位亲王不能进入,陛下的口谕传来,让他们各自回府,
黄子澄、齐泰和练子宁三人夜里聚集,分析三位成年亲王入宫一事,他们要提早做打算,如若太子殿下有事,他们必定会力主陛下遵行祖制,让皇长孙朱允炆入主东宫,提前做好三位亲王篡位的应对之策。朱允炆许下噤口忌,求佛祖让父亲痊愈,可是终是回天乏术,宫中多位医者也无能为力了。朱标临死前,堪堪吊着最后一口气,在图上圈了太原、西安和北平三处地方后,溘然长逝。遭此打击的朱元璋也晕了,醒来后传旨让秦、晋燕三王各自回府,并先撤下其护卫幕僚。
朱元璋亲自给儿子擦拭面容,送他最后一程,天降大雪日,汤和入宫,看到的是一夜憔悴了许多的朱元璋。他交给汤和一道谕旨,从今日起,上十二卫、还有五军都督府,下辖在京诸卫,统一由汤和节制。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朱元璋的性命就都交给他了。与朱标感情深厚的吕氏,对于朱标的突然离世,亦悲伤难抑。朱棣以喜净为由,撤掉了自己的护卫幕僚,同时让人去把道衍大师请来,他要为大哥诵经。这几天,他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也不愿意出来。
陛下必然是会派人盯着这几位亲王的,因此他也知道燕王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谁都不见。妙云回京,在马车上听徐增寿说,京中有人在传太子临终前圈下的那三个圈,是说害自己的人是这三位亲王中的一个。今日陛下还放出了三位亲王的护卫幕僚,大概是想看看三位亲王到底和此事有什么瓜葛。至于朱棣,徐增寿老实告诉妙云,这几日朱棣一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谁也不肯见。这也能理解,最疼爱的他的大哥突然去世了,换作是谁,都是一时不太能接受的。
第29集剧情介绍:蓝玉上表 朱棣留京
太子的那三个圈是按照三位亲王的年齿来画的,先是西安,然后到太原,再然后到北平。太子殿下薨逝,与大哥感情深厚的朱棣悲痛不已,哀痛至萎靡不振。燕王妃妙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朱棣能够振作起来,因为他不仅仅是太子殿下最疼爱的弟弟,同时还是自己的丈夫,是高炽他们的爹。妙云转告道衍的话,朱棣现在是关心则乱,这一年朝中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不管朱棣要做什么,总要先保住自己才好。
坊间也有人在说道太子临终前画的三个圈,有人说太子殿下画圈的意思是兄终弟及,要陛下江山传给弟弟。齐泰听到这个流言,急得要去禀告陛下,被黄子澄拉住,又听闻朱棣派了锦衣卫在街上到处抓传播谣言的人,齐泰顿时觉得燕王手段十分高明。陛下召了三位亲王入宫,问他们是谁派人上街抓人。朱棣承认是自己下令的,并说出自己这么做的缘由,朱元璋问他,那太子殿下临终前画的那三个圈究竟该如何解释。
朱棣流着眼泪说,太子的意思乃是让他们三位亲王辅弼陛下,拱卫大明。后来朱元璋拟旨,秦王和晋王归藩,却唯独留下了朱棣,晋王有些不满,秦王与他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因此他提醒晋王说,有些事是勉强不得的。海别收到消息,弟弟伯颜帖木儿已经投效到卓里克图汗麾下了,但她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已经被锦衣卫盯上。吕氏冒险写信差人传给齐泰等人,让他们务必保护皇长孙周全。陛下把燕王留在京师,已经让众人生疑。
齐泰等四人是支持朱允炆成为储君的,开始想方设法联络各方官员,而第一个上奏表的人,他们选定了蓝玉。蓝玉承此情,很快写了奏表上奏,朱元璋一看就知道是有人让他这么做,他一问,蓝玉也没有隐瞒,直言是齐泰。朱元璋提出一点,他可是朱允熥的舅公。蓝玉认为,朱允炆比朱允熥强。蓝玉走后,朱元璋感慨道,蓝玉倒是有长进了。选蓝玉来当第一个上奏表的人,道衍说这招很妙,现在朱棣只需要等待即可。
谭渊来到京师,见过朱棣后,随即去见妙云,禀告海别的确与探马军司南面房有瓜葛。当年凉国公曾向陛下禀明秦王妃是探马军司南面房的掌权者,实则说的是朱棣,因为当年奉旨查案的是朱棣。而他没有将海别涉及探马军司一事禀告给陛下,是因为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是让秦王牵扯进来,免不了会生事。谭渊这番考虑实乃有用,妙云谢过他以后,又叮嘱他切不可将这件事说出去。朱元璋在马皇后的牌位上哭泣,一边是孙子,一边是儿子,他真的不知道立谁好。
铁铉去燕王府上,恳请他上表给陛下,立皇长孙为储。可看到朱棣的反应和回答,铁铉便知道,朱棣也想当太子。铁铉失落地回府,遇上了夏原吉,谁知夏原吉是赞成燕王当储君的。二人意见不一致,为此展开一番争辩。
第30集剧情介绍:允炆被立储君 朱棣争储失败
夏原吉认为应立燕王为储君,一来是因为朱棣有这个能力,二来是因为皇长孙尚且年幼。如果是皇长孙入主东宫当储君,那朱棣以后该如何自处,况且他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铁铉立刻反驳说,皇长孙是宽厚仁慈之人,可这话夏原吉并不认同。第二天上朝,夏原吉带头,请陛下早定国本,众臣附议。朱棣的心机让其他人叹为观止,齐泰和黄子澄认为如此下去,要立燕王为储君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不能看着事态就这么发展下去,于是铁铉、黄子澄、齐泰和练子宁等官员,齐齐跪在殿门前。
朱棣有些生气,没想到铁铉他们如此容不下自己。道衍看得明白,朱棣的弱项就是从未理过政务。铁铉足足跪了一个多月,终于让陛下动摇,让他在东陵与自己见面。铁铉认为,宫中事务半出东宫,重开科举之后,朝中新晋官员,也大多都是先太子一手拔擢。陛下并未被说服,铁铉继续说,如若立皇长孙为皇太孙,那诸王以皇叔之尊,足以自保,若立新长君,那朱元璋百年之后,先太子诸子是否还有命在,不得而知。正是这番话,终于让朱元璋下定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陛下遣使去告诉朱棣,朱棣便明白自己这回输了,他吩咐下人去告诉妙云,收拾行李准备回北平。大朝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棣悻悻回到北平,经此一遭,他明白自己已经危如累卵。他率三千燕军卫,亲临前敌,在战场上发泄怒火,端掉了元人的多处营地,可也战死了三百多燕军精卫,在张玉的劝诫之下,朱棣这才打算班师。听闻朱棣每战都亲临对敌,妙云也不如何是好了,道衍知道朱棣郁结于心,看不透自己的心结,道衍还是说要等,等到陛下看清楚他自己到底心疼谁。
