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中文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国 籍:俄罗斯

出生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信 仰:东正教

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他为什么要与与妻子决裂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评论家和哲学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多的成就。列夫托尔斯泰的事业是成功的,可是他的婚姻的结局却不尽人意,因为他和他的妻子索菲亚的爱情以决裂告终,并且他们还有13个孩子,那么列夫托尔斯泰为何和妻子决裂,他与妻子决裂的缘由是什么呢,关于他还有怎样的故事呢?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农奴们充满同情。在圣彼得堡时,他看到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就掏钱给乞丐,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乞丐是骗钱的,他反而说::“我不是捐给他钱,我是捐给道义!”  

  列夫托尔斯泰照片

有个年轻人想要一举成名,所以去请教了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向他解释,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分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就是分子,理想中的自己是分母。分母越小的话,那么分数就相对越大,反之如果分母越大,那分数就越小,当分母无限大时,分数就相当于零了。

  列夫托尔斯泰与妻子决裂缘由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与妻子决裂并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他的思想完全转变后,与他的妻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发觉自己与妻子的思想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他的信徒与妻子之间的纠纷也让他十分苦恼。其二,虽然他的思想完全站在农奴的立场,但他同时又身处地主庄园的生活,他的心里产生巨大的矛盾。  

  列夫托尔斯泰照片

在他离家出走前,他的妻子曾跪下来恳求他再读一遍曾经为她所写的诗歌,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挽回他的心,但他最终还是秘密离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批判文学家,他的著作描写了俄国人民在革命期间顽强斗争,是俄国革命的真实写照,曾被多次收录到我国的教科书。他的思想在后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他还与他的妻子彻底决裂。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继他的父母离开人世后他由亲戚养大,虽然是个贵族,列夫托尔斯泰却同情农奴,这也是他后来和妻子决裂的一个原因,因为他的思想完全站在农奴那,导致他内心和现实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除此之外他和妻子决裂的原因还有一个,是他的思想完全转变,所以和妻子产生分歧,他们的婚姻也这么逐渐走上了终点。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都是人们眼中的焦点,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却又充满戏剧性的。目前说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分成三个阶段而言的,主要是其童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列夫·托尔斯泰雕像

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生活是十分不幸的,可以用悲剧这个词语来形容了。列夫·托尔斯泰初生不久之后,亲生母亲就死去了,这对于年幼的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而后在列夫·托尔斯泰十岁的时候,父亲又死去了,两位至亲都相继离去,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主要是由亲戚抚养长大的。列夫·托尔斯泰从小就目睹了社会的冷漠,后来在参军的时候,开始投身于文学的怀抱之中,进行了创作并且获得了成功。等到列夫·托尔斯泰成年之后,年轻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曾有过一段十分昏暗的肆意挥霍的时光,在这段时光之中,列夫·托尔斯泰风流放荡,开始了纵欲的阴暗时光,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之后开始专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在晚年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妻子渐行渐远,最后一个人坐在火车上面去世。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献给了人类精神文学的创作之中,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是无比伟大的,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刻画着自己眼中的苏联生活。

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其主要的内涵是对于现实的无情批判,对于现实世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是给予了赤裸裸地抨击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类的存在不应该受到世界的压迫,同时也应该是寻求人世间的真正的价值,寻找人类的灵魂,而不应该是生活在欲望盛行的世界之中,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还认为人们要学会用博爱的精神去面对身边的一切,要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虔诚地忏悔以及赎罪。 

  列夫·托尔斯泰图片

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主义更像是一种宗教的思想教条,基本上是对于人们的道德之上的认可,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主义却又是难以实行的,因为人们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可以说托尔斯泰主义只能存在于一个极其美好的世界领域之中。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形成也是归结于托尔斯泰的个人经历,从小就目睹了不行的列夫·托尔斯泰,因而有着一种想要救苦救难的慈悲心怀,后来又不断地经历了战争的迫害,可以说对于列夫·托尔斯泰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这也最终导致了托尔斯泰主义的形成。

