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刘义宣
所处时代:南朝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建康
主要成就:讨平刘劭叛乱
官 职:丞相、荆州刺史等
封 爵:竟陵王→南谯王→南郡王
刘义宣南朝宋宗室、宰相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刘义宣(415年-454年),南朝宋宗室、宰相,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宋少帝刘义符、宋文帝刘义隆之弟,母孙美人。
刘义宣初封竟陵王,在文帝朝历任徐州刺史、兖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徐州刺史、荆州刺史、司空等职,改封南谯王。他镇守荆州十年,在元凶之乱期间“首创大义”,起兵讨伐刘劭,并拥立孝武帝,被拜为丞相、录尚书事、扬州刺史,改封南郡王。他不愿内调,遂以丞相之职留镇荆州,又领湘州刺史。后因身居重镇,手握强兵,又有平乱之功,遂渐生异心。
孝建元年(454年),刘义宣集荆州、江州、豫州、兖州四州之力,起兵反对孝武帝,东攻建康,在梁山洲被朝廷军击败。他狼狈逃回荆州,因胆气尽丧而意志消沉,以致部卒离散,最终被新任刺史朱修之诛杀,时年四十岁。
家世出身
刘义宣是宋武帝第六子,生母为孙美人,与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是异母兄弟。他身长七尺五寸,腰带十围,而且皮肤白皙,相貌俊美,但因天生舌短,说话有些迟钝。
早年历职
元嘉元年(424年),刘义隆即位。刘义宣作为皇弟,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户。他还被拜为右将军(《资治通鉴》作左将军),出镇石头城(防守国都建康的军事要塞,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一带),时年仅十二岁。
元嘉七年(430年),刘义宣改任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资治通鉴》作南徐州刺史),仍领右将军之职。徐州刺史本应镇守彭城(治今江苏徐州),但刘义宣却一直留驻石头城。
元嘉八年(431年),刘义宣又改任都督南兖、兖州刺史,仍为遥领而不出镇。
元嘉九年(432年),刘义宣升任中书监,进拜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同时获赐鼓吹一部。
元嘉十年(433年),刘义隆因竟陵一带蛮族问题严重,遂改封刘义宣为南谯王,让他再次镇守石头城。
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宣改任都督江州及豫州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
出镇荆州
荆州位居建康上游,土地辽阔,经济富庶,兵力亦强,东晋以来便是南朝重镇。宋武帝留有遗命,让诸子依次出任荆州刺史。刘义隆即位前便曾镇守荆州。他亲政后,先后任命四弟彭城王刘义康、五弟江夏王刘义恭及堂兄临川王刘义庆为荆州刺史。刘义庆虽非武帝之子,但在宗室中素有美誉,且其嗣父刘道规有大功于社稷,故得以在刘义恭之后接掌荆州。
元嘉十六年(439年),刘义庆调任江州 ,荆州刺史一职空缺。根据武帝遗命,此时应由排行第六的刘义宣接掌荆州。但刘义隆却认为刘义宣才能平庸,难堪镇守荆州的重任,竟越过刘义宣,以七弟衡阳王刘义季为荆州刺史。刘义宣则接替刘义季原职,担任都督南徐州军事、南徐州刺史,并进拜征北将军。会稽公主为此多次向刘义隆进言,推荐刘义宣为荆州刺史。