张武回京送捷报,陛下问朱棣有没有受伤,张武不擅撒谎,陛下让他说实话。张武只好如实禀告,听闻儿子受伤较为严重,朱元璋心疼极了。汤和交卸了京师兵权,向陛下请辞回凤阳,朱元璋愣怔片刻,眼中含泪,到底还是同意让他回凤阳种田去了。看着汤和离去的背影,朱元璋心中感到酸楚难过。他何尝不想卸下这大明江山的重任,回老家凤阳,但他不能。汤和卸任后,朱元璋让傅友德接任,而李景隆则接替徐允恭当太子太傅。
蓝玉对李景隆和傅友德坐上了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而大怒,在他看来,李景隆他们根本不配与自己平起平坐。徐允恭现已是魏国公,陛下传口谕,让他扈从皇太孙巡抚沿边。皇太孙也有话让宫人转告徐允恭,所谓的国师国傅皆是名分而已,即便没有这些名分,徐允恭也一样是大明的肱股之臣。徐增寿注意到徐允恭看着那副盔甲,遂叮嘱妹妹妙锦以后给大姐写信小心些。
徐增寿还说,大哥素来与姐夫不合,况且北平的大将军又都是父亲曾经的部下,大哥也曾在北平军中待过,免不了他会有些别的想法。太子之所以让大哥扈从巡抚沿边,目的一定没这么简单。
第31集剧情介绍:妙云携子回京 蓝玉被锦衣卫抓
明日皇太孙殿下即将到达北平,燕王表示自己跟唐大人一起郊迎皇太孙。马车上,朱允炆向朱棣行家礼,他尚且年幼,以后要多仰仗父亲生前最看重的这位四叔了。朱棣亦跪下表态,朱允炆的神色却似乎有些得意。诸军在陈亨的带领下,在皇太孙殿下的面前操演。朱允炆不解为何要隔一人放枪,陈亨详细地给他解释,如此则枪不绝声,对无坚阵。此阵是燕王所创,一开始叫燕王枪阵,后来朱棣觉得不妥,便改成了神机枪阵。
朱允炆十分满意,赏赐队长,队长看了一眼朱棣,直到朱棣说这是皇太孙赏他的,理应拿,队长这才接下。不过此举让朱允炆心里有些不痛快,坐在离开北平的马车上,朱允炆一点笑容都没有。总算是送走这位皇太孙殿下,朱棣回去发现桌上放着齐泰的奏表誊本,他在奏表中说燕王威仪过甚。妙云不知用什么法子拿到了这个誊本,她只希望朱棣明白,他手中的权利越大,对皇太孙的威胁就越高,朝廷中如齐泰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果不其然,朱允炆回到南京,和朱元璋禀告,北平沿边军卫只知道朱棣,而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朱元璋便下令,让燕王妃带着三个儿子回南京,美其名曰想孙子了。吕氏本为江都郡主选了长兴侯世子耿璿为夫君,蓝玉插手吕氏女儿的婚事认为此婚事不可,引得吕氏大发雷霆。朱棣把自己关在房里,朱能赶紧请来了道衍,对其进行劝说。道衍告诉他,陛下之所以把燕王妃和三个孩子叫回南京,是在保全朱棣,不然他手中的兵权早就被收回。至于邸报上说要其余亲王就藩,兵权分掌一事,道衍仍是表示陛下现在还是想在朱棣和皇太孙之间得到两全。
很快,妙云带着三个儿子进宫见陛下,陛下让朱高炽跟着几位叔叔和年长的世子一起去校阅诸军,朱高煦斗胆请求一起去,但朱元璋没有答应。妙云去见海别,帮乃儿不花带了一些东西给她,海别亦告诉他一个消息作为回报,那就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现在在调查蓝玉。黄子澄和齐泰去找蒋瓛,他们打探调查蓝玉一事,话不过三句半,蒋瓛就掀翻桌子后拂袖而去。蓝玉抓了锦衣卫的几个人,蒋瓛让人备马,准备进宫。
陛下让蒋瓛接着查蓝玉的事,同时管好嘴,不要什么事都往自己的儿子身上扯。朱高炽随着几位世子校阅诸军,却迟迟没有回来。谭渊所调查蓝玉之事,揪出来的秘密关系重大,蒋瓛头大如牛,被迫进宫向陛下禀告。后来朱高炽回来了,陛下问其缘由,朱高炽表示自己是等将士们用了早饭之后才开始阅兵,因此耽搁了一些时辰。这一点,朱元璋说他做得好。就在此时,蒋瓛求见。朱元璋让朱高炽先回府,过几天进宫再陪自己说话。
锦衣卫查到了蓝玉的诸多不法事,朱元璋也发觉不对劲,这个案子才办了十来天,就查到了这么多。朱元璋驱散所有人,最终下令让锦衣卫抓了蓝玉,吕氏得知黄子澄和齐泰去了文华殿见朱允炆。事已至此,朱允炆是不容许事态继续这么发展下去,他也愿意相信这两位肱股之臣。
第32集剧情介绍:蓝玉案落帷幕 燕王兵进漠北
朱允炆让齐泰和黄子澄以后要做什么事知会自己一声,哪怕是母妃那边的吩咐,也要告诉自己。同时,他命人去告诉蓝玉,若想脱身,只能攀咬,把这件事闹大,闹大到连陛下也不敢轻举妄动。蓝玉身体力行,立刻开始攀咬主审官詹徽,污蔑他在都察院口腹蜜剑,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更是自己的党羽。詹徽担心一旁的齐泰会听信蓝玉的话,一再阻止无果,最终承认与蓝玉有牵连,结果被齐泰命人剥去官服,下狱听勘。
齐泰又从蓝玉口中确认其与曹震、詹徽都有关联,此案涉及朝中官员甚多,齐泰不敢擅专,遂禀明陛下。朱元璋让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对一干人等全数一体缉拿。道衍看得明白,他告诉朱棣,陛下之所以捉拿十三位侯爵等人,是为了敲打这些功勋权贵,毕竟皇太孙尚且年幼。至于给蓝玉出主意的这人,摆明了是要让蓝玉这个莽夫死无葬身之地。朱允炆去求朱元璋饶了蓝玉,连额头都磕青了,可这却更加让朱元璋下定决心要杀蓝玉。
洪武二十六年,一代名将凉国公蓝玉以谋逆罪下锦衣卫狱,朱元璋遂借此再兴大狱涉案官员,计十三位侯爵、两位伯爵及吏部尚书,朝中功臣宿将牵连殆尽,是为明初之蓝玉案。此大案后,朱元璋下令裁撤锦衣卫,焚其刑具,锦衣卫千户以上者,前往晋王军中效力。远在北平的朱棣,始终在想该怎样才能让父皇允许妙云带三位儿子回来。诸位世子协同皇太孙一起批阅奏章,可燕世子对其中一份错字甚多的奏章并未打回去。
朱元璋问其原因,这才知道这份奏章是一位武将转文官的官员所写,本来大字不识一个,但如若和文官一起比,倒有失公允。朱元璋倒也没再说什么,让朱高炽陪自己出去走走,答应让他和妙云尽快回去和朱棣团聚。洮州叛乱,朱元璋命秦王带兵前往洮州平叛。妙云听朱高炽说陛下准允他们回北平,她却毫无喜色,在她看来,这绝非是一个好消息。秦王平叛前上表,不求赏赐,只希望父皇能放过王月悯。
