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战略家

中文名:刘晔

别 名:子扬

国 籍:曹魏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淮南成德

职 业:谋士、官员

主要成就:曹氏三代元老,多次提出优秀的战略建议

官 职:太中大夫、大鸿胪

封 爵:东亭侯

谥 号:景侯

刘晔简介 三国时期魏国太中大夫刘晔生平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父普,母脩,产涣及晔。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临终,戒涣、晔以“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晔年十三,谓兄涣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涣曰:“那可尔!”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舍内大惊,白普。普怒,遣人迫晔。晔还拜谢曰:“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普心异之,遂不责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杨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干,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纳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擒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

  ①傅子曰: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舍亭传,未曾不讲所以见重;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而晔独卧车中,忠不一言。济怪而问之,晔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及见太祖,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式。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悦,而晔终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晔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猥坐说也。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十至耳。

  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①大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

曹操收降张鲁后刘晔劝他进攻刘备为何被拒绝

建安二十年,刚过完六十大寿的曹操,兴冲冲的就奔向汉中,此次,随着曹操来到前线的猛将非常多,光夏侯渊,夏侯惇,张郃,徐晃,就能吓死一大堆人。因此,张鲁没什么抵抗,倒是他的弟弟张卫还顶了一阵,当然,最终结果“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自己也被曹操砍了头。

而当时,刘备刚拿下益州不久,同时还跟孙权为了荆州的事情闹着矛盾。

为此,曹操是否应该乘机攻下刘备,千余年来,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

网络配图

前几天,我们也讲了在曹操收降张鲁,夺取汉中后,司马懿劝他乘机进攻益州,拿下刘备,被曹操拒绝了。曹操说:“人倘若不知足,便要吃苦。我已经得了陇,难道还希望有蜀吗?”其实在汉中劝曹操进攻刘备的还有另外一个人。

曹操的另一位主簿刘晔.也劝曹操立刻进兵取蜀。曹操仍旧不听,当时刘晔的职位,相当于秘书处处长,而并非完全相同于秘书处处长。主簿可以有两个或更多,而今日的秘书处处长只能有一个,其余的只能称为副处长。

网络配图

刘晔进言正确的指出了当时取西川曹军的有利之处“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摧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这神明崮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并对曹操说明了不取西川会带来的后果“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但是曹操没有听取刘晔的意见,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跟他所说的一样。

网络配图

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到了曹丕时,刘备伐吴,吴国来降,魏国群臣只有刘晔反对接受吴降,正确的分析了孙权的谋略并进言曹丕伐吴,并说明了这时伐吴对魏的好处“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其内乎!”可惜的是曹丕没能采用这和正确的意见,又一次使天下统一延后了数了十年。而后来局势的发展也如刘晔所料的一样“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其实,曹操不攻刘备,有可能是觉得自己实力不足以吃掉刘备,也有可能是他并没有把刘备放在眼里,虽然当年曾经在许县为了拉拢刘备,说刘备是英雄,除他本人以外的唯一的英雄。但是在汉中,曹操觉得留下了夏侯渊,加上张郃与杜袭,便足够对付刘备了。结果,最终汉中反被刘备所夺!

三国演义中少有文字的刘晔 其实智谋过人

曹营的谋臣诸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很少有人提及刘晔。《三国演义》[1]里,刘晔的出场机会实在太少了。但在《三国志》里,刘晔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臣。与郭嘉诸人各有千秋。

《三国志》里记载,“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刘晔在曹营之中,所进奇论,多与众人相左,也很少被采纳,但是事后莫不应验,可见他见机料敌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贾诩诸人之下。聊陈诸事于下:

1,太祖(即曹操)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2,(曹操平定汉中后)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后果失汉中,还折了夏侯渊)

3,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

4,(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5,(孙权)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果如晔言)。

6,(曹丕讨伐孙权)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

以上都是引自《三国志》,见机料敌,仿佛神算。

刘晔和曹操谁棋高一着 曹操为什么不重用刘晔?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州东南)人。三国时期魏臣。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官拜魏国太中大夫。他对袁绍作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敌人来自营楼的攻击。刘晔,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他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曹氏三代重臣、战略家,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国太中大夫。屡献奇策,但其后所献取蜀灭吴之策,皆未被曹操和曹丕父子采纳。

  汉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伐张鲁,破阳平关,直入南陈,遂平汉中。巴七姓夷王朴胡等率族来附。主薄刘晔趁机进日: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待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后必为忧。刘晔的分析的确很有见解,对当时的形势和对手的优劣都有正确的判断,极力主张要得寸进尺、挟东川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拿下西川,消灭立足未稳的刘备;但曹操不从,他不想有得陇望蜀的念头,仅留都护将军后转任征西将军的夏侯渊督平狄将军张郃、平寇将军徐晃守汉中以拒刘备,自己匆忙引军还师中原。对于曹操的此举,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世人众说纷纭,尚无明确的定论。

