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刘虞
字号:字伯安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东海郯
参考资料:《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袁绍曾经支持刘虞当皇帝,为什么刘虞却拒绝了呢?
在东汉末年时任幽州刺史的刘虞可以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在《三国志》里刘虞并没有独立的传记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物的传记里找到关于他的记载。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个人物的确很耐人寻味,刘虞不仅仅是汉灵帝时的幽州刺史而且他还有一种身份是汉室宗亲(刘虞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
为什么说刘虞是个耐人寻味的人呢?原来在汉灵帝死后东汉帝国出现了权力的争斗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张让等人火并两败俱伤,这时候西凉军阀董卓趁这个时候带兵进入了洛阳废掉了汉少帝拥立了皇子刘协为帝既为汉献帝。董卓不仅擅自废立皇帝而且还骄纵跋扈这引起了以袁绍为代表的大臣集团的强烈不满。就在董卓执政之后的不久袁绍逃出了洛阳召集十路诸侯的兵马声讨董卓,董卓见洛阳呆不住了就挟持汉献帝逃亡了长安。据史籍记载但是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商议一起拥立刘虞为帝,原因是因为汉献帝年少容易被董卓控制只有拥立新的皇帝这样才能安定天下人的心。我们说当时刘虞控制了幽州,韩馥占据了冀州而袁绍在中原地区又有很高的声望,假如刘虞接受袁绍等人的建议的话那么北方和中原地区基本可以掌控在他们的手中,那么刘虞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兴复汉室的历史伟人。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刘虞却拒绝了袁绍的强求,那么刘虞为什么拒绝了袁绍的“好意”呢?
袁绍、韩馥议,以为少帝制於奸臣,天下无所归心。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为帝。遣使诣虞,虞终不肯受。《三国志 公孙瓒传》
如果要弄清刘虞为什么拒绝做皇帝就要先来了解刘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史籍记载刘虞在担任幽州牧期间为政宽仁,在当地很受百姓们的爱戴。幽州由于处在北方边境和胡人地区接壤,这里经常饱受胡人的侵扰,刘虞为政期间开通了和胡人的贸易并制定了公平的贸易规则,北方的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在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期间都恭敬的表示上贡不敢侵扰边境。刘虞不仅治理州郡有一套他为人也十分简朴,当时刘虞位居三公之位但他在生活上依然保持着节衣缩食的习惯,据说汉灵帝活着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缺钱向各地地方官要钱,但提及刘虞的时候汉灵帝也知道刘虞为官清廉没有什么财产于是就特意指示免除刘虞的份子钱。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刘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和其他州牧不同的是刘虞至始至终把自己当做是东汉帝国的臣子,他不聚敛钱财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人他会做皇帝吗?答案是肯定是不会的。
刘虞不做皇帝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虽然是个好官但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下,当时公孙瓒是刘虞手下的将军但公孙瓒却经常不买刘虞的账。后来两人的关系发展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尽管刘虞手上的兵马远多于公孙瓒但是刘虞心怀妇人之仁最终被公孙瓒擒杀。我们说袁绍为什么请刘虞当皇帝呢?事实上袁绍并不是为了复兴汉室,早在之前袁绍就和曹操有过一段对话透露了自己有当皇帝的野心,袁绍主动找刘虞就是认定刘虞就算当了皇帝也控制不住他,他之所以请刘虞当皇帝只是为了以后讨伐诸侯使用皇帝的名义能名正言顺,等到他实力足够强的时候再取而代之。那么刘虞应该也清楚自己连手下的公孙瓒都控制不住,更何况名誉四海的袁绍呢?为了避免成为袁绍等人的傀儡皇帝刘虞当然要拒绝袁绍等人的好意啦。
枭雄曹操为何拒绝十三路义兵立刘虞为天子?
