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观黄澜伯

本 名:黄观

别 称:黄澜伯,黄尚宾

所处时代:明初洪武年间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

谥 号:文贞

超级大学霸六首状元黄观投湖自尽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个状元已经不容易,然而历史上就有这么个人“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真是超级学霸。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观27岁即中状元

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他在公元1390年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这年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深得朱元璋的赞赏,取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黄观自幼就勤奋好学、治学严谨,注重时论,这六次考试一气呵成,这么小的年纪就当了状元。

状元九族受诛

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当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朝中大臣都畏惧朱棣的权势,不敢言语,只有黄观一个人当面顶撞朱棣:“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此时朱棣就对黄观怀恨在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文四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当时,黄观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他得知燕王朱棣已即位,知道大势己去,于是站在船头穿好朝服,面向东方叩拜,投江自尽。即使是这样,朱棣的怒气并没有消下去,黄观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到了一直到了万历皇帝,公元1596年,黄观才得到昭雪,补谥“文贞”。

中国古代第一考神明朝黄观:科举考试第一人

科举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千古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度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华丽蜕变。“金榜题名时”乃是人生四喜之一,更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无数的书生前仆后继,只为考取功名,鲤跃龙门。今天所介绍的明朝天才书生,27岁便考取状元,之前的考试更是蝉联第一,他就是黄观。但死后被朱棣从进士提名册上删掉。

网络配图

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文状元只有16人。

黄观从秀才到状元,在县、府、院三级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成为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之一。

另外一名“六首状元”是清朝的钱棨,但他至乾隆四十四年47岁才中乡试第一名解元,而黄观一口气考完,27岁即中状元。这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读书人中传说式的人物。

文人傲骨

古代文人虽然文采了得,但免不了有股文弱之风。像姜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毕竟少数,但自古文人多傲骨,黄观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网络配图

洪武二十九年升任礼部右侍郎,算是进入朝廷中枢,时年32岁。年仅32岁就成为了礼部的副手(尚书和左侍郎比他大),真可谓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高皇帝崩。34岁的黄观成为即位的建文皇帝御前重臣。

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现在黄观已经进入了中央的智囊团,成为最高决策团之一。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谋反,黄观位列燕王所谓的“文职奸臣”第六名。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大势已去,黄观投江殉主。

网络配图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并且将黄观的名字从进士题名录上删掉。

一直到200年后的万历二十四年(1596),神宗显皇帝才感念黄观忠节,黄观始得昭雪,追谥“文贞”,于南 京翠屏山建衣冠冢、并于秦淮河畔建庙祭祀。

中国第一考神,科举考试第一人

天妒英才,天才书生黄观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如果他低调一点,审时度势,见风使舵的投降朱棣一边,他和他的子孙可能会免去灾难。

但他选择竭智尽忠的辅佐建文帝,哪怕,头破血流,肝脑涂地。

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与屈原同是名仕的黄观忠心与刚正的事迹

黄观和屈原同是名仕,两人有同样的结局,都是跳江而死。不过后人纪念他们的方式不同,端午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而黄观坟冢却有他忠心与刚正的故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简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观,字澜伯,生于朱元璋时期,死于建文帝被夺权朱棣当皇帝的那一天,去世时年仅39岁。他们黄家在秋浦当地属于望族之一,祖墓至今保存完好。他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六首状元,从秀才到状元都考第一名。

他从小学习勤奋且从不在学问上面麻痹大意。1396年升为朝中二品大官,同时颇受建文帝器重,有重要国事都让他参与。燕王自认为自己比建文帝有能力,根本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满朝百官也就黄观敢直言燕王的不是,燕王因此怀恨在心。黄观对待燕王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燕王称帝后黄家九族皆被斩。

黄观死于建文四年,当时黄观正在长江上办理公务,他得知朱棣谋反的消息,便召集了一批人马准备救援建文帝。当他听到建文帝去世的噩耗时,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命不久矣。他更知道自己的妻子志气高尚,一定会随他赴江的。他死前附言之后便投江而亡,他的妻子在家里听到他的消息后也跳江而死。现在的观祠还留有他妻子投江前吐在石头上的一口血的血石,这证明了他妻子的志节和对丈夫的忠贞。

