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剧情介绍: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首都南京已经受到空袭,随时有被日军攻占的危险,何处可以成为中央政府的新的所在地需要迅速抉择。本集本片选取在1920年代就提出“对日持久作战”的军事学家蒋百里作为贯穿全集的线索人物,地方实力派人物四川省主席刘湘、蒋介石等作为辅助人物,介绍1937年中国抗战所面临的危局与首都西迁重庆的决策经纬,同时,本集还将阐述退往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大后方是源于有远见的战略思考,这种思考构成抗日持久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心抗战到底的民族意志的具体体现。
同时,本集将梳理从西安事变开始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端和形成的过程,展现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2集剧情介绍:向西 向西
抗日战争在东部沿海地区首先爆发,但现代化的战争很快让整个中国都卷了进来。随着战争的全面化,沦陷区、敌后根据地、大后方、孤岛(上海租界)、战区等形式开始出现。日本的飞机、重炮、战车、舰炮让各地的中国人都受到莫大的威胁,不分省份、民族和信仰,中国人团结起来一致抗敌。但由于东部战事不利,中国军队的防线逐渐西撤,随之同时展开的是政府机构和官员百姓从东部向西部的疏散与西迁,中国持久抗战所需的物力和人力等从沿海迁往内地。大迁徙的意义非常深远,抗战中最活跃的一群保留下来,拒绝妥协投降,抗战到底;保留了完整的行政、教育和军事机构和必要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利于对西部的启蒙和开发。
具体结构,大背景是沿海千百万同胞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的迁徙,离开富庶的地区到落后的内地。比如中央大学、政府机构、工厂、文物单位等的西迁。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叙述上海民营企业的紧张拆迁过程,主要人物林继庸,吴蕴初。二是讲述宜昌大撤退,主要人物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由于迁徙是国力从东南沿海工商业较发达地区的河网平原地带向尚停留在农业时代的内陆山区和高原地区移动,可以通过画面表现出这种时空环境的巨大转换。
第3集剧情介绍:愈炸愈强
从长谷川清“无差别轰炸南京”开始,轰炸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最大威胁。日军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城市进行了六年多的轰炸,企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为了中国上空的安全,日加烈夫带领着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来了,美国人陈纳德来了,已经辞职的川军空军司令蒋逵也出山了。
轰炸给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带来深重灾难,其中三九年的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四一年的重庆大隧道惨案尤其惨烈。但灾难并未让中国人丧失抵抗的意志,战时首都重庆,愈炸愈强,中国人的意志愈炸愈坚。
在轰炸蒋介石黄山官邸的“斩首行动”失败以后,日本陆军航空队负责轰炸的远藤三郎少将,无奈地向军部递交了“轰炸无用论”的报告。
第4集剧情介绍:最大的伤口
战时救护的范围包括军队医疗救护,难民,以及难童的救护。本集将重点讲述中国军队医疗救护系统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主要讲述红十字救护总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以及对于整个战争的重要作用。主要人物是红十字救护总队的队长林可胜。
还有一条线,讲述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因为除了为中国战士提供医疗援助,他们还为难民和难童做了大量的救护工作。宋庆龄本人在整个八年抗战中一直没有停止过救助工作。
将林可胜与宋庆龄的故事交替并行,使得本集有更多可看性。
第5集剧情介绍:雾都 风云际会
本片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作用,以及围绕统一战线所发生的故事。本集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新闻发言人龚澎的人生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以周恩来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维护统一战线、团结民主党派以及在大后方外交领域的风采与魅力。
第6集剧情介绍:创造犀利的武器
战舰,中国不能生产,日本已经生产并装备1400万吨;
飞机,中国不能生产,日本已经生产并装备2500架;
战车,中国不能生产,日本已经生产并装备7000辆;
重炮,中国不能生产,日本已经生产并装备10000门。
中日开战之初,为数不多的进口重武器损失殆尽;中国成批量生产的只有步枪、机枪和部分迫击炮,并且品种繁多,不能通用。
但这些轻武器,已是中国军队抗击侵略的最后依仗。
军工人俞大维、李承干、江杓等人在环境险恶、资源匮乏的情势下,组织实施兵工企业的迁移、复工,奇迹般实现了正面战场的弹药无缺。本片以21军工厂的故事为核心,展现战时兵工的铁血传奇。
第7集剧情介绍:一滴汽油一滴血
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沿海的重要城市和港口,封锁了国际上援助中国的海上通道。
封锁的结果便是中国的后方出现了严重的油荒。后方公路上行驶的,多是以酒精、天然气、木炭代替汽油的汽车和马车、驴车,致使人们喊出了“一滴油——滴血”的口号。
1938年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打通,成为战时物资运输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战时能源问题,位于大西北的玉门油矿也在紧张地勘探开发中。
1942年,滇缅公路在日军的持续轰炸下被切断,而此时玉门油田则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
滇缅公路中断后,驼峰航线成为转运战略物资最重要的空中通道,整个抗战期间,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一千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到战争结束时,65万吨物资经由驼峰航线抵达中国。
第8集剧情介绍:写出最后的胜利
抗战文艺涉及的范围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出版等诸多方面。本集将重点放在了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形成,以及文化人士在战争中的经历。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出整个大后方文艺的全貌,呈现出全民抗战的高涨热情。
“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形成了一股全民抗战的热潮。人们纷纷奔赴前线,抵御日军的侵略。而那些文化人士也逐渐形成了另一条无形的战线,通过文学创作,鼓舞军民的士气。本集从上影人剧团入川开始讲起,以夏云瑚和国泰大戏院为主线,以老舍、徐悲鸿、郭沫若等文化人士的个人经历为辅线。将大后方文艺活动展现出来。
第9集剧情介绍:流动的课桌
一个叫王德懿的女生,跟随大学的迁徙,读了四个大学才完成学业,这是抗战时期高校教育的真实写照。
为了保存民族的文化教育血脉,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教育机构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搬迁。
从1937年11月中央大学率先搬迁到重庆开始,陆续有100余所高校搬迁到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大后方各省,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也有部分高校搬迁到了偏远的山区。
抗战时的教育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偏废,而是创造了空前的成就,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他们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至抗战胜利,中国的教育全面超越了战前的水平,在为国家、为大后方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大后方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10集剧情介绍:一切为了前线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的战争。除众所周知的大人物外,承担这场战争重量的主要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共赴国难,一起品尝战争带来的苦难,为民族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就大后方而言,老百姓的付出可以总结为两方面,一是出人,二是出物。人,指的是兵员和劳工。物,指的是前线和后方需要的大量粮食、盐等物资。可以说,大后方的全力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坚固基石。
本集影片从抗战时期的兵役制度、粮食问题、盐业生产和劳工问题四个方面切入,全面展现大后方普通老百姓在抗战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第11集剧情介绍:结盟
本集内容重在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联合反对法西斯的故事。叙述的主要线索,围绕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合作与矛盾展开,内容涉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第一次缅甸战役、驼峰航线、宋美龄访美、开罗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
第12集剧情介绍:1945中国的惊雷
抗战胜利了,在大后方生活了8年的下江人、北方人,他们要回到家乡。
国民政府要还都南京,抗战陪都成为永远的记忆。
而胜利后的中国将走向何处?谁能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共关系怎样协调?
从雅尔塔会议、赫尔利访问延安、中共七大、波茨坦公告、中国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日本投降、受降仪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我们重温1945年的历程,看到了国家的荣耀,胜利的辉煌,也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