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桂朝鲜国王

中文名:李成桂

外文名:이성계

别 名:李旦、君晋(字)、松轩(号)

国 籍:朝鲜

民 族:朝鲜族

出生地: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兴)

出生日期:1335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1408年6月18日

职 业:朝鲜国王、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破红巾,平倭寇,却元军,征女真

          建立朝鲜王朝

          推行科田法,奖励农业,广设学校

庙 号:太祖

谥 号:康献大王

历史上的李成桂是什么人?李成桂的生平简介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朝鲜语发音:Yi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之君。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

传统观点认为李成桂是推行奉行亲明事大主义的高丽将军,而后来有历史学家认为李成桂家族其实一直生活在蒙古人直辖之地,为高丽系蒙古军阀势力。公元1255年,蒙古蒙哥汗在图们江地区设置斡东千户所,授归附蒙古的高丽宜州兵马使李安社千户兼达鲁花赤,即李成桂之高祖父。李成桂的祖父李椿、伯父李子兴、父亲李子春,都有蒙古名,因而推断李成桂或许有蒙古血统或受到蒙古文化的较多影响。

日本历史学家池内宏、山内弘一、冈田英弘、宫胁淳子认为李成桂是女真人或者有女真血统。他与李之兰是义兄弟。

李成桂(1335年-1408年),字君晋。又名李旦。字仲洁,号松轩。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庙号太祖,谥号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

至元元年(高丽忠肃王后四年)十月十一,李成桂出生于高丽朔方道(大约位于今日咸镜道)永兴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兴本宫)。父亲李子春仕蒙古双城总管府,并为高丽朔方万户。李成桂少年仕高丽,官至东北面元帅知门下省事、守门下侍中,并与女真酋长李之兰(童豆兰)结拜兄弟。公元1361年,高丽万户朴仪发动叛乱,李成桂当时官居金吾上将军,自动请缨,与李之兰率领一支仅1500人部队大破叛军,挽救了高丽王朝。随后,李成桂又率军击退了中国反元势力红巾军的进攻。凭借显赫战功,很快官居右侍中。公元1351年至1368年间,正值中国元朝末年,江南多路民变。最后,由朱元璋平定各路民变,于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为明。其间由于中国局势一直不明朗,令高丽国内分为以崔莹为首的亲元派和以李成桂为首的亲明派。两派相争,亲明派最后得胜。李成桂等新官僚废除了高丽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扫高丽王朝的旧势力。此法不仅把土地交由李成桂分配,还赋予统治国家的权力。公元1380年,李成桂南下到南原一带,平定侵扰多年的倭寇,成功剿灭一股较大的倭寇势力,俘获倭寇600多人。自此,李成桂的声望与势力与日俱增。1388年,明朝在咸镜南道的南端元朝双城总管府(1355年被高丽吞并)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崔莹怂恿高丽王辛禑铤而走险,进攻辽东。李成桂则得到李之兰的支持而极力反对。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禑,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禑之子辛昌为王,又废,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恭让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丽大臣李之兰以及左侍中裵克廉、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道“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为王,并改名字为李旦(为统一起见,下文仍称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颁诏定都汉阳,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同时由郑道传等人制订了《朝鲜经国典》。鉴于高丽诸王崇拜佛教而影响国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国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没收,贵族庄园里的奴婢都被释放,并且实行开垦农地与改良农具谷种等劝农政策。1398年,朝鲜发生第一次王子之乱,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1400年爆发第二次王子之乱,逃往咸兴。1402年,李成桂被其子李芳远挟持回京(见咸兴差使),幽居在离宫昌德宫内。明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廿四日薨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共计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岁。明朝赐谥康献。葬在汉城近郊杨州俭岩山下的健元陵。500年后,其后代高宗李熙建元称帝,追上祖先帝号,追尊李成桂为太祖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高皇帝。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李成桂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由于在抵御元朝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提拔。

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对外向明朝称臣,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

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奉为太上王。后来出奔老家咸兴,又被太宗李芳远挟持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