列夫·托尔斯泰主义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托尔斯泰主义的衍生和发展,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托尔斯泰主义却又是难以维系的,只能是成为一种约束人们道德的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有哪些

列夫·托尔斯泰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一位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也是极多的,可以说每一本著作都获得了世界人民的重大的认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说在世界的文学史上面有着很高的地位,同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的作品也一直都被人称为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享有着很高的赞誉。 

  列夫·托尔斯泰图片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涉及了小说、散文以及诗歌,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文学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也一度被改版和印刷。目前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的已经遍布全球,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十分强大的传播。列夫·托尔斯泰的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宁娜》这三部小说一直都被世界文学界所推崇,可以说是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学地位。可以称得上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的三大巨著。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仅包括着革命的进程,同时也有很多的童话故事的创作,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已经多次被选进了中国语文教材之中,足以看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的重大地位。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说是文学世界的难得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直都享有着十分重大的地位。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也有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许这也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被国人误读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因国家博物馆的“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展,这位禁书作家再度引起国人关注。

过去一百年,列夫·托尔斯泰在中国从没被冷落过,却也从没被正确解读过——他是思想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俄罗斯的良心、不朽的人,偏偏不是小说家。

“现在俄罗斯适合正直人的唯一地方就是监狱”“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的话,人人耳熟能详,可多少人真正啃完了他的三大代表作?《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在中国的接受史,其实就是一部误读史,一次次功利性地开发,让我们一次次与小说之美擦肩而过。

1900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俄国政俗通考》,首次推荐了“刘都斯笃依”(即列夫·托尔斯泰):“时年23岁。投笔从戎,入卡利米亚(即克里米亚)军营效力。1856年,战争方止,离营返里,以著作自娱。生平得意之书,为《战和纪略》(即《战争与和平》)一编,备载1812年间拿破仑伐俄之事。俄人传诵之,纸为之贵。”

1906年,托尔斯泰作品有了中文版,即《托氏宗教小说》,由6个文学价值不高的短篇组成,出版理由是“中国小说,怪诞荒唐,荡人心志”,而“泰西小说,或咏言,或寄意,可以蒙开学,瀹民智……虽曰小说,实是大道也”。

当时西学东渐正在潮头,国人不明取舍,拣选只看名头,托尔斯泰因此被夹带而来,赫然成了启蒙家。李大钊的《介绍哲人托尔斯泰》、王国维的《托尔斯泰之近世科学评》、天贶的《宗教改革伟人托尔斯泰之与马丁路德》、蒋梦麟的《托尔斯泰人生观》,均脱离具体文本,抽象地去谈托尔斯泰的“思想”。

中国第一次“托尔斯泰热”在“五四”前后,此时他长篇小说还没译成中文,除了“思想”,人们无从下嘴。那一代文人更喜欢匕首与投枪,既然靠短篇小说与杂文也能赢得知名度,也能兑现出现实利益,那么,谁还肯去操练高风险的鸿篇巨制?

短,则空间狭窄,只有把问题简单化,变成黑与白、正与邪的二元对立,才有审美快感。于是,陈独秀赞托尔斯泰“尊人道,恶强权”,郭沫若称其为向旧秩序挑战的“真正的匪徒”,鲁迅则说“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一扫而空”。就这样,托尔斯泰穿上了“二十世纪的革命家”“社会主义之实行家”的马甲。

百余年来,国人看西方,往往是只读了只言片语,便将胸中块垒寄托于兹,貌似在学习,其实在撒娇,无非是给自己被压抑的理想找个权威注释而已,所以钱钟书先生说“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托尔斯泰亦不例外。

