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何逊
主要成就:诗歌
代表作品:《临行与故游夜别》等
所属朝代:南朝--萧梁
同时期作家:范云、萧绎、阴铿
所属流派:魏晋南北朝文学
字:仲言
何逊是什么人?南朝梁诗人何逊人物生平简介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何逊,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侨居丹徒。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曾考定《元嘉历》。逊八岁能诗,二十岁左右举秀才,同时诗人范云览其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交。诗为沈约所赏。逊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意。天监中,为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随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后还建康(今南京),一度得武帝赏识,旋为所弃,出为安西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除仁威庐陵王萧续记室,复随府江州,卒于任所。后人因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其诗文与同时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又以诗与阴铿颇相似,世号“阴何”。其实何诗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其坎壈遭际所致,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呻吟。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如向称名句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从镇江州与游故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相送》)等,情景交融,在写景中体现惜别和惆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但情真意切,读后令人难忘。又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赠王左丞》)等句,善于用流畅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对仗工整而不觉其平板,对杜甫有明显影响。他还有一些写景诗如《下方山》、《还渡五洲》、《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慈姥矶》等,亦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诗句意境颇近于谢朓,饶有风致,为南朝山水诗派代表之作,惜笔力稍嫌平弱。钟嵘《诗品》评谢朓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这一缺点在何逊作品中似更明显。逊诗受“永明体”影响,其新体诗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已初具唐律规模,是六朝诗与唐律间的过渡体裁。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歌声律时,曾举其《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曾将其《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唐杜甫为诗曾化用他的一些佳句,并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清沈德潜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何逊尚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其《穷乌赋》似为残存片段,并非全文。辞藻较好者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并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如诗。何逊身后由同时人王僧孺编定集八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七卷。此书最晚至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二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正德间刊本为早,继有薛应旂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现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何逊集》。
南北朝时期诗人何逊:最早写梅花的诗人
相送乃南朝人何逊当时写的一首诗,至今这首诗已广为人知。诗名虽为相送,但并不是真正的相送给朋友,而是留下这首诗给送他的朋友们,由此可见此诗的与众不同之处。
![](http://img.87art.cn/d/renwu/1496304539225419.jpg)
何逊相送图
《相送》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这篇诗词多次出现在我们语文诗歌鉴赏中,要读懂这首诗,我们还是要简单的了解一下诗人的背景。诗人何逊的背景其实并不复杂,综合起来可以说又是一个仕途上的失意人。他常年在官场不如意,对国家的前景非常担忧,空有报复却无处施展,这也是这类诗人的共同之处。
所以他的诗歌大多表现这个情感,而诗人这首相送诗更是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前两句:客心已百年,孤游重千里,是表达自己常年在外面四处飘泊,形单影只非常孤单的心情,更有对即将离别的朋友的一种珍惜之意,而后面两句则突出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江岸雨欲来,浪白风初起,表白上是说临别之际江边的情景,实则表现诗人觉得未来像风雨一样非常艰难,对自己的前景非常担心的心态,表达出了自己忧虑自己的仕途,担忧前途的心情,其实这种类型的诗词在何逊的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只是这一首表达的尤为明显,以诗鸣意。
所以我们从这首歌也可以更加的了解作者何逊,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的命运如何,当然了相送一诗也给后人在送别诗词上起了典范作用,影响了不少后人的文风墨笔,值得我们来学习探讨。
