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柏明代将领

中文名:李如柏

别 名:李子贞,李肖城

国 籍: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辽东铁岭卫

职 业:辽东总兵

主要成就:率师援拔平壤、夺开城有功、官拜辽东总兵

重要事件:萨尔浒之战

死 因:自裁

父 亲:李成梁

哥 哥:李如松

李如柏是什么人?为何能对努尔哈赤造成威胁

明朝后期,朝廷内部政治混乱,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以及后来的阉党风波都让大明王朝元气大伤。同时,东北地区的努尔哈赤不断壮大,逐渐对明朝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堪称努尔哈赤最怕的朝鲜人,如果他没有死,满清可以说绝对不可能入关,他就是晚明大将李如柏。

李如柏之所以是朝鲜人是因为祖上在唐末的时候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到了朝鲜,后李氏一族就一直生活在了朝鲜。到了李如柏这一代,他们的家族也算显赫了起来,因为在万历时期,他的父亲李成梁就已经成为了明朝的辽东首领。在李成梁担任辽东首领的时间里,辽东非常的安定。期间有几个女真首领不服明朝的管辖起兵谋反,李成梁迅速的镇压了下去,当时还收服了两个女真的统领,其中之一就是努尔哈赤。但李成梁却犯了斩草未除根的大忌,他亲手将努尔哈赤扶持了起来。

李成梁去世以后,李如柏承袭了父亲的官职。由于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所以在战术兵法上颇有造诣,也堪称是明末的一位虎将。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咄咄逼人,辽东情势危急,甚至出现了无将可守的局面,于是朝廷启用了李如柏。

努尔哈赤听闻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由于他曾经在李成梁麾下效力过,他对李如柏非常的了解。李如柏镇守辽东,努尔哈赤入关的愿望就变得非常的渺茫了。但明朝却无意中帮了努尔哈赤一把,在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认为杨镐不堪大用,所以在后来的战役中他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场。如此正确的选择却被当时朝廷内部的东林党人视为是贪生怕死之举,朝中大臣纷纷弹劾李如柏。

最后,李如柏无法承受朝中大臣的弹劾和世人的非议,在家中自尽。努尔哈赤听闻李如柏的死讯之后大喜过望,当即大宴群臣,感慨道“辽东再无敌手”。

李成梁有几个儿子?最后结局怎么样?李如柏战败自杀

李成梁九个儿子个个都骁勇善战,立下了战功赫赫。当时人们称李成梁家族为“李家九虎将”。他的长子李如松从小跟随父亲李成梁。深知军事上的战略,在打仗上也有自己的战略。万历二十年李如松受朝廷的重用到宁夏平定哮拜叛乱,李如松骁勇善战将此次叛乱平息。后来,李如松为首领带领部下参加抗倭援朝战争,此次战争让李如松名声大噪,名垂千古。之后,明朝廷对李如松重用有加,在与蒙古抗战中,李如松为首领,在于蒙古大战中,李如松在战争中阵亡。李如松去世后,明朝廷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以示夸奖。

李成梁二子李如柏在作战中,表现的骁勇善战,深得明朝廷的重用,在较大型的战役中,李如柏担任主将,并且英勇杀敌,立下了战功无数。在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节节败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回到朝廷途中,因为饱受非议,而自杀身亡。

李成梁的儿子在军事上,各个都表现勇猛。在当时,明朝廷外患很多,有倭寇来袭,还有努尔哈赤等部落对明朝疆土的虎视眈眈。明朝廷对于李成梁的儿子们,甚是重用。李成梁的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连他们的部下都骁勇善战,立下战功无数。

李成梁后代

李成梁一生用育有九子,分别是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李成梁九个儿子个个都骁勇善战,立下了战功赫赫。

当时人们称李成梁家族为“李家九虎将”。他的长子李如松从小跟随父亲李成梁。深知军事上的战略,长期跟随父亲作战,也总结了一套带兵打仗的方法。万历二十年李如松受朝廷的重用到宁夏平定哮拜叛乱,没过多久便获得大捷,顺利平息这场叛乱。后来,朝廷命令李如松为首领带领部下参加抗倭援朝战争,此次战争让李如松名声大噪,名垂千古。之后,明朝廷对李如松重用有加,在于蒙古抗战中,李如松为抗战首领。但是在与蒙古大战中,李如松在战争中阵亡。李如松去世后,明朝廷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以示追奖。

二子李如柏在作战中,表现的骁勇善战,深得明朝廷的重用,在较大型的战役中,李如柏担任主将,并且英勇杀敌,立下了战功无数。在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节节败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回到朝廷途中,因为饱受非议,而自杀身亡。

李成梁的儿子在军事上,各个都表现勇猛。在当时,明朝廷外患很多,有倭寇来袭,还有努尔哈赤等部落对明朝疆土的虎视眈眈。明朝廷对于李成梁的儿子们,甚是重用。李成梁的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连他们的部下都骁勇善战,立下战功无数,在当时传为佳话。

李成梁 灭族

李成梁生于明代嘉靖五年,卒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共享年90岁。

李成梁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将领,他和戚继光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李成梁,后人评价他为有功有过,李成梁的功绩在于镇守明朝东北边境四十载,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军事上强有力的保障。在李成梁的镇守边境期间,立下的战功无数,女真等外族均不敢前来侵犯明朝,后来,李成梁疯狂敛财,剥削民众。加上他在战事判断上的失误,从此往后,他的威信逐步被人民淡化。

