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林灵素
别 称:林灵噩,林通叟,林灵姜,林灵菔,林九道
字 号:通真达灵先生,元妙先生、金门羽客
所处时代:宋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温州(今属浙江)
主要作品:《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归正议》九卷,《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主要成就:神霄派创始奠基与兴起兴盛的关键人之一,为神霄派大宗师。
信 仰:道教
林灵素是谁?林灵素的生平简介
林灵素,生卒年不详,原名灵噩,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北宋末著名道士,少时为沙弥,偷喝酒,被长老鞭打,愤而做道士。宋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加封金门羽客。著有《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归正议》九卷。是道教神霄派领袖级人物,承接王文卿使神霄派从奠基到兴盛,打败佛教密宗高僧,修改佛祖称号。
林灵素,生卒年不祥,北宋人,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为道士,善雷法,以法术得幸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宋史》称“惑众僣妄,众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横不悛,斥还故里。”,多有厌恶之言词。然则当时以及后世许多非官方的文章则对其颇有嘉奖,与宋史一书中描写形成了鲜明反差。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宋史》卷四六二有传。
中国道教名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一说字通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少依佛门为童子。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传》载,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但据《家世旧闻》记载,“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宋史·林灵素传》并谓其“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学庵笔记》又载其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贫困可知。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一说即《五雷玉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林灵素人生结局如何?羽化登仙了吗
林灵素真人还乡是因为“妄议迁都”而触帝怒,遂贬为太虚大夫,斥还温州,明嘉靖《永嘉县志》载:“(林灵素)因大水临城,上疏言,国难将至,请迁都避之。”这话终于给死对头蔡京抓住了把柄,于是就组织满朝言官弹劾妖言惑听。岂不知这正是林灵素真人以预料到之后的靖康之乱,而暗示徽宗迁都已做准备,林灵素真人明知迁都会为自己招来祸患,但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荣辱,依旧劝谏徽宗迁都,并直白的说出了“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之语,并引《推背图》中所言“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的句子来加以佐证。可惜徽宗未能领悟,后来果然如林灵素真人所言,最终徽钦二帝被掳,徽宗最后身死五国城。据《东都事略》记载说林灵素在真人临走之时,将历年皇帝所赐之物,共三百担,一一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封箱编号,交回宫中,只带了一个道童,拿着自己的衣被回乡。丝毫不贪恋一铢之财。
最终跟着林灵素回乡的还有一位亲传弟子名叫张如晦,在京城时就一直跟随林灵素学道修习,当林灵素真人临终之时,传法脉与他,并将六印九符等物也一起传于张,并嘱咐张说:“今则别去,他时神霄再会。”说完命张取来纸笔写下一诗:“四十五岁劳生,浮名满世峥嵘。只记神霄旧路,中秋月上三更。”接着亲自上香一柱,空中突然一声霹雳,林灵素真人即坐化而去。
林灵素与宋徽宗有着哪些轶闻趣事?详细经过是怎样
说起林灵素皇帝与宋徽宗的缘分,还得从政和五年,徽宗皇帝的一个梦说起,当时徽宗皇帝梦见东华帝君召他到神霄宫做客。徽宗走进天宫,碰到一个骑青牛的道士,身边跟着两个随从,为他持幡仗剑开道。那道士到徽宗面前山呼万岁,说:“今天有机会见到天子圣颜,真是臣之万幸。”说完,道士骑着青牛走了。醒来之后,徽宗皇帝觉得奇异非常,于是就下旨当时的道录徐知常去寻访关于神霄的道经、道术。徐知常本身并不了解神霄派的法术,想起林灵素真人,常常提到“神霄”二字,还曾经写过《神霄诗》。于是就向徽宗皇帝推荐林灵素,徽宗见到林灵素觉得非常眼熟,问道:”你以前是不是当过官的?朕怎么看你眼熟呢?”林灵素哈哈一笑道:“有一次上朝面见玉帝时,曾在路上和皇上有一面之缘。”徽宗一拍脑袋:“是啊,朕想起来了,当时爱卿正骑着一头青牛。”从此徽宗皇帝对林灵素委以重任。并依林灵素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开神霄箓坛。
