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豆瓣分集剧情介绍共9集

第1集剧情介绍:中国之谜

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中国今天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接着,一批国外教授和学者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罗纳德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把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那么,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我们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差别在哪里?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第2集剧情介绍:人口大计

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中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中国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中国的人口一直在这样的一个不均衡的环境下增长着。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第四次人口高峰正在来临。

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第3集剧情介绍:农字当头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工业化进程大都伴随着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尽管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可农民仍然占到总人口比重的近60%。中国有2.4亿农户,这种一家一户式的微型家庭农场面积平均只有0.5公顷。

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为什么我们会长期存在城乡的巨大差距?农民增收难在何处?乡镇企业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农民进城务工是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所在?农民进城后新的问题又有哪些?

第4集剧情介绍:苍茫大地

我们曾长时间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随着我们30年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在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如果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的国土面积。

然而,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们的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为什么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就是该如何使用土地?我们土地资源还能承载多少压力?经济建设需要土地,种粮吃饭需要耕地,我们必须在这两难之间作出选择。

第5集剧情介绍:资源扫描

早在150年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随外交使团来华。他在两赴山西考察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地大物博也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中。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现状了。

中国资源从总量和数量上来看并不少,有176种矿产资源。但人均却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98.94吨,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3%。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5%。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0%。

但我们对资源的消耗却是巨大的。中国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

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钢铁占了世界消耗总量的25%还强,我们消耗的水泥量占了世界消耗水泥消耗量的40%。我们消耗的煤炭超过了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5%,资源消耗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出过警示:为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我们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恣意地掠夺了。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千年前,《资治通鉴》里的语言今天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第6集剧情介绍:山水之间

1980年,中国邮政部门为了保护白暨豚专门发行的两枚邮票。但是,2006年,一支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25位专家,组成的一支“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队,顺着江面,长达3400公里,用高位望远镜、声纳设备等先进的科学仪器去搜寻白暨豚的踪迹。最后,不得不遗憾地宣布,在38天的科学考察活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的身影。

这种已经在中国的长江中生活了2000多万年,被称为“长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动物,正在慢慢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消逝:我们生存的环境怎么了?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了367万平方公里,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整个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林木蓄积量也只剩下不足10%。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酸雨覆盖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30%以上。全国600多座城市中,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中。

西方的工业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都是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既保护环境,又实现经济的增长,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第7集剧情介绍:民生纵横

一个“福”字拆开来看,左边的“示”字,有“祝愿”之意;右边分别是“一,口,田”。在农耕时代,一个人所有的保障都维系在耕地上,“福”字的原意就是“人人有田做”,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时至今日,这个“福”字,就是中国面前的一道民生课题。

就业、养老、医疗、住房,这些都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堪称“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我们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但人口老龄化以后,养老基金缺口达上万亿元。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80%在城市,20%在农村。中国656个城市中,有不少城市没有建立廉租房制度。

今天,人们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成功,不再简单地依赖于GDP,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是否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生存放在首位,成为执政功德的新标尺。中国的国情,决定我们要选择一条什么道路?

第8集剧情介绍:创新元素

2001年,北京向国际奥委会承诺将奥运圣火传递到珠峰,国际奥委会曾表示了担忧:

在高海波、低温、缺氧、大风的环境下,明火很难存在。实现这个伟大的传意,需要真正的实力。2008年5月8日,在世界之巅,那是一次受到世人瞩目的点燃,那一刻的画面传向了全世界。从体育的角度看,意味着人类能够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但是,同样让外界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创新的力量和决心。

古代中国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奠定了世界科技史中卓越的地位。但今天,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不足。电灯、电话、电视、汽车、飞机、卫星,半导体、电脑网络,这些重大的发明都是外国人做出来的,在世界级的发明家的队伍里边很少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产品的一些关键技术自有率是50%以下,我们的专利在世界上占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技术创新政策倍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关于技术创新的战略、计划。尤其是欧盟成员国,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制定或修订技术创新政策,重视从战略上构建相关机制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今天,世界各国,在发展面前,正在展开一场创新的竞赛。

面对新的格局,中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第9集剧情介绍:中国脚步

欧美国家常用的世界地图中,太平洋在两侧,中间是辽阔的美洲大陆、大西洋和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在美国和欧洲人的心目中,近代以来,主宰这个世界的,正是活跃在大西洋的船队和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这张地图上,中国长期以来被称为远东国家。但处在远东的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讨论的热点。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像19世纪末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20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尽管起步比它们晚,但是中国却成功地接过了产业转移的接力棒,接力棒带来外国的丰富资本和最新技术,我们的脚步后发而先至。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工厂”,事实上,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同样是中国前进步伐的有力保证。

我国经济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长速度,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令人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行进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

“中国国情”是诸多难点中的关键词,解决这些难点,没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样板。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各种风险与挑战,面对国情,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看到的是将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