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李春芳
别 称:李文定
字 号:字子实、号石麓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明人(汉族)
出生地:南直隶扬州兴化
主要作品:《贻安堂集》
主要成就:状元及第,内阁首辅官 职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少师等
追 赠:太师
谥 号:文定
称 号:青词宰相
明朝李春芳看起来很无能,实际上再创大明盛世
就在这个动荡的年头里,是年公历1月14日,远离北京的南直隶扬州兴化,官宦世家李氏,也出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也算当地书香门第,这个孩子更是天资聪颖。但比起同年那场震荡的政治风暴,还有此时危机四伏的大明国事,确实不算大事。
多年以后,也是这个孩子,历经科场搏杀和宦海考验,终于官居内阁大学士高位,成为享誉一时的名臣。但以名号说,比起同时代诸多纵横捭阖的改革家们,他似乎建树平平,就连惹人羡慕的官位,按照同时代好些正直人士吐槽,哪里是凭本事,完全是靠逢迎拍马得到的。
不管当时还是后世,“无能”二字,是好些人对他的评语。
工作看起来很“无能”,八卦却也不少,最有名的一条是,不少学者考证: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最玄幻的一本,真实的作者就是他——《西游记》!甚至几年前《西游记》再次翻拍时,还有专家撰文大声疾呼,要求把原作者换成他!
然而,如果抛开各种立场成见,只看大明王朝在整个十六世纪的发展走向,却必须说:这个人的出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五十多年后,正是这个看上去无能的官员,却以看似无能的表现,担当起重振大明的重任,再造了大明中兴盛世!
这位奇特人物,正是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一代名臣:李春芳!
比起好些明朝名臣,早年的坎坷经历来,李春芳的人生,起步堪称一帆风顺,家庭条件非常好,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书香门第家庭的严格管教,更令他养成了敦厚的性格,天赋更是惊人,童年时在学堂读书时,就有老学究惊叹:这孩子的才华,真是不可限量,仅以天赋论,完全可以和当年的程敏政媲美,标准神童一枚。
而且身怀奇才的李春芳,虽然从小就低调,但一个好习惯却坚持一生:好学。从小就苦学不辍,属于那种拿起书本就放不下的类型,且不止能写死板的八股文,诗词歌赋各种文体,上手就出精品,年岁轻轻就以才学出名,却从不沾沾自喜,不管别人怎么夸,就是淡定的学。二十一岁中了举人后,更是遍访名师,哪怕后来几次科举落榜,也是不浮躁不抱怨,扎扎实实做功课。
补充说一句,他的一位授业恩师,正是王阳明的高徒,泰州学派的开山鼻祖王艮,以关系说,他正是一代大儒王阳明的徒孙。而阳明心学的思想,他从此十多年如一日,用心吃透。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三十七岁的李春芳,终于完美爆发,在是年的大明科考中,漂亮拿下状元。注意这个年份,后来造就大明中兴盛世的诸多名臣,比如改革家张居正,军事家殷正茂,都是在这一年科场登第。如果说这一拨新晋士子,是大明朝的黄金一代,那么李春芳,就是这黄金一代的领军人物。
▲嘉靖帝
但当这批满怀热血理想的士子进入官场,却是结结实实碰一鼻子灰:这正是大明朝朝政争斗最激烈,也是国家大事麻烦四起的年代,北方鞑靼侵扰,东南倭寇肆虐,最可气的是,嘉靖皇帝只知炼丹修道,而后又是奸臣严嵩专权,整个国家政务,上下乌烟瘴气!
如此黑暗朝局,同科的学子们,有人很愤怒,比如杨继盛,冒死弹劾严嵩,被严嵩罗织罪名害死。也有人很迷茫,比如张居正,这位后来的权谋老手,当时却是愤青一枚,一度实在感到绝望,竟扔下国事回家休假去。但有人,却自始至终淡定:李春芳!