何逊 梅花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拿来作诗作词的对象。从很早开始,就有不少关于梅花的佳作,其中包括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的咏梅,还有陆游的梅花绝句,以及后来毛泽东也写过咏梅的佳词。
![](http://img.87art.cn/d/renwu/1496304539177957.jpg)
何逊像
但是要说最早写梅花的诗人还属南北朝时期的何逊,相信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读过这首咏早梅的诗。
免园标物序,惊世最是梅。衔霜当路发,眏雪似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凤台。朝洒厂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诗中第一句其实不难理解,只是以梅花时节变化最明显的景物来拉开序幕,诗中第二句的意思就太明显不过,后世咏梅也大多跟这句意义相似,说的就是一副傲骨黯然,不惧风霜的品质,诗中前两句把作者所见的梅花清晰的展露在我们的面前。
而诗中后三句借用典故以抒发自己对梅花的感情,突出自己对梅花的所感。通过自己对梅花的所见所感整首诗可谓是连贯一体,读起来颇有意味,特别是那种积极澎湃之情油然而生。
再者何逊本身是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结合诗中的意境,我们不难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首先我们都知道梅花比喻傲骨,坚韧的性格,不屈的精神,不畏强权的精神让人敬佩。而诗人何逊自己即使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可是依然借梅花比喻自己坚韧的意志和高远的志向,永远不会世俗的现实被屈服。可以说正因为何逊写的梅花,让之后很多的文人墨客受到了影响,也让之后更多的咏梅诗词越来越有喻意,更是让很多人的精神受到了梅花的鼓舞激励而变得更加坚韧。
何逊 下方山
何逊是南朝梁诗人和文学家,他是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的儿子,八岁就可以作诗,文采非凡,20岁就被推举为秀才,与同时代的诗人范云结为“忘年之交”。他的诗作与阴铿齐名,世号为阴何。
![](http://img.87art.cn/d/renwu/1496304539682119.jpg)
何逊图片
何逊的诗作善于描绘景物和抒发别离之情,他喜欢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他的写景诗《下方山》就是一首典型的运用流畅的语言来细致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作,对仗工整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平板。何逊下方山诗句的意境与谢朓有些相近,是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品,饶有风致。
这首诗的原文是: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它描写的是何逊在冬天的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船回家乡时的情景。
从何逊下方山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何逊的心情比较沉重,也很急切,他早早的赶到方山渡口,所见所闻都表现出了一种伤感之情。何逊在开头的四句诗中用了“寒鸟”、“繁霜”、“苦雾”这样的词汇,这在古典的诗文当中都是悲伤忧郁的意思,可见他的心情是很沉重很很忧郁的;在五六两句,则描绘了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返乡的不平静的心情;也许是近乡情怯,何逊在最后四句将快要到家乡时那种微妙又复杂的心情很好的刻画了出来。
东海三何中何逊简介 他的主要成就
何逊,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侨居丹徒。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曾考定《元嘉历》。逊八岁能诗,二十岁左右举秀才,同时诗人范云览其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交。诗为沈约所赏。逊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意。天监中,为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随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后还建康(今南京),一度得武帝赏识,旋为所弃,出为安西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除仁威庐陵王萧续记室,复随府江州,卒于任所。后人因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其诗文与同时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又以诗与阴铿颇相似,世号“阴何”。
![](http://img.87art.cn/d/renwu/1476504543414481.jpg)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认为何诗虽有“清巧”之长,但多“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其实何诗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其坎壈遭际所致,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呻吟。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如向称名句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从镇江州与游故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相送》)等,情景交融,在写景中体现惜别和惆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但情真意切,读后令人难忘。
又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赠王左丞》)等句,善于用流畅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对仗工整而不觉其平板,对杜甫有明显影响。他还有一些写景诗如《下方山》、《还渡五洲》、《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慈姥矶》等,亦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诗句意境颇近于谢朓,饶有风致,为南朝山水诗派代表之作,惜笔力稍嫌平弱。钟嵘《诗品》评谢朓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这一缺点在何逊作品中似更明显。逊诗受“永明体”影响,其新体诗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已初具唐律规模,是六朝诗与唐律间的过渡体裁。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歌声律时,曾举其《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曾将其《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
