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馥东汉末年名守

中文名:刘馥

别 名:刘元颖

国 籍:东汉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沛国相县

职 业:官员

主要成就:说服袁术的将领投奔曹操治理扬州时,兴修水利、修造城垒

官 职:扬州刺史

刘馥是谁?东汉末年名守刘馥人物生平简介

刘馥在东汉末年曾到扬州避乱,后在建安初年劝服袁术将领戚寄和秦翊带着部队一起去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司徒府掾属。

治理江淮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讨逆将军孙策命其所属的庐江太守李述攻杀了曹操所属的扬州刺史严象,而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庐江人在江淮之间聚数万人,当地郡县都因江淮地区局势混乱而残破荒废。当时,曹操正专注于在官渡之战中对抗袁绍,难以抽身,认为刘馥可以稳定东南地区,于是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受命后,单枪匹马来到合肥空城,在那里建立了扬州的新治所(原治所在历阳);同时安抚和稳住梅乾和雷绪等地方武装势力,使他们安心驻扎,其后他们也陆续归顺,且向朝廷缴纳贡赋。刘馥在任的数年期间,在当地大行恩惠与教化,百姓非常满意他的治理措施,有数万名以前因避乱而到附近州郡流浪的江淮人又都回到原居地。随着人口渐长,刘馥又汇聚儒人雅士,兴办学校和进行大规模屯田,修建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官府和百姓都有了粮食储备。

他又建筑高城垒作守护,积聚木石、以草和棕榈叶编织大量草苫、储存数千斛鱼膏等作为作战防御准备。

深受追念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馥逝世。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孙权进攻合肥,发动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围城百余日而未能攻破,但不久后连日下雨令到城墙快要崩塌,守军于是用草苫盖著城墙,而夜晚则点燃鱼膏照明,观看孙军有何行动以作防备。孙权无法攻陷,同时扬州别驾蒋济设计迷惑孙权,使其以为张喜援军快到,最终孙权不得不退军。

扬州士民因而更加追念刘馥,更认为春秋时尽力防守自己建造的晋阳城的董安于的功绩也无法与刘馥相比。而刘馥所建的土坝和池塘,后世都一直沿用。

刘馥及继任的扬州刺史温恢,与当时的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等六位刺史被陈寿载入三国志,合为一传叙述,赞颂其等是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三国刘馥:有明确记载大规模使用照明武器第一人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

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及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基本生涯很一般,就是说服袁术的将领投降曹操,而后当扬州刺史,在任上建造合肥城,而且实行德政,聚集学子,设立学校,开辟新田,兴修水利等民心工程等,后面有一点比较有意思,收集储存了大量鱼膏,作为战备。而后在孙权率军攻打合肥的时候,晚上点燃鱼膏照明,防备东吴偷袭,这点比较有意思,在现代战争中,很多时候会设立军用照明设施,或者设置照明灯或者投放灯箱和照明弹,比如当年在硫磺岛,美军为了防备日军夜袭,整夜打照明弹,照的如同白昼。

如此看来,刘馥可能是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大规模使用照明武器的人。

他大概就是因为这个才入选三国志,成为有独立传记的人,因为当时各类人才如同过江之鲫,一个人如果没有特别值得记载的事迹是不会入选的。

演艺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馥形象与正史相似。为扬州刺史,起自合淝,创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学校,广屯田,兴治教,久事曹操,多有功绩。在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之际,直言曹操诗中有不吉之言,惹得酒醉后的曹操大怒,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酒醒后后悔不已,命以三公厚礼葬之。

三国演义中最悲催一幕:刘馥批评曹操唱歌被杀

  曹操对酒高歌,出现一些不吉词句,有什么启示?

