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三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

本名:路易十三

别称:正义者路易

所处时代:法国波旁王朝

民族族群:法兰西人

出生地:枫丹白露

出生时间:1601年9月27日

去世时间:1643年5月14日

主要成就: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

职业:法国国王,政治家

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路易十三的生平简介

路易十三(Louis XIII,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亨利四世长子,生于枫丹白露。幼年由其母玛丽·德·美第奇摄政。1615年与同是孩子的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安妮结婚。

路易十三亲自执政后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帮助,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1627年拉罗歇尔之围的胜利是转折点)。

在其统治期间,欧洲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争霸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即欧洲最强大的两个-法国波旁王朝与伊比利亚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最后较量。最终法国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权,成为新的欧洲霸主。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路易十三是波旁王朝开国君主亨利四世的长子,1601年出生,母亲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公国的玛丽·德·美第奇公主。他的父亲崛起于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法国宗教战争,因此登基时贵族势力衰弱。亨利四世出身于新教贵族家庭,尽管后来迫于政治压力改宗,但在宗教方面总体是维护新教的。

在欧洲政治方面,西班牙虽然已经衰落,但实力仍然较强,通过和同样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的同盟,依旧维持着对法国的遏制政策。西班牙依然维持着对尼德兰南部的统治,直接威胁着法国北部边境,并试图再次吞并已经独立的荷兰。英国虽然有所发展,但实力总体偏弱,且国内宗教矛盾尖锐。亨利四世提出天然疆界的政策,其实质就是要扩张法国领土,打击西班牙,称霸欧洲。

1610年,路易十三登基,玛丽·德·美第奇摄政。太后的家族与西班牙关系密切,所以太后实行了亲西班牙的政策,贵族势力也有所恢复。

1615年,在太后的主导下,路易十三与西班牙公主安娜结婚(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身于奥地利,所以习惯上称安娜王后为奥地利的安娜),他的妹妹伊莎贝尔则嫁给了安娜的哥哥菲利普四世。但路易十三并不满意太后的政策,所以亲政后试图改变太后的政策,但一直受到太后的压制。

1617年,路易十三派人暗杀了太后的宠臣,太后逃奔到布鲁尔。虽然后来经人调解太后回到了巴黎,但母子的隔阂依旧。宫中形成了以路易十三为核心的王党和以太后、国王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为核心的后党。

在这次调解中,黎塞留崭露头角,得到路易十三的赏识,后来被任命为枢机主教。黎塞留在内政方面推行君主专制。

161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起因是捷克为反对奥地利的宗教压迫政策揭竿而起,并将王位许给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巴拉丁选帝侯弗雷德里克,但在西班牙的帮助下,奥地利镇压了捷克起义。

之后,奥地利和西班牙趁机扩张各自的势力,企图镇压欧洲的新教运动,德意志北部新教诸侯和荷兰等国陷入了恐慌。法国在这次战争中一开始并未出兵,而是以金钱支持丹麦、瑞典进攻神圣罗马帝国,打击奥地利的势力。

当丹麦,特别是瑞典在德国高奏凯歌时,法国又在外交上孤立他们,以维持中欧的平衡。但当奥地利任命了华伦斯坦为帝国军队的统帅后,瑞典战败,局势似乎又朝着对奥地利有利的方面发展时,法国宣布出兵。

趁着双方筋疲力尽时,法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手腕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终于在1648年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将阿尔萨斯等地划入了自己的版图,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此时离路易十三去世已经五年了。

在宫廷方面,路易十三一直对母亲、弟弟和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妻子怀有戒心。玛丽·德·美第奇也阴谋废黜路易十三,立奥尔良公爵为国王。而国王夫妇不和,婚后多年无子,也给太后和奥尔良公爵的阴谋提供了便利。在黎塞留的铁腕政策的打击下,奥尔良公爵最终失势,太后也逃到了布鲁塞尔,处于西班牙人的庇护之下。

1638年,安娜王后生下王储(未来的路易十四),王室终于稳固了。两年后,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也出生了。而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只有一个女儿,失去了对抗国王的最后资本。