无论朝廷争斗多激烈,出名性格敦厚的李春芳,都是一如既往,见人就陪笑脸,从不得罪人,国家大事也极少掺和,就是老老实实呆在翰林院写东西,升官却不吃亏:由于人缘好,外加有专业特长——写青词,正对了嘉靖皇帝胃口,多年来其他事情不做,就只给嘉靖皇帝写青词,陪他玩这祭天闹剧,官位也一步步升起来,到了嘉靖过世前,就已经是内阁大学士,朝堂里的头几号人物。
当然这种升官方式,当时也为人不齿,所以也就落了绰号:青词宰相!
但是,当嘉靖皇帝过世,隆庆皇帝朱载垕登基,开始励精图治时,这个多年的老好人,却终于体现出了价值,虽然还是一样的风格,见人赔笑脸,身为内阁首辅,一点威严都没有,听凭高拱等人折腾。但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救大明!
▲隆庆帝
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到了糟烂无比的境地,天灾一年年闹,隆庆帝刚登基时,国库的钱粮就只够用一个月,军备也无比糜烂,照着同学张居正的悲愤哀叹说,这烂摊子,和汉唐快亡国时没两样。
想要重振,就要改革,可改革是得罪人的事,朝中几位大臣,比如高拱等人,能力有脾气也大,关系处理不好,就变成扯皮,扯来扯去什么正事都做不成,所以既然要有人折腾,就得有人和稀泥。李春芳,就是和稀泥的。
几年下来,奇特的场面发生了,大明朝的阁老们,见天的掐架,隔几天就爆出新闻来,但是国家大事,丁点没耽误,新军队练出来了,一场隆庆大阅兵,把天下人都震了,经济也好转了,国库充实了,东南沿海太平了,海外贸易红红火火,连北方经常找事的鞑靼可汗阿勒坦,都乖乖接受明朝册封,从此成了大明忠臣了。一个国泰民安的明朝,就这么重建起来了。
如果说国家如建筑,张居正高拱这些改革家,干的是装修的苦活,李春芳就是和稀泥的,别看名号不好听,可哪家盖楼,不得需要和稀泥?李春芳干的很不错。
只说一件事,就说明他这稀泥活的有多好,隆庆帝在江南改革财政,派出了铁腕强人海瑞,一顿强力整顿,江南财政好转了,又给朝廷输血了,可海瑞也把人得罪光了,隆庆帝见好就收,赶紧把海瑞调离,但耿直的海瑞哪里服气,这位骂过嘉靖帝的硬汉,这次又开骂,骂的比当年还狠:举朝之士,皆妇人也。也就是满朝文武大臣,都不如个娘们!
这还了得,海瑞骂完,朝野就怒了,眼看一场风暴又要起,好些不满改革的势力也要发难,但关键时刻,身为首辅的李春芳,一句话就化解了怨气:哈哈,既然说我们都是妇人,那我就是个老太婆吧。一句话逗乐全场,轻松平息纷争,改革顺利继续,这就是李春芳的高情商。
隆庆五年,功德圆满的李春芳风光退休,晚年以做学问为乐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为官多年,但李春芳非常清廉,家里的产业也不多,明朝十六世纪历任首辅里,仅以清廉论,他足以排进前三!
谁说和稀泥就是无能,把稀泥活好,也是一件大功!
