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公辅唐朝宰相

本 名:姜公辅

字 号:字德文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爱州日南

主要作品:《白云照春海赋》、《对直言极谏策》

官 职:谏议大夫、同平章事

姜公辅人物生平简介,哪个朝代的人?什么官职?

姜公辅,唐朝左相。字德文,籍贯甘肃天水,爱州人。中唐著名诗人秦系,天宝末年避“安史之乱”隐居浙中剡溪二十余载,建中初到南安九日山西峰隐居。姜公辅到泉州闻秦系隐居九日山,即往拜访。

姜公辅是“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有若神”、“一时直道犯龙鳞”、“流落空闻弃海滨”。他与秦系一见倾心,十分投契。于是,姜公辅在九日山东峰筑室,与秦系对峰而居,朝夕相处。东峰形似麒麟,原名麒麟山,后因姜公辅隐居,又称姜相峰。有北宋?庆历四年泉州同安人苏绅题刻“姜相峰”。清?洪锡畴《甲戌重阳后五日游九日山》:“山以秦姜重,非人山不灵。千秋双隐士,九日一孤亭。姜公辅游过的石台,称“姜相台”。社坛村百姓将一口古井称“相公泉”。秦系、姜公辅、韩偓,均为外地人隐居九日山者,泉州名士欧阳詹常到九日山从秦系、姜公辅游。宋绍兴二十一年泉州太守赵令衿建二贤祠,祀秦系与姜公辅。后人又建三贤祠,祀秦系、姜公辅与韩偓;建四贤祠,祀秦系、姜公辅、韩偓及欧阳詹。

姜公辅在九日山隐居13年,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客死九日山。秦系为其葬于九日山东峰南麓。姜相坟居中竖立石墓碑,阴刻碗粗楷书“唐相国忠肃姜公封茔”九个大字。墓前分别两尊石将军,其下卧伏石羊、石狮各一对,并立一对圆顶角柱。后经宋、明、清几代修葺,保存至今。

具体事迹

姜公辅于唐德宗(公元778-805年在位)时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应制策科高等,授右拾遗,召入翰林院为学士,兼京兆尹户曹参军。《旧唐书》本传说公辅“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新唐书》本传也说“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卢龙留守朱滔反叛。其兄朱泚为泾原节度使,因此被剥夺军权,废居京师,心情郁愤。公辅谏德宗:“陛下若不能垣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德宗不从。翌年,泾原兵受命东征,讨伐李希烈之叛,过长安,军士以无赏食劣而哗变,德宗自苑门仓皇出逃。公辅又叩马谏德宗:“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 德宗仓卒不及听。果然不出公辅所料,在京师哗变的泾原兵推朱泚为大秦皇帝,朱滔为皇太弟。德宗欲驻凤翔倚靠节度使张镒,公辅又劝德宗说,张镒虽然忠诚可靠,但毕竟是个文吏,他所率领的军队都是朱泚部曲,驻凤翔是十分危险的!德宗这才转移到奉天(今陕西干县)。果然不到几天,凤翔将领李楚琳杀死张镒,发动叛乱,依附朱泚。通过这一事件,德宗称赞公辅有“先见之明”,更加器重他的才智谋略,于是在奉天拜公辅为谏议大夫,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姜公辅担任宰相期间,正是唐王朝与藩镇割据势力矛盾尖锐化的时期。德宗时爆发的“二帝四王”之乱,是唐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在这一斗争中,姜公辅坚决站在中央王朝一边,拥护国家政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

姜公辅不但精通儒典,有经论之才,而且睿智有谋,忠贞鲠直。德宗由奉天再奔梁州(今陕西汉中),至城固县时唐安公主病死于途中。唐安公主是德宗最钟爱的长女,德宗非常悲痛,下诏予以厚葬。公辅进谏:“非久克复京城,公主必须归葬,今于行路,且宜俭薄,以济军士。”德宗悼女情切,大怒,斥公辅为“卖直取名”,罢为左庶子,以母丧解。后授右庶子,久不得迁。后又贬公辅为泉州(在福建)别驾。顺宗即位,拜公辅为吉州(在江西)刺史,未就官而卒。宪宗时,赠礼部尚书。公辅卒于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但其生年不详。

公辅在泉州居住十四年,筑室于南安县九日山麓长隐。这时,会稽人秦系亦隐居九日山。两人时相过从,徜徉山水,酒诗唱和,友情甚笃。《新唐书·秦系列传》记载:“姜公辅之谪,见系辄穷日不能去,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公辅卒,妻子在远,系为葬山下。”秦系善诗,隐居山林注《老子》,弥年不出,为人所重,被称为高士。“年八十余卒,南安人思之,为立子亭,号其山为高士峰云。”可知公辅只身来泉州,其妻小没有随同南下。又知秦系亦富文才,志趣高洁。刺史薛播数往见之,岁时致羊酒,而秦系未尝至城门,不改隐逸山林之志。但他和当时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的著名诗人刘长卿相友善,常以诗相赠答。刘长卿号称“五言长城”,他很看重秦系。秦系又与公辅志趣相投,公辅死后为之营葬,料理后事。