刘虞是汉末幽州牧,深受百姓爱戴,而公孙瓒为幽州将军,为人勇武好杀,但是却没有百姓支持。刘虞和公孙瓒最终因为政见不同,矛盾激化,发生战争。这是一场民心和武力之间的抗衡,为何拥有民心支持的刘虞会败于残忍好杀的公孙瓒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虞此人,是汉末忠臣,在他担任幽州刺史、幽州牧其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幽州文官自然以刘虞为首,可是武将却以公孙瓒为首。本来,公孙瓒要接受刘虞的节制,尤其是公孙瓒的军需供应要倚仗刘虞。因此,两人之间,在表面上还算是比较平和。
可是,随着公孙瓒的强大,刘虞感觉公孙瓒就像一条鱼,越来越大,越来越滑,越来越抓不住了。尤其是在公元191年时,公孙瓒以两万幽州兵马,大败侵入幽州的三十万黄巾,并且成功收编了7万降卒。公孙瓒兵锋所指,即便是得到冀州的袁绍也为之侧目,主动将自己佩戴的渤海太守印交给公孙瓒的兄弟,讨好公孙瓒。虽然,在第二年,即公元192年的界桥大战上,公孙瓒白马义从被袁绍弩兵击败,但是青州大部分,幽州全境,依然在公孙瓒的控制之下。
公孙瓒势力壮大,自然对担任幽州牧的刘虞不放在眼里。在公孙瓒看来,幽州若非有他,刘虞早就沦为他人刀下之鬼。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允对董卓屈意奉承,以换取董卓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有才,而且忠心,因以为心腹同志。
三月初五,车驾进入长安。时董卓未到,朝政都委托王允。允转运图书典籍,修葺宫室,补救缺失,安定社稷,甚有大臣之度。天子及朝中大臣赖其得宁。
三月十八日,董卓恶袁绍之反,诛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属五十余人。
于是,以北军中候刘表为荆州刺史以平盗。当时兵荒马乱,道路梗塞,刘表单人匹马进入宜城,与南郡名士蒯良、蒯越商议:“今江南盗贼甚盛,各拥兵自重,若被袁术占有,祸害起矣。吾欲征之,又恐不集,计将安出?”蒯良说:“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不集乎?”蒯越说:“袁术骄而无谋,贼帅多贪婪暴逆,部下不附,若使人示之以利,其众必来。使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然后养兵安民,一州之人,闻君威德,必襁负而至。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袁公虽至,无能为也。”刘表说:“善!”乃使蒯越引诱各党派首领,有五十五人,率众来投。刘表斩之而收其众。于是,屯治襄阳,镇抚郡县,江南悉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董卓屯驻洛阳毕圭苑。王匡引兵进至阳津,遭卓兵袭击,大败而退。袁绍等各部畏卓强大,不敢先进。曹操说:“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皇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行无道,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正天亡之时,一战天下可定矣!”遂独自引兵向西,至成皋,张邈遣部将卫兹分兵来随,于是进至荥阳汴水,遇董卓将领玄菟人徐荣部。徐荣见操所将兵少,挥军淹杀,操军大败。操坐骑为流矢所中。堂弟曹洪以马让操。操不受。洪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操乃上马。洪跑步随后,乘夜奔往酸枣。徐荣谓酸枣难攻,引兵而还。
酸枣有反董势力张邈等十余万众。日夜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操不满,因建议说:“诸君能听吾计,使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据敖仓,塞轘辕、太谷,以扼险要;使袁术率南阳之军,下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天下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张邈等人不能用。操乃与司马沛国人夏侯惇等人脱离酸枣,到扬州募兵,得千余人,还屯河内。过不多久,酸枣诸军食尽,众散。
十三路义兵立刘虞为天子 为何遭到曹操的拒绝
本文由老君说史授权发布
《三国史》之一、中原逐鹿
1、十三路义兵(下)
王允对董卓屈意奉承,以换取董卓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有才,而且忠心,因以为心腹同志。
三月初五,车驾进入长安。时董卓未到,朝政都委托王允。允转运图书典籍,修葺宫室,补救缺失,安定社稷,甚有大臣之度。天子及朝中大臣赖其得宁。
三月十八日,董卓恶袁绍之反,诛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属五十余人。
于是,以北军中候刘表为荆州刺史以平盗。当时兵荒马乱,道路梗塞,刘表单人匹马进入宜城,与南郡名士蒯良、蒯越商议:“今江南盗贼甚盛,各拥兵自重,若被袁术占有,祸害起矣。吾欲征之,又恐不集,计将安出?”蒯良说:“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不集乎?”蒯越说:“袁术骄而无谋,贼帅多贪婪暴逆,部下不附,若使人示之以利,其众必来。使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然后养兵安民,一州之人,闻君威德,必襁负而至。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袁公虽至,无能为也。”刘表说:“善!”乃使蒯越引诱各党派首领,有五十五人,率众来投。刘表斩之而收其众。于是,屯治襄阳,镇抚郡县,江南悉平。