  究竟是刘晔的谋略高明,还是曹操的行动正确?世人也是各据其词。

  其实,曹操在胜利面前突然撤军,使刘备有了喘息之机,也是出于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早在当时,法正就直接看出其中的原因,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当时就汉中方向而言,曹操是取得了相当有利的可进取之机;但从当全局来看,曹操不但无优势可取,反而处处都是危机四伏。在朝廷中枢,曹操谋士虽多,但缺少能替他把持局面的可信之士。本来曹操出征在外,家里的全靠荀彧看守门户,可荀彧在建安十七年就病故于寿春,连本来可以用作替补的荀攸也于建安十九年薨,许昌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忠于皇室的汉朝旧臣和曹魏新贵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暗中较劲也逐渐走向公开。从而影响朝政的把持,危及到曹操的统治地位。曹操离京近一年,难以保证这中间没发生变故。必须回去看看才放心。刘备虽然刚夺下西川,民心难稳,但其实力却正当顶峰。不但荆州的旧部没有多大的损失,而且纳入了西川的精英和前来归降的马超余部,如果曹操真的入侵西川,那与征讨东川张鲁时的情况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了,别说短期拿下西川,恐怕连能不能打进去还是个问题。一旦发生混战,主力如陷入泥潭而难以脱身。同时别忘了关羽久据荆州,雄心勃发,养精蓄锐,虎视眈眈一心在寻找时机北伐中原,使深知内情的曹操如坐针毡,因此在曹操的心目中始终将荆州的关羽作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平定关中马超之乱一结束,便立即从关中调来征南将军曹仁和汝南太守满宠屯樊城、以镇荆州,遏制关羽的发展。后又调来徐晃屯宛城作为后援。进行严防死守,丝毫不敢松懈。而东线合淝的战事自建安十八年以来就一直呈胶着状态,面对东吴的进犯,虽然有张辽、李典、乐进在抵挡;但刘备为了缓解汉中的险情,竟不计前嫌地主动与孙权连和,分出自己辛苦夺来的荆州中的江夏、长沙、桂阳于吴,暂时消除了两人的对抗阵势,使自己消除了来自东吴方面的危险,一心对付北方的曹魏;也使孙权能在对抗中抽出身来,更加倾全力用于合淝方向的进攻。

  在当时的局面,如果曹操真的听从刘晔的进言,发兵取川的话,不但难以如愿以偿的夺下西川,反而极易是诸葛亮在隆中时规划的两路出兵成为现实。再加上孙权在合淝的牵制性配合进攻,刘备极可能会占尽中原的先机。而曹操即使能取得西川方面的胜利,也肯定丢了中原,与刘备易地而据。曹操也应看出这一点,但他不会做以西川换中原的赔本买卖,所以他在胜利面前撤军了。回过头先救合淝之急,击溃孙权。然后留守邺,多在长安、洛阳两地居中策应各方,顺利地平息了许昌之乱。后来,虽然被刘备在东川方向捅了个口子,夏侯渊阵亡。就连自己亲自去救,也难以挽回颓势,丢了汉中。但曹操在中原的根基还是没有受到震动,始终占据天下先机。

  综上所述,刘晔所提的得寸进尺之计对前线的实际情况看得精准,也有远见,听起来很实用也挺诱人,但他缺少曹操那样统筹全面识大局的战略眼光,权衡轻重知得失的战略头脑,在小利前不忘根本的坚定立场,所以他只能当个出色的战术家,而成不了战略家。曹操能开天辟地成就开国的大业,而刘晔只能在其位上尽忠职守。

  曹操为什么不重用刘晔?

  1.刘晔身为汉室宗亲,阜陵王的后裔,在汉室没有灭亡的前提下曹操不敢倚重他。

  2.刘晔投奔曹操之前是淮南一带的军事首领,他杀掉郑宝,兼并其部众,当时很有机会自立为军阀。基于这段历史,曹操也对刘晔不放心。

  3.刘晔本人的才华无法与曹操的一线谋士相比,他在曹操时期的第一次献策晚到曹操征张鲁的时候,可见刘晔只是一个替补谋士,只有在荀彧、荀攸、郭嘉等人已去世的情况下才有他说话的余地。

  也是由于上面三个原因,刘晔才能在曹丕时代被重用,因为曹操已死,汉朝也被取代了,魏国这时候也缺少刘晔这样的谋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