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豆瓣分集剧情介绍共44集

苏东坡第1集剧情介绍:

汴京朝廷,仁宗皇帝任命欧阳修为礼部考试主考官。有宋一代的文风之变由此拉开序幕。而此时的眉州苏家正张灯结彩,苏轼、苏辙兄弟同日娶亲,热闹非凡。婚后不久,二人辞别家人,随父亲苏洵启程进京赶考。二人考试完毕,遇曾巩、章惇等与以刘几为首的太学生发生争吵,正要到汴河酒家一决高下。本无意此事的二人得知争论源于刘几等人不让他人购买苏洵的文章。异常气愤的苏轼决定找他们理论。而这次争论正被微服私访的仁宗皇帝看在眼里。

苏东坡第2集剧情介绍:

欧阳修怀疑最好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免遭物议,使文风改革顺利进行,遂将其列为第二名。不想却事与愿违。曾巩在发榜时见自己中了第一名,不禁担心老师的处境。刘几等太学生们无一中榜,愤愤不平,聒噪着说去找欧阳修理论。到登闻鼓院击鼓鸣冤。崇政殿内,反对文风改革的吕诲、胡宿等借以大肆指斥欧阳修有失公正,欧阳修和范镇等据理力争。仁宗皇帝只好命韩琦、御史胡宿、知谏院吕诲共同处理太学生申冤一事,彻查科考是否舞弊。这时,传来苏轼击打登闻鼓的消息。仁宗破除旧例,命无官职的苏轼上殿见驾。在仁宗的询问下,苏轼承认自己杜撰了“皋陶为士”的典故,引来众大臣的激烈抨击,要求皇上治其欺君污圣之罪。但苏轼的辩解之词深深的打动了仁宗皇帝。仁宗决定对其造典一事不予追究,并把殿试提前到下月十五举行。

苏东坡第3集剧情介绍:

苏辙看完苏轼在殿试上写出的策论后,认为哥哥不明时势,写的太过尖锐,恐有杀身之祸。翰林院内。“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宫中贵姬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王珪读至此句,轻轻一哼,便命备轿去御史台。仁宗称病不朝。为给苏轼求情,欧阳修、范镇只好先后到迩英殿求见仁宗,但均被挡在门外。回到府邸,欧、范二人为苏轼,为文风改革不断叹息。颐心殿内,仁宗突然收到一首诗,诗中暗示密殿戒碑上的“不可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仁宗觉得时机已到,遂决定明日早朝。众大臣对于如何处理苏轼的问题争论不休。刘几等太学生也在皇宫外要求处死苏轼、废除新学、恢复太学。而仁宗认为苏轼文、德俱佳,没有罪过,应即刻释放。并决定授苏轼翰林学士之职,殿试制策三等;废黜太学,提倡新学,昭告天下!

苏东坡第4集剧情介绍:

苏轼、曾巩、陈凤等来到礼部大门外看榜,本为第十名的陈凤家因被查出拖欠官税,而依律黜落。百感交集的陈凤决定在兴国寺落发出家。宫中太监前来宣旨,苏轼忙外出接旨。正当苏辙为哥哥成为翰林院学士高兴之际,苏洵过来告诉他们母亲去世了。金榜题名不久的苏轼、苏辙辞别师友,在父亲带领下启程返乡为母守孝。在守孝期间,眉州大旱,百姓们纷纷弃地逃荒。苏轼力驳众见,将母亲多年积攒下准备为兄弟二人在京购房的粮食借给众乡亲。乡亲们感激不尽,仁宗得到奏报后也赞赏不已。苏轼的姐姐苏八娘在夫家不堪虐待,自杀身亡。苏家上下极为气愤、不胜悲苦。巢谷带人赶到程家,将八姐的尸首抢回苏家,其间与程家奴仆发生了打斗。在吴知州的调解下,苏程两家互不追究,苏八娘安葬在苏家祖坟,打人者巢谷避祸离乡。

苏东坡第5集剧情介绍:

吕晦依计大肆诋毁苏轼,不想交趾国使者突然来访,君臣一起到殿外接纳。然而众人都不知交趾送来的怪兽名为何物,事关国家威仪,大家左右为难。王珪、胡宿鼓动仁宗将辨认怪兽的任务留给即将归京的苏轼。欧阳修等人当然明白他们的险恶用心,相约来到怀远驿,劝说苏轼不要接这个烫手的山芋。但苏轼凛然决定受命前行,颇显其古君子之风。苏轼辨明怪兽为麋鹿,并建议以金丝鸟作为回赠,使事情圆满解决。仁宗大喜过望,赐苏轼与其共进御膳。御膳中,仁宗表示要破除百官的阻挠,重用苏轼。然而,苏轼却请求外放到地方历练。仁宗没有答应苏轼的请求。欧阳修等少数人支持王安石力陈变法的“万言书”,其余尽皆反对。仁宗无奈命王安石以翰林学士出知鄞州。仁宗只好答应苏轼的请求,任命他为凤翔府签判。苏轼、王弗夫妇辞别父亲启程赴任,苏辙、史云送了一程又一程。

苏东坡第6集剧情介绍:

凤翔田地荒芜、流民遍野。流民王老汉告诉苏轼,西夏侵犯边境、烧杀抢掠,边境上的百姓只好内迁,大家想在凤翔安身存命。然而,凤翔法曹张璪却不许饥寒交迫的难民进城。苏轼反复劝说,并承诺自己一力承担相关责任后,张璪才打开城门,苏轼将难民们安排进凤翔府衙暂时栖身。第二天,苏轼又签署具认状,开官仓放粮,粮仓瞬间空空如也。面对着城中难民无衣无食,自己所为又极为有限,而自己在皇宫向仁宗请命地方时的情景如在眼前,苏轼感慨万千,叹息自己志大才疏。苏轼偶然发现了城西废弃已久的军营,决定整修军营,把难民们安置到这里。为了解决难民们吃饭和凤翔田地因为劳力不足大多荒芜的问题,苏轼想出让由政府居中,难民租种本地百姓的荒地的办法,不料本地百姓因为曾有难民偷食过他们的粮食并不信任难民,双方还在田地里发生打斗,苏轼赶到制止,但却更难劝说本地居民租地给难民们。