京城神霄宫建成后,徽宗率蔡京和群臣庆贺。早斋罢,徽宗引百官游观,忽吟得上联:“宣德五门来万国。”并问身边的蔡京等大臣,有谁可对出下联,蔡京等都沉思良久,难以回答,此时徽宗就问林灵素:“法师能否对上?”林应声而答:“神霄一府总诸天。”徽宗大喜,遂令林灵素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并在每月初七日,与宫中高升法座,讲经说法。
徽宗皇帝有一天晚上自己在宫中书写了一封青词奏章,写完之后自己亲自密封火化上奏,第二天遇到林灵素真人,就问到:“爱卿曾经说过能够知道天上之事,我昨天晚上自己奏上一封青词,不知道是否到达天庭。”林真人回答说:“青词未能上达天听,因为其中写错了一个字,所以被值日灵官所收。”接着就将昨日皇帝所写的奏章内容一一读诵出来,徽宗皇帝大感吃惊,不由得赞叹林真人,真是聪明神仙也,并封为玉真教主。
林灵素与蔡京、童贯等奸臣有什么关系?是对手还是同伙
在徽宗朝,无可避免的要和当时朝中的大臣蔡京、童贯等发生联系。而林灵素真人究竟与这些奸诈之徒关系如何,却有不同的说法。依据元代所编撰之《宋史》中《林灵素传》所记载,林灵素真人当时将蔡京吹捧为左元仙伯,王黼为文华吏,盛章、王革为园苑宝华吏。郑居中、童贯这些奸臣,都是天上的神仙。后代历来也都根据此,认为林灵素真人与这些徽宗朝的奸臣,同流合污,其实如果我们考察同时代其他人所写的书籍,即可发现这种记载,并不符合史实。
宋代皇族宗室赵与时《宾退录》卷一《林灵素传》记载,当时京师大旱,皇帝命林灵素祈雨,但未有感应,没有降雨,当时的重臣蔡京就上奏朝廷,言其妖妄,希望皇帝治罪,如果双方同流合污,关系密切,蔡京又为什么希望徽宗治林灵素罪呢?其理显然不通。
后来徽宗密召灵素,让他尽快求得三天大雨,这样才可以止住蔡京等大臣的谤言,所以后来林灵素就急招同属神霄派的王文卿真人入朝,因为王文卿真人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之神,专职司雨,王文卿真人到后,林真人和他一起奏告上帝,果然得到三天大雨,蔡京等这才无话可说。
而宋代名臣赵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载:徽宗皇帝自皇后去世后,思念很深,于是就请林灵素真人效仿前代唐明皇请道士召杨贵妃相见的故事,行法召皇后相见,林真人当晚即奉旨设醮行法,飞符相召,对徽宗说:“皇后目前正在西王母处赴宴,一会儿就到。”果然过了一会儿,传来阵阵异香,皇后出现在徽宗的面前,叙说二人前世因缘,当谈及当朝国政时,皇后对徽宗说:“蔡京乃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童贯是飞天大鬼母,林先生是神霄教主兼雷霆大判官,徐知常是东海巨蟾精。”并希望徽宗能够诛童蔡党羽,修德行,如此方可免祸。这也可以看出林真人与蔡京等人,非但不是一党,更是秉持忠心,力谏徽宗除奸的忠臣。
当然蔡京等人是不甘心如此束手就擒的,不久就又密奏徽宗,说林灵素有一秘室,蔡京偷偷派人去查看密室内的情况,发现密室之中有黄罗帐、销金龙床及朱红桌椅等僭越用具。以为抓到了把柄,于是又上奏徽宗,愿徽宗亲自前往查看,实证林灵素之罪。结果徽宗即亲自前往密室查看,结果打开密室,里面只有粉墙四面,桌椅二只,其他并无一物。蔡京见此惊惶战惧,只好叩头请罪。
而林灵素不但力谏徽宗铲除蔡京奸党,更对当时被蔡京等所陷害的忠臣,加以保护。一日御宴完毕,徽宗邀请林灵素真人、张继先天师同游禁中一阁,看见其中有一块石碑,即是蔡京等臭名昭著的元佑党人碑。所谓元佑党人碑,是蔡京专权时,将之前他的死对头列名百二十人,其中有司马光、苏轼、苏辙、吕公着、吕大防等,书其“罪状”,谓之“奸党”,立碑于端礼门,每日上朝,文武百官都可见此碑。而林灵素与张继先二人见到此碑时,都低头致意,表示尊敬, 林灵素真人更是直接拿来纸笔,写下一诗,诗的内容是“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显然,这是明目张胆地为元佑党人喊冤叫屈,予头直指蔡京。无怪乎次日徽宗以此诗示太师蔡京,蔡京惶恐无地,甚至请求免官回乡。
凡此种种,皆可证明林灵素真人并非如《宋史》中所说的与童蔡奸党同流合污,而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奸党误国,力谏徽宗修德除邪,那么《宋史》作为一部正史,为何会对林灵素真人横加污蔑呢。其实这和《宋史》的编撰者以及编撰时代有关,《宋史》是元代为前朝所编撰的一部历史,不仅对林真人,对当时宋朝忠臣良将都颇有污蔑之词,甚至其中记载文天祥如此的民族英雄,会说出乞降回家,甚至以后可以为元朝顾问咨询之语,可知其所述这些前朝忠义之事,多不足信。而《宋史》的编撰时间,是在元末至正三年,此时经历了之前的佛道论争,道教落败,已然失势,故对道士加以污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上文所引的这些资料出自赵鼎之手,赵鼎不但是林灵素同时代人,更是宋代著名的忠臣,陆游称之为“伟人”,辛弃疾称之为“佐国元勋”,就连他的政敌秦桧,也说他“此老倔强犹昔”,这么一个正气凛然、能和岳飞相提并论的人,如果林灵素如《宋史》所说的是奸臣妖道,赵鼎为何要亲自为其立传,又为何要为他说这些崇敬之语呢?而另一篇《林灵素传》的作者赵与时,是宋代宗室 ,地位尊贵,更不可能为一位奸臣做传,两相对比,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赵鼎与赵与时所写才是真实的林灵素真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