朝鲜太祖李成桂为什么不愿意攻打中国?还一直向中国称臣进贡

中国周边国家和中国之间向来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而在朝鲜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大将,因为不愿征伐中国最后回国夺权建立了一个延续了五百年的王朝,他就是朝鲜李朝的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出生与朝鲜泉州一个土豪之家,是个地道的朝鲜人,李成桂的高祖李安社投奔蒙古,李家很快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李成桂武艺高强,从小喜欢打猎。他二十二岁那年,即1356年,高丽恭愍王利用中国爆发元末农民起义的机会,趁火打劫,出兵中国东北,趁机占领一些领土。此后李成桂与其父归顺高丽,成为高丽将领。在征讨红巾军的时候立了大功,并开始了征战生涯,在多年征战中建功立业,当时的元朝重臣纳哈出对他评价很高: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将任大事于尔国矣。凭借战功显赫,李成桂得宠于高丽恭愍王,官至密直副使,进阶奉翊大夫,赐端诚亮节翊戴功臣之号。逐渐替代了权臣李仁任,与崔莹、曹敏修掌握实权。

不过,没过多久,高丽国王又开始贪心不足了,他觉得当时的明朝才建国,实力肯定不行,高国王王禑、门下侍中(宰相)崔莹密议进攻明朝,李成桂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他觉得明朝现在虽然刚刚建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明朝国力雄厚,名将如云,这自己去了明显就是去送死的,就算是倾尽朝鲜国力,也打不过明朝,所以他就坚决反对攻打明朝,但是朝鲜国王是死了心了想打,对李成桂的建议置之不理。是年四月,李成桂被迫向明朝发兵,李成桂很不情愿地带领军队出发了,当李成桂渡过鸭绿江之后,越来越觉得不能打,而且士卒普遍厌战,李成桂再度上书请求班师回朝,但是高丽国王根本不听,李成桂一想,反正打不过明朝,去了也是送死,干脆直接反了。他刚一号召,将士们纷纷响应。

于是李成桂劝服曹敏修,果断调动军队,返回开京(今朝鲜开城),发动军事政变,四年之后,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开创了朝鲜王朝五百年的基业。

李成桂建国以后,就确立了对明事大的基本国策。所谓事大,就是尊奉中原王朝,是一种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于强弱力量对比情况之下小国侍奉大国以保存自身的策略,“事大”一词出自《孟子》中的“以小事大”一语,此后朝鲜王朝五百多年内都是对中原王朝明清尊奉事大政策,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之后,立刻遣使通报明朝,称臣于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赐“朝鲜”国号,一直沿用至今。

为了得到明太祖的册封,李成桂大费周章,三番两次派人入朝,在没有得到明朝册封之前,李成桂在上书明朝时仍然使用“权知高丽国事”,意思是说,我们也就是暂时代表管理一下朝鲜事务,言辞非常谦卑、恭敬,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得到了明太祖的册封金印,从此朝鲜王朝才算有了正式的名分。

李成桂开创的李朝也在中原王朝的保护之下成为了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李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直到20世纪初,日本侵吞朝鲜半岛为止,李朝才最终灭亡。

即便是在朝鲜灭亡前,朝鲜王朝在重大事件决策中,都要听取中国的意见,多数事项都要想中国汇报。

古代朝鲜太祖李成桂是怎么崛起的?真相是什么?

李氏朝鲜做为中国明清两代的藩属国,它的对外关系,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局限在了中国明清两朝以及临近的日本和琉球。然而这个看起来毫无亮点,甚至还因为自身的贫弱,给中国明清两朝带来大麻烦的小国,却曾经也有着自己光芒四射的历史。尤其是其开国者李成桂,他的一生征战对于当时兵祸连天的高丽来说,简直堪称传奇。

李成桂的早年身世可谓是能充分反应,当时在元朝统治下的高丽现状。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虽然是一个高丽人,但是同时也有一个蒙古式的名字“吾鲁丝不花”。吾鲁丝不花原本是元朝治下的斡东千户所千户和掌印,但是到了元至正十六年,这个行政单位早已名存实亡,加上高丽恭愍王趁机派兵攻取了元双城总管府,李成桂的父亲吾鲁丝不花便干脆带着李成桂投靠了高丽。

李成桂的出身虽然在李朝时代的两班体制下来看,出身只能算是地方士族。然而作为将门之后,李成桂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注定将有自己发光发热的机会。李成桂在1361年,击败了叛乱的万户朴仪。然而就在同时,原本在中原地区向元朝举起反旗的红巾军起义,此时将战火燃烧到了高丽。

原本高丽与红巾军之间并无矛盾,但是作为元朝的属国,高丽也得到了元朝要求协助剿灭红巾军的命令。为了缓和之前因为吞并双城总管府所导致的元朝与高丽关系紧张,恭愍王派出了两万三千高丽士兵前往元帝国助战,并且参与了元军围攻高邮的行动。但是这一战元军却苦战无果,高丽的大将李权也在这一战中战死。高丽军队之后依旧在黄淮作战和四处劫掠,自然引起了红巾军的极大不满,加上元顺帝提出在高丽的济州岛建立行宫的举措,更是让红巾军将高丽人视为自己的另一个大敌。