苏东坡第7集剧情介绍:

凤翔百姓不肯租地,王弗提醒苏轼以诚相待。苏轼令王老汉、王二等难民真诚道歉,并提出以自己的官位作保,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凤翔百姓终于答应租田。张璪到城门口迎接到任的凤翔知府陈希亮,陈希亮得知苏轼按例到监狱点名而不前来迎接,很是不满。苏轼在查狱时发现本已无罪的杨伍氏、杨小莲依然在押,于是苏轼下令先释放二人再请朝廷批文。并将无处安身的母女接入家中,让王弗好生照料。王弗见小莲秀外慧中,又感念她的身世,于是与其姊妹相称。张璪马上向陈希亮禀告消息,陈希亮听后大怒。除夕夜,王彭奉陈希亮之命到苏家捉拿杨氏母女。苏轼只好硬闯陈府,向陈希亮解释未能前去迎接的原由,并担保拿到昭雪杨氏母女的批文。陈希亮在城外郊野大会凤翔众官,意欲以军事手法处理凤翔政务。他宣布苏轼开仓、建村、租地违反朝廷律例,废止苏轼之前的所有政令,还要拆除难民村。苏轼据理力争,许多官员也劝太守三思。最后苏轼签署独立承担罪责的军令状,陈希亮才答应下令停止拆除难民村。

苏东坡第8集剧情介绍:

在张璪鼓动下,陈希亮决定立刻上书告发苏轼。小莲提醒苏轼建难民村等毕竟有悖朝律,要及早上报取得批文,以免授人以柄。苏轼写好奏章,命巢谷赶往汴京送给欧阳修、范镇二人,请他们代为转奏皇上。王珪收到张璪、陈希亮的奏报,便率胡宿、吕诲到首相府,百般逼迫韩琦,韩琦只好下令通知凤翔府拆除难民村。面对不听劝阻的陈希亮,为了暂停拆除难民村,苏轼只好让他把自己羁押起来,等候朝廷批复。王弗临产,苏轼却在监狱中。采莲、小莲到牢中探望苏轼,苏轼获子为父十分高兴,为儿子取名苏迈。王弗担心苏轼狱中受苦。产后数日便到府衙为苏轼据理力争,陈希亮只好保证决不难为苏轼,并允许苏家送饭。欧阳修、范镇讥讽韩琦行动迅速、肚量狭小,韩琦怒斥二人,范镇更加生气,拉着他前去面圣。仁宗称赞苏轼仁厚敢为,批准了苏轼的所有奏请,并另拨三万贯给难民买粮买种,赐名官户村。

苏东坡第9集剧情介绍:

张璪鼓动难民恳请苏轼求雨,苏轼明知下雨乃自然之理,求之无益,但难民们百般相求,苏轼只好答应。苏轼研究历法天象书,观测星象,推算出三日后巳时凤翔必有降雨,决定三日后为民祈雨。三日后,苏轼率百姓登太白山,在龙王庙前作祭文祈雨,然而天朗气清,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陈希亮、张璪等窃笑不止。苏轼回家,正在百思不解之际,瞬间风起,天降甘霖!陈希亮怔怔的站在院内,任凭雨水的浇落。因为淋了雨,王弗产后劳累所致的病情加重,服药不已。王老汉等难民为表示感谢帮苏轼在苏家后院盖了一个亭子,苏轼命名为喜雨亭,并作《喜雨亭记》以示纪念。杨伍氏到庆州后便一病不起。临终前托巢谷带给王弗一封信。巢谷帮小莲安葬后,带小莲回到凤翔。

苏东坡第10集剧情介绍:

王二、曹勇等难民因不懂水性,将粮船都翻在黄河里,又还不上损失的钱粮,被按律羁押入狱。苏轼了解情况后到凤翔府衙向陈希亮诉说乡役法的不合理。陈希亮却告诉他因私建村落被朝廷罚俸半年。苏轼怒斥朝中官员不了解实际,抱残守缺,决定上书韩琦。巢谷带回了朝廷的敕文,朝廷敕令改革乡役法,赦免252户,在凤翔试行募役法!中秋佳节,官员按律应齐集府衙议事,苏轼却没有去,而是到难民村慰问百姓,被依律应罚铜八斤。两次被罚,苏家饭桌逐渐成了斋席。参寥、章惇先后来访,苏轼和家人陪着他们游览凤翔开元寺。游览中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等八首诗。仁宗逝世,英宗继位。临终前,仁宗仍念念不忘苏轼,他告诉范镇,苏轼是他为子孙选的太平宰相,苏轼应该回京了。新皇继位,西夏乘机入侵,朝廷命凤翔备战。

苏东坡第11集剧情介绍:

张璪以任期已满为由,请求离开。陈希亮看清其面目,虽放其离开,却不免嘲讽一番,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城内遍是积极备战的场面:青年们自带口粮报名参战;年老百姓送来钱粮;巢谷等训练自愿参战的百姓、和尚、道士。小莲也按照父亲留下的图纸制成了诸葛连弩。陈希亮看着固若金汤的凤翔城,愈加佩服苏轼,二人关系逐渐融洽。西夏兵前来攻城,见城固兵勇,无奈地掉头离去。然而,汴京朝中却再一次为苏轼破旧法以保凤翔进行激烈的争论,最后临朝听政的曹太后决定增加西夏岁币之事由王珪和韩琦处置;张璪告发陈希亮贪财荒政一事由胡宿彻查;苏轼则即刻回京转官。韩琦前来凤翔视察,看到固若金汤的城池赞扬了苏轼,苏轼却因重提对西夏一味求和实是养虎遗患而惹怒韩琦。在为韩琦送行之时,胡宿带着敕令当场将陈希亮革职拿下。苏轼为陈希亮慨叹不已。