元嘉十八年(441年),刘义宣与南兖州刺史刘义庆一同进拜开府仪同三司。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隆经过多番考虑,终于决定任命刘义宣为荆州刺史,并加都督荆雍益梁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当时,刘义隆还特地以中诏告诫刘义宣,让他妥善治理政务,不要使得时论讥讽自己所任非人。而刘义宣到镇后,勤勉自励,将各项政务处理的有条不紊,使得荆州“政事修理”。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南郡临沮(在今湖北南漳)一带有当阳蛮作乱。刘义宣以中兵参军王谌统兵,讨平叛乱。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刘义宣进位司空、侍中,并领南蛮校尉。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出军大举南侵。刘义宣担心魏军会攻到荆州,打算由治所江陵逃往上明(位于长江以南,治今湖北松滋),最终因魏军退兵而作罢。刘义隆为此下诏斥责刘义宣,让他好好治理政务,不要抱有潜逃避敌的想法。
讨平刘劭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调刘义宣为司徒、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以次子始兴王刘濬接掌荆州。但就在当年二月,太子刘劭在刘濬的支持下,秘密发动政变,弑父篡位,史称元凶之乱。他称帝时对外宣称刘义隆被奸臣徐湛之、江湛杀害。而此时,刘义宣尚在江陵,还未赴扬州之任。刘劭为笼络刘义宣,授其为中书监、太尉,仍领司徒、侍中。
雍州刺史臧质得建康家人报信,获知刘劭弑父的真相,便派人将此事驰告刘义宣,随后带兵南下,亲赴江陵与刘义宣会合。刘义宣当即起兵讨伐刘劭,并遣使前往位于荆雍下游的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通知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豫州刺史刘遵考、司州刺史鲁爽、青州刺史张永、益州刺史刘瑀闻听刘义宣举义,皆起兵响应。
刘骏于荆州举义的同时,也在江州发布檄文,宣布起兵讨逆。他当时正总领各路兵马,征伐沿江群蛮,又是刘劭、刘濬之外最为年长的皇子,在宗室中有着强大的兵力及号召力,因此成为讨逆军的主导者。刘义宣命参军徐遗宝率军协同刘骏东攻建康。臧质本想拥戴平庸愚昧的刘义宣以便暗中掌权,但见刘义宣已拥戴刘骏,只得放弃计划,转而跟随刘骏东讨。
讨逆军于四月攻至建康城南的新亭,前后两次大败刘劭,逼得其退守台城。当时,沈庆之、柳元景等将领都有意拥戴刘骏即位。江夏王刘义恭也上表劝进。刘骏遂于新亭称帝,史称宋孝武帝。五月,讨逆军攻入台城,擒获刘劭。刘濬则在南逃途中,被刘义恭所杀。最终,刘骏将刘劭及其四个儿子,连同刘濬的三个儿子全部处死。元凶之乱至此平定。
密谋起兵
刘骏即位时,拜刘义宣为中书监、都督扬豫二州、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并赏赐羽葆、鼓吹等仪仗以及班剑武士四十人,后又改封他为南郡王。刘义宣上表极力推辞,不愿内调扬州。刘骏只得改授刘义宣为丞相、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湘二州刺史,让他继续镇守荆州。荆州将佐如长史张畅、司马竺超民、谘议参军蔡超,皆有封赏。
刘义宣主掌荆州十年,财富兵强,在讨平刘劭的战争中又有“首创大义”之功,因而甚得刘骏优容,凡有所求无有不准。但他自恃平乱有功,在镇专横跋扈,朝廷诏旨不合己意者一概不予遵行,对刘骏也多有不恭。臧质此时已调任江州刺史,趁机秘密写信给刘义宣,称“功高震主,鲜有全者”,诱其起兵叛乱。 后来,臧质又让儿子臧敦亲自到江陵敦劝刘义宣。
