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林熙春
别 名:字志和,号仰晋
出生地: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
林熙春身世之迷,林熙春的父母是谁?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潮州府城南门有个姓林名乔惯的员外,家道殷富,身体健康,有一年中秋夜,他饮酒赏月之时,见伺候他的婢女彩云美貌标致、如月里嫦娥,不觉动了春心,尽管年已八十,并有三妻四妾,几杯酒落肚,便拖彩云到房里完了好事,这彩云既貌美又有心计;心想你主我婢,反抗无用,不如尽力迎合,投其所好,故使老林员外非常称心;房事已毕,睡至天明,彩云既便要他留下证据,因老员外毕竟岁数已高,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他已经八十岁,万一有三长两短,家中又不承认此事,那背上通奸罪名,不是被卖为娼,便是入笼沉池,绝难生存。
林员外见彩云说得有理,想自己是单丁仔,父亲林瓒也是晚年生他,目前三妻四妾生的都是女儿,尚无男丁,便写一诗于扇上为证;老汉今年八十春,八月十五戏彩云,若是生女名喜凤,若是生男名喜春。彩云便把此扇藏起,林员外见彩云越看越美,便纳为妾,彩云情窦初开,也缠着老员外夜夜快乐,不久珠胎暗结,而老员外精力损耗太多,九月廿四就一命呜呼,次年六月,彩云果然争气,产下一个男儿,潮州俗语有“八月十五戏彩云”喻老夫少丶妇荒唐事,源出于此。潮州也有俗语“老溲(精丶子)出硕(精明)仔”指老来得子多聪颖,现已证实。又有“硕过无父仔”喻没有娇惯更精明,这个男孩子因自小无父,母亲又是侍妾被人看不起,他便奋发读书,终成大器,成了潮州名人。
林熙春(1552至1631年),字志和,号仰晋,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1583)年进士,出任巴陵知县时申请减赋免役,为民爱戴,后提升为户部给事中(处长),万历二十二(1594)年兵部舞弊,朱翊钧以此为借口把三十五个谏官和御史逐出朝庭,林熙春正直刚烈,忠心耿耿,愿做第三十六人而大胆谏阻,也被罢官。
林熙春便回潮州闲居,住了十年,到明熹宗朱由校登基,改元天启,听说林熙春如此正直,便复他的官,历任太仆寺少卿左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到明思宗朱由检的崇祯年间任户部侍郎(副部长),他在潮州时倡建凤凰台,三元塔(急水塔)和玉简塔(原在桑浦山甘露寺上),还在铙平海山筑炮台以防倭寇,在潮州也修浚三利溪,他文笔流畅,论述精辟而能反映现实,如万历四十六(1618)年八月四日潮州发生台风和海啸,灾情严重,他写有《戊午海啸歌》,希望朝庭减免税赋,还著有《赐闲草》、《赐还草》、《赐传草》和《城南书庄文集》,逝世后,明思宗崇祯赠封他为尚书、谥号文宣。
原先在潮州太平路分司巷口建有一座“三世尚书四朝元老”牌坊,就是纪念他和其父林乔惯、祖父林瓒的,由于要熙春的缘故,他们都被追封为尚书或相当尚书的高丶官,林熙春又经过万历、泰昌(明光宗朱常洛在1620年8月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天启和崇祯四个朝代,“均有修行而能帅众为善”故称类似元老的大老。“三世尚书”和“四朝大老”八个大字每个约二尺见方,优逸绝伦,没署名字,传说是明代大书法家吴殿邦手书,清代南阁学士(相关现代国务委员)翁方纲(北京宛平人)在广东当督学时,看到这八个大字便十分赞赏,叫人拓下来,重排为“世尚四书”(指《四书》得到世人崇尚)和“朝大三老”(朝庭百官以三朝元老为尊),一时传为佳话。
林熙春在万历四十八(1620)年倡修的凤凰台,成为清代潮州八景之一“凤凰时雨”,此前他还于万历三十三(1605)年主建潮安县江东镇井尾乡鱼山上的三元塔,此塔三年修成,七层八面,高十五丈三尺(比涸溪凤凰塔高一丈六尺)为潮州第一高塔,塔联“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和塔铭“凤城之东,吉水一泓;两山对峙,万派朝宗。左昂右逊,华表偏隆;时维万历,群武修同。乙已建塔,丁末峻工;负巽抱乾,一柱凌空。路从内转,不觉身崇;窗窥星汉,檐散氛风。天地为小,云价可通;影摇金刹,砥柱潮中。法丶轮永固,灏气新钟;无魁辈出,国泰民丰。”是他所撰,传诵三百余年、烩炙人口。
他在万历三十七(1609)年又倡修韩文公祠,并留碑高六尺半,宽二尺八,至今保留完整。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又倡浚中离溪,今潮安县金石镇塔下乡中离溪边有石亭,内有其撰刻碑记,高五尺,宽三尺半。现在彩塘镇境内桑浦山玉简峰上有一镘头石上也有长六尺二寸,宽四尺七寸的楷书石刻,是林熙春于万历三十九(1610)年为建玉简塔而撰的《修玉简塔记》,该塔于光绪二十二(1896)年圮塌、至今未修复,但修塔记尚存,还有林熙春的《修玉简塔完登眺漫赋》石刻也在附近,至今保存尚好。据说“事能知足心常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也是他撰的。
林熙春明代进士,林熙春“三世尚书”坊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号仰晋,明朝海阳龙溪都(今潮安庵埠镇)宝陇人。万历十年(1582年)举人,次年进士。授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今,调将乐(属福建),所至有政声。入京任给事中(掌侍从、规谏、拾遗、稽察、位卑权重),升都给事(给事中主官),多所建言。万历23年(1595)冬,兵部考核选拔武职官员,万历皇帝认为其中一名选拔不当,其实是蓄意发泄不满,乃以御史、给事等言官失察为由,一时斥逐处分者34人,大臣疏救俱无效。但熙春无所顾忌,率同官再上《申救言官疏》,(见后附)直斥皇帝,言辞尖锐。帝益怒,于是被贬为茶陵州判官。托言有病,不赴任,归乡闲居。11年后被任命为广西贺县知县,仍不赴任,光宗泰昌元年(1620),朝廷重新起用废旧官员,被任命为南曹郎(南京礼部郎官),转光禄少卿,历右通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等职。不满宦官横行,于天启4年(1624)疏请退休,得允准,晋户部左侍郎(正三品)。 归乡后,关心桑梓利病,如为地方争减工役,倡建凤凰台,修玉简塔,筑铣城,浚三利溪,修桥,捐资赎寺田百亩为生员科试费用等,造惠乡梓甚多。终年八十,朝廷追赠尚书,赐谥号文宣。