1928年,托尔斯泰一百周年诞辰,再度被国人热炒,而此时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相继译成中文,革命家们失望地发现,它们远没有想象中的“战斗性”,而列宁曾批评托尔斯泰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此时已被中国作家们知晓,所以冯乃超怒斥托尔斯泰是“卑污的说教人”,茅盾、周立波、鲁迅等也开始“客观”地看问题,一面承认托尔斯泰的“写作才华”,一面又批评其“不抵抗主义”。

可什么是“写作才华”?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巨大的误会,以为小说能人为地拆分成“思想”和“技术”两个部分,分别修炼完成。而这“技术”又可以被无限拆分成结构、描写、造句、组词……

无限拆分的结果,就是杀死小说,这种所谓的“技术”,其实是一套精致的媚俗手段,打着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旗号,作家们成了故事工人,其创造力被合法阉割。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意识到托尔斯泰并非“思想家”,只是一名小说家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困惑:一个思想不正确的人,为什么会在西方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他会走向不朽?

通过对托尔斯泰的文本分析,中国文学发展出一整套话语体系,比如“现实主义塌陷”“小说本然逻辑背叛了作家的主观意愿”等等,除了行内人自己觉得很形象外,普通读者只能一头雾水。总之,在我们看来,世界上原本就存在着小说的完美模板,谁写得最接近它,谁就不朽。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个模板就是:语言高度民间化,出场人物越多越好,故事多线索推进,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对话与叙述穿插,主题与时代结合……

可现实是,树立了绝对完美的标杆,创新空间就会被压抑。中国小说家们确实写出了一大堆伪托尔斯泰,却谁也没能不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句“中国的托尔斯泰”的阿谀,连见多识广的杨沫也会把持不住。托尔斯泰是不朽的后门,人人都想从这里挤进去。

上世纪60年代,托尔斯泰大部分译作被禁止出版,只有晚年“反帝”的内容可以公开传播,他再一次成了“思想家”和“良心”。直到“文革”结束后,中国读者才突然发现,托尔斯泰那痛苦而深沉的内省,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永不停息的追问,竟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当“我”终于从“我们”中剥离出来,当双眼自缝隙中望见自由,托尔斯泰的写作犹如灯塔,照亮了每一次不肯屈服的跋涉。我是人,我应该是万物中最主动的过客,我应该配得上曾经的那些苦难。

对于生命,托尔斯泰其实没有给出答案,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甚至选择了投降。他写道,人所要的,不就是幸福吗?那就去追求幸福呗,为何追问永恒?他为此感到释然,甚至欢快,但他终于会知道,幸福依然只是一帖麻醉剂。

也许,只有放在人类小说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托尔斯泰的价值才能更真实地展现出来,才会明白他所能到处,陀思妥耶夫斯基亦能到,而他不能到处,陀思妥耶夫斯基往往能到。老托被热捧,老陀被忽略,可知小说家的命运不完全由实力决定,只要写作,就会被误读,关键看误读后的东西,是否凑巧触到了时代的痛点。

从不思考永恒的人,对永恒总有过分期待。麻烦的是,他们渴望不朽,却又要抄近路。这些年,不少中国作家也开始写长篇累牍的“内省”之作,也试图用一个宏大的架构来包裹其干瘪的人生经验。不打技术牌,就打思想牌,再也超越不了“二鬼推磨”的格局,有了伪托尔斯泰这项真正的跨世纪工程,看来,托尔斯泰早晚被玩坏。

解密:俄罗斯著名诗人托尔斯泰到底有多复杂?