谁知天公不作美,秦王平叛时染上了瘴疫,命不久矣。他撒手人寰前,把王月悯托付给另一个王妃,但王月悯没有苟活,在秦王朱樉的灵柩前举刀自杀。朱元璋追封朱樉为愍王,许王月悯与秦愍王合葬。朱元璋将妙云叫进宫,叮嘱了她几句话,让她带几个太医回去,给燕王将养,而微胖的朱高炽,也要调养。
公元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令朱棣兵进塞北,发动了洪武年间,明廷对漠北北元势力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场厮杀,终将这持续了十几年的明廷和北元之间的战争,画上了句号。朱元璋收到加急捷报时并无意外,直接让人归档了。不久后,朱高炽的妻子诞下一子。
第33集剧情介绍:朱元璋薨逝 朱棣不能回京
朱高炽媳妇儿生孩子,他在外焦急不已,而在大堂等候的妙云和朱棣也很担心。好在没什么大问题,朱高炽喜得贵子,他请父亲朱棣赐名,朱棣因此想起了当年的回忆,父皇当年早就帮他把孩子的名字起到了二十代以后。朱棣于是说这孩子叫朱瞻基,他是瞻字辈的第一个孩子。京师,喝过药的朱元璋让朱允炆陪自己出去走走,过几年他想让朱瞻基和晋王府的美圭回京师和朱允炆的孩子文奎一起读书,至于这师傅的人选,朱允炆说自己想征辟方孝孺入朝,为翰林侍讲。
选方孝孺的理由充分,朱元璋没有反对的理由。朱允炆以朱元璋想朱棣为由,建议他把朱棣叫回京师住上几日,但这件事朱元璋并没有同意。道衍看过陛下的脉案,他表情凝重地告诉朱棣,陛下可能扛不过今年了。朱棣于是想上表入朝觐见,可道衍说不可,一旦他这时回到京师,恐怕以后不能再看到北平的丽正门了。妙云提醒朱棣,他这回要去见的是他自己的亲哥哥晋王,而不是另一位亲王殿下。晋王躺卧在床,脸色苍白,显然是已经病重多日。
当初分布到晋王手下的谭渊等二十几名锦衣卫,在兵部均已报了身亡,晋王再度把这些人交给朱棣,日后朱棣会用得着。而朱标当年画的三个圈,他现在也终于明白了,大哥当时的意思是以后大明就靠他们兄弟撑着了。晋王拿出两年前妙云写给自己的信给朱棣看,夸赞妙云谨慎,怕自己不相信,在信中对朱棣只字未提。晋王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把济熺和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托付给了朱棣。朱允炆得到晋王和燕王在漠北私相会晤的消息,他把这件事禀告给朱元璋。
齐泰和黄子澄建议对申饬燕王,严加惩罚,把燕王及其家眷调回京师居住,令燕世子继承其爵位。朱元璋思虑片刻,终是下旨拟诏,可这时宫人匆匆进来称晋世子进宫报丧,也就意味着晋王已经薨逝。朱元璋再次痛失一子,颤抖着声音让宫人把刚才拟好的旨烧掉,而后晕倒在地。据太医诊治,朱元璋所剩时日无多,他下旨让朱允炆暂摄国政。朱允炆立刻吩咐下去,将京中事务安排就绪。临终之前,朱元璋吩咐丧葬仪物,一以俭素,天下臣民,无妨嫁娶,放海别回漠北,不要为难各位亲王。
朱元璋对朱允炆连说了好几声不要为难他的叔叔们,他最后的遗憾就是,没能再见儿子一面。公元1398年,朱元璋薨逝,享年七十一岁。朱允炆即位,年号为建文,是为建文皇帝。妙锦得知朱允炆让大哥徐允恭奉旨去拦截燕王,觉得此举实在是计谋深。另一边,燕王带着几个儿子回京奔丧途中,遭到徐允恭的拦截,他带来朱允炆的旨意,让燕王原路返回,但可让燕世子和其余两位郡王殿下代替燕王回京吊孝。
第34集剧情介绍:接连削藩湘王自焚 朱棣装疯卖傻
朱允炆这个做法,让朱棣感到气愤,却又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叮嘱三个儿子替自己入京吊孝,可他的话里分明不同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允炆这是想以燕王的三个儿子为质,约束燕王的行为。燕王同道衍大师谈话,近日朱允炆已经让黄子澄和齐泰同参国事,虽然没有明说要设立丞相,可朱棣认为他这是巧立名目,改弦更张,可父皇薨逝不过一个月,朱允炆就敢这么做。另,朱允炆的年号已经定下,名为建文。开国皇帝为武帝,继者为文,这本无可厚非,可朱棣是个武人。
道衍差人抄了先帝的遗诏,根据遗诏上所说,现在朱棣能节制安排的兵马,恐怕只有护卫王府的三卫兵马了。朱棣才刚刚失去父皇,根本无暇看遗诏,更不知道还有这回事。道衍不得不提醒他,新帝登基要推行新政,首先要集中事权,那么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像朱棣这些德高望重的宗王。看到朱棣身陷悲痛,道衍一时情急,对他没有了该有的礼节,这倒是让朱棣清醒。很快,建文帝朱允炆叫来大臣商讨该如何削藩,该什么时候削藩。徐允恭想说服他不削藩,可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允炆打断了。
燕世子及其两个郡王都在京师,朱允炆不怕朱棣,因此先从五叔周王下手,他把这个棘手的差事交给了李景隆。周王被抓后,朱棣写了一封奏表,不偏不倚,道衍大师说这封奏表极好,日后朝廷如果继续削藩,只能先削那些时有不法的宗王,如果要对朱棣削藩,那天下都可看到朱棣的冤屈了。马和进来禀告朱棣,他在花园外看到了葛长史,朱棣略微一想,便让马和把这封奏表交给葛长史,然后让葛长史将奏表带回京师。听完朱棣的奏表,铁铉脸色凝重,夏原吉亦看透了,燕王此后必不会自安的。
不久之后,建文帝连削四王。道衍再次提醒朱棣,这四位亲王曾有不法事,因此从建文帝的角度来看,他做得没错。接下来,朱允炆要动的是湘王朱柏,盛庸负责此事。可当他赶到湘王府,却看到府上火光一片,湘王朱柏携其王妃,自焚而死。朱允炆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方孝孺还让他继续议湘王的罪,毕竟朝廷的体面要紧。朱允炆自小与湘王朱柏一起长大,不可谓没有感情,因此湘王死了,他亦非常痛苦,可这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朱棣听到此噩耗,又看到朝廷给湘王恶谥,竟悲至吐血,不久后生病发疯。铁铉有本启奏,为湘王和燕王鸣不平,夏原吉等官员跟着附议。下朝后,朱允炆立刻下旨将铁铉和盛庸贬离朝廷。王府养起了鹅,对外理由充分,实则是借鹅叫声掩盖地下密室的打铁声。朝廷张昺张大人来看朱棣,实际上是试探其是否真的装疯卖傻。燕王妃则将朱棣的脉案和几位郎中的住处都告诉这几位大人,并让他们代呈朝廷,望陛下准允朱棣的三个儿子回来看看他们的父亲。