苏东坡第12集剧情介绍:

曹太后、英宗同意了韩琦先让苏轼到史馆任职以便考察的提议。欧阳修、范镇、司马光等来到史馆看望苏轼。苏轼为陈希亮求情,并讲述了陈希亮的忠义之举和他们关系的转变,司马光赞苏轼有君子之风,范镇答应帮忙向朝廷求情。然而,陈希亮不堪受辱,自杀于狱中。王弗因为路途颠波劳累再次病倒,病情日重。临终前,王弗托请小莲帮助苏轼,教好苏迈,并把陪嫁的玉镯子送给小莲。曹太后、英宗不理吕诲、胡宿的反对,抚恤苏轼,赐王弗锦缎、珠冠、玉佩等。众大臣对此议论纷纷,认为苏轼得太后、皇上赏识,前途无量。都欲把女儿嫁与苏轼,纷纷请求范镇帮忙。让范镇诧异的是一向反对苏轼的王珪竟也顺风而动。苏洵年老体衰,一病不起,苏轼、采莲等在床前服侍。病中的苏洵告诉苏轼近日会有俗事来烦扰。

苏东坡第13集剧情介绍:

王珪亲自带着补品来苏家提亲。苏洵、苏轼父子婉拒,王珪败兴而归,命管家调查小莲的底细。王珪告知吕诲小莲的具体情况后,吕诲和胡宿便煽动着众大臣来到史馆找苏轼理论,百般诋毁苏轼和小莲,又攻击苏轼动摇国体。苏轼怒不可遏,独自力辩众人,他据理力争,斥责众人无事生非,祸国殃民。他执拗地宣称明日便娶小莲,与众大臣失和。苏洵临终前他托吴复古日后为苏轼续弦做主,虽然小莲和苏轼最般配,但会招致朝野非议,苏轼将寸步难行,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免遭物议,只能依蜀中风俗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苏洵为委屈了小莲,长叹不已,小莲含泪说她不委屈,她都明白。英宗和太后命追赠苏洵光禄寺丞,并派官船送灵柩返乡。太后还要苏轼守制期间多多修心养性。苏轼、苏辙走水路将苏洵与王弗的灵柩运回眉州故里。不久,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

苏东坡第14集剧情介绍:

神宗深为王安石的“万言书”所动,命王安石即刻进京。眼看丁忧期满,闰之就要进门,苏辙见哥哥仍终日消沉、无法自拔,担忧不已。王安石在启程赴京前写信给苏轼商讨变法大计。苏辙拿着书信劝苏轼以天下社稷为重,莫为儿女情长所困,却发现哥哥心中仍满是对小莲的愧疚和对朝政的厌倦。小莲希望苏轼心存社稷,若为自己一人负气消沉,置天下不顾,那就是使小莲成为阻绊贤良的罪人,小莲惟有以死谢天下。吴复古来到苏家,苏轼向他倾诉自己的苦闷。神宗与众大臣共商变法之事宜,韩琦、范镇、欧阳修等认为变法时机尚不成熟,而且变法应循序渐进;司马光反对任何变法,因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则认为国势危急,百弊丛生,必须施以雷霆之变,方能救国于水火之中。神宗表态支持王安石,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专主变法事宜。苏家再次张灯结彩,苏轼、王闰之成婚。

苏东坡第15集剧情介绍:

王闰之对小莲暗生妒意。提出应该节俭过日。并说以后一日三餐都由她来安排。苏轼认为她不为小莲考虑,很是不快。吕惠卿赶到汴京,便找王安石商议变法,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拿到任命诏书,并说他会利用朝中的关系,及早促成此事。在吕惠卿的唆使下,薛宗孺上折诬告欧阳修帏薄不净,与长媳勾搭有奸。虽然神宗查明事情真相并处罚了薛宗儒,还欧阳修清白,但他心灰意冷,仍坚持自请外放,最终离去。苏轼得知恩师外放,翻出之前王安石来信,读毕信中变法诸策甚为担忧,决定即刻回京。神宗下达任命诏书:命王安石主持制定新法事宜;这意味着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开始了。苏轼、苏辙一行回到京城,王安石、吕惠卿、章惇等即来拜访。苏轼与王安石等纵论变法,认为确应变法,但不能骤行新法,急改则会上下相失,百政变乱,而应细定良法美制,徐行徐立,逐步推进。王安石破不合意,愤然离去。苏轼更觉局势不妙。

苏东坡第16集剧情介绍:

王珪命张璪及时报告王安石的消息。另外,在他的策动下,神宗任命苏辙为条例司检详文字,任命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王闰之不断抱怨苏轼官职低微,苏轼只能感叹家有俗妻。苏轼认为《青苗法》和《均输法》都是弊大于利,不能施行,虽经范镇等劝说,他仍决定去劝阻王安石推行均输法。他将王安石拉到大街上问询百姓对均输法的意见,王安石认为这不可理喻,甩袖而去,苏轼的劝说以失败告终。神宗批准施行《均输法》,并追加吕惠卿等为崇政殿说书等职。而吕惠卿却背着王安石指使王广渊向圣上备陈《青苗法》之好,以促进青苗法早日推行。王闰之抱怨苏轼多管闲事,只顾国不顾家,苏轼斥责夫人俗不可耐,二人又大吵一通,苏轼气的一个人到街上闷走。苏辙卸任条例司,调职为陈洲教授,启程前不住的叮咛哥哥。

苏东坡第17集剧情介绍:

司马光劝说王安石更改新法中的不妥之处,王安石却执拗的认为不能朝令夕改,二人言辞激烈,互相指责。由此这对好友分道扬镳,分别成为变法与反变法的领军人物。因为均输法的施行,钧瓷质量严重下降。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命王诜一定烧出好瓷,并同意派苏轼和他同去禹州监制钧瓷。神宗见了瓷瓶,赞叹不已,王诜乘机向皇上推荐苏轼。苏轼建议命名瓷瓶为“寿松瓶”,并详解其义,神宗大喜。苏轼和神宗畅谈治国诸策及其利弊和当今变法的诸多弊端,神宗对苏轼印象深刻,擢升其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兼任开封府推官。并批准了他取消以策对取士的动议。为给王安石留下深刻印象,大年初一,苏轼送给他一幅没有耳朵的财神爷,讥讽他只知聚财,不知纳言。王安石也画了一幅画,暗示他不要再对新法说三道四。

苏东坡第18集剧情介绍:

上元节来临,朝廷压价收购宫灯,致使灯民破产,有百姓更是为此自杀身亡,其妇到开封府申冤告状。苏轼查明情况后禀告神宗,神宗大怒,命恢复原价收购,并且皇宫不再赏灯。苏轼此举让吕惠卿等恨恨不已,他们开始背着王安石谋划对付苏轼。王珪指点吕惠卿对付苏轼之法:一是收为己用;二是贬官外放。于是吕惠卿派张璪以高官厚禄诱惑苏轼,却被苏轼一口回绝。吕惠卿只好命手下监视苏轼,以寻由头排挤打击他。京郊农民因青苗法苦不堪言,随杜政到条例司告状,与官兵发生了冲突。此案交给苏轼审理。杜政向苏轼陈述青苗法之害和乡亲们之苦,并呈上“万民书”。苏轼象征性的处罚了杜政,释放了百姓,并将万民书呈给神宗。神宗向李定责问变法执行实情,李定以万民书容易伪造,大户被青苗法堵住生财并地之路,便指使百姓告状闹事等搪塞过去。苏轼又将总结变法弊端的《上皇帝书》呈给神宗。无计可施的吕惠卿等密谋让王安石主动请辞,迫使神宗外放苏轼。

苏东坡第19集剧情介绍:

王珪鼓动苏轼以变法为开封府乡试题目,让天下书生都论变法,以达圣听。于是苏轼拟了两个题目,小莲认为“齐小白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影射时事太过直白,绝不能用。王闰之出于和小莲作对的心态,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并将其装入试题袋。神宗见到试题后大怒,加之谢景温在吕惠卿指使下诬告苏轼贩运私盐,神宗打算外放苏轼。范镇为苏轼辩白,并指责王安石党同伐异、堵塞言路,王安石更是以请辞相胁。最后,神宗命押范镇到御史台论罪,命李定等彻查苏轼涉嫌贩盐一事。李定决定待苏轼外放之后,再汇报并无其事。曹太后提醒神宗要辩明真忠假忠、开阔度量,暗示神宗不要追究范镇言语冲撞之罪。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王闰之见自己私装试题惹下大祸,悔恨不已,苏轼并不怪她,因为自己早已决定出那道题。王闰之敞开心扉,彻底转变对小莲的看法。苏轼外放、范镇辞官、司马光抱病不朝,朝中无人再敢言新法之弊。外敌不再,吕惠卿与王安石之间开始出现矛盾。

苏东坡第20集剧情介绍:

苏轼复查了所有青苗案,将那些被强行摊派贷款的百姓释放出狱。王珪向神宗控告苏轼私放囚犯,神宗命其详查。王珪向吕惠卿推荐外甥王广廉为浙东路的新政巡查。吕惠卿命其到任后火速查案,严办苏轼。王广廉来到杭州通判堂兴师问罪,苏轼怒斥他为虎作伥,贼君害民,并称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强制百姓贷款。王广廉派管家王泽去收买麦子青以图毁掉证据,不想中计,王泽被捉。王广廉只好令王泽自杀于狱中,自己则灰溜溜的逃往京城。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王珪竟然向神宗控告他强行摊派,进而指责吕惠卿知情不报,有意纵容。而苏轼释放的都是被强制贷款的无罪之民,实是为圣上广施仁德之举。神宗深为王珪所动,擢升其为参知政事。吕惠卿为此恼怒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苏东坡第21集剧情介绍:

苏轼来到杭州使得杭州三美齐聚。王闰之担心不已,让小莲去探看。苏轼果然喝醉,小莲和巢谷一起架他回家。欧阳修去世,苏轼、王安石伤心不已。而此时陕西地震、江南大旱,流民遍野,变法不祥的议论纷然而起。神宗在用膳之际看到郑侠的流民图,大哭不止。变法局势突然逆转直下,吕惠卿、曾布等大吵不已,互揭阴私。神宗也终于同意了王安石辞去相位,之后天降甘霖,王安石不禁在雨中问天。吕惠卿、邓绾却以如簧之舌打消了神宗废除新法的想法。最后神宗擢升吕惠卿为参知政事,命其执掌变法大业,立即施行以田募役和首实法。因为杭州不行此二法,吕惠卿向神宗控告苏轼,神宗却责问他瞒报密州蝗灾之事,并任命苏轼为密州太守。同时决定以田募役法和首实法暂停在全国推行,先在京东东路试行。

苏东坡第22集剧情介绍:

苏轼看到密州大旱、蝗灾、匪患、饥荒的严重局面,百姓们纷纷吃起了观音土,忧心不已。一边腾出房间,让王闰之、小莲、朝云集中安置和照顾在途中捡来的弃婴。一边打算开放盐禁,免除盐税,使百姓自救糊口。但却被从汴京赶来督办新法的邓绾横加阻拦,苏轼据理力争,不顾邓绾的无理狡辩。毅然决定先开盐禁,再上书请示,邓绾因此上书告发。在小莲的帮助下,苏轼以密州之盐换取青州之粮以解燃眉之急。苏轼的一心为民打动了百姓,甚至感化了当地的匪徒他们纷纷反省自己罪愆深重,得罪上天。而此时小莲因为照顾婴孩过于劳累,病情日重。