刘义宣与臧质既是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对他非常信任,因而有所意动。蔡超、竺超民等也都怂恿刘义宣起兵,以求能得到更大的富贵。而刘骏又私闱不检,竟与刘义宣留在京中的女儿们淫乱。消息传到荆州,终于激怒了刘义宣。刘义宣于是秘密整顿战船、兵甲,并致信给豫州刺史鲁爽、兖州刺史徐遗宝,约定于孝建元年(454年)秋季一同举兵。
叛乱失败
孝建元年(454年)二月,鲁爽接到刘义宣约期举兵的书信,却因酒醉误事,当日便起兵叛乱,并推刘义宣为天子,送天子舆服。刘义宣闻讯甚为惊愕,但因事谋已败露,只得与臧质仓促起兵响应。徐遗宝也随之举兵,遣军南攻徐州。不久,刘义宣自称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发布檄文,寻求四方州郡的支持。他命参军刘谌之先行赶赴寻阳会合臧质,随后又命第八子刘慆留镇江陵,自己亲率十万大军东下江州。当时,荆州军战船连绵数百里,声势浩大。
刘骏此时即位还不到一年,闻听荆州、江州、兖州、豫州四州同叛,大为惊慌,甚至有投降让位的打算。竟陵王刘诞极力反对,终于坚定了刘骏平叛的决心。刘骏调派将领,分兵抵御来自上游(荆州、江州)与江北(兖州、豫州)的叛军。当时,雍州刺史朱修之遣使入朝,表示支持朝廷,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刘义宣得知朱修之不肯支持自己,命鲁秀分兵北攻雍州。朱修之截断马鞍山道,以阻止荆州军北进。鲁秀只得退回江陵。
刘义宣抵达寻阳后,与臧质合兵一处,随即以臧质为前锋,顺江而下,向建康进发。而此时,徐遗宝已兵败于徐州。他无力再守兖州,只得弃城南逃,到豫州投奔鲁爽。鲁爽不久便率军东进,欲到历阳(治今安徽和县)与臧质会师,结果在小岘(在今安徽含山)兵败身死,根据地寿阳(豫州州治,今安徽寿县)也随之被攻破。徐遗宝又逃奔东海郡,被当地土人所杀。鲁爽、徐遗宝的迅速败亡,极大地打击了荆州军与江州军的士气。刘义宣、臧质闻讯都是骇然失色。
江北的平定,使得朝廷解除了两面受敌的威胁。刘骏开始集中兵力,对抗来自上游的荆州、江州联军。当时,辅国将军王玄谟率水军据守梁山洲(在今安徽和县南),并在附近江边两岸修筑偃月垒。抚军将军柳元景则屯兵姑孰(在今安徽当涂)。不久,臧质兵至梁山洲,扎下营寨,与王玄谟展开对峙。刘义宣也随后赶至,屯兵于芜湖。刘义恭趁机致信刘义宣,以桓玄与殷仲堪的故事暗指臧质包藏祸心,成功离间刘义宣与臧质的关系。
臧质针对朝廷的军力部署,建议刘义宣分兵进攻姑孰、梁山,以牵制柳元景与王玄谟,自己则亲率水军沿着外江直趋石头,进逼建康。但刘谌之却认为应先集中兵力攻取梁山,再长驱直取建康,并建议刘义宣提防臧质。刘义宣本就对臧质起了猜忌之心,因此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臧质只得出兵攻打梁山洲,并成功攻陷西垒,随后又对东垒发起攻击。当时,刘义宣也已进抵梁山,正屯兵于西岸。他听信颜乐之的进言,担心臧质攻下东垒会抢去所有功劳,便派遣刘谌之与臧质同行。
王玄谟命薛安都、垣护之率军奋击,最终大败臧质。垣护之更顺风放火,将臧质军中的船只全部烧毁。当时风势迅猛,大火覆盖江面,逐渐蔓延到西岸。刘义宣所部营寨也被烧毁殆尽。朝廷军乘着火势,纵兵出击。刘义宣因大军溃败,只得乘船逃走,径奔荆州。臧质本欲和刘义宣商讨后续行动,但却已找不到刘义宣。他手足无措,只得也弃军逃跑,到武昌(治今湖北鄂州)投奔妹夫羊冲。但羊冲此时早已被杀。臧质无处可逃,只得躲到南湖,随即被追兵所杀,传首京师。
身死江陵
刘义宣乘船逃至江夏(治今湖北武汉),听闻巴陵(治今湖南岳阳)一带有朝廷大军堵截,遂在径口登岸,由陆路徒步向江陵方向逃去。士卒沿途逃散,最终仅剩十几人跟随在刘义宣身边。刘义宣自己也走得脚痛难忍,只得向百姓借了一辆车子,坐着车继续西逃,途中又向沿路居民求食解饥。他一路历经波折,终于回到了江陵。竺超民率留守兵马,将刘义宣接入城中。