第35集剧情介绍:朱棣起兵造反 靖难之役爆发
山东是北平南下的必经之地,所以铁铉选择在山东任职。夏原吉听懂了铁铉的意思,他说朝廷怕是用不到铁铉了,因为陛下近日在大量调拨军资,他已经先下手为强了。朱允炆已经准允燕世子携其兄弟回北平,他还故作关心状叮嘱他们回去好好照顾朱棣。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偷了徐允恭的马,抛兄弃弟独自回了北平。不久后,海别和乌兰图雅也离开了京师,身后是依依不舍的朱允炆。妙锦和徐增寿送燕世子等人上马,目送他们离开。
斥候传回消息给北平,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耿瓛,是长兴侯的三子,率步骑三万,已进驻山海关。朱棣看得清清楚楚,长兴侯的长子娶了朱允炆的亲姐姐,所以在朱允炆的眼中,这才是自己人,朝廷围在北平外的军力已有九万余众。本以为朱棣手里还有燕山三卫的一万六千兵马,但张武进来告诉他,都司那边刚得到消息,朝廷已下令调燕山三卫赴开平统归宋忠节制,另调两卫边军接管北平城防。不仅如此,陈亨也转任大宁行都司都指挥使。
朱棣得知朱高煦回来的消息,便询问朱高炽和朱高燧是否回来。对于抛兄弃弟,单独回北平的朱高煦,妙云恨铁不成钢,生气地鞭打他,后被朱棣阻止。随后,朱高炽和朱高燧也回来了,令人意外的是,随同他们回来的还有海别。海别同朱棣说了一些话,都是关于先帝临终前所说的话,朱棣相信她所说的是真的,他也有信心能守好北平。朱允炆下令,捉拿道衍及其燕王府一干不法官员,张大人和谢大人随同军队一起前行。
朱棣以天子之叔,却不能保旦夕之命,被逼到如此地步,还有什么不可为,朱棣欲策反张谢,可两人不愿意,最后被朱棣斩首。其余的军士,忌惮朱棣,结果追随了他。文人不识趣,这些武人倒更识相一些。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八百亲卫在北平起事,北平守军倒戈相从,靖难之役爆发。朱棣起兵,事出有因,因此追随他的军士众多,他的理由亦非常充分。朱允炆十分生气,方孝孺却贺他,声称燕王朱棣已经自绝于先帝和天下,陛下可无忧矣。
宋忠骗手底下的燕山三卫说朱棣已经杀害了他们的家人,因此起兵后,燕山三卫无人来投。朱棣胜券在握,根本不担心。次日,燕山三卫的诸多家人眷属随同朱棣一起前去,呼喊燕山三卫开城门投降。刹那间,宋忠就被杀了,燕山三卫倒向朱棣。朱允炆宣曹国公李景隆觐见,李景隆却建议陛下召魏国公徐允恭入宫觐见。徐允恭提到了宁王朵颜三卫,同时表示自己愿意为陛下分忧,前往宁王处接管宁王兵马,可朱允炆仍然防着他,所以没答应。
朱允炆在朝上下旨后,提醒长兴侯勿让自己担上杀叔之名,皇太后吕氏为此不满,觉得儿子这是妇人之仁,朱允炆不以为意。而朱棣听闻此事,嘲讽自己竟然不知道还有如此孝顺的侄儿,宁王朱权分给陈亨的兵马不多,朵颜三卫亦不在其列,理由是附近有元人骑兵出没,不可派出去太多军卫。朝廷的二十万兵马在真定和松亭关止步不前,朱权也敢首鼠两端,朱允炆不免担心,届时会有别的藩王对朝廷生出轻视之心。
第36集剧情介绍:老将军顾成倒戈 耿炳文被撤职
如果诸藩合流,朱允炆自知这个皇帝便无法自处了,所以这一仗无论如何都要打,他拟谕旨给长兴侯,令他务必持重用兵。朱棣手法诡谲,在对付雄县和莫州时,不费一兵一卒,便把这两处兵马全部端了。张武和张玉的儿子张辅在此战中,功不可没。长兴侯耿炳文得知此事,大发雷霆,他下令将这些失责的将领拉下去等候朝廷发落。此战,长兴侯已然尽失先机,他下令让顾成率军回师真定,三日后在城外合营。
朱棣允许耿炳文和顾成两部军马合营,张玉不解。朱棣解释说,耿炳文素来用兵谨慎,他若是守真定,他肯定会在城外下寨,到时候哪些兵该进城,哪些兵留在城外,则是一个学问。朱棣之所以无视他们合营,是想让耿炳文觉得他见好就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耿炳文就敢把全部大军都留在真定城外。耿炳文所部本就是各地抽调军马,不相统属,朱棣利用这一点,适时出兵,此战可定。
长兴侯刚下达好命令,就听到外边一阵喧哗,有人偷袭大营,眼见场面难以控制,在属下掩护下,耿炳文跑掉了,可老将军顾成被抓。朱棣并未为难他,相反,对他尊敬有加,命人赶紧给他松绑,送下去休息。耿炳文打算死守真定,朱棣了解他守城的功夫颇深,当机立断班师回营,不再耗时在真定城。朱棣明白,此后朝廷必举全力兴战,而燕军军士加起来也才十万,打是打不过的,朱棣下令让张玉统率大军返回北平,同时带回顾成,叮嘱燕王妃好生照顾顾老将军。
看到燕王妃对自己礼遇有加,顾成终于动摇,倒向了燕王这一边。朝廷这边,方孝孺建议对逆徒严加惩治,治顾成之罪。很快,朱允炆在朝上下旨,捕拿顾成等人,旨到之日,就地斩杀。至于长兴侯耿炳文,等选定另外大将军后,回京听勘。朱棣带了张玉之子张辅去见陈亨老将军,陈亨不便出行,让郑亨代替自己与朱棣见面。郑亨告诉朱棣,顾成老先生的四子皆被陛下斩首,而陈亨已经决定誓死追随燕王。
郑亨代为转告朱棣,陈亨说此时不宜去找宁王,自兴兵以来,宁王持观望态度,若朱棣贸然找上门去,宁王可能会对他不利。但大宁是一定要去的,只是不是现在,等朝廷大兵来袭之日,就是朱棣进军宁王大军之时。道衍建议朱棣让妙云写封信给徐允恭,朱棣知道妙云会为难,却不知她早就写好了信,只希望朱棣到时候留徐允恭一命。朱棣问她为何确信自己会赢,妙云信誓旦旦地说,自父皇和先太子之后,便无人再是朱棣的对手了。
妙云的离间计生效,妙锦也不着痕迹地将特地剪开的信给了宫里太监,朱允炆于是看到了妙云写给徐允恭的信,齐泰谏言,不可派魏国公去讨伐燕王。而这个大将军的人选,自然落到了李景隆的头上。李景隆将大军停在了河间府,徐允恭立刻进宫,向朱允炆提进军建议。他所提议的用兵法,听起来不错,终是说服了朱允炆,朱允炆立即下旨传给河间府的李景隆,让他即刻出发前往北平。
第37集剧情介绍:妙云高炽守北平 燕王兵进大宁
李景隆没有接受朱允炆的旨意,称不敢以一己之功,而置二十万大军于险地,如果朱允炆不允,那他只能卸任挂印回京。对此,黄子澄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朱允炆也只好任由李景隆这么做。在这个节骨眼,朱棣决定让张玉去找宁王,让他相信自己已经陷入绝境,再分不出一兵一卫。道衍大师匆匆进来,李景隆虽然不如赵括,但他手里面实实在在有着五十万兵马。燕军以一当十,克之困难重重。而朱棣已经决定去寻求外援,他会留两万兵马在北平,望道衍大师帮助朱高炽和妙云守住北平。