苏东坡第23集剧情介绍:

小莲辞世,使苏轼梦见王弗,作词《江城子》记梦。春雨淅沥,却着木成冰。韩绛认为这是吕惠卿以狱为政所致的凶兆,建议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于是神宗召王安石入京复相。王安石虽然深知自己入朝实难扭转局势,但为国为民计仍启程进京,并与前来投奔的邓绾商定建议圣上废除《以田募役法》和《首实法》。吕惠卿装病不朝,但在王珪的劝导下心生一计。王安石劝阻神宗对契丹割地求和之议,神宗却拿出他写给吕惠卿的信件,质问他其中“无使上知”之意。王安石只好再次请辞相位。神宗擢李定为御史台御史中丞,擢王珪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拜首相,朝廷再次成为群小竞技之所。得知朝廷割地求和后,苏轼愁闷难释,决定到密州铁沟狩猎,其间作词: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秋佳节,明月高悬,苏轼写出最著名的《水调歌头》。随着苏轼诗词的迅速流传,他逐渐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珪与张璪等认为神宗有意重用苏轼,几人商定在苏轼赴任徐州太守途经汴京时,将他堵在城外,不让他进京面圣。

苏东坡第24集剧情介绍:

苏轼路过汴京,被守门吏挡在门外,只好和苏辙一起去洛阳拜访范镇。范镇提醒苏轼今年雨量充足,到了徐州要注意防洪。范镇还将孙女许配给苏迈。徐州果然被洪水围困,苏轼调动军队与州民共同抗洪,十余日吃住在堤坝上。远在汴京的神宗为苏轼与徐州兵民担心不已。在苏轼的指挥下,大家战胜了洪水。神宗下旨嘉奖苏轼尽职守责,并调拨钱粮助其修城。神宗有意擢升苏轼为参政知事,但李定等对苏轼诗文寻章摘句,深文周纳,并控告他挪用朝廷公款,违背律例,神宗只好命蔡确为参知政事,令苏轼任湖州知州。随着苏轼政绩显赫,声望渐著,王珪决定对他施以打击。于是他拿出秘密收集的苏轼言行、诗文记录。王珪要到一本王诜为苏轼编的诗集,回家后极度兴奋,命张璪拿去给李定等……

苏东坡第25集剧情介绍:

李定、舒亶、张璪等在朝堂上轮流向神宗控告苏轼暗讽君主等罪状。神宗命押苏轼进京,交张璪、李定审理。好心编诗集却为苏轼致祸,王诜万分悔恨,他苦求公主进宫向高太后求情,他还命管家王水赶往南京送信给苏轼。苏轼坦然面对,辞别家人,踏上又一段坎坷之途,湖州百姓以泪向送。这是中国文化史上黑暗的一天,泱泱诗国由此开了写诗获罪的先河。苏轼因诗获罪的消息瞬间传遍大江南北,王安石、司马光、范镇等老臣纷纷上书为苏轼辩护、求情。吴复古则命巢谷下山护救苏轼。苏轼被关押进御史台监狱。苏迈去拜访父亲在京城的故友至交,却遭到无情的躲避或拒绝,幸好王巩将其带回家中,为苏轼送衣送饭。李定等人意欲苏轼主动承认罪名,不想三人学问道德太差,苏轼引经据典,将三人驳的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

苏东坡第26集剧情介绍:

审讯中,苏轼怒斥舒覃、李定等不仁不义的恶行劣质,并以极度的自信宣告他们必定因此案遗臭万年,自己必将流芳千古,之后苏轼一言不发,任其打骂。舒、李无计可施,最后张璪竟无耻的认定苏轼不说话乃是默认所犯罪行。王巩的三位夫人想为苏轼改善饭食,于是作了清蒸鱼,恰好苏迈外出,鱼被送到苏轼手上,苏轼见鱼,不禁想及亡去的王弗。曹太皇太后临终前嘱托高太后和神宗多多翼护苏轼,并提起仁宗说选得苏轼兄弟为太平宰相之语,告诫神宗不要再冤枉无辜。范镇持仁宗所赐金令剑打上金殿,王珪等斥责他私造令剑,意欲篡权谋政,神宗也命拿下范镇。在千钧一发之际,高太后出现,证明令剑为真,命范镇拿出仁宗遗旨。

苏东坡第27集剧情介绍:

范镇、赵抃带着苏迈到御史台外迎接苏轼出狱。苏轼头发斑白,看着外面刺眼的阳光,虽恍如隔世,仍慨然处之。苏轼被贬黄州,再遇好友陈慥。黄州通判吴贵是王珪的党羽,不给苏轼安排住处,在陈慥等人的质问下才安排苏轼到定惠寺居住。同时也免去了每十五日向吴贵报到之烦。定惠寺内,晨钟暮鼓,苏轼怡然自乐……当地文士学子纷纷师事苏轼。举人潘丙颇识其意,苏轼便以画赠之。不料潘丙在绸缎商王尚之苦求下以三百两银子出售,苏轼遂将画要回并付之一炬。徐君猷到任太守,与其妻李胜之设宴款待苏轼,席间提及家人,苏轼怅然神伤。

苏东坡第28集剧情介绍:

得知苏轼家人即将到来,徐君猷将临江的三司行衙安排给苏轼一家居住。神宗重用徐禧为西北统帅,徐禧好大喜功,腹无韬略,苏轼、徐君猷二人为边境军民乃至大宋国民深感忧虑。长江边上,心绕国事的苏轼看着滚滚江水,久久无语。因俸禄甚少,家中钱粮不足用,苏轼决定在黄州东坡开荒种地。开荒中,苏迨、苏过好逸恶劳让苏轼气愤难耐,而王闰之又不肯下地劳作,二人大吵,苏轼来到江边,心中愈发悲痛,想及王弗,潸然泪下。经过一家人的努力,春种入土。苏轼为之命名“东坡”,也为自己取号“东坡居士”。苏轼见王喜溺杀女婴,又欲休妻后大怒,带欲投江自尽的王喜妻子到通判堂告状申冤。不料吴贵却劝苏轼珍惜躬耕之乐,竟数日不理案件。苏轼再次找他理论,吴贵却以职责所在使苏轼碰壁而归。苏轼只好带家丁拿下王喜,审理明白。

苏东坡第29集剧情介绍:

王珪、蔡确控告苏轼私设公堂,使神宗打消了提拔苏轼修史的想法,并对他罚俸一年。接了圣喻以后,苏轼郁郁不乐,每日下地耕种,默默无语。然而他在田间又遇到农夫活埋幼婴,义愤填膺,带着苏迈再次找吴贵理论,双方冲突激烈,父子二人被拿下狱。徐太守为苏轼说情并立即奏报皇上。王珪打算对苏轼欲擒故纵,下令对其不予追究,即刻释放。苏轼回家得知入狱期间苏迨和苏过日日耕读不辍,王闰之也下田耕种,很是欣慰。徐君猷设宴为苏轼压惊,席间提及西北兵败,苏轼不禁悲从中来,慨叹自己有志难伸,月白风清,苏轼醉归,在临皋亭门外作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旭日东升,苏轼一夜未归,门旁又有写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词作,众人忙四处找寻,吴贵立刻命手下上报王珪。在筠州的苏辙也匆匆赶来,与众人共同寻找,却一无所获。一时间,苏轼畏罪潜逃、羽化登仙、投江自尽等诸多流言纷起。神宗得到了苏轼投江自尽的奏报,为乌台诗案悔恨不已。长江滚滚,苏轼挺立江边,赋词曰: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第30集剧情介绍:

苏轼成立救儿会,救养乡民们的女婴,钱财由大户捐献,以雪堂为救儿院,王闰之、朝云等负责照顾婴孩。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就此诞生。吴贵听说救儿院婴孩渐多,开销日大,不住地暗笑。正当救儿院钱粮殆尽之际,巢谷、佛印、参寥等人纷纷押运着自己多方筹措的钱粮先后赶来黄州。神宗得知苏轼安然无恙,又读其《赤壁怀古》,赞叹不已,这时章惇奏报苏轼成立救儿会救助无辜,却遭通判吴贵百般阻挠,无理羁押之实情,神宗大怒,命御史台速押解吴贵进京候审。王珪由此担心苏轼和章惇联手结党,暗示蔡确、舒亶寻机打击章惇。米芾也赶来黄州拜访苏轼,与巢谷、陈慥、佛印、参寥相见甚欢,众人谈学论道,品诗赏画,其乐融融。乘舟泛江时,苏轼写出了千古名文《赤壁赋》。司马光将其主编的《资治通鉴》正式上呈神宗,神宗赞叹不已,王珪、蔡确也乘机阿谀,司马光却讥讽二人贬低苏轼,蛊惑圣上。

苏东坡第31集剧情介绍:

决定任命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并亲手下了诏任命诏书亲。苏轼在赴任途中,苏辙劝说要韬光养晦,谨言慎行,苏轼却仍不肯随世俯仰。途经江宁,王安石不禁称赞苏轼是真君子,二人尽显惺惺相惜之情。李定又欲以谢表中字句弹劾苏轼,不想却被神宗怒斥制造乌台诗案,欺君主、害贤良。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太皇太后代理国政。临终前,神宗对母后尽陈对使苏轼大才遭忌的悔恨之情,并嘱托母后将皇儿托付给苏轼、司马光、吕公著等。百姓们纷纷议论司马光是“留相天子”,但司马光担心民意有违朝廷之心,来京城吊唁先帝后便与程颐火速离开。高太皇太后,命司马光速晋京见驾。下旨复苏轼为太守,知登州。王珪病重,临终前先是将自己做官保位的“忍顺躲推”四字经教给儿子们,之后又要孙儿背新学的诗词,孙儿背出的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东坡第32集剧情介绍:

苏轼到登州五日便又因升任为起居舍人回到京城。苏辙也从筠州盐监升为右司谏。司马光推荐吕公著为户部尚书,外贬曾布,在废除了《青苗法》后又要废除《免役法》。苏轼从维护国势争等方面历陈理由,劝说司马光不要废除《免役法》,反令司马光认定苏轼是王安石之党,二人不欢而散。政事堂内,章惇据理力争、慷慨陈词,力驳刘挚、王岩叟等,尽言《免役法》不可废之理,司马光无奈只好决定将两种议论同时上奏太皇太后。刘挚等无力反驳章惇,却责问苏轼袖手旁观,苏轼提醒他们讨论国家大事,不能把个人恩怨搅在其中。刘挚等便在背后骂苏轼忘恩负义。章惇向太后弹劾司马光为报私怨,尽废新法,不想却被太后严词斥责。章惇感觉局势不妙,找到苏轼畅谈,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托付给苏轼,请他代尽教化之责,苏轼慨然应允。

苏东坡第33集剧情介绍:

西夏又兴战事,大兵直指边关六城。司马光判断西夏只是为了抢率财物,并无侵犯之意。决定放弃六城,断绝与西夏的贸易。苏轼得知此事,大呼不妥,立刻赶往政事堂劝阻司马光,却被司马光固执的拒绝。司马光最终促进太皇太后下旨,弃六城与西夏求和力守边境六城的将士全部弃城撤退后,西夏得寸进尺,屡屡进犯。病中的司马光这时才如梦初醒,趁人苏轼当初所言的正确,听从苏轼的建议,选派良将,训练兵马,守而不战,同时与西夏不断贸易。朝廷命苏轼起草贬放吕惠卿的圣旨,苏轼信手拈来,洋洋洒洒,顷刻书就,这道贬书,立即引起全国轰动,天下学子无不争抄,元祐党人拍手称快,而熙丰党人从此对苏东坡更加恨之入骨。司马光病逝,高太皇太后欲授苏轼中书舍人,苏轼三呈辞状,不愿就职,太后再下诏书。