鲁秀、竺超民等将领认为江陵还有兵卒万余,尚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便想召集余众与朝廷军再决胜负。但刘义宣已被大败打击得一蹶不振,终日失魂落魄,躲在后宅再也不肯出来。本就不稳的军心更加动摇,士卒纷纷逃散。鲁秀也心灰意冷,出城北逃。刘义宣自忖无法自存,便想随鲁秀一同北去。他改穿戎装,带上儿子刘慆及五个爱妾,骑着马出府而去。
江陵此时已是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刀剑横飞的乱象。刘义宣被吓得从马上摔下,被逼改以步行出城。他本想追上鲁秀,让其护送自己逃亡北魏,但出城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鲁秀的去向。随行士卒未离城郊便已逃亡殆尽,刘义宣身边最终只剩下刘慆、五个爱妾以及两个宦官。他们无路可去,在郊外彷徨半日,只好连夜折返江陵,在已经空置的南郡官舍席地坐到天亮。
刘义宣次日便命宦官去通报竺超民。竺超民已决意复归朝廷,便派了一辆车子,将他们送到监狱。当时,早就被朝廷任命为荆州刺史的朱修之已由雍州南下赴任。江夏王刘义恭修书给朱修之,建议让刘义宣自尽。但书信尚未送至,朱修之已将刘义宣及其诸子、同党尽数诛杀。时为孝建元年六月二十五日(454年8月4日),刘义宣亡年四十岁。
刘义宣因为女儿们和皇帝淫乱,就决定造反
刘义宣坐在江陵的一间牢房里,原本和他关押在一起的五位小妾已经被释放,牢房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周围又湿又臭,无处安身。从小养尊处优的这位亲王,哪里受得了这些委屈?
刘义宣忍不住放声大哭,对着外面的狱卒大喊:“平时经历的那些,哪里算得上苦痛,今天与她们分别,才是真苦。”
这位刘义宣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弟弟,人长得高大白皙,有一副漂亮的胡须,身高七尺五寸,腰围肥大,但舌头比较短,不善言谈。
刘义宣在宋文帝时代最早封为竟陵王,后来改封为南谯王,做过徐州刺史、兖州刺史,江州刺史等。他做事比较勤勉,政事处理得很好,但生活比较放荡,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刘义宣的生活极为奢侈,殿宇装饰绮丽,妃嫔多达千人。
荆州物产丰富,刘义宣在此地经营十年,实力强大,兵强粮足。又因为当初与孝武帝一起起兵反对刘劭,刘义宣的威望极高,根本不把国家制度放在眼里,对自己不利的条文,干脆就漠视不理。
孝武帝对这位皇叔难免要谦让几分,基本上是有求必应,非常重视。但是,有一个地方孝武帝不守礼节,他与刘义宣的女儿们一起淫乱,这一点得罪了这位皇叔。
车骑将军、江州刺史臧质经常劝说刘义宣,认为他有大才,立过大功,在臣民中间有威望。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最终往往难以保全,容易引发祸患。从长远来看,刘义宣与孝武帝之间必定势不两立。如今刘义宣手中兵强粮足,位居长江上游,应该早做准备,免得事到临头,悔之已晚。如果一直迟疑不决,祸患无穷。
刘义宣听从臧质的建议,大造兵船,修治铠甲,同时联络豫州刺史鲁爽等人,秘密约定在孝建元年的秋天一同起兵。
鲁爽有武艺,从小生长在北方,行为粗野,爱喝酒,却是一个急性子,一场大醉之后,宣布立刻起兵,杀死身边的反对者,改年号为建平元年,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他的弟弟鲁秀的眼力要比他强得多,鲁秀到江陵,见过一身肥肉的刘义宣,出来以后,拍打胸口连连摇头,说:“兄长害了我!怎么可以和这种人一起谋反?必败无疑!”