朱棣即将离开北平,临行拥抱了妙云,此生能娶到她,是朱棣的福气。他转身叮嘱了朱高炽几句后,撤走卢沟桥的守兵,寻求外援去了,让朱高炽务必守住北平等待自己归来。李景隆亦很快得知,立刻下令全军拔营,兵进北平。朱高炽带着儿子朱瞻基一起守城,此举虽危险,却能让众多守城将士死心塌地地守好北平城。妙云担心李景隆知道燕军主力不在北平,必然倾尽全力来攻打北平。此时李景隆虽然不确定朱棣是否在北平城内,但他知道,朱棣绝对不会一昧地守在城内任人攻打,当年他对徐达说的计策,李景隆仍还记得。
明军攻城三日,探子回来报说未见到朱棣,以及张玉和朱能等人,李景隆立刻分析,朱棣极有可能去了大宁。他传令陈晖,让骑营广派斥候,带上烟花为记号,根据燕军骑兵人数放烟花数,同时着人上奏,让陛下下旨,尽快让魏国公前往大宁接管兵权。宁王和属下探讨朝廷派遣五十万大军征讨燕藩,可燕王手里的兵马才有多少,朝廷真的只是为了一个燕藩吗。宁王没有反志,但也不愿像几个哥哥一样被人鱼肉。另一边,朱允炆听从了齐泰的建议,还是没同意让徐允恭去接管大宁兵权。朱允炆升了陈亨的职,可他没想到,陈亨早就投靠了朱棣,他还给李景隆传了假消息说朱棣没来松亭关。李景隆不得不下令,让大军在十日内攻下北平。
朱棣亲统大军来到了大宁,大宁内部,原本隶属燕王手下的将士议论纷纷,陛下专宠左班,对武将苛刻,众官员已经对朝廷失望,心已经向朱棣那边倾斜。就在此时,朱棣走了进来,朵颜三卫的印信接踵而至,他坐拥朵颜三卫人马及以前的部下,杀进了宁王府,宁王朱权投降。明军的猛烈攻击,攻入了彰义门,妙云穿上铠甲,带城中将士家眷和府内内侍上城,齐力抵御入城门的敌军。朱高煦十分沮丧,母妃连内侍都拉来一起守城了,他觉得北平城守不下去,提议朱高炽带着他们一起,趁着夜色逃离北平。
虽然朱高炽身体羸弱,可志气却不输一分,即便最后的结果是战死,他也绝不会弃城而逃。夜里起风后,妙云立刻下令备水浇城,次日,李景隆看到不远处的北平城,俨然已成了一座冰城。斥候发烟花示警,李景隆如坠冰窖,看来燕王朱棣要带援军回北平支援了。肃清周围的斥候之后,朱棣下令全军固守营地,有擅敢出战者斩。李景隆对于朱棣的这个用兵法,却不甚上心。
第38集剧情介绍:南军屡战屡败 燕军攻打济南
铁铉奉旨押运粮草,已至大军大营,李景隆亲自去迎接。他撤走营中其他护卫,单独与铁铉说话,铁铉看得出来他心中不安。李景隆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部说出,朝廷的兵马多少年没打过仗了,而燕山卫是久经沙场,这一仗实在没有胜算。况且他从小和朱棣一起长大,感情非同小可,可现在对外却只能一口一个燕庶人地称呼朱棣。他完全可以撤军,但朝廷要这个脸面,可能他前脚刚走,朝廷后脚又派一个大将军过来,既然此战避无可避,那还是让他来统率大军对阵燕军罢了。
白河冰冻之日,就是燕军大军来袭之时。白河冰冻之后,南军和燕军打了起来,李景隆适时下令鸣金收兵。今日的李景隆,用兵之法已然成熟,非吴下阿蒙,朱棣叮嘱张玉的儿子文弼,在战场上不可有妇人之仁,只有活下来的人才能论对错。朱棣犹豫要不要和南军决一死战,毕竟南军现在已成哀兵,即便是困兽之斗,也免不了燕军大量伤亡,朱棣不想折损这么多的士兵。张玉知道他这么想的用意,可他却反对这么做,若纵南军南归,伤了士气不说,给了南军歇气重振旗鼓,才是最可怕的。
张玉所说不无道理,朱棣最终决定明天与李景隆决一死战。朱高熙来到营中,告知朱棣关于北平守城的情况,谈及大哥朱高炽带着侄儿朱瞻基誓死守城,城中军民死伤七七八八,朱高煦本想让朱高炽带着侄儿先逃出北平,但是最后朱高炽却让朱高煦带着母亲和弟弟离开,朱棣万般感慨自己有朱高炽这样的好儿子,朱高熙也眼含热泪地说他有一个好大哥。翌日,马和叫了朱棣好几次,他才施施然地起来,对即将要到来的大战,似乎没有丝毫的紧张。第一日大战后,死伤众多,马和声称自己有破敌之术,朱棣便把他叫进去。马和学过航海之术,与此时的兵法用处有相似之处。在马和的建议下,朱棣下令在冰天雪地的夜里,趁夜袭营。
马和的计策果然有效,南军内部暴乱,互相残杀,李景隆声嘶力竭地让他们各自回营,却一点用都没有,他自己还被射中一箭。北平那边正在打仗,朝廷这边却建议尽快举行乡试和殿试。北平学子想偷偷出城去赶考,被守军误成是探子,朱棣帮这些读书人解围,并且极力支持他们去参加考试。城门上的道衍看到朱棣的做法,不禁感慨朱棣英武。在这个节骨眼上,黄子澄和齐泰举行考试的这个做法不可谓不妙。可朱棣认为,等他胜利后,是绝对不会用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的。
杨子荣是夏原吉的学生,在此时考试中高中,成为翰林编修。杨子荣去见夏原吉,告诉他朝廷在白沟河打败,曹国公已率残部退往济南。朝廷发兵征讨,屡战屡败,伤亡近十万,步骑九万之众投降燕军,朱允炆怒了,黄子澄等人现在也不敢再瞎出主意,纷纷扣头不敢言语。此战后,燕军必然会挥师南下进攻济南,朱允炆下令让李景隆收拢溃兵,死守济南。朱棣也已经决定,进攻济南。李景隆什么都不顾了,竟然从南门逃走,只留下铁铉和盛庸守城。
第39集剧情介绍:铁铉诈降 张玉战死
张辅将朱棣给铁铉的信置于箭簇上,射向城门给铁铉,铁铉打开一看,是劝降的书信,铁铉没有答应,并且还给朱棣的是一篇文章,说他是欺世盗名的小人。朱棣下令十日后拿下济南,可盛庸毕竟不是泛泛之辈,这一打竟然打了一个月,燕军仍然没有把济南拿下来。此时的朱棣,没有听从下属提议,执拗地继续攻打济南。道衍托陈亨老将军前往济南时转告朱棣,若济南此战不利,则当断立断,不要图一城一池之得失。
后来铁铉忽然差人送来信件,称他早就有了投诚之心,只是盛庸看得太严。他已经拿下南门,望朱棣能在卯时率精骑从南门入济南。朱能和张玉均觉得此事太过蹊跷,朱棣不宜轻信,可是朱棣认为铁铉是一个正人君子,不会干这种诈降投诚的事情。但他不知道,铁铉和盛庸早就在南门埋下重兵,就等朱棣入瓮了。铁铉到底还良性未泯,没想要朱棣的命,再三叮嘱士兵留活人,而盛庸担心有万一,因此早已准备充分。
卯时,朱棣骑着马慢慢靠近城门,张辅眼尖地看到城门闸口有异动,他立刻出声提醒,城门闸口落下来,斩断朱棣战马的脖颈,朱棣从马上摔下来,好在没有大碍。张玉护着朱棣回到大军中,朱棣回头看了一眼,眼中满是被欺骗的愤怒情绪。他下令用火炮炮轰济南城门,可铁铉竟然在城门上挂出朱家的牌位,朱能无奈地将此事告诉朱棣,朱棣更是火冒三丈。道衍决定要去接应朱棣,他觉得朱棣在济南已经有些意气用事了。
