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刘宇亮
别名:字季龙,号蓬玄,人称刘天官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绵竹(今属四川德阳市)
参考资料:《明朝首辅——刘宇亮》《绵竹出土明末大学士刘宇亮遗物》
刘宇亮生平简介,为什么被罢免首辅之职?
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居翰林。宇亮短小精悍,善击剑,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代为首辅。
刘宇亮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刘夔,好义乐施,有“刘菩萨”之称。父刘延龄,曾先后任湖广嘉鱼和南京宣城两县教谕及云南归化县令,刚正廉洁,政绩显著,离任回乡时当地乡民依依不舍。刘延龄忠孝传家,教子甚严,刘宇亮长兄刘宇扬在任陕西汉中关南兵备道期间积劳成疾不幸身亡。二兄刘宇烈,先后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山东总督,后英勇战死边疆,与其兄一样受到朝庭表彰。
所谓虎父无犬子,出生在忠孝仁义俱全、家教门风甚严的家庭,刘宇亮自幼才德双修,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进士,之后屡迁至吏部右侍郎,崇桢十年(公元1637年)任礼部尚书入阁,崇祯十一年为首辅。后因被弹劾,罢职回乡,1642年病逝于老家绵竹天官府。
受命于艰难之际
接近17世纪中叶,明朝的统治已如强弓末弩,风雨飘摇,水旱灾荒不断,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北方女贞族肆意骚扰,明王朝的统治已陷入了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况。面对如此境地,崇祯皇帝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于寻找一位忠心能干的首辅辅佐他挽救危局。满朝文武一个个从他脑子里闪过,最后定格在去年八月担纲礼部尚书的刘宇亮身上。
刘宇亮生性爽朗,文韬武略皆通,且素有抱国大志,任礼部尚书以来,办事精明果断正大光明,崇祯帝连夜召刘宇亮入宫,问其复兴大计。刘宇亮胸有成竹,一席话说得崇祯帝连连点头,当即决定任命刘宇亮为首辅(明朝开国时未设宰相,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首为首辅,其职相当于相)。任首辅后,刘宇亮夙兴夜寐,不辞辛苦,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访民情、理苛政,放粮济灾民,调兵御外扰,使疲惫不堪的明王朝获得短暂的喘息。
请缨于危急之时
1619年—1637年这段时间,女贞首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次统大军进攻中原,先后侵占了抚顺、沈阳、辽阳等七十余城,建立了满洲政权,实力大为增强。1637年,清军从东口进入长城,攻州破邑,日渐深入河北、山东等地,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京城危在旦夕,刘宇亮日夜亲自检查北京守军和城门内外的戒严。
眼见清军势如破竹,即将兵临城下,京城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加之崇祯皇帝善变多疑,朝中大臣少有忠良之士,多有好利贪生之徒,督师御敌危险重重。为此,刘宇亮忧心如焚。经过深思熟虑,刘宇亮上书崇桢帝,言“愿离京督师,勤王抗敌”。他对崇祯皇帝说:“长此下去,京城早晚难保,臣愿为社稷分忧,督师勤王抗敌,或许会有转机。”崇祯帝听后十分赞许,准其离京督师,并把原总督卢象升革职,要刘宇亮代总督之职。
崇祯帝这一决定让刘宇亮深感不安。他认为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应上下官兵团结一致抗清,将卢象升革职,无疑是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于是他和次辅薛国观、兵部尚书杨嗣昌商议后,奏请崇祯皇帝留下卢象升,自己配合卢勤王抗清。
晋州事件始末
到保定时,听闻卢象升英勇杀敌,战死在巨鹿贾庄,刘宇亮对此惋惜不已。待重新收拾心情率军队过安平时,侦查士兵前来报告,称大清军将至。面对强势的清军,刘宇亮想退至晋州,与当地守军合营,他认为与其自不量力,以卵击石,让将士无辜送死,还不如暂先退却以避敌锋,保存实力再图进取。
但晋州知州陈弘绪却闭门不纳,士民也歃血宣誓不接一兵一卒,坚决不让刘宇亮的军队进城。刘宇亮得知情况后,气愤不已,立即传令陈弘绪打开城门接纳部队人马,否则将按照军法处置。而此时,陈弘绪也让人传话,说:“督师是来前线御敌的,如今大敌将至,为何要躲避前敌?”