  晚年托翁三次从庄园出走

进入老年后,他曾经无数次打算出走,他想挨门乞讨,不珍视生活中的任何东西,蔑视一切,只为那“自由的狂喜”。

1884年是第一次,但走到半路上,他突然感到自己缺乏力量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妻子正在临产,当天晚上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也就是他的小女儿亚历山德拉。13年以后,1897年,他第二次出走。他给妻子留下一封信,阐述出走的原因:“我决定逃走,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生活越来越使我感到压抑而且我越来越强烈地渴望孤独,其次,孩子们现在成长起来了,而我在家中的存在不再必要……印度人快满六十岁时就离开家庭到森林中去,任何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到了晚年都想一心一意地侍奉上帝,而不再去嬉闹、搬弄是非,或是打网球,我也一样。我就要满七十岁了,一心渴望安宁、独处、和谐——即使是不彻底的成功,也不愿再与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良知如此惊人的不一致。”果然没有“彻底成功”。因为抛下家庭就意味着只顾自己,而这样对家庭,对妻子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

又是一个13年。1910年10月27日深夜,索菲娅悄悄走进丈夫的书房,寻找丈夫留下来的遗嘱。这让托尔斯泰决定第三次出走。他在28日的日记记录道:“不知道为什么,这引起我无法抑制的憎恶和愤怒。想睡,睡不着,翻来覆去约一个钟头。索菲娅开门进来,问我身体怎样,憎恶和愤怒越来越强烈,使我喘不过起来。我数了数脉搏,97下。不能再睡,我突然做出了出走的最后决定。”临走前,他将一封信交给小女儿,让她转给妻子。其中有一段话,“请你理解我、相信我: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里的处境正变得、或者说已经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了。除了其他种种原因,我不能继续生活在曾经生活过的奢侈的环境里。我现在所做的,是在我这个岁数的老年人通常所做的——离开尘世生活,在孤独、宁静中度过余生……”

  究竟无法忍受什么?

他和夫人多年来为了朋友切尔特科夫,为了财产不停地争吵,已到了使他无法忍受的地步。切尔特科夫是个狂热的托尔斯泰信徒,控制欲极强,常常严厉责备托尔斯泰口是心非,不肯放弃全部著作的版权和收入……这令索菲娅非常愤怒,“切尔特科夫从我这里夺走了丈夫的心和爱,还要从孩子和孙子嘴里夺走面包。”索菲娅不能理解,作为一个小说家通过脑力劳动获得报酬和地位有什么可耻,为全家人着想,她坚决反对放弃托尔斯泰的版权。两边都对托尔斯泰施压,“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辞世与归乡

跟他一起离开的医生回忆了离开庄园后的情景。马车走向莫斯科往库尔斯克方向的铁路小站谢基诺,到站后他们上了一辆从图拉开往奥廖尔的车,到了戈尔巴乔沃换乘,下午抵达科泽里斯科。他在那里停留下来,在那里给小女儿写信。第二天小女儿就来了,说托尔斯泰夫人知道他出走后曾经两次企图自杀,整天嚎啕大哭,有时用小锤刀子剪刀扎自己。她还带来母亲写的一封信,也疯狂得吓人,这让托尔斯泰心惊胆战,他不能停留,只能继续向前走。10月31日,到达阿斯塔波沃他病情加重,他意识到了死亡。看着别人为他忙碌,他又难过起来:“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你们却只想到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11月1日,他给长子长女写遗嘱。6日,莫斯科的医生到。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索菲娅赶到了,但被拒绝与他相见,最终她见到他时,他已几乎没了呼吸。7日凌晨,托尔斯泰悄然辞世。

托尔斯泰下葬以后,庄园的白房子就开始像博物馆了。托尔斯泰夫人说:“三天以后这屋子就像死了一样……都要走……”他的出走实际上不但让自己破产,也使整个家族破产。托尔斯泰在遗嘱中将著作版权交给了赞同他主张的小女儿亚历山德拉而不是妻子,他甚至还口授了另一个遗嘱:“最好从你妈妈和哥哥手中将亚斯纳亚·波良纳买下来分给农民。”几年后,亚历山德拉果然将哥哥的土地买过来分给了农民。十月革命后,托尔斯泰的著作权被“收归国有”,他的后人漂向世界各地。他的次子伊利亚后来在美国病死,知情人说他差不多是穷死的。 托尔斯泰被安葬在庄园,长眠于幽静的绿荫丛中。按照遗嘱,这块墓地没有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十字架。我从白房子里出来,已经快到四点了。当天还要赶回莫斯科,时间有些紧迫,但还是不想放弃寻找坟墓。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怎么走,我记了个大概,向她指的方向连走带跑过去。跑了有一公里的样子,气喘吁吁,还是没找到坟墓。前面有几条小路,周围没有一个人,只有小松鼠跳来跳去。我向雾蒙蒙的树林深处望去,希望能和托尔斯泰洞悉一切秘密的目光相遇。周围那么安宁,雨声沙沙,草木芬芳,如童话世界。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停住脚步。托尔斯泰埋在哪里已不重要,他不希望被打扰,就像我现在不愿意被任何人、任何事情打扰一样,只想专注地感受一点一滴流逝的时光。