1642年,黎塞留去世。

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在他离世时,贵族重新活跃起来,形成了以孔代亲王、谢弗勒斯夫人、隆格威尔夫人为核心的投石党。黎塞留的继任者马扎然辅佐摄政太后安娜,与投石党进行斗争,不过他们显然没有黎塞留的手腕。

新主路易十四的统治在一片混乱中缓缓拉开序幕。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一位有理想,没才干,有目标,没毅力的国王。作为个人,路易十三孤僻、软弱、无能、好面子,性格老实的国王对于狡诈之徒是肯定没有好感的,因此他时常有意无意的对于狡猾、专横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流露出不快。

但是作为国王的路易十三一直以振兴法兰西为己任,他崇拜自己的父王亨利四世,把法兰西王国看作父王留给自己的遗产,把守护国家看作自己的事业与责任,因此他把国家看得比自己还重,立志要做一个不输给父王的统治者。(个人觉得这些是成为明君的最重要条件,纵观波旁王朝只有亨利四世与路易十三做到了。)

所以国王就需要红衣主教黎塞留,因为红衣主教拥有国王所必需却又自身匮乏的才干、毅力与眼光。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国王的举动了,他允许甚至乐于见到他人反对、对抗黎塞留,但是绝对不容有人图谋推翻红衣主教。

也正是因此路易十三可以称作"矛盾国王",他一生都在作为国王与作为自己的矛盾之中苦苦挣扎。

作为个人路易十三虔诚、善良、软弱,但是君王的身份逼迫他不断的违背自己的内心,使他变得果断、残酷、无情、决绝。

他是明君吗?路易十三统治法兰西的33年是这个国家最为翻天覆地的33年,表面上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叛乱、战争、灾荒、起义是此起彼伏。(17世纪初全球气候异常,世界各地灾荒连连,同时期的明朝就在外患与内灾中灭亡,西班牙也急速衰落。)但正是在这乱局之中法国完成了国家近代化的转变,尽管封建制度还没有完全瓦解,但是资本制度已经萌芽。

有人说这些都是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功绩并非国王的,但是在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不论是兴盛还是衰亡,第一责任人永远是国家的君王。

实际上回顾路易十三作为君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路易十三确实不善管理,但是他却是一位善于决断的君主,生活中他优柔寡断,朝廷上、战场上却果断异常。

路易十三是一位长胜将军,虽然国王亲自指挥的战斗都是平定叛乱,或是欺负洛林、萨服伊之类的弱小邻国,路易十三却从来未有败绩,他的军事才能说不上有多好,但是比起手下的将军们却也不差。

如果没有国王在背后的支持,我们很难想象黎塞留会有多大作为。

法国波旁王朝有多少位君主?法国波旁王朝历代君主介绍

波旁王朝,(法语:Maison de Bourbon,英语: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 ,西班牙语: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ña) "旁"="傍" ,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

其在法国的统治于1589年开始。 17世纪中期,再度分出长幼两支:长支相继临朝的君主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奥尔良家族的统治史称奥尔良王朝或七月王朝。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倾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最终结束。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统治于1860年告终。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统治于1936年被推翻,但于1975年第三次复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亨利四世(1589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亨利·德·波旁,法国波旁王朝创立者。

路易十三(1610年5月14日-1643年5月14日):亨利四世长子,生于枫丹白露,后因骑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路易十四(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路易·迪厄多内·波旁,路易十三的长子,自称"太阳王"。

路易十五(1715年9月1日- 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四的曾孙,出生于凡尔赛宫。

路易十六(1774年5月10日- 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五之孙,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死的国王。

路易十七(1793年1月21日- 1795年6月8日) :在路易十六被处决后,部分保王党人士宣称其长子,王太子路易-夏尔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时法国已为共和国,这宣称也无实际效用。

路易十八(1814年5月2日- 1815年3月13日,波旁王朝首次复辟):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第四子,路易十六的兄弟。

路易十八(复位)(1815年7月8日- 1824年9月16日):波旁王朝二次复辟。

查理十世(1824年9月16日- 1830年8月2日):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的小儿子,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兄弟。

路易十九(1830年8月2日- 1830年8月2日):查理十世之子。

当时查理十世退位时,宣布让位与儿子路易-安扥瓦内王子,是为路易十九,但路易十九随即让位与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七天后也让位给路易-菲利普,,因此有人认为路易十九及亨利五世不曾在位。

路易十三真是法兰西历史上最软弱的国王吗?