黄观在万历年间才被平反,补谥“文贞”,至今都能在他家乡看到黄公祠,还有后人为他建的状元坊。

黄观书法

见字如见人,黄观书法犹如他本人一样浑厚有力,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脚印。那么黄观书法到底怎样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书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观书法留传下来的很少,这与他与朱棣做对有关。朱棣夺得皇位以后,就把黄观以反贼定罪,他一家九族均遭遇灭顶之灾。

黄观书法潇洒飘逸、浑然天成,这与他忠君之义和稳重的性格有些格格不入。他的字不大,从他的书法可以看出他做事小心谨慎,这点倒与他谨慎为官相符。但是从他率性的气场来看的话,书法的潇洒飘逸与他有意会的联系。据说朱棣看到他的侄子皇帝一直不下跪,满朝文武只有他敢站出来直言朱棣的逆君之举。此飘逸非彼飘逸也,此谨小慎微非彼谨小慎微也。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的清楚。

再看他的书法,飘逸的同时不乏端正。我喜欢把一个人的字与这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黄观的字体出奇地端正,这跟他的为人一样,听闻他的事迹以后,让人有肃然起敬之感。有人说他可以观察时局,不要与朱棣做对就不会这个下场。但是他不这么做的话就不是黄观了,更加不会是六首状元了。

再把黄观书法与现代有名的书法家相比,其书法笔峰和造诣丝毫不逊色这些书法家。但愿他仅存的几副书法作品能长存世间,让后人都有机会欣赏到这位古今少有的才子的书法。

  黄观坟冢

黄观担任侍郎时间不长,但黄观坟冢是他德行和才华的重要遗证。黄观坟冢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坟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黄观坟冢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才子悲凉的下场,更看到了皇朝更替的残酷。可能这是黄观自己的选择,他可能知道自己有这种下场。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我们现代人无法超越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才造就了他的悲惨命运。

黄观坟冢是凄凉的,从他的妻子寄石还魂就可以看出。他的妻子听到他的噩耗,以为夫君已经死了,伤心过度吐了一口血在石头上,她的血便深深地烙在石头上。在阴雨天,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士像。一天,一个姓翁的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石头在托梦给他,说自己是黄观的妻子。后来经和尚解梦,把这块血红的石头放到观祠以后,奇怪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

黄观跳江的时候是无限悲哀的,他知道自己妻子会尾随而来,更知道自己族人的下场。他的一声长叹悲鸣道尽了大势已去,也告诉自己大限已到。

通过黄观坟冢,我们看到了古时就算是文人,只要是沾上权力这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坐落在翠屏山的坟冢只是座衣冠冢,他的尸身已随江而去,被埋在江边。他是喊冤而去的,明万历年间才沉冤得雪,并在他的故居建黄公祠,在县城建状元坊来纪念这位绝无仅有的状元郎。

才子黄观生于哪个时期?黄观的书法有何特点

黄观和屈原同是名仕,两人有同样的结局,都是跳江而死。不过后人纪念他们的方式不同,端午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而黄观坟冢却有他忠心与刚正的故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简介。黄观,字澜伯,生于朱元璋时期,死于建文帝被夺权朱棣当皇帝的那一天,去世时年仅39岁。他们黄家在秋浦当地属于望族之一,祖墓至今保存完好。他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六首状元,从秀才到状元都考第一名。他从小学习勤奋且从不在学问上面麻痹大意。1396年升为朝中二品大官,同时颇受建文帝器重,有重要国事都让他参与。燕王自认为自己比建文帝有能力,根本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满朝百官也就黄观敢直言燕王的不是,燕王因此怀恨在心。黄观对待燕王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燕王称帝后黄家九族皆被斩。

黄观死于建文四年,当时黄观正在长江上办理公务,他得知朱棣谋反的消息,便召集了一批人马准备救援建文帝。当他听到建文帝去世的噩耗时,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命不久矣。他更知道自己的妻子志气高尚,一定会随他赴江的。他死前附言之后便投江而亡,他的妻子在家里听到他的消息后也跳江而死。现在的观祠还留有他妻子投江前吐在石头上的一口血的血石,这证明了他妻子的志节和对丈夫的忠贞。黄观在万历年间才被平反,补谥“文贞”,至今都能在他家乡看到黄公祠,还有后人为他建的状元坊。