唐杜甫为诗曾化用他的一些佳句,并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清沈德潜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何逊尚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其《穷乌赋》似为残存片段,并非全文。辞藻较好者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并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如诗。何逊身后由同时人王僧孺编定集八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七卷。此书最晚至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二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正德间刊本为早,继有薛应旂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现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何逊集》。
代表作品
《临行与故游夜别》,《夕望江桥示萧咨议杨建康江主簿》
写作特色
何逊的诗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
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大用典故,像历来评论家所称道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等句,都能做到情景交融,在写景中体现惜别和惆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情真意切,读后令人难忘。又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赠王左丞》)等句,善于用流畅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对仗工整而不觉其平板,对杜甫有明显的影响。他还有一些写景诗如《下方山》、《还渡五洲》、《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慈姥矶》等,也有许多传诵人口的佳句。这些佳句,意境虽近于谢□,但笔力则稍嫌平弱。钟嵘评谢□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诗品》),这个缺点在何逊作品中似更明显。何逊的诗在当时曾与刘孝绰齐名,称为"何刘"。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认为何诗虽有"清巧"的长处,但多"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其实何逊的诗之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他的遭遇坎坷所致,其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呻吟。
![](http://img.87art.cn/d/renwu/1476504577444982.jpg)
何逊的诗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的声律时,曾举他的《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还把他的《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
何逊除诗以外,还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他的《穷乌赋》似是残存的片段,并非全文。他的骈文中辞藻较好的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又并无显著的特色,远不如他的诗。
《何逊集》据《梁书·何逊传》说是他死后由同时人王僧孺所编定,共8卷。《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是7 卷。此书最晚到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2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代正德张□刊本为早。继有薛应□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中华书局有排印本《何逊集》。
诗篇节选
《铜雀妓》
秋风木叶落。萧瑟管弦清。望陵歌对酒。向帐舞空城。
寂寂檐宇旷。飘飘帷幔轻。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
《拟轻薄篇》
城东美少年。重身轻万亿。柘弹隋珠丸。白马黄金饰。
长安九逵上。青槐荫道植。毂击晨已喧。肩排暝不息。
走狗通西望。牵牛亘南直。相期百戏旁。去来三市侧。
象床杳绣被。玉盘传绮食。倡女掩扇歌。小妇开帘织。
相看独隐笑。见人还敛色。黄鹤悲故羣。山枝咏新识。
乌飞过客尽。雀聚行龙匿。酌羽方厌厌。此时欢未极。
《门有车马客》
门有车马客。言是故乡来。故乡有书信。纵横印检开。
开书看未极。行客屡相识。借问故乡来。潺湲泪不息。
上言离别久。下言望应归。寸心将夜鹊。相逐向南飞。
![](http://img.87art.cn/d/renwu/1476504512651929.jpg)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为西封侯作》
皇德无余让。重规袭帝勋。垂衣化比屋。睠顾慎为君。
翾飞悦有道。卉木荷平分。宸襟动时豫。岁序属凉氛。
城霞旦晃朗。槐雾晓氤氲。鸾舆和八袭。凤驾启千羣。
羽觞欢湛露。佾舞奏承云。禁林终宴晚。华池物色曛。
疏树飜高叶。寒流聚细文。晴轩连瑞气。同惹御香芬。
日斜迢递宇。风起嵯峨云。运偶参侯服。恩洽厕朝闻。
于焉藉多幸。岁暮仰游汾。
《登石头城诗》
关城乃形势。地险差非一。马岭逐纡回。犬牙傍隆窣。
百雉极襟带。亿庾兼量出。至理归无为。善守竟何恤。
眺听穷耳目。远近备幽悉。扰扰见行人。晖晖视落日。
连樯入回浦。飞盖交长术。天暮远山青。潮去遥沙出。
薄宦恧师表。属辞惭愈疾。愿乘觳觫牛。还隐蒙笼室。
《望廨前水竹答崔录事诗》
萧萧藂竹映。澹澹平湖净。叶倒涟漪文。水漾檀栾影。
相顋上会面。相望空延颈。远天去浮云。长墟斜落景。
幽痾与岁积。赏心随事屏。乡念一邅回。白发生俄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