路易十三简介中记载他的资料并不多,因为这位法国国王英年早逝。路易十三年仅九岁就登上王位,由于尚且年幼,早期的波旁王国是由其母亲玛丽掌权的。登基后五年,就是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安排下,和同样只有十几岁的奥地利公主结婚。当时上层贵族很难有自由恋爱,所以路易十三与妻子安妮的结合只是西班牙政治联姻的手段,其目的是使法国长期处于西班牙控制之下。逐渐成长的路易十三想要从自己母后手中夺回自己的权力。在1617年悄悄安排人将玛丽身边的心腹除去,玛丽闻风便遁往布鲁尔保命。最终在登基七年后,路易十四正式掌权,他积极推行亨利四世的政策,与信奉新教的国家合作,打击西班牙的势力。但由于经验不足最后还是借助天主教教皇的帮助。他执政一年后,欧洲爆发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反对宗教压迫的战争。这是路易十三简介中重点强调的内容。

在这场战争中法国保持中立,准备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路易十三没等到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就于1643年逝世。路易十三简介中提到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不过是一句:没有才华的君王,不及其父亨利的作为,也不及其子十四世赫赫有名,夹在父子之间显得黯淡无光。但后世史学家却对路易十三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他统治下的法国没有参与这场宗教战争,维护了法国社会的稳定。

路易十三的成就主要包括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推广海外贸易,政治方面则是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打击后党。宗教方面,路易十三逐步的限制了新政的势力。国际关系方面,他继续推崇父亲的政策,与信奉新教的国家合作,对西班牙势力进行打压。就法国历史而言,路易十三的一生可谓是平淡无奇,甚至是昏君的代表,他的父亲是法国三大帝王之一的亨利四世,儿子则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相比之下路易十三并没有特殊的才华,也没有当国王的天分,他唯一喜欢的是打猎,性格更是阴郁,软弱。尽管这样他依旧努力的成为一个尽职尽责的国王,为法兰西的强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路易十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国王,他知晓自己不擅长处理具体的事物,所以非常懂得任用贤臣,就历史记载为了重用政治家黎塞留,路易十三和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弟弟决裂。当然在细节方面,路易十三很是平庸,而且没有主见,但是在国家命运这样的关键时刻,路易十三能够听从建议,做出正确的抉择,并且毫不动摇的一直贯彻下去,这就是路易十三的成就。他没有随意的滥用王权,荒淫无度,而是抵制住了权利的诱惑,克己奉公,加上对自身不足的认知,很好的治理国家,为路易十四将法国进一步扩大积蓄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以上便是路易十三的成就。

世人对路易十三的评价中,大多人的观点都认为他非常平庸,是一位有理想,但是没有才能,有目标,但是没有毅力的国王。在路易十三登基成为法国的国王后,并没有立即执政,相反因为性格的软弱,使得其母亲代他执政,即太后摄政。路易十三的父亲亨利四世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帝王之一,这使得路易十三非常的崇拜父亲,并且将整个法国当成了父亲的遗产进行守护,振兴法兰西也成为了他毕生的责任。在他看来,让法国在他执政期间走上富强,就能够使得自己在天堂与父亲相见时,无愧于心。为此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将法国变得强大,但是却遭到了人民的严重的误解。法兰西人们对路易十三的评价是他是历史上最软弱的国王,虽然有心改革却一直受到母亲的压迫,并没有任何大的作为,也没有为法兰西带来更多的荣耀。

与之相反的是国际上对路易十三的评价,他被认为是当时整个欧洲最为强势的国王。在他执政期间,巧妙地利用战争手段使得法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取得胜利,从而扩大了法国的版图。因为版图的扩大是在路易十三死后才完成的,所以路易十三活着时饱受非议。路易十三在位期间,欧洲战争不断西班牙几乎土崩瓦解,但是接手法兰西的路易十四却使得法国迅速崛起,这除了路易十四的能力之外,与之前路易十三的统治不无关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