【新唐书姜公辅传】原文及翻译,姜公辅,爱州日南人

姜公辅,爱州日南人。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岁满当迁,上书以 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朱泚,太原马燧获之,泚不知也,召还京师。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不从。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泚尝帅 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帝仓卒不及听。 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公辅曰:“镒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泚若立,泾军 且有变,非万全策也。”帝遂之奉天。不数日,凤翔果乱,杀镒。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请为守备。 卢杞曰:“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帝知群臣多劝泚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 兵距城一舍止。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帝曰: “善。”悉内诸军。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 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贽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 故卖直售名尔”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复为右庶子。

(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七,有删改)

姜公辅,爱州日南人.进士及第,补授校书郎,凭借制策优等被授予右拾遗,担任翰林学士.一年期满应当变动官职,姜公辅上书朝廷,以母亲年老需依靠自己的俸禄赡养为由,请求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事.公辅有优异的才华,每次到朝廷面进皇帝,陈述奏章详细透彻,德宗很器重他.

朱滔帮助田悦,用蜂蜜裹信经小路送去邀请朱泚,太原马燧截获了它,朱泚不知道这事,被征召回京城.公辅进谏说:“陛下如果不能真诚地对待朱泚,就不如诛杀他,养虎不要给自己留下祸害.”皇帝没有听从他的进谏.不久泾师叛乱,皇帝从苑门出征,公辅拉着皇帝的马进谏说:“朱泚曾统帅泾原,很得士兵的心,以前因为朱滔叛乱夺了他的兵权,他平时心情忧郁,感觉无聊,请骑快马去将他抓来,让他跟随您,不要让那些叛乱的人得到他.”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听取这意见.出行后,想驻扎在凤翔,依靠张镒.姜公辅说:“张镒虽是值得信赖的大臣,但他是一个文官,所统领的都是朱泚的部下,就像渔阳突骑一样,朱泚如果被拥立,泾原军队将会叛变,不是万全的计策.”皇帝于是到了奉天.没几天,凤翔果真发生叛乱,张镒被杀.皇帝在奉天,有人说朱泚反叛,姜公辅请求担任守备.卢杞说:“朱泚忠诚正直老实,怎么说他会反叛.这太伤害大臣的心了!请允许我以全家一百条人命为他做担保.”皇帝知道群臣大多劝朱泚迎接皇帝,就下令各道的军队在距离城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姜公辅说:“王者不整饬卫队和仪仗,就没有办法增加显赫的声威.现在禁军人少势力单薄,却让士兵军马驻扎在城外,这是陛下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境地.”皇帝说:“好.”把各道军队全部迎入.朱泚的军队果然到来,正如姜公辅所说,于是提拔姜公辅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迁徙到梁,唐安公主在半路上去世了.公主本性仁爱孝顺,许诺下嫁给韦宥,因为迁徙没有嫁成.皇帝非常悲伤,下令厚葬她.姜公辅进谏说:“平定叛乱后,公主必定要回去安葬,现在走在路上,应该节俭,来振奋军心.”皇帝大怒,对翰林学士陆贽说:“唐安公主的安葬,不要筑坟墓,叫人堆砖修塔,费用很少,不让宰相参与,他不过只想指责我的过错罢了!”陆贽说:“姜公辅担任谏议官,执行宰相职务,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本来就是他的职责.本来设立宰相一职,就是让他早晚进献善言,有小过错就辅助您,这是他的职责.”皇帝说:“不是这样,我认为姜公辅的才华不足以担任宰相,并且(对我决定的事)又自行解除,朕既然许诺他了,他心里知道就算了(却还要说出来),这是故意表现正直来求得名声罢了.”于是姜公辅被降为太子左庶子,因为母亲的丧事而解职.后又担任右庶子。

曾经当过唐朝宰相的越南人姜公辅,墓葬泉州

  历史上,曾有一位越南人当过中国宰相,后因触犯龙颜被贬至泉州。他便是唐朝一代名相姜公辅。姜姓宗亲辛卯年福建泉州恳亲会在4月10日举行公祭唐相姜公辅的活动。记者登南安丰州九日山探访获悉,明年春天,姜相在越南故乡的后裔拟来泉州祭祖,拜谒姜相墓,瞻仰高士峰。

姜相墓有两方墓碑

唐朝一代名相——越南人姜公辅墓葬泉州。姜公辅,字德文,爱州日南县人,即今越南清化省安定县人。他卒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而他的出生年月有还是一个谜的说法。

姜公辅是在唐德宗在位时登进士第的,他离开越南,离开了妻儿,在中国帝都位尊宰相之位。后因犯颜直谏,被贬泉州,再未回越南。

记者随泉州九日山文管所负责人胡家其一行来到姜相墓。胡所长说,姜相在泉州长达14年,其中有13年隐于九日山,最后长眠于此。姜相墓在南宋、明代、清代等皆重修过,如今墓前的文物年代也不同,卧伏的一对石羊为宋代物,一对石狮是清代物。

据介绍,去年发现一奇,姜相墓同时存在有两方墓碑!