刘义宣和臧质听说鲁爽那边反了,非常后悔拉来这么一个鲁莽的家伙入伙。无奈一切已经晚了,孝建元年二月,两个人仓促宣布反叛,封鲁爽为征北将军。
起兵之后,鲁爽和臧质兵分两路,沿江而下,水陆并进,与沈庆之会战。临战之前,鲁爽和平时一样喝得大醉,结果阵前被刺落马下,再被斩首。
刘义宣还不知道鲁爽被杀,留下儿子镇守江陵,自己率领十万大军从江津出发,顺流而下,江面上樯橹相连,绵延百里。与臧质会合之后,他让臧质担任前锋。沈庆之派人把鲁爽的人头送过来,刘义宣与臧质大惊,刚刚起事,先折损一员大将,让人泄气,但开弓难有回头箭。
五月下旬,梁山之战开始,官军顺风纵火,大败刘义宣和臧质。刘义宣率先弃军奔逃,一路向西溃败,最后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弃船登岸,步行奔向江陵。刘义宣身材臃肿,走路走得两腿疼痛,就到民间找了一辆车子坐上去。没有饭吃,就一路乞食,最后总算活着回到了江陵。
江陵的首领是竺超民,带着仪仗出城,把刘义宣迎了回去。刘义宣勉强和过去一样接见部下,把失败的过错全部推到臧质的身上,鼓励大家振作精神,修整军队,再成大业。
此时江陵城中还有一万多兵马,鲁秀和竺超民也愿意继续辅佐刘义宣,还有一点希望。但刘义宣根本就不是做大事的材料,此前的惨败让他彻底崩溃,整天精神萎靡,躲在府中不肯出来。亲信们对他绝望,各自寻找出路,鲁秀也准备离开江陵北上。
刘义宣担心鲁秀一走,自己孤立无依,打算跟着鲁秀一起走,身边只带了一个儿子和五个爱妾,让她们全部打扮成男人模样。刘义宣自己在外衣里面套了一副铠甲,带上佩刀。此前挨饿的经历让他明白食物的重要性,能装食物的口袋全部装满。
一行人出来,此时城里已经一片混乱。拥挤当中,刘义宣从马上掉了下来。竺超民派人把他送出城,一行人追了一阵子,发现鲁秀早已经走远。此时天已经黑了,周围漆黑一片,刘义宣的身边除了儿子和小妾,只剩下两个太监,连一个正经的卫士都没有,这样子走到哪里都是死路一条。
刘义宣只好再次回城,摸到一处空屋子。屋子里找不到坐处,刘义宣只好坐在地上,好不容易等到天亮,赶快派太监再去通报竺超民。
今天的形势已经和昨天不一样,竺超民对刘义宣也不再客气,派来一辆车,直接把刘义宣几个人送到监狱官那里。刘义宣和小妾们稀里糊涂被关进了牢狱,坐在地上叹息:“臧质老奴,你把我害了。”
五个小妾很快被放了出去,牢房里只剩下刘义宣自己一个。这时候才明白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幸福,对着狱卒号啕大哭。苦难的日子很快到头,不久就刘义宣死在江陵的牢房里,时年四十岁。
兵败之后,臧质也是一路向西奔逃,但众叛亲离,没有一处落脚之地。六月,臧质最终逃入武昌的南湖之中,以莲子充饥。追兵赶到,臧质躲在荷叶下面,只露出鼻孔,被乱箭射死。时年五十五岁。臧质的首级被送往京城,刘义恭建议把他的首级涂漆,保存在兵器库中,以为警鉴。
刘义宣最后功败垂成,主要是名将鲁爽的两次酗酒
南北朝时期,有一场发生在南郡王刘义宣和孝武帝刘骏之间的重要战争。按刘宋朝廷当时的形势,如果刘义宣凭借他在荆襄一带的长期经营,再加上被称为“万人敌”的鲁爽等勇将支持,若无意外之失即可成大事——成立一个相对“正常温和”的刘宋政权。
然而,刘义宣最后的功败垂成,竟归因于其极为信赖的名将鲁爽的两次酗酒,教训至为深刻。
鲁爽与刘义宣相交已久,刘义宣本欲藉其勇力以成大事。孝建元年二月,刘义宣派密使通告鲁爽,约定于秋季共同举事。不料,接书时鲁爽正在喝酒,喝醉了的他连日期都没有看清,便不分青红皂白立即起兵行动,同时还派人告知他的弟弟鲁瑜一同起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义宣等人只好在仓促间共同起兵,导致这件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件在时机和准备上先失一筹。