苏东坡第34集剧情介绍:

太皇太后告诉苏轼其遽升乃是神宗生前的安排,还按遗命将钧瓷“寿松屏”赐给苏轼,并说明神宗深意,即把大任乃至大宋日后的江山委托给你,太后还命哲宗拜苏轼为师,一片嘱托,命撤金莲烛,送苏轼归院。苏轼兼侍读,教哲宗读书,小皇帝拿出君君臣臣的问题来请教苏轼。苏轼语重心长地告诉小皇帝齐家最先,圣上先是太后的皇孙然后才是皇帝,况且圣上年幼,需要太后帮助,教育哲宗要以德行为主。辽国的直学士耶律俨点着名要见苏轼,所提问题记刁钻又古怪,群臣都摸不到头闹,但都被苏轼在嬉笑间轻松解决。送别耶律俨时,耶律俨对苏轼无比佩服,实感大宋有人,向苏轼保证定力劝辽主以两国和睦为立国之策。”

苏东坡第35集剧情介绍:

苏轼在皇宫宣德门偶遇张璪,张璪唯恐苏轼追究乌台诗案,然而苏轼不计前嫌,并叮嘱他记住“宣德门”三字。王闰之和王朝云为苏轼制作了一顶帽子,苏轼取名为“子瞻帽”。不料被帽店老板大量模仿赶制,仍然供不应求,乃至断货。人们认为有学问的人才可以戴这高帽。苏轼对此付之一笑。西夏国索要岁币的来使已到,吕大防和范纯仁商定由苏轼来应对。面对夏使咄咄逼人的气焰,苏轼泰然自若,以星象警告西夏,批评西夏背信弃义进犯边城,并劝告西夏应以和为贵,以休心养息为上上之选。和则兴,战则亡。王岩叟、刘挚视苏轼为眼中钉肉中刺,并合谋将其逐出朝廷。苏轼深感不能直言朝政,内愧本心,于是谢绝了太皇太后和哲宗的挽留,离开朝廷,自放于杭州。并荐举翰林院学士范祖禹担任帝师。

苏东坡第36集剧情介绍:

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出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兵马总督。并依据灾情向朝廷索要购粮款。两浙转运使王觌后面有刘挚作阴主,私自克扣了苏轼向朝廷索要的一百万进谷粮款。苏轼令秦观携带奏札快马加鞭急到朝廷催办此事,并用计迫使首相吕大防给王觌写信。然而王觌倚仗主子刘挚之势,拒不拨款。苏轼又让各州府官员去要款,王觌不得以答应拨款。后被罚俸半年。杭州又起瘟疫,苏轼为防疫病蔓延,限制百姓进出。同时为了解决药材问题,办了一个用来收容病人和抓药治病的官办大药房,命名为“安乐坊”,是为世界上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资金有限,无力购买足够药材。苏轼派参寥到仁惠堂劝说堂主曲贵年为民降价售药。曲贵年得知安乐坊收治病人不要钱,把安乐坊视为断自己的财路。因此勃然大怒,命令伙计把参寥轰了出去。

苏东坡第37集剧情介绍:

参寥再次到劝说仁惠堂劝说曲贵年降低药材价格,又被家丁轰出。苏轼大怒,立即张贴告示于杭州城内各处,勒令杭州城各大药店立即降价售药,违者封店,充其药材为官家药库。苏轼与曲贵年激烈辩论。不料王觌也在这里,阻挠封店。还威胁要以损害市易、欺市扰行、与民争利之罪参劾苏轼。曲贵年公子曲钱也染上了瘟疫,呻吟不止。服药无效,不得已只好去安乐坊抓药。不料安乐坊对百姓几乎免费,唯独对曲贵年要价昂贵,且一涨再涨。曲贵年为医好儿子的病,只得忍气吞声。杨世昌查明,此次瘟疫起于饮水。这引起了苏轼治理水源的想法。安乐坊病房。参寥夙夜操劳,又在疫地饮水吃饭,不幸染疾去世。苏轼泪下如流霰。

苏东坡第38集剧情介绍:

绸绢商颜益、颜章兄弟倚仗王觌之势,给绸绢糊药,以次充好。苏轼命令全部没收,课以重罚。苏轼以摇动长吏,胁制监官之罪判颜氏兄弟刺配本州牢城,并罚王觌交出收受颜氏兄弟的贿赂用于治理西湖。刘挚企图阻挠苏轼疏浚西湖,被太皇太后否决。而刘挚提出的改开黄河方案却被范纯仁上奏劝阻,太皇太后下令停止。西湖疏浚清淤完工,苏堤建成。苏堤春晓,称为西湖十景之一。吕大防和刘挚为开脱为相不公道之名,启奏太皇太后召回一些被贬在外的熙丰党人,以为自己所用。却因苏辙反对而未果。刘挚、王岩叟利用章惇生性好斗、睚眦必报的性格,以苏辙反对召回熙丰党人的言论挑拨章惇与苏轼的关系,并派王觌操办此事。章惇果然中计,把国家政事岂能和私人交情缠在了一起,不顾多年情谊和苏轼的劝说与苏轼一刀两断。太皇太后发旨,擢升刘挚、王岩叟等人官职,以苏辙为尚书右丞,苏轼改翰林学士承旨,并令苏轼重回京师。公元1091年,苏东坡离开杭州,返回京师。

苏东坡第39集剧情介绍:

西夏大举进攻西北边境,众大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带兵抗敌。太皇太后宣苏轼火速晋京,任兵部尚书。并赐以尚方宝剑,号令三军。众人言战言和,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苏轼决心用兵,禁止妄议边事,并与西北边将高永亨制定方略。一面命令环州太守固守城池,一面命令折可适插入敌后,拆毁路桥,填埋水井,袭其粮草,拖延时日;待西夏军撤退时再率轻骑火攻其粮草,截杀敌军。西夏攻打环州不下,偷袭庆州未果。又遭宋军多次袭扰,粮饷,水源不敷使用,已成疲兵。梁太后不得已下令撤兵。对西夏的自卫战争胜利了,巢谷却陷入重围,血染沙场,临终前嘱托将自己葬在密州。苏轼悲痛交加。延和殿。太皇太后论功行赏,着有司重赏苏轼、章粢、折可适等有功将士,巢谷已死,封义勇真人,并拒绝了苏轼外任的请求。

苏东坡第40集剧情介绍:

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驾崩,哲宗亲政。哲宗对苏轼早有厌烦之心,免除苏轼面辞之礼,准其外放定州。百姓状告兵丁L奸妇女。苏轼将罪犯正法,监禁管理校官,罚将军俸一年。苏轼颁布禁赌、禁酒等六条禁令,孰料温大彪倚仗姐夫王光祖之势,公然违反禁令,聚众D博,还殴打了监官。苏轼顶住王光祖的压力,将温大彪及聚赌小校一并正法。于是军队风貌整肃,操练勤奋。哲宗听信王岩叟进言,不顾苏辙、范纯仁的反对,改年号为“绍圣”,意为“绍述先圣之策”。蔡卞启奏哲宗,苏轼当年所写吕惠卿外贬的制词,是讥讽先帝之罪,理当贬黜。哲宗不顾范纯仁反对,贬苏轼为宁远军节度使,知英州。

苏东坡第41集剧情介绍:

苏轼被贬往惠州,路过汝州,看望苏辙并借盘缠,谈及未来命运,二人泰然处之。在对苏轼下了三道贬书后,章惇等又追加一道,不许他坐官船,走旱路到贬所惠州。鄱阳湖畔,夕阳斜照,苏轼对朝云心之诚、情之忠深深赞叹。苏轼抵达大庾岭,看着无数路过此岭的贬官所留的诗作,不住地慨叹。太守詹范对苏轼很是照顾,请他住在合江楼。苏轼做诗: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原来水就是先生的做人为文之道了苏过上山砍柴,遭到山住翟秀才的阻拦,得知是苏轼公子后,翟秀才前嫌尽释,忙帮苏过砍柴。又有官员来巡,苏轼只好在此搬出合江楼,前往嘉祐寺。

苏东坡第42集剧情介绍:

在瞿秀才的帮助下,苏轼建造了自己的房屋。詹范告诉程之才被任命为提刑前来,苏轼说这是章惇等人的借刀杀人之计。为筹建合江桥的资金,从不卖画的苏轼拿出多年所藏到街上去卖。蔡京等人看到苏轼的诗句,气急败坏,决定把他贬到海南。詹州黎寨内,黎族百姓病倒无数,葛贡不免为与汉族五日后可能的冲突担忧,便命令手下贩子找人买牛,杀了之后祭天,消灾免祸。阿勇的父亲李老汉得了病,苏轼诊断出是痢疾,但李老汉认为是触犯了神灵,需要杀牛。在杀牛的祭礼中,苏轼百般劝说百姓吃药治病,却被大家赶走。杀牛之后,李老汉的病没有见好,阿福认为杀一头牛不够,于是只好向苏轼借牛。此时,苏过也病重昏迷,苏轼熬制草药,苏过醒来。阿福不住的惊叹。

苏东坡第43集剧情介绍:

苏轼以借牛为条件,让李老汉喝药,但喝下之后,并见好。苏轼进入黎寨,劝说葛贡让百姓吃药,却被认为亵渎神灵。苏轼治好李老汉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纷纷找上门。阿珠要跟阿勇好,但葛贡坚决不答应,要杀了阿勇。这时,更多人得病,苏轼带着草药上门治病。阿勇请求见阿珠最后一面,却没被允许。李老汉请求苏轼救阿勇。五日期限到了,形势危急。苏轼带着牛和草药,找到了葛贡,要交换阿勇。苏轼的耕牛种地法获得成功,许多百姓希望葛贡答应苏轼的请求,最终阿勇被救了。蔡京建议吕升卿任广西南路,却被曾布阻止,于是派了董必。董必受蔡京指使,将苏辙一家贬到了循州。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哲宗终于选定端王赵佶作为继承人。徽宗即位后,便免去了章惇相位,贬往越州。

苏东坡第44集剧情介绍:

章惇离开京城,一路境况凄惨。苏轼终于找到了黎族百姓患病的根由,原来是因为水流受到了腐败的草木的污染,便帮助他们打井,至今还被使用。徽宗重用蔡京,蔡京独揽大权,将章惇再次贬往雷州。凡是被章惇贬的人全部启用,苏轼安置在廉州,苏辙也是如此。苏轼久居海南,心情淡泊,想做个陶渊明。但凋令一来,他又不得不重新上路。临走前,苏轼和葛贡结为兄弟,说服他同意了阿勇和阿珠的婚事。苏轼在海南三年,治病劝农,开水井,办学堂。其学生姜唐左举乡贡,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在渡海的船上,苏轼教导苏过有关忠君爱民的意义。苏轼病重。听说苏东坡路过,两岸百姓纷纷聚到岸边,想一睹风采。吴复古、维琳长老也赶来看望。弥留之际,维琳想超度苏轼,问他眼前是何景象。苏轼说,深林丿明月,水流花开。1101年7月28日,苏轼病逝于前往常州的船上,享年66岁。26年后,北宋灭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