网络配图
董卓屯驻洛阳毕圭苑。王匡引兵进至阳津,遭卓兵袭击,大败而退。袁绍等各部畏卓强大,不敢先进。曹操说:“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皇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行无道,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正天亡之时,一战天下可定矣!”遂独自引兵向西,至成皋,张邈遣部将卫兹分兵来随,于是进至荥阳汴水,遇董卓将领玄菟人徐荣部。徐荣见操所将兵少,挥军淹杀,操军大败。操坐骑为流矢所中。堂弟曹洪以马让操。操不受。洪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操乃上马。洪跑步随后,乘夜奔往酸枣。徐荣谓酸枣难攻,引兵而还。
酸枣有反董势力张邈等十余万众。日夜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操不满,因建议说:“诸君能听吾计,使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据敖仓,塞轘辕、太谷,以扼险要;使袁术率南阳之军,下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天下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张邈等人不能用。操乃与司马沛国人夏侯惇等人脱离酸枣,到扬州募兵,得千余人,还屯河内。过不多久,酸枣诸军食尽,众散。
兖州刺史刘岱与乔瑁相恶,遂杀瑁,以王肱为东郡太守。青州刺史焦和也想发兵讨董卓,兵刚渡河,青州已被黄巾军占领。青州向来殷实,甲兵富盛,焦和每与黄巾战则望风而逃,从未与敌正面交锋。他嗜好卜筮,相信鬼神。入见其人,高谈阔论;出观其政,一塌糊涂。青州因此萧条,几为废墟。不久,焦和病卒,袁绍使广陵人臧洪兼任青州刺史,安抚百姓。
四月,朝廷以幽州牧刘虞为太傅。因道路壅塞,使者和诏书不能送达。幽州因频临北疆,土地荒芜,费用甚广。先前,朝廷每年从青、冀赋税中拨出两亿多钱补助幽州。近几年,各地联系因战乱而断绝,所给补助遂罢。刘虞身披敝衣,脚穿草鞋,食不兼肉,自力更生,励精图治,推行宽政,劝督农桑,开设边市,发展渔阳盐铁生产,郡县顿富,石谷三十钱。青、徐百姓前往避难者百余万人,刘虞都给予收留抚恤。
网络配图
五月,司空荀爽去世。六月,以光禄大夫种拂为司空。
董卓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環,前往招抚关东将领。胡毋班、吴修、王環到河内,被袁绍派人截杀。袁术亦杀阴修。唯韩融因有德名,免于一死。
董卓因生活糜费,战争消耗,各地赋税又收缴不上,造成财政极度困难。为了搜刮民间财富,因废原五铢钱,尽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铜兽、铜饰,移铸小钱。因所铸钱币质量差,又处在战乱,全国不能流通,致使流通区钱币充斥,通货膨胀,谷每石达数万乃至数十、百万钱。
十二月,中郎将徐荣向董卓推荐同郡人故冀州刺史公孙度,董卓以为辽东太守。度到任,按法诛灭郡中豪门大姓百余家,郡中震粟。于是东伐高句骊,西击鸟桓,地盘、势力迅速扩大。因与亲信柳毅、阳仪等人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正耳。”乃分辽东为辽西郡、中辽郡,各置太守;跨海收东莱(今山东烟台)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两汉二祖庙,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郊祀天地,举行藉田仪式,出入仪仗、卫士与皇帝同。
关东诸将商议说:“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乃宗室贤俊,宜可立之。”曹操说:“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袁绍、韩馥等人不听,致信袁术说:“帝非孝灵之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
网络配图
术暗怀不臣之心,不望国家有长君,乃托公义予以拒之。绍再次去信说:“今西京名有幼君,无血脉之亲,公卿以下皆媚事董卓,安可复信?但当使兵屯塞关要,诸辈皆自蹙死。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家室见戮,纵不念伍子胥之志,复可北面称臣乎?”袁术回信说:“圣主聪睿,有周成王之质,董贼危乱,威压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谬诬?又我家见戳,乃董卓所为,岂国家哉?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袁绍、韩馥竟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人持众议到幽州,请刘虞上尊号。刘虞厉声叱斥说:“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洗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皇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耶!”坚决拒绝。袁绍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承制拜官封爵。刘虞仍不听,想逃奔匈奴。绍等乃止。
二年二月,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
揭秘刘虞为何宁死不听袁绍的安排不当皇帝?
应该说,刘虞在当时的形势下,有可能也有资格当皇帝。那刘虞为什么不当呢?