一方是清代重修所立,即今之所见阴刻碗粗楷书“唐相国忠肃姜公封茔”墓碑;另一方是隐于后的无字墓碑,拱形有花纹。研究人员说,初估年代至少为元代,很可能是原始墓碑。

1983年,姜相墓被南安列入县级文物保护,1984年3月,墓前立了一方文物保护碑记。后来,南安改县为市,姜相墓为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姜相墓后百步远,有一块巨大天然岩壁,劈开荒草,但见大字隶书“……唐直臣姜相墓岁久毁圮,不足以昭遗烈……”原来,这是南宋重修姜相墓的纪事石刻。

“孤忠曾记犯龙鳞”

柳宗元称姜公辅“以奇策取相位。好谏诤,免”。一语道破了姜公辅得相位与被免的原因。

《旧唐书》本传说公辅“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新唐书》本传也说“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何成轩著《儒学南传史》记载,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姜公辅能识未叛之先,提醒帝王预作防范;又察觉凤翔将领不稳之兆,使皇帝脱离危险处境……他因睿智有谋略,屡有“先见之明”,被德宗皇帝拜为宰相。

姜公辅任职期间,是唐王朝与藩镇割据势力矛盾尖锐化的时期。姜公辅反对分裂割据,可惜,在位仅半年就遭罢相。原因是公主死后,姜相进谏皇帝说,在行路途中,丧事宜从俭,以济军士,触怒了龙颜,被德宗骂为“卖直取名”,屡次贬官,最后至泉州。

唐柳宗元、宋王十朋等对一代名相姜公辅皆有怀吊诗文。

泉州太守王十朋有两首诗,其一:“姓名端合上麒麟,当世哪知相是真。遗冢尚余封马鬣,孤忠曾记犯龙鳞。三巴流落知音士,九日迢遥避世人。精爽不迷祠宇后,俨然唐室旧冠巾。”

高山流水遇知音

唐贞元八年(792年),谪相姜公辅来到泉州,九日山西峰隐有一高士,名叫秦系,是浙江绍兴人,善诗,他住的西峰被人称为“高士峰”。

姜相择东峰而居,与秦系为邻。两人徜徉山水,酒诗唱和,友情甚笃。《新唐书·秦系列传》记载:“姜公辅之谪,见系辄穷日不能去,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

泉州刺史席相、名士欧阳詹皆曾慕名而来寻访秦系与姜相。

姜相卒后,妻儿远在故乡越南,唯有知音者秦系为他料理后事。而就在姜相去世后的不久,隐居了二十多年的高士秦系离开了九日山,不知所终。

东峰被人们称为姜相峰。南安丰州社坛,还留有一口“相公井”,传为纪念姜公辅。

存世文章争两个第一

姜公辅文章存世仅一赋一策,却争两个第一。一篇赋在文学上成越南的千古文宗,一篇策则是迄今所见越南人撰写的最早的一篇政论。

《儒学南传史》记载,姜相所撰作品遗存至今的只有一赋一策,即《白云照春海赋》和《对直言极谏策》,均收录于《全唐文》。《白云照春海赋》后半篇阙文,仅存前半篇三百余字。此赋以鲜碧空镜春海为韵,描写白云春海的景物之美,气势之盛,抒发了作者的志趣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在越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安南千古文宗”。

该书还称,如果从思想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对直言极谏策》的价值要远高于《白云照春海赋》。从此策可以窥见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还可以从中了解唐德宗即位初期的某些心态以及全国形势的部分侧面。此策既是姜公辅硕果仅存的完整作品,又是迄今所见越南人撰写的最早的一篇政论。

祖籍是中国甘肃天水

姜姓宗亲辛卯年福建泉州恳亲会在4月10日举行公祭唐相姜公辅的活动,据透露,明年,姜公辅在越南的后人将有望来泉州祭祖。

中华姜姓宗亲联谊总会筹备委员准备的材料认为,姜公辅的祖籍是中国甘肃天水。姜公辅的父辈迁徙至越南。材料还显示,姜公辅的出生时间为公元730年。

日前,来自浙江、江苏、江西、山东、湖北、海南、广西、广东等地的姜姓宗亲到泉州拜谒姜相墓,瞻仰高士峰,4月11日已陆续离开泉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