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报复,梦见报仇

周公解梦 _ 梦见报复

  本段内容来自于东方解梦学家的分析,本站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仅做参考

  

  周公解梦 _ 梦见对或对进行报复,是凶兆,会舍弃自己。

  周公解梦 _ 梦见对丈夫的妾进行报复,会与丈夫离异。

  周公解梦 _ 梦见对自己进行报复,生意会成功。

  旅行者周公解梦 _ 梦见对进行报复,前进道上会遇到许多障碍。

  工作人员周公解梦 _ 梦见对主人进行报复,会被解雇。 

对报复心理的认识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或增益,会让后者期待前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的损害或让前者也产生满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这种反应,称为报复心理。

  

  如硬币皆有两面一样,报复心理的一面为报复,另一面则为感恩。通常的,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会使前者后者做出赔偿或前者会使后者也产生同样的利益上的损害,人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报复。另一面,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会使前者做出让后者满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这种反应通常则被称为感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报复心理理解为:本能的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报复做为一种保护自己利益不受的反应是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这个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但何以理解感恩也作为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答案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增益,如果后者不感恩或不主动感恩以使前者在利益上也产生增益的话,你们,前者很可能会主动要求后者感恩自己;如果前者得不到符合自己标准的利益上的增益时,前者很可能会采取行动报复后者。因此,出于自我防御保护自己已得利益的目的,感恩是必须要付诸行动并要满足对方要求的。

  

  一个人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利益的损害,前者会让后者也产生利益上的损害,这个前者让后者也产生利益损害的过程通俗的叫法是、报复、报仇雪恨、报怨、复仇等,统称就是报复。我们多数人都是有仇必报的,而且还要仇人以牙还牙以还血的,并且我们还经常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挂在嘴边。小心我一定报复则是我们警告仇人的口禅。当然,也有人看到了冤冤相报何时了而自愿放弃报复仇人。

  

  一个人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利益上的增益,那么,前者也会让后者的利益产生增益。这个前者让后者也产生利益增益的过程就叫感恩,通俗意义上也叫酬劳、酬谢、报答、感激等。懂得感恩的人一般都有不错的人缘,因为他们知恩图报,有良知。我们有句话叫吃不忘挖人,还有一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要鼓励我们懂得感恩。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还有以句著名的台词:就是出来混的,早晚是要还的。 

报复心理的特点

  1、普遍性

  

  报复心理的普遍性表现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报复心理。世界上的每个人,当他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时,他是一定会对后者产生感恩之心的,即便有可能他的这种感恩无法付诸行为。而当他的利益因另一个的行为而产生损害时,他也一定会对后者产生产生怨恨甚至有可能采取行为来报复后者的。即便某些具有极强自制力的人并不会把自己对别人的感恩或报复之心付诸行为,我们也不能认为其没有报复心理,这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交换的社会里,人人都有的报复心理是支持交换的首决条件。

  

  2、针对性

  

  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那么,前者会感恩后者,而绝非感恩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那么,前者会报复后者,而绝非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这是因为,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并没有让前者产生利益上的损害或增益,两者并非利益攸关方。

  

  3、对立统一性

  

  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量的损害,那么前者的报复心理会期待让后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一定量)的利益上的赔偿,或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的损害。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量的增益,那么,前者会期待让后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的增益吗?显然不会,人不会傻到将自己所得利益全部让给曾帮助自己取得这些利益的人,因为如果那样的话,自己就什么也得不到。人们通常感恩的方法是,给帮助过自己的人满意的利益以示酬劳感恩。

  

  对比报复和感恩,我们就能发现:报复是为了索回自己损害的利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报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损害。而感恩则是在已经取得一定利益的前提下,拿出部分利益来酬谢帮助过自己取得这份利益的人,以巩固自己取得的利益,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不损害。

  

  报复与感恩,对立于报复是向利益攸关方索回利益,而感恩则是向利益攸关方支付利益;但二者统一于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4、债务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损害,那么,在前者为对后者的利益损害做出利益赔偿之前,后者的一般心理状态为:我先在心里记下这笔账,总有一天,我要让你血债血偿。而此后,后者一般会要求前者对其利益损害做出赔偿或后者会做出一些行为让前者也产生利益损害。直到前者做出对后者的利益赔偿或后者也使前者产生利益损害后,后者才会停止对前者的报复。

  

  如果前者认为自己对后者的利益损害负有责任,并承诺对后者进行赔偿,那么,后者的利益损害便构成了两人之间的债务问题。当然后者的利益损害可能是精受到刺激,但赔偿可能则为。

  

  同样,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了增益,那么,前者便已对后者产生了某种债务。而这种债务只有当前者给后者满意的利益时,债务才会消失。前者的利益增益可能是权利地位得到提升,但后者所得可能则是前者金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报复和感恩其实是债务产生、债务偿还、直至债务消失的过程。这便是报复心理的债务性。

  

  5、性

  

  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损害,那么,前者的心理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就是说,会让前者产生焦躁不安、愤怒、呼吸不畅、难受等心理反应。这种焦虑反应只有在后者对前者做出相应赔偿或前者报复了后者之后,才会消除。这就是说,利益损害让人产生了报复的焦虑反应,而得到利益赔偿或报复利益攸关方之后报复的焦虑才得以消除。

  