平安率军突袭燕军粮道,陈亨老将军受重伤,死伤人数众多,粮食尽数被毁。张玉和朱能都请朱棣班师,朱棣只得答应。燕军退兵后,铁铉和盛庸喜出望外,这个消息传回朝廷,朱允炆大喜,晋铁铉为兵部尚书,盛庸为平燕将军,不日即将挺军北平。盛庸很快率军出了济南,决定要在东昌与朱棣的燕军野战。双方数万兵马对阵,朱棣向来都是冲在最前面,盛庸想派人擒杀朱棣,但他和将士穿的都一样,根本分不清。
铁铉此时心狠手辣起来,竟下令将两队人马全数斩杀,他们藏身之处被发现,燕军射之以弓箭,铁铉中了一箭,盛庸护着他落荒而逃。此时,朱棣已经受伤,南军也已将他们团团围起,张玉和张辅拼死护着朱棣,让朱能等人带朱棣离开。张玉最后被南军围住,盛庸劝他投降,张玉拒绝,终壮烈赴死,张辅被俘。朱棣咬着牙让朱高煦和谭渊带着三千精骑去突袭南军的粮道,突袭成功,南军只剩下一月的余粮。
朱棣让朱能去传话,他愿意用俘获的南军千户等百余人,换张玉全尸和活着的张辅等一众燕军将士,铁铉表示兹事体大,要与盛庸一同商量。盛庸正在帮张玉整理遗容,他告诉铁铉,这一战虽然是重创了燕军,但他们也是损兵折将。
第40集剧情介绍:燕军挺军入南京 朱允炆不知所踪
盛庸明白,就算粮道没有被袭,南军也无力再战了。他答应换俘,并送回张玉尸体,以及燕军部分仍活着的士兵,其中就有张辅。兵败东昌,朱棣前所未有地情绪低落,朱能跟随了他近二十年,从未见过他这副模样。朱棣不吃不喝,妙云过来开导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王保保是天下奇男子,照样输掉沈儿裕一战。如今朝廷兵马一路截杀,可朱棣仍能全师而还,朝廷已经奈何不了他了,这不是失败,已经是胜利了。朱棣被她的话说动,终于看开了。近日妙云也颇为劳累,总是犯晕,但她不想让朱棣因此分心,所以并未告诉他关于自己的病情。朱允炆在朝堂上高兴异常,打了这么久,终于打赢了朱棣一次,他毫无君王风度,当着众臣的面跑出大殿。
朱棣亦知,这一路走来,打了三年,燕军虽屡战屡胜,可从未动过朝廷的根本,朱棣已不能再等,这一回,是生是死,全看这最后一战,他要率军直取南京。这一回朱棣若是能入南京奉天殿,或许不会容得下黄子澄和齐泰等人,但道衍还是斗胆请他留方孝孺一命,方孝孺乃天下读书人的楷模,若杀了则令天下读书人失望。朱棣答应到时候会给方孝孺一条生路,他走或者留,全看他自己的选择。朱棣率军自馆陶入山东之后,烧掉了过来的桥,意味着他们已无后路。
不远处就是曲阜,孔孟圣人之地,朱棣下令不可叨扰。此后,燕军避济南,绕东昌,一路上避实就虚,齐泰在朝上禀告,认为燕军此次是想奔京师而来。此时都督平安已和总兵何福,眼下正与燕军在睢水对峙。齐泰斗胆建议,以魏国公为将,率军北上,驰援平安与何福。徐允恭终于能重张帅印,可他的作战法与何福不一致,两人发生争吵,只能请陛下圣裁。巧的是,燕军进军信号与南军突围信号相同,都是三声号响,所以燕军进攻时,南军误以为是突围的信号,全军大乱,自相践踏,最终全军覆没。
朱允炆呆若木鸡,以为自己已山穷水尽,齐泰却说还有长江,他已经让盛庸尽收长江之船只,朱棣铁定无法渡河,可他们没想到有人给朱棣送了船只,朱棣率军渡江而来。黄子澄和齐泰都建议朱允炆暂避祸,暂退守湖湘,方孝孺的建议与他们截然相反,竟妄图募兵来守南京。朱允炆没有逃,下令让黄子澄和齐泰出京募兵。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没着急攻城,同时也是留给他们一个是走是留的机会。
南京城里,已经有不少千户和百户的手下士兵落荒而逃,徐允恭大怒,身边的近侍斗胆直言,南京怕是守不住了。谷王朱橞说服李景隆投降,为朱棣打开了南京城的大门。徐允恭已经决定要和朱棣结怨到底,带着京中留守司的一些将士和文官做困兽之斗。大理寺丞邹瑾和几位文官说徐增寿通燕,将他押进宫,崩溃发疯的朱允炆将徐增寿杀死于殿上。燕王朱棣进南京,吩咐朱能带人去接管各个衙门,进入宫殿后,朱棣对着一具盖着白布的尸体演戏大哭,让旁人都以为这具尸体是朱允炆的。
第41集剧情介绍:奸党壬午殉难 朱棣即位年号永乐
李景隆主张让朱棣即登上位,朱棣自然不能让他人坐实自己反叛罪名,所以一开始并没答应。朱棣下令捉拿黄子澄和齐泰等奸臣,有举报缉拿者赏,有包庇者,与奸党同罪。马和按照朱棣的要求,秘密挑选十二位中官和一百一十三位锦衣卫,三日后即可上路。朱棣说,无论朱允炆是生是死,他都不想再看见他了。
这次朝廷败了,归顺官员有二十三人,弃官而逃者有四百六十人,朱棣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让朱能三日后请夏原吉过来。朱棣给夏原吉看了前元疆域图,他有重新经营北线、改土归流的想法,夏原吉直言,朝廷打仗花费甚多,已经无力再兴战。朱棣了解他的为人,也知道他会跟自己翻账本,所以他早就想好,让夏原吉去江南治理水患,并且和他约法三章,在诸业兴旺、百姓安康之前,他绝对不兴大兵。
夏原吉十分佩服朱棣,决定为他效力,还趁机劝谏他欲成大事,首在人和。翌日,朱棣命人带方孝孺进宫为自己草拟登基的诏书,可方孝孺不识抬举,写下燕王篡逆四个后吐血,朱棣让人把他带下去。当看到旨上所写之字,他十分恼怒,下令明日对齐泰等人及其家眷,明正典刑。公元1402年,明洪武三十五年六月,燕军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作为胜利者的朱棣,以穷治奸党为名迭兴大狱,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等建文朝大臣,为朱棣所杀,殉难者众,情形惨烈,当为壬午年,史称“壬午殉难”。
奸臣的家眷被充入教坊司,徐妙锦惊诧不已。朱棣抓了铁铉,但对他并无责怪,反倒是希望他能来帮自己。然而铁铉已非当初的铁铉,朱元璋赐字后,他就名为铁鼎石,行事作风和处事态度,已经和朱棣天差地别。铁铉效忠于兴宗皇帝(朱标),如果他要登基,那么绝不能再留兴宗皇帝的名号,而忠臣不能侍二主,铁铉不愿与朱棣同路了。朱棣本想留他一命,发配海南,可铁铉已经一心求死,朱棣如了他的意,下令将他斩杀。匆匆赶来的道衍,到底还是晚了一步。
朱棣准备惩治第二批逆臣,徐允恭的名字在列,朱棣没有打算要杀他,但决定将他幽禁府中,闭门思过。徐妙云已经失去了一个弟弟,朱棣还要这样对徐允恭,她崩溃大哭,朱棣承诺会善待增寿的儿子。朱棣将自己的年号定为永乐,次日准备即位,翰林编修杨子荣提醒他先去谒陵,朱棣这才记起来,让人转身去陵墓,拜完之后又去了东陵,抱着朱标的牌位大哭。七月,朱棣在南京继皇帝位,是为大明永乐皇帝,由此开启了煊赫一时的“永乐盛世”。
