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剧情介绍:深化体制改革
2011年10月18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决定》鲜明地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2集剧情介绍:加强公共服务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第3集剧情介绍: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影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配置文化资源,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混为一体。应该走向市场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政府或单位是投资主体,领导和专家是基本受众,评奖和展示是主要目的,仓库和资料是最终归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把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科学界定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确定出版发行单位、影视制作发行放映单位、一般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重点新闻网站等,逐步转制为企业。
第4集剧情介绍: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要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以及工艺美术品、文化产品辅助生产、文化用品、文化专用设备等十大门类。作为典型的低碳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既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又能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贡献越来越大。
第5集剧情介绍:引导创作生产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激情竞相迸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喜人景象,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更加繁荣兴盛。文化产品传递的是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影响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也是文化改革发展中始终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
第6集剧情介绍:推动文化走出去
2009年10月,一年一度的全球出版盛会在德国法兰克福如约而至,这一年中国首次成为书展主宾国,让世界品味中国书香,让中国领略世界风采成为这届书展的主题,中国二百多家出版单位,一万多种图书参展,中国主题馆开馆仪式,文艺演出、专业艺术展览等,六百多场活动吸引参观者三十万人次,这是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的一个缩影。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日益呈现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态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