据朋友们回忆,索菲娅最后几年瘦了,体弱而少言语。但她每天都要走一俄里路去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夏秋两季她每天都带着鲜花去上坟,在那里的一张长凳上久坐,陷入回忆。不少人谴责索菲娅,认为是她逼走了托尔斯泰。她不能理解他,有时会歇斯底里大发作,与他对着干。他想过简朴的生活,她认为是自虐,他倡导禁欲,她就讽刺“那你为什么要结婚,还生了这么多孩子呢?”。当他把所有财产、包括大量的农民转到妻子的手中时,她却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农民的处境比原来还要糟糕了,这让攻击托尔斯泰的敌人迅速抓到把柄。

他们也曾幸福过,如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和吉媞。“百万人当中只有一个像我这样幸福。”索菲娅说,她有一种奇特的广博无垠的感觉,这正是与另外一个人融合的真实感受。两人初识时索菲娅才12岁,刚刚退役的托尔斯泰则小有名气,对于这个童年挚友的女儿他没有太深刻印象。再相逢,索菲娅已是亭亭少女,令托尔斯泰十分钟情。托尔斯泰求爱过程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求婚的现实版本,当时他用一点铅粉在桌子上撒出了他不敢启齿的词的第一个字母,索菲娅毫不费力地猜出他要说的话:“您的青春和对幸福的需求十分清楚地提醒我,我已经老了,不可能得到幸福。”托尔斯泰震惊了,他认定与自己共度终生的那位姑娘只可能是她。

要使托尔斯泰幸福可没那么容易,他非常善变,念头飘忽不定。孩子病重,妻子分娩,都不能让托尔斯泰受干扰,即便如此,索菲娅还在手足无措地检讨:“是我的过错,直到今天还不知道丈夫喜欢什么,不能忍受什么。”诗人费定说过:“索菲娅是在刀刃上走路”,托尔斯泰最后的诀别信则将刀子彻底扎进她心里。而就在三个月之前,他还声泪俱下地对她说:“我觉得,没有你,我简直无法活下去。”

托尔斯泰过世后,有人去拜访索菲娅。她像换了个人似的,满面倦容,但是从容大方,说话的时候不笑,也不提高嗓门。就是在那个时候她说了下面的话:“我和他生活了48年,也不清楚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也自认为对托尔斯泰出走负有责任后,但临终之时仍然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我爱他,整整爱了他一辈子,我始终是他忠实的妻子。”

托尔斯泰到底有多复杂?他用人类精神中一切最精致最丰富的东西充实着自己,也把最矛盾冲突的东西集中在自己身上。正如他自己说的:

“我是什么?理性对这些心灵的问题不作任何解答,只有意识深处的某种感觉在解答。自从有人类以来,他们解答这个问题不是用语言即理性的工具,不分生命的表象,而是用整个生命。”

站在树林里,我望向外面的天空,已经比刚来时晴朗了。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的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真。在生活中也好,艺术中也好,只需要做到一点:不说谎。”这样一个用全部生命来追求真我的人,告诉自己“要时刻准备死,学习更好地死”的人,还会继续感动着世界上向生活的荒原大呼“我不能沉默”的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