  另一面,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增益,那么,前者的心理也会产生焦虑反应。这里的焦虑反应则更倾向于是一种担心、忧虑、顾虑等。感恩的这种焦虑反应是担心忧虑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会否失去。感恩的这种焦虑反应只有在前者让后者也产生满意的利益增益之后,才会消除。 

对报复心理的世俗理解

  1、孝

  

  作为感恩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孝文化,在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具有深远博大的影响。在中国,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么,他的社会地位恐怕不会很高,他的舆论处境恐怕也不会怎么好。孝称为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已被每个人认可的几乎像呼吸一样再平常不过。

  

  其实,尽孝、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感恩自己父母生育、抚养、教育自己的一种体现。感恩自己的父母在中国人世俗的理解里就是孝。

  

  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其成长成人也是因父母抚养。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利益因其父母的行为而产生了极大的增益,那么,报复心理会要求这个人将其从父母那里所得到的利益增益返还给自己的父母。把利益返还给自己父母的过程便是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其实是一种利益的交换。

  

  2、雇用关系

  

  职工的行为使的利益产生了增益,那么,老板会拿出利益增益的一部分来给职工,以表示对职工工作的肯定和感恩。这种感恩的利益交换使两者之间的雇用关系得以持续下去。

  

  在职工为老板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老板拒绝支付职工工资或所支付的工资不能令职工满意,那么,职工可能会报复老板或要求老板支付令人满意的工资。这时,雇佣关系可能会因利益无法交换而终止。

  

  建立在报复心理上的老板与职工之间的利益交换,是维持雇用关系得以延续的关键。

  

  3、商品

  

  商品满足了人的需求,是一种利益。而金钱,也是一种利益。

  

  在商店里,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商店提供的利益商品。在饭店,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利益饭食。在,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利益休宿。在咖啡店,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利益咖啡。总而言之,利益交换主导了商业,是商业的灵魂。而主导利益交换的则是人人具有的报复心理。概言之,报复心理主导了商业利益交换,是商业利益交换的平台,具有平台意义。

  

  如果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不到商家提供的利益商品,那么,顾客的报复心理会要求商家返还自己的金钱利益。而如果商家为顾客提供了商品利益而顾客并没有支付利益金钱,那么,商家的报复心理会要求顾客付出利益金钱,甚至会对顾客做出某种过激的报复行为。

  

  4、宗教与报复心理

  

  人们一般都对父母有很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父母的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而产生的:

  

  (1)父母是赋予他们生命的人。

  (2)父母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太多太多无偿的付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食物、温暖、教育、消费等基本上一切都是由父母提供的。

  

  因而,我们对父母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种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便注定了我们会感恩自己的父母。

  

  宗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么,你对上帝便具有了类似感恩父母的情感,你便会感恩上帝。因为,生你者父母,创造整个人类包括你的则是上帝。

  

  宗教会向人们出售他们认为具有一定世俗作用的神水、神符、赎罪符等宗教商品以聚敛。宗教声称自己的宗教商品具有能使人获得平安、消灾、获得神的庇佑等功能,而人们则因此付出自己的金钱交换这些宗教商品。宗教与人们的这种利益交换是基于报复心理产生的。

  

  中世纪欧洲,许多富人们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全部捐献给了教会。为什么?因为他们被告知:捐出他们所有的财富,死后就能上天堂。否则,下地狱。拿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来交换教会一句死后可以上天堂的承诺,这也是一种利益交换。教会拿着自己无本利益—一句承诺就能交换富人们的所有财富。但双方都是自愿的,各取所需,各自满足。这种利益交换,也是在报复心理这个平台上运行的。

  

  5、忍

  

  一个人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利益上的损害,但前者并未立即报复后者,而是先不惊动后者以静待时机以彻底报复后者。这就是忍。、

  

  因他人行为而致自己的利益受损,却不能立即报复,这是很痛苦的,所谓忍字头上一把,说的就是做到忍很不容易。因为忍意味着一个人要抑制住自己报复仇人的冲动,克制住自己对仇人的真实情感不要表露出来,甚至还有伪装出对仇人的善意。为报复而忍,付出的代价很大。

  

  忍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一个人他忍到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看淡了个人恩怨,不再有报复的念头。

  (2)忍字头上一把刀,就使他能做到什么人都忍,什么事都忍,忍到最后他成了别人的出气包。其他人有什么不痛快的就找他撒气。

  (3)一个人忍到了最后,终于抓住机会报复了自己的仇人。但这时,他忍的经历,可能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为。 

报复心理的种种表现形式

  以牙还牙式的报复。在日常活动中 ,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身体接触方面的报复倾向严重 ,只要别人碰了他一下 ,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他都会马上打那个人一下。

  恶作剧式的报复。如用扔、拍、丢弃别人的物品来实施报复 ;用对方害怕的东西吓唬他 ,如把癞蛤蟆等放入对方的课桌。

  间接式的报复。有些学生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方 ,就把自己的委屈告诉老师 ,通过让老师批评对方来平衡自己的心理 ,也含有报复的成分 ;有的孩子则告诉父母、亲戚 ,让他们替自己出气 ;有的孩子甚至叫几个“哥们儿”教训对方。失去理智的报复。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 ,男生给了她一巴掌。一气之下 ,她冲回家拿起菜刀 ,回到学校砍了那个男生两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