为了抵御外族来犯,李成梁建议皇帝下令,在明朝边界处修建一堵墙,这堵墙便是后来的宽甸六堡。这堵墙的修筑,阻碍了明朝和外族的来往。努尔哈赤借此机会,疯狂的发展自己的实力,而李成梁在墙的这头,丝毫感觉不到努尔哈赤的扩张野心。当努尔哈赤将女真统一,壮大了自己军事实力来侵犯明朝的边境时,李成梁才感觉到努尔哈赤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当即下令拆掉这堵墙,将六万多名百姓强行赶至辽东。对于李成梁的做法,引来明朝廷的纷纷抱怨。后来,李成梁在军事上的屡次失误,导致他的威信江河日下,加上,李成梁晚期疯狂敛财,引来百姓怨声载道无数。

后来,他的儿子们也积极参与抗战。但是在对抗外敌时,由于力量薄弱,差距很悬殊,有的阵亡,有的在失败之后,自杀而亡。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输的那么惨?李如柏战败自杀

萨尔浒之战,是公元1619年二月到三月之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及其附近地区与之展开的一场战斗。此役以明朝围攻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此役中,后金军大显神威,五天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五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虽说对方的八旗战斗力的确不弱,可当时是万历四十七年啊,明朝三大征的猛将强兵都还在,国库也还算充实,论起装备,也远胜对方。可为何大明的军队却接连战败,努尔哈赤在短短几年之内,竟连续大胜,抢占了整个河东地区呢?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努尔哈赤打的几场大战,无一例外不是大明有人泄密,就是有人充当内应,这才让其得手。君不见,不正是有晋商替他们传递情报,才让满清在崛起之初,就能够击败大明的?

有关萨尔浒之战,有人替满清找出了无数种胜利的理由,但大多经不起推敲,或者说是理所当然。此战中,明军主帅杨镐是援朝的重要将领,战绩不错,其手下的将领也极为熟悉辽东的局势,整体布置并无不妥。其实最为要命的就是情报泄露,这才让满清抓住了战机。

其中嫌疑最大的就是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柏。

在大战之后,负责总指挥的杨镐只是去职,一直拖到崇祯二年,才被处死。可是李如柏呢?当时竟然迷路了,兵败之后,又畏罪自杀了,这未免也太蹊跷了吧?你说,当头的人不死,下面的人却死了,这是什么缘由?

李如柏的父亲李成梁在辽东多年,和努尔哈赤之间,过从甚密,而李如柏从小生长在辽东,根本不可能犯那种迷路的低级错误。另外,他可是堂堂将门虎子,可为何甘愿自杀,也不愿为国效力,剿灭鞑子呢?一直都不解,直到联系到晋商的所作所为,这才明白。

商人、鞑子、边将,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严密的关系,利益的共同体。要是鞑子真灭了,那他们李家的罪证曝光,就要灭满门了。

抛开那些替满清歌功颂德的文字,一条罪恶的利益链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晋商靠着走私发财,李成梁一类的边将也大肆捞油水,早期对努尔哈赤的纵容,实际上就是在养寇自重。可结果呢?竟然是养虎为患,李成梁家族捞钱的时候,也留下了一屁股屎尿。

努尔哈赤手握大量边将的把柄,足以要了他们的小命,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其通报消息。甚至到了战场上,也不得不放水,让努尔哈赤得胜,不然明军杀到满清的老巢,罪证一旦公布于天下,他们的九族怕是都保不住了。

一门三忠烈,李如柏最后死于满清之手

故事的主人公可能大家有点陌生,但偏爱明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人,他就是晚明大将李成梁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李如柏和李如松。

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人。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关于李成梁的这个“自朝鲜内附”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有专家考证说李成梁祖上乃是朝鲜的内附民,后来因为唐末避乱而迁入朝鲜;还有专家说李成梁本就是朝鲜人,只不过后来又回归到辽东……不管李成梁是哪里人,他为大明朝鞠躬尽瘁是得到历史认可的。

不光是李成梁,李成梁的两个儿子李如柏和李如松也都为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不过这哥俩的死和他老爹当年的一个决定有关,可以说李如柏和李如松是被当爹的坑死的。

万历初期,李成梁已经是明朝的辽东首领,当时女真族都活跃在建州,其中有几个首领不服大明的约束,李成梁都带兵将其剿灭,还将后来的满清祖先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收服,养在麾下冲锋陷阵。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兴兵讨伐建州女真首领王杲之子阿台,在攻城之时设计将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和爷爷觉昌安杀死。当时李成梁打得是一石二鸟的主意,企图一举将建州女真的势力歼灭。但是李成梁却犯了斩草未除根的大忌。在杀掉塔克世和觉昌安后,李成梁却扶植起了努尔哈赤。

据说李成梁当时自觉理亏,上书明廷将塔克世的土地、人马等送给努尔哈赤,令让他承袭都督指挥衔,以为补偿。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之后,欲为报父祖之仇成为借口叛明的“七大恨”之一。(“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李如柏自小跟随李成梁行军打仗,自幼熟知兵法,因此长大后也是一员虎将。万历四十七年,辽东局势危急,但是已经无将可守,于是启用了李如柏(此时已经赋闲在家二十年)。在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引军防懿路,出鸦鹊关,甫抵虎拦路,未遇敌即溃,死者千余。后被东林党人弹劾还京,最后无法承受世人非议,于天启元年九月十三日于宅中自杀。

据说努尔哈赤听闻李如柏的死讯,在辽东大宴群臣,声称“辽东再无敌手”。

李如松在作战上要比李如柏强一些,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指挥了举世闻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此战中李如松彰显大将风范将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寇赶回了日本。

可惜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赐谥“忠烈”,并为其立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