陈弘绪坚持不开城门,刘宇亮退守晋州不成,只好退而求其次,到保定,与阳和总督孙传廷合营,并将陈弘绪闭门不纳之事如实向崇祯皇帝呈报,崇桢皇帝大怒,遂即降旨治罪于陈弘绪。但由于晋州民众都为陈弘绪鸣冤叫屈,愿以身代陈弘绪担过的人数以千计,陈弘绪最终只是降级调用。经此事之后,崇祯皇帝认为刘宇亮不能担当大事,徒扰民而已。
因“刘光祚案”被罢免首辅之职
刘宇亮督师天津时,天津总兵刘光祚逗留不前,刘宇亮再三督促,刘光祚仍旧置之不理,为此刘宇亮大怒,便向崇祯皇帝上书弹劾。刘光祚心中多有不悦,便私下与次辅薛国观(薛国观此时正想谋得首辅之位,将其取而代之)、兵部尚书杨嗣昌商议如何参倒刘宇亮,三人阳奉阴违,准备伺机行事。
崇祯皇帝接到刘宇亮弹劾刘光祚“诸将退避”呈报时,龙颜大怒,让薛国观、杨嗣昌二人拟旨,命刘宇亮在军中斩杀刘光祚以儆效尤。偏巧此时,刘光祚又在武清打了胜仗。刘宇亮以大局为重,认为刘光祚获胜有功,不能轻易杀掉,便上疏奏请崇祯皇帝念在他“武清之捷”份上网开一面赦免刘光祚。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心中大为不快。薛国观立即借题发挥,趁机弹劾刘宇亮“出尔反尔,心中有祟,玩弄国法,对上不忠。”崇祯皇帝为此大怒,便下诏停止刘宇亮的督师之职。不久后,与薛国观相勾结的杨嗣昌等人又紧随其后,推波助澜,串通部下再次上书弹劾刘宇亮,刘宇亮虽再三申辩,仍被崇祯帝罢免了首辅之职。
病逝后 崇祯帝下令修建“首辅请缨”石牌坊以示表彰
被免去首辅之职的刘宇亮举家回到绵竹老家,归家闲居的他对家乡多有贡献。据绵竹的明代“鼎建城垣碑”记载,崇祯十五年,适逢首辅刘宇亮归里,捐金七百余两用于维修绵竹城墙。此外,刘宇亮还在绵竹城乡陆续捐资修建“关帝庙”、“瞰海楼”等。
但被削职归家的刘宇亮眼见国家内忧外患,自己却报国无门,终日郁郁寡欢,1642年,刘宇亮在天官府病逝,葬于县西宋家林。
得知刘宇亮去世的消息,崇祯皇帝悲痛不已,这才渐渐明白刘宇亮对朝廷的忠心、对外抗敌的忠勇。于是,下令在刘宇亮的家乡绵竹天官府前修建一座“首辅请缨”的石牌坊以示表彰。该石牌坊用红霞石垒成,高五丈,一坊三门,坊顶为三叠水石雕面,中门上三尺见方有石匾额一块,上书“首辅请缨”四个大字,挂足前后有五尺宽大石撑,四柱前均刻有对联,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此坊已于1958年被拆除)。
明朝末年,绵竹县令陆经术又为刘宇亮立记事石碑一道,碑文云:“绵竹为蚕丛郡之附庸邑,地虽蕞尔,实扼涪安之要,为省会咽喉。其钟秀九龙,诞生名世,台辅之贵,自有宋张国公浚与南轩公栻,将相真儒,一时艳美。迨我相国刘昆季三夙崛起,前后相辉映。”(三夙,指刘宇亮和他两个兄长刘宇扬和刘宇烈)把刘宇亮兄弟与张浚父子相提并论,足见其抗清救国的精神和业绩。
探索明朝首辅刘宇亮的水晶印章
在四川省绵竹市博物馆三号展厅内存放着一组明末首辅刘宇亮的遗物。包括水晶印章三方,玉麒麟香炉一件,七荷玉盘一件,水晶壶一件,玉桃一件。它们被作为博物馆的重点文物安置在展厅突出的位置。其中三方水晶印章最为特别,准确反映出这批遗物的信息,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这些印章的一些情况。
一、印章主人刘宇亮其人
绵竹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宰相,一个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另一个就是明朝崇祯年间的首辅刘宇亮。相对而言,刘宇亮的声誉大不如张浚。但其在绵竹所留下的遗物和事迹广为流传,知名度远在张浚之上。关于刘宇亮的传说,绵竹妇孺皆知。在绵竹,刘宇亮通常被称为“刘天官”,绵竹境内现存的“关帝庙”、“上帝宫”等明代古建筑的修建均与刘宇亮有关。在绵竹的遵道镇现在还有传说是刘宇亮曾经演兵的校场“跑马岭”。据《绵竹县志》记载,崇祯帝曾因刘宇亮主动请缨督战的事迹,在其宅邸“天官府”门前修建石牌坊一座,以彰其忠义。该牌坊高大宏伟,横额上书“首辅请缨”四个大字,可惜牌坊在1958年被拆除。
而据史料记载,刘宇亮世居绵竹,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刘延龄,曾先后任湖广嘉鱼和南京宣城两县教