1359年,红巾军毛居敬带领四万红巾军渡过鸭绿江,红巾军第一征高丽便由此开始。不过红巾军在高丽的行为,并不比蒙古和高丽人在中原的行为好到哪去。红巾军沿途的大肆掠夺和屠杀,迫使许多高丽人纷纷西逃。红巾军一路猛攻,先后攻克了高丽西北部的义州,麟州,宣州,定州和西京也就是平壤。整个高丽为之震动。不过在红巾军继续前进时,却恰好遇到了高丽的严寒,对寒冷的气候猝不及防的红巾军损失惨重,只得被迫退回西京。之后第二年,也就是1360年的农历二月,高丽军队趁机反攻,这才击溃了红巾军的第一次入侵。当年的十一月,红巾军又一次展开了第二次对高丽的东征。这一次红巾军的兵力几乎达到了十万以上。红巾军不仅击退了高丽军队迫使主将出逃,甚至攻破了高丽首都开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城,恭愍王不得不出逃安东。但是与前一次红巾军东征一样,红巾军在攻破了开京之后,便开始四处烧杀劫掠。很快朝鲜半岛的严冬再一次降临,此时已经是万户的李成桂率领2000高丽军队,趁着红巾军烤火时不备,趁机杀入开京,再一次重创红巾军。残余的红巾军部队一路北逃,之后在辽阳被元军消灭。

李成桂的开京之战很快令他名声大噪。很快他就又一次迎战从北方而来的敌人。不过这一次入侵的已不是红巾军,而是元朝辽东太尉纳哈出。在入侵高丽的红巾军刚刚被剿灭,纳哈出便已经亲自领兵进入高丽,准备收复被高丽侵占的元朝土地。李成桂利用了纳哈出分兵的决定,先是消灭了他派出的先锋部队,之后又趁纳哈出移兵之际发动夜袭。就这样,李成桂不断用运动战的方式,成功削减了纳哈出的兵力,并使得元军士气低落。对此大为恼火的纳哈出下令布阵,正面迎击高丽军队。可在纳哈出和李成桂二人携十几人出阵相谈时,李成桂率先发难,射杀了纳哈出身边的副将以及纳哈出的坐骑。整个元军因为主将纳哈出的意外都陷入了混乱,高丽军队趁机发难。虽然两军最终互有胜负,但是却着实让纳哈出狼狈不堪,之后自知兵力不足的李成桂也引兵后撤。

之后,李成桂又几次击败了其他几位元将,并在数日后再一次击败纳哈出。这次失败让纳哈出放弃了继续进攻高丽的想法,最后引兵退去,并向恭愍王修书和好。之后,在平定了国内亲元的高丽将领叛乱之后,李成桂受命征伐今天咸镜道北部的女真部落。这之后,李成桂更是带领一万五千高丽军渡过鸭绿江,攻打元东宁府,迫使已是北元的东宁府同知离吾鲁帖木儿出逃。李成桂的兵锋更是一度直逼辽阳。不过高丽试图在辽东的扩张野心,却被自己的另一近邻无情毁灭。

14世纪,日本进入了社会大分裂的南北朝时代,整个国家也随即陷入了内战之中。其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日本南朝,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战争资源,因此恶向胆边生,派出了军队以倭寇的身份前往高丽劫掠。原本高丽并没有太过把倭寇的威胁放在心上,毕竟此时对于高丽来说,对元朝趁火打劫才是更紧迫的事情。可倭寇如入无人之境的在高丽进行大肆破坏,使得恭愍王不得不结束对辽东的战争,而将李成桂调回国内与倭寇作战。李成桂确实不负众望,他先是在智异山全歼倭寇,之后在荒山大捷中,更是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射杀了倭寇的首领,被高丽人敬畏的称为“阿只拔都(少年勇士)”的武士。

在高丽的打击下,倭寇对于高丽的威胁日渐降低,但是与此同时,李成桂与高丽王室之间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高丽王王禑执意要求李成桂北上,与刚刚成立的明朝交战。这一举动自然也有希望通过战争,消除李成桂越加强大的政治势力的倾向。李成桂在行军途中发现了粮饷难以维持,在上书请求退兵无果之后,便迅速回军,之后迫使王禑退位。最后,他在洪武二十五年,正式登基称帝,李氏朝鲜也由此建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