十二万军民,十月辛劳,在夏原吉的带领下终于治好水患。朱棣下旨疏水所经县,蠲免永乐二三年的赋税。朱棣即位两年多,虽有求治太速之嫌,但经营海外、创设内阁、昌明文教、削除诸藩,大明已经是蒸蒸日上之势。京中也已经在造宝船,后来夏原吉问起学生杨子荣此事,杨子荣表示朱棣想大有为。夏原吉转移了话题,谈到陛下让杨子荣改名的事。夏原吉回京,碰上朱棣要和内阁议事,没能见他。看到荣国公来了武英殿,夏原吉猜到他们要商讨漠北之事。
第42集剧情介绍:朱棣大治天下 郑和下西洋
伯颜帖木儿不满现在的大汗,他从乌兰图雅和海别口中得知,昭宗皇帝嫡孙本雅失里在哈烈,他是正宗的世祖皇帝血胤,伯颜当即下令让人去哈烈寻找本雅失里。杨子荣谏言,此时不应兴大兵,朱棣听从他的建议,转而下旨让都司屯田储积、操兵养马,以备不时之需。另着使者前往和林,告知鞑靼大汗,若知礼仪互通好,定当视为一家,天下同好,但对方从未回复过一个字。朱棣让解春雨写的书应编得差不多,但多有一些悖逆之言,他建议删掉。朱棣却让他一字不删地留下,他和妙云等不及要看。
夏原吉替上海生员叶宗行向朱棣献治水的长久之策,朱棣龙颜大悦,晋升叶宗行为钱塘知县。他没让吏部查勘叶宗行,全因为夏原吉信得过叶宗行,朱棣也信得过夏原吉。夏原吉还有疑惑让朱棣解答,朱棣似乎知道他想问什么,让他陪自己用了午膳再说。夏原吉已经知道龙江船厂造船的事情,朱棣自认为那是造船,不是兴大工。他想把江南和陕西的平民一并迁到北平和山东,只要他们把地开出来,他还可以效仿太祖旧例,永不起科。这是利国利民的盛举,夏原吉代两地谢朱棣隆恩。
为充国库,朱棣广屯种,裁冗食,皆经国之道,但要缓解国家财计,单单靠这两条,是远远不够的。朱棣让他继续说下去,夏原吉补充,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等数策可用,朱棣很高兴,让他列个奏本给他。解春雨从新科进士里挑选了二十八人出来,进翰林院读书,可他们连捕蛇者说都背不出来,朱棣十分生气,发配他们去戍边。事后解春雨问夏原吉,刚才朱棣雷霆作色之时,为何他一言不发。夏原吉认为,不知稼穑之难,不懂民间之苦,让他们去戍边吃吃苦也好。
妙云问起这二十八进士的事,朱棣一一同她说明,倒也有几分道理。不久之后,朱棣赐道济还俗,并赐名广孝,没想到道衍竟然跑了。大师的姐姐把道衍撵了出来,朱棣让马和将道衍请来这儿。道衍谏言,太祖二十六子,为由懿文太子朱标可比朱棣,但这大明朝未必经得起三代雄主的折腾,所以继承朱棣位置的人,必须是心甘情愿承认自己不如朱棣,这样才能罢兵休武,让大明朝休养生息。道衍所言不无道理,最终朱棣定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赐名马和一个郑字,选他当出海的正使,要海外诸国,诚心实意地来交好,并不许他擅动刀兵。同时朱棣交代郑和继续暗中查访朱允炆下落,还让他在海外遍寻名医来大明朝为皇后诊治身体。而那二十八名进士已经回到京师,他们已知朱棣的用意,朱棣便赐教,允许他们重新回翰林院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当好官,做好人。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下西洋,进行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朱棣试图通过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和外交模式,达到以不动兵戈方式实现威服众邦的美好愿望。
妙云的身体每况愈下,还没到散朝的时候,朱棣就跑来关切慰问。今天日头好,朱棣陪她出去走走,聊起了以前的事情。
第43集剧情介绍:徐妙云薨逝 朱棣兴兵漠北
内官沐敬向朱棣和妙云行礼,他是郑和下西洋前从司礼监调过来伺候朱棣的亲随,看起来很伶俐。朱棣和妙云聊到了孙子朱瞻基,夸赞朱瞻基读书和弓马都好,和太子小时候一点都不一样,而后两人又再聊了几句后,妙云就昏睡过去。后来朱棣叫来盛太医询问,盛太医只好说实话,她的身体在这些年沉疴太深,已是积重难返,她的脉象已呈油尽灯枯之相。朱棣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医治好妙云,可生死司命,皆是天数,盛太医只能尽力而为。
盛太医曾帮朱棣治好了风湿,还救回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太监,所以朱棣一直认为盛太医是生白骨活死人的名医,可就连他也无法帮妙云治好病,朱棣得是多绝望。妙云身体不适,朱棣下口谕,宫中不再杀生,除坤宁宫之外,各宫一律斋戒;今年的死囚,一律暂缓,有条件的可降罪赦免。同时让派人去灵谷寺,请哈立麻大师携众僧为皇后祈福。宫人下去后,朱棣大哭出声。
徐允恭先妙云一步离开人世,徐府现只剩下妙云和妙锦两姐妹。妙云不懂朱棣为什么要逼死大哥,她本以为自己和二哥徐增寿帮朱棣,便能让他放过大哥徐允恭,可是到头来,二哥没了,大哥也撒手人寰。妙云心中亦满是酸楚,她还没来得及说话,人就晕了过去。朱棣下旨让徐允恭长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说完这些,朱棣赶忙走进去看妙云。妙云已经打扮就绪,她此时此刻想单独和朱棣两个人待一会儿。
妙云有些事情要告诉朱棣,当年随同她一起守北平的将士家眷,她每年都有薄赏,她希望自己走后,朱棣能记得对他们多加照拂。妙云躺在朱棣的怀里,絮絮叨叨说起在凤阳的回忆,然后慢慢地断气了。朱棣悲痛欲绝,三日不食不眠,并且不让妙云入殓。朱高炽不得已,请来了道衍大师。皇孙朱瞻基的哀求,终于让朱棣清醒,答应让妙云入馆。郑和下西洋回归,带回了属国的多个医者。朱棣夸赞了郑和的差事,还要他明年再度下西洋,还让他安排好前来的医者,郑和领命退下。
道衍已经编好书,朱棣让朱瞻基陪自己去看看。他让人都退下,独独留下了道衍,他说妙云生前最喜欢看书,要是看到这些书,她得有多高兴。阿鲁台弑君的消息传回朝廷,朱棣大为惊诧,这又是一个燕帖木儿。朱棣立即下令,准备出巡,并着皇长孙随行,京师由太子监国。朱棣将出使漠北的任务交给了郭骥,让他负责鞑靼之事。通过朱棣北巡的所做之事,以及建陵等事宜,夏原吉知道陛下决定要迁都北平了。
漠北大汗趁着伯颜帖木儿不在的时候接见明廷使臣,伯颜回到大营发现郭骥已经被斩首示众。海别明白朱棣绝对不会咽下这口气的,于是指示弟弟聚兵。果不其然,朱棣大发雷霆,下旨出兵漠北,塞外三大部有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后两者已经归顺,唯独鞑靼的本雅失里敬酒不吃吃罚酒,杨子荣将他的心思分析透彻地说给朱棣听。朱棣问起朱瞻基的看法,朱瞻基说得头头是道,瓦剌和兀良哈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这次都不会与朝廷为敌。