有《林忠宣公全集》21卷,今存。该《集》为清乾隆57年重刻本,包括《掖垣疏草》1卷(奏疏13篇),《城南书庄草》15卷,《赐还草》1卷(诗103首),《赐传草》1卷(诗84首),《赐闲草》2卷(诗344首),《玉华洞志》1卷。
牌坊街——林熙春“三世尚书”坊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书坊,在大街。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樌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
“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镌“四朝大老”。“三世尚书”指因林熙春其祖林瓒、父林乔樌得赠户部尚书。“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明间雀替为石雕龙,其上承托下枋;下枋之上为双面镂空的人物故事之中枋,人物造型逼真;上花枋之上正中央系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其上承托石屋面;次间下枋之上各为双面镂空石麒麟一对,整座牌坊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人物、动物雕刻技术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坊于1951年拆除。2009年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分司巷口北侧。“三世尚书”下坊枋镌“诰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林瓒,敕封文林郎福建将乐县知县、延平府知府、诰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林乔樌,万历癸未进士赠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加赠资政大夫户部尚书林熙春”;下坊梁镌“敕赠户部左侍郎卒赠三世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四朝大老”下坊枋镌“万历癸未进士、户部左侍郎,予告,钦赐驰驿;前工科都给事中,诏起光禄、太仆寺少卿,通政司通政,太仆寺少卿,敕理京边马,太常、大理寺卿,侍经筵林熙春”;下坊梁镌“赐祭葬特祠,加赠资政大夫、户部尚书,谥忠宣,祀乡贤,楚闽名宦。以子益封太常寺典簿,晋正议大夫;又子佳户部贵州司事,进荣禄大夫。”坊额右镌“潮州知府马鸣霆,同知蒋允彦,通判马毓峨、林朝铭。崇祯元年立。”
林熙春 几品?尽职为民益桑梓 正直家风传后人
林熙春(1552-1631年),明代海阳龙溪都(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先后任巴陵县令、太仆少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户部待郎等官职。他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并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后人。
勤政爱民 屡获升迁
林熙春于万历十年(1582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然后到巴陵(今湖南岳阳) 任县令。他上任后,十分关心民众的疾苦,经常到民间察看民情,倾听民意。当知道百姓因为差役的繁重而苦不堪言时,他立即清理官衙那些不合理的“浮粮”(额外征收的钱粮),并全部豁免差役,把巴陵县治理得很有条理。
万历十四年(1586年),林熙春被任命为将乐县令。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修建学宫,为考试的举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将乐县是北宋著名学者杨时的故乡。林熙春十分钦佩杨时清正廉洁和敢于直谏的为官精神,视为学习的楷模,并兴建了“龟山祠”来弘扬先贤美德。
由于他在巴陵和将乐任职期间,为百姓做好事、谋福祉,清正廉洁,受到官员的推荐保举,后来被选拔到京城供职。
直言敢谏 被贬归乡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为言官们对军政大事不敢加以评议,激恼了万历皇帝,一下子贬斥了34人,其他大臣纷纷上书解救都无效。后来,朝臣们不敢再违逆皇帝的心意,无人敢谏。但是林熙春没有惧怕,毅然于第二年正月带头向皇帝上书直言,希望放过这些言官。这一来,万历皇帝更加恼羞成怒,竟将林熙春降调为湖南茶陵州判官。从此林熙春托言有病,回到家乡闲居。
光宗泰昌元年(1620),朝廷重新起用废旧官员时,他才复出任职,后来官至大理寺卿。这时,林熙春虽然是差不多七十岁的古稀老人了,依然敢于直言,胆识不减当年。
父廉子随 家风传世
林熙春去世以后,皇帝追念他的功绩,赠予“三代尚书”,谥“忠宣”。由于经历了明朝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加上林熙春德高望重,因此被尊称为“四朝大老”。
林熙春的儿子林益封,因为父亲在朝为官,按惯例荫官太常寺簿,分管文书档案,之后升官为林苑监(皇家园林主管)。他在太常寺时,与同僚钱守廉非常要好,后来钱守廉到林益封的家乡潮州当知府,林益封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去要求什么。后来,林益封按资历应该升任六部郎中,东厂向他索贿。林益封不屑于买官这种行为,公正廉洁才是他的追求,于是在官场上一直被压制。虽然他得不到升职,但是泰然处之,一生刚正不阿,把清廉正直的家风传承了下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