后来,鲁爽率军直出历阳,从采石渡江,计划与另一支友军水陆两路一起沿江而下,直逼金陵。按照他的这一作战计划,只要一举击溃孝武帝派出的薛安都部,便可以直入金陵,覆灭昏庸的孝武帝统治。可惜的是,当鲁爽所部与薛安都军兵锋相交时,却再次因为喝多了酒,竟然“无力被刃”,以致被本来不是他对手的薛安都毫不费力地斩于马下,鲁爽军队失去主帅,很快便被击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弟弟鲁瑜也被部下斩杀。后来,刘义宣也因为没有鲁爽军队的呼应支持而失败被杀。
近1500年后,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由思及绵延中华数千年的“酒文化”,以及诸多因酒而亡国亡政亡身的深刻教训。据《世本·作篇》记载,最早发明造酒技术的仪狄、杜康,均是大禹时代的臣属。据说,禹在饮了仪狄献上的酒之后就对酒本能地心生恐惧,他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并因此而“疏仪狄,绝旨酒”(语见《战国策·魏策二》)。即禹不但戒酒,还从此远离用酒来讨好自己的仪狄。然而,禹的孙子太康不但迷恋女色,而且狂饮不已,最后在一次出京游猎时,京城和大片国土被夷羿攻占,太康成为华夏史上第一个因酒丧政之君。后来复国的夏朝末帝夏桀更是酒色之徒,据说他在皇宫修造的酒池大得可以航船,夏桀则日夜与王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最后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商朝的末帝纣王更是在宫中“积糟为丘,流酒为池”,还在酒池边“悬肉为林,使男女裸身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据说纣王君臣一次曾连续喝酒七天七夜,纣王最后不但国家被周朝覆灭,自己也是葬身火海。基于商纣失国的教训,新建立的周朝大臣周公专门作了一篇《酒诰》以训诫他的后人:“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史记·卫康叔世家》)把“酒”和“色”列为纣亡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周公要求前往卫国上任的康叔及其治下的臣属们“刚制于酒!”——即“绝对不能喝酒酗酒”。在《酒诰》里,周公做出了“刚性规定和要求”:如果是随康叔到卫国的周人有“群饮”(类似于今天的大宴宾客)行为,则“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也就是要统统逮起来押回都城,杀了他们。周公《酒诰》可谓史上最严的戒酒令。
然而,到了周公的后人周厉王、幽王时期,酗酒之风再次兴盛,其中周厉王“荒沉于酒,淫于妇人”,周幽王则“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周朝经两个“酒徒色棍”的“折腾”后终趋崩溃。春秋战国时期,因酒误国亡政者更是举不胜举。其中最典型的是战国末年的宋康王,这位曾经先后打败齐国、楚国和魏国的勇武之王,本有可能使宋国成为战国“第八大国”。然而,小胜之后的他却开始沉溺于酒色。据传他在喝酒时,臣下和百姓必须在旁边和周围“山呼万岁”以为其“助兴”。正因为如此,康王在位时宋国最终被齐国所灭。后世的齐国名相邹忌因此说:“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历史上也有因戒酒而成大功的正面范例。据《新序·刺奢》记载,战国初年,晋国执政大臣赵襄子一次设酒宴待客,连喝五天五夜,兴致依然很浓,他颇为自己的酒量自豪。这时,一个名叫优莫的侍者反讽道,那您就继续喝吧!当年纣王喝了七日七夜,您比纣王还差两天两夜呢。赵襄子听到这句话顿时警醒了:我岂不是也要完蛋了?赵襄子听从优莫的谏言,当即停止了长夜之饮,奋发求治,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开国君主,成就了一世英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