  一切准备妥当,曹操在出师攻打东吴的前夕,大船上置酒设宴,大会诸将。他自称今年已经五十四岁,如果征服江南,有意要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以娱晚年。说得兴起,便要对酒高歌,请大家一起来和。

  身为领导人,当业务干部整装待发,打算出外开拓市场的时候,居然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话,已经不合时宜。大家为了顾全颜面,不得不随着领导人的笑声而呼应,实际上的心颇有不祥的感觉。至少天上的乌鸦,在夜里飞鸣,已经表达了鸟兽比人类更多灵敏的预感。曹操也有所警觉,问道乌鸦为什么夜鸣?干部只好答以月亮光辉普照,使乌鸦误认为白天,因而飞鸣。这不是干部不诚实,而是曹操过分狂妄自大,才失去平日原有的警戒心。

  曹操又在歌词当中,唱出“夏从中来,不可断绝”,以及“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样不吉祥的辞句。言为心声,可见曹操心中,已经知道这一次南征,殊难取胜。却由于自以为是,而沾沾自喜。这才一反常态,忽略了心中的预感,无视于各种不祥的 预兆。

  按理说曹操一向疑心甚重,也就是警觉性很高。不可能对徐庶久久不献一计,忽然自告奋勇要星夜赶往散关把守隘口,丝毫不起疑心。又对乌鸦夜鸣,自己口出恶言,也全不在意。这一连串的不祥预兆,原本可以救近百万人的性命。却由于领导者的饮酒作乐,口出狂言,丧失了挽救的作用。最可怜的,莫过于基层员工,平白死于非命。

  刘馥对曹操提出批评,是不是合适?

  曹操对酒当歌,大家都欢乐相和。刘馥忽然说出“大军即将出发,丞相为什么唱出这样不祥的字句”如此唐突不敬的话来,曹操问他:“有什么不吉祥?”刘馥答以“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就是不吉祥的话”。曹操大怒,当场以手中的槊刺死刘馥。第二天,曹操酒醒,自感懊悔不已,厚葬刘馥。

  刘馥这种举动,居于自作自受的人生定律,我们实在不便置评。但是,不得不说的时候, 我们仍然以为欠妥。理由有三,分别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一)曹操饮酒颇多,已经有醉意。在这种情况之下,提出任何批评或建议,实际上时机并不合适。刘馥为什么不能忍耐一下,事后待有合适时机,再行提出?

  (二)曹操手中握有一槊,随时可以伤人。在酒醉的时候,很容易失控。万一发生误杀情事,根本无法补救。刘馥为什么不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后果?

  (三)在座那么多人,资历比刘馥深的,职位比刘馥高的,难道都不如刘馥聪明?为什么刘馥不把批评的机会,礼让给这些人?偏偏要自我表现,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而不设想一下,别人有顾虑,何以自己独无?

  这还不算,刘馥进谏所带来的后遗症,更是令人震惊。若是刘馥知道可能衍生的恶果, 就算再急迫,恐怕也不会如此想到就说。因为事隔两天,曹操在水军中央大战船上,观看训练,心中以为必胜。接连赞叹“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不得不提出警告:“万一对方用大攻,实在难以回避。”曹操大笑,说他虽有远虑,却没有想到时届隆冬,但有西风、北风,那里有东风、南风?周瑜用火攻,岂不是烧他自己?程昱还是不放心,准备再次劝谏。旁边的同僚,拉住他的手,提醒他刘馥进谏的不幸后果,使程昱不敢再说话。后来火烧连环船,死伤不计其数。曹操固然应该负起最大的责任。刘馥唐突冒犯致死的延伸症侯群,难道不是十分重要的近因呢?诸将领拜伏赞叹“丞相高见,众人不及”,是不是刘馥被刺死的反面效果呢?

  我们无意把这些罪过,都平白加在刘馥身上。造成对死者的不敬,原来就不是中国人应该有的态度。我们只是认为,凭勇气做事,远不如有智慧判断时机和后果。同样进谏,曹操有时候欣然接受,有时候却愤怒得不能见客。因为曹操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有情绪反应,也可能喜怒无常。身为曹操的干部,必须心目中有曹操的存在,凡事先站在曹操的立场来考虑,而不是自己想怎样便立即表现出来。否则受害的是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刘馥可以说,但是不必在这种不合适的场面与不稳定的气氛中,直率地说出来。曹操用了一些不吉祥的字句,很可能心中已经有一些后悔,杀了。刘馥不说。大家在含混吵杂中,不一定听得清楚,也不一定有祥的感觉,反而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如今刘馥一一说明,岂不是愈描愈黑 ?弄得大家情绪不安,更加于战不利。想来,这些都由于一时气急,并没有顾虑周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