第44集剧情介绍:朱棣二度北伐 夏原吉谏言被下狱
朱棣教导朱瞻基,他刚才说的固然有道理,但道理也只是道理,用兵要考虑万无一失,毕竟草原人和中原人不同,他们是在马背上就能生孩子的,况且这些年他们又多了这么多骑兵,难免会有二心。朱棣也知道大明尚苏,百姓休养生息,不宜兴大兵,可这次也是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此时,胪朐河的明军大营内,大将军已经下令,明早奔袭元人大营。只因他们抓到了一个元人尚书,知道王廷所在,并表示其守卫松懈,仅有两千多人。安平侯和武成侯都认为此事蹊跷,不可掉以轻心。
这位征敌大将军认为机不可失,不顾下属的劝谏,贸然出兵,最终中了元人的圈套,丘福被元人一箭射死。朱棣传话回京师,丘福丧师辱国,除其爵位,举家流放海南。李远、王聪劝谏有功,均追封公爵。朱棣决意,年内再度北伐。杨子荣私下和夏原吉诉说自己的担忧,军中似乎无人能担任大将军率军出征漠北,夏原吉却说,全大明最好的将军,不就是朱棣本人。京中的朱高炽很快得知,父皇要亲征漠北,廓清沙漠。朱棣有一个深深的担忧,他亲征后,却没有一个替自己坐纛的皇子。
道衍提到了朱瞻基,他已经十二岁。朱棣便决定让朱瞻基坐镇,夏原吉身兼四部,辅佐皇孙朱瞻基,而朱棣则以知天命的年纪率兵亲征。瓦剌派使者来见朱棣,对方忌惮大明,所以语言十分恭敬。鞑靼大汗弃了大营,带着亲卫投奔瓦剌去了,太师(伯颜帖木儿)震惊得站起来,海别不同意让弟弟带人去追,伯颜不解。海别说这一场祸事他们是躲不过了,而大汗去投奔瓦剌,瓦剌也未必会容得下他。朱棣要先打鞑靼,不过是想抑强扶弱,所以必然也不会放过阿鲁台。
明军打过来以后,鞑靼没能支撑多久,海别不得不让弟弟请封,向朱棣称臣。朱棣凯旋而归,朱高炽率众官员迎接。夏原吉同朱棣汇报会通河疏通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这还只是第一步,南北水运南北贯通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朱棣看得明白,夏原吉之所以着急疏通会通和立刻开凿清江浦,与自己着急用兵漠北脱不开关系。但朱棣让他再等一等,因为这两年阿鲁台是老实了,可马哈木却越来越放肆。公元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朱棣迁皇后梓宫于北京长陵。
朱棣在长陵里,妙云的牌位前说这些事,他明年要再征一次漠北。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明军千里远来,在野战中以游牧民族最为擅长的骑兵对决,正面击溃了号称塞外无敌的瓦剌骑兵!此役,瓦剌三万骑兵折损殆尽,马哈木兵败后率部远遁,至死不敢再南顾。道衍也老了,躺在病床上,他跟随朱棣四十多年,如今生死有命,也肯定了朱棣身为帝王的功绩,随后他劝诫朱棣也要好生休息。公元1420年,朱棣颁迁都诏,正式迁都北京。元人来犯,朱棣决定明春再度北伐。
夏原吉前去劝谏,而朱棣像高皇帝,决定了的事不会再改,杨子荣劝说夏原吉放弃去劝谏的想法,但夏原吉执意前去,到底还是惹怒了朱棣,锦衣卫奉皇命抄了夏原吉的家,却发现其十分清贫。朱棣念着这些年夏原吉兢兢业业,下旨每日供给一肉,牢房要大,冬日供给炭火,佳节日时的汤圆等必不可少。
第45集剧情介绍:朱棣于班师回朝途中驾崩
该给夏原吉的待遇,朱棣一样都不会少,而户部的诸多事宜,也仍要夏原吉负责,没人说在牢里就不能处理公务了。就这样,夏原吉在牢里度过三年,朱棣这才去见了他一面。朱棣这些年做成了许多事,夏原吉不知道该说什么。其实他不否认朱棣做这些事是对的,只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频繁北征,为什么要在几年之内数度下西洋。朱棣听他的话越发刺耳,转身离去。夏原吉在后面行礼,漠北苦寒,望陛下珍重。
后来朱棣告诉朱高炽,他这次去牢里本来是要放出夏原吉,没想到又被他挤对了一顿。三年前,夏原吉不同意用兵漠北,自有他的道理,而朱棣也有自己的考量。谏言这件事本无可厚非,只是朱棣恼怒于夏原吉撺掇了各部一起给他递上奏书。天子岂可受制于众臣,这也是他为什么将夏原吉下狱的原因。朱棣之所以和朱高炽说这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未来的皇帝,还因为他是自己的长子,朱棣担心朱高炽的仁厚,会在未来造成麻烦。
长久以来,朱棣对朱高炽要求甚严,这一回,听着朱棣的肺腑之言,朱高炽也终于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翌日,朱棣早早起身,前往漠北北征。这几日连连赶路,朱棣的身体已经吃不消,几天之后是朱棣的圣寿,如往常一样,朱棣没有过。阿鲁台果然连夜行军,所以白日里根本没有阿鲁台的踪迹和消息,元妇人的一个孩子丢了,她哭着要回去寻找,阿鲁台自然没允许,毕竟在这节骨眼上,命更加重要一些。天亮后,张辅发现元人遗落的孩子,将他带回大营,他似饿了很久,狼吞虎咽似的吃东西。
据抓到的元人说,阿鲁台已经退到了答兰纳木儿河,在粮草不够的情况下,朱棣还是让人清点了一万精骑,奔袭答兰纳木儿河。阿鲁台如同惊弓之鸟,立刻逃之夭夭,朱棣这次还是没能追上。张辅提议由他带一万精骑,备足一月口粮,深入漠北俘获罪人,朱棣并没有同意。阿鲁台已经不想再和朱棣周旋,朱棣问了杨子荣几句话,虽然众将士都愿意为自己身先士卒,但朱棣已经不愿意冒险了,最终决定班师回北平。伯颜帖木儿很意外,以往朱棣都是在草原上至少了待五月以上,没想到这次不足三月就回去了。海别明白,朱棣是个爱面子的人,这一回无功而返,怕是因为身体撑不住了。
朱棣已然发鬓斑白,年老体衰,骑马更是难上加难,他将杨子荣和张辅叫到身边,吩咐自己死后的诸多事宜。他死后,传位皇太子,礼仪丧服,一律按太祖制。朱棣执意要骑马,他们只得听令。最终,永乐皇帝朱棣于班师途中驾崩,享年六十五岁。
朱棣一生驰骋战场,经历风雨,促成郑和下西洋,数度北征,疏通运河,创下永乐盛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全剧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