见字如见人,黄观书法犹如他本人一样浑厚有力,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脚印。那么黄观书法到底怎样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书法。黄观书法留传下来的很少,这与他与朱棣做对有关。朱棣夺得皇位以后,就把黄观以反贼定罪,他一家九族均遭遇灭顶之灾。黄观书法潇洒飘逸、浑然天成,这与他忠君之义和稳重的性格有些格格不入。他的字不大,从他的书法可以看出他做事小心谨慎,这点倒与他谨慎为官相符。但是从他率性的气场来看的话,书法的潇洒飘逸与他有意会的联系。据说朱棣看到他的侄子皇帝一直不下跪,满朝文武只有他敢站出来直言朱棣的逆君之举。此飘逸非彼飘逸也,此谨小慎微非彼谨小慎微也。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释的清楚。

再看他的书法,飘逸的同时不乏端正。我喜欢把一个人的字与这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黄观的字体出奇地端正,这跟他的为人一样,听闻他的事迹以后,让人有肃然起敬之感。有人说他可以观察时局,不要与朱棣做对就不会这个下场。但是他不这么做的话就不是黄观了,更加不会是六首状元了。再把黄观书法与现代有名的书法家相比,其书法笔峰和造诣丝毫不逊色这些书法家。但愿他仅存的几副书法作品能长存世间,让后人都有机会欣赏到这位古今少有的才子的书法。

黄观担任侍郎时间不长,但黄观坟冢是他德行和才华的重要遗证。黄观坟冢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坟冢。黄观坟冢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才子悲凉的下场,更看到了皇朝更替的残酷。可能这是黄观自己的选择,他可能知道自己有这种下场。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我们现代人无法超越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才造就了他的悲惨命运。

黄观坟冢是凄凉的,从他的妻子寄石还魂就可以看出。他的妻子听到他的噩耗,以为夫君已经死了,伤心过度吐了一口血在石头上,她的血便深深地烙在石头上。在阴雨天,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士像。一天,一个姓翁的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石头在托梦给他,说自己是黄观的妻子。后来经和尚解梦,把这块血红的石头放到观祠以后,奇怪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黄观跳江的时候是无限悲哀的,他知道自己妻子会尾随而来,更知道自己族人的下场。他的一声长叹悲鸣道尽了大势已去,也告诉自己大限已到。通过黄观坟冢,我们看到了古时就算是文人,只要是沾上权力这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坐落在翠屏山的坟冢只是座衣冠冢,他的尸身已随江而去,被埋在江边。他是喊冤而去的,明万历年间才沉冤得雪,并在他的故居建黄公祠,在县城建状元坊来纪念这位绝无仅有的状元郎。

我们总会听到忠义两难的肺腑之言,而黄观用他的死来证明忠义可以两全,黄观墓历经500多年,至今仍旧屹立着以供后人瞻仰。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墓。黄观墓目前是一个开放的免费的参观旅游胜地,墓址位于今安徽池州市。墓是人死后通往阴间的通道,总会有阴森恐怖感,但是当我们站立在黄观墓前时却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该墓的主人是黄观的缘故,如果真有阴间,他应当是通往天堂的。该墓有很多的故事,虽是一代臣子,最后的下场却是跳江而死,当他死去的时候,他的妻儿也紧随其后,一家人永远在一起。池州市为纪念他,把原本只剩下“观之墓”三个字的墓重新修漆。此墓是座衣冠冢,由于是投江自尽,找不到尸首,但为了纪念他,也为了让他落叶归根,在他被平反的时候就用衣冠冢在他家乡安葬他。看到他的墓,我们不禁感叹政权的无情。如果朱允文不被他皇叔夺权的话,黄观就不会有此下场。也有人说他是站错立场的缘故,但是他没有错,谁能料到朱允文失利呢?谁叫皇权太诱人了呢?

黄观不仅有志节,她的妻子也同他一样有志节。听闻夫君已死,他的妻子毫不犹豫地跳江而死。相传他的妻子跳江时吐了一口血在石头上,在阴雨天看这块小石头可以看到大士像。后来一个和尚发现这个怪异的现象,便把这块石头搬到观祠,这块石头至今保存完好无损。黄观墓让我们铭记古代有志节的人高尚情操,更让我们不忘历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