因为袁绍等关东诸侯意见不一。
网络配图
虽然袁绍和韩馥认为,推举新君才是对抗董卓的最好方式,可是却遭到了盟军中两位骨干成员的反对,一位是曹操,一位是袁术。
曹操认为:“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虽然后人多认为曹操是乱世之奸雄,其实就当时的曹操来看,更多的是汉室之忠臣。曹操认为,关东诸将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就是因为铲除国贼,匡扶朝廷的大义。现在虽然汉献帝年纪小,又被董卓控制,可是汉献帝是名正言顺的汉灵帝的儿子。人家又没有向昌邑王一样荒淫失德,怎么能够说废就废了呢。如果真的那么多,和国贼董卓有什么不同?曹操义愤填膺的说,就算你们所有人都拥立新君,可是我的心中只有汉献帝一人!
在关东诸侯中,有位叫做鲍信的将军,曾经高度评价曹操,叫做:“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败。”袁绍在当时为天下豪杰所仰慕,可是鲍信却不屑一顾,只因我袁绍心中考虑的不是拨乱反正,而只是借机扩大地盘,谋取私利。就算一时强大,最终也必然失败。
袁术呢,和曹操不同。袁术自认为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论起势力,论起关系,天下无人能出其右。,袁术心中就想着有一天自立为帝,但在当时,袁术的力量还不够。袁术就说:“圣主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戳,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袁术的话说得冠冕堂皇,许多时候大义在这些政客们看来,不过就是一个工具,可以随意扭曲。袁术高度评价汉献帝,认为汉献帝有周成王的资质,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可是必然成为一代圣君。就算是现在遭受到董卓的挟制,不过是个小小灾难,考验而已。想袁绍等人编造什么汉献帝不是汉灵帝的真正儿子,完全都是胡扯。袁绍还曾经劝说袁术,说自己袁家老小都被董卓杀掉,怎么能够还对董卓称臣。袁术故作聪明的回答,说你袁绍推理错误,袁家人被杀是董卓干的,又不是汉献帝干的,为什么就不能对汉献帝称臣呢?袁术表示:我一颗红心献给朝廷,一心想的就是消灭董卓,绝对不考虑其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和袁术虽然品格有高下,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是在拥立新君上表示了不满,这样关东诸侯意见就出现了分歧。
刘虞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接受袁绍的建议。
在千年之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属下以黄袍加身,赵匡胤就势称帝。那是因为赵匡胤是全军主帅,上下一心。而现在呢?
刘虞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不过是关东诸将之一,袁绍才是关东联军盟主。袁绍拥立刘虞后,会主动献上兵权,真正臣服刘虞吗?很难说,依照袁绍的性格九成不会。既然袁绍都不是真心拥戴,曹操、袁术又极力反对,刘虞怎么能够还往火堆里跳呢?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刘虞和关东多数将领都不同。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许多人都想着割据一方。比如说同样是汉室宗亲的刘焉,就找找的为自己找了个益州刺史干着,后来就封闭蜀道,割据一方了。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也倚仗位置偏远,朝廷无法顾及,在辽东称王。袁绍呢,后来干掉韩馥,割据冀州,后来又向四周拓展,也攻打过刘虞的幽州。袁术先是占据南阳郡,之后又盘踞扬州、淮河流域等等。包括曹操,也在兖州称霸,刘备也不甘寂寞,在徐州自封州牧。
刘虞不同。
刘虞作为幽州牧,对幽州的将军公孙瓒残忍好杀一直很不满,最后两人矛盾无法调和,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幽州的百姓没有不痛哭流涕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刘虞派了一位叫做田畴的使者向朝廷上表,表示对朝廷的忠心,等到田畴回来的时候,带了皇帝的圣旨。当时刘虞已经被杀,田畴没有把圣旨送给公孙瓒,而是直接来到刘虞的坟墓前读给刘虞,大哭之后才离开。
当时,公孙瓒严厉禁止人们祭奠刘虞,得知田畴的事情之后,公孙瓒大怒,把田畴抓了起来,质问田畴为什么不把圣旨交给自己。
田畴回答说:“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既灭无罪之君,又雒守义之臣,畴恐燕、赵之士皆将蹈东海而死,莫有从将军者也。”
田畴表示,汉室衰微,天下大乱,许多人都怀有异心,可唯独刘虞不失臣子的忠臣节义。皇帝的圣旨,对于公孙瓒没说什么好话,给你公孙瓒看了也不自在。更何况你公孙瓒背叛了没有罪过的国君,又杀掉了坚守节义的臣子,我田畴都担心整个燕赵的有志之士宁肯到跳海而死也不愿意跟随你啊。
公孙瓒没话可说,只好放了田畴。
如此忠义的刘虞,自然不可能自立为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