明朝大臣李春芳轶事典故,退休生活很潇洒
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是奉亲养老,“公既归,则角巾私第,岁时伏腊,群诸子姓,绯衣蟒玉,奉觞尊人前寿。”归乡后,父母身体尚好,李春芳得以服侍将近十年,逢年过节或者父母生日,李春芳“率诸子姓次第上寿,二尊人顾而色喜”。隆庆皇帝颁给李春芳的《归田敕》里有一句“展至乐于家庭”,这一点李春芳做得很好。《明史》里也说:“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二是交友论道, “从里中鸿生巨儒及诸后生讲论道艺”,与一些老朋友 “欢续旧游”。李春芳的 《贻安堂集》里有很多文章和诗歌反映出这样的交往,如 《夏日同诸会丈燕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报刘一丈书》中的刘一丈,宗臣的父亲宗周与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解宋、袁怀堂、陆西星等人, 《贻安堂集》以及 《兴化县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十几年,李春芳还为兴化以及周边州县写了不少文章,如 《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 《重修烟雨楼记》、 《重修泰兴县儒学记》等等,有些文章里提到泰州与兴化的关系: “海陵去吾兴百里而遥,风气习尚大相类也。士人尚廉耻之行,闾阎敦简朴之风,而人生其间,往往多寿”;提到高邮交通的发达: “夫邮四通九达之逵也,凡吴楚闽越转输筐篚之贾,朝觐聘问之使,南北交驰无虚晷”,至今,这些文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三是关心民事,“间或婆娑里社从三老问年穰匮”。尽管曾经贵为首辅,但归乡后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李春芳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 “回风俗之一端”。此外,兴化县志里还有李春芳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李春芳致仕的评价。王锡爵《太师李文定公传》里也对李春芳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李春芳“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
李春芳的一生,虽然不声不响,人生却最幸福和圆满
张居正风光一世,死后却遭逢大祸,差点被万历皇帝剥棺戮尸。子孙或死或流放,提拔的官员或降职或弃市,可谓悲惨至极。此等惨景,沸沸扬扬,举国皆知。远在扬州兴化的李春芳,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在《大明王朝1566》里,先后几位内阁阁员,从严嵩到徐阶到高拱到张居正,只有李春芳存在感最差。他没说过几句话,没做过几件事。该磕头时跟着磕,该谢罪时跟着谢。诚如《明史》中所言,“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
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皇帝喜好修道。便有一个刚需,那就是写青词祭天。李春芳“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当然,这并不出奇,因为严嵩、袁炜等人青词都写得极好。他真正打动朱厚熜内心最柔软处的那次,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是在一首诗中写了十四个字——拱极众星为玉饵,悬空新月作银钩——有人要说了,这句诗很平常啊!我觉得也是,那些意象,无非星啊月啊,没什么新鲜词汇。但你若知道,当时嘉靖皇帝正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叫什么“天池钓叟”,一切就都能想通了。天池钓叟以新月作钩,众星为饵,这就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好句子了。
于是,步入官场仅仅十八年,他就成了武英殿大学士。且据《明史》中说,“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说的是他从被超级提拔为翰林学士到进入内阁,六次升迁,没有一次是因为朝臣的推荐,都是嘉靖皇帝亲自点将。所受荣宠,可见一斑。他与徐阶关系不错,因此,当徐阶被弹劾退出内阁而由他升任首辅之时,他还感慨,徐阁老都这样了,我只怕也做不长呀!还是找个机会退休吧。本来是给张居正来了句掏心窝子的话,哪里晓得“恃才傲物,视春芳蔑如”的张大人却说,既然这样,那就趁早退了呗,还能保住你的好名声呢!亏得李春芳身体好,否则当时一口气没抽上来,直接就归天去了。
张居正如此,高拱也不客气,“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于是,他数次请求致仕。隆庆皇帝都被他搞烦了,最终,朱载垕准了他的奏折,让他回家养老。此时是隆庆五年(1571),李春芳61岁,父母都还健在。回家之后,小日子过得悠哉游哉,连《明史》里都忍不住加上一句他们一家人“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万历年间沈德符也说,李春芳能够安安全全“得解相印,归奉二老亲以寿终,尤为全福。”在李春芳逝世之前两年,张居正被抄家的消息传到了兴化。至于高拱,早被张居正、冯保联手轰下台,差点被灭族。想想当年的那些恩怨,李春芳或许有些哭笑不得,然而知道激流勇退并且最终得以颐养天年,子孙很多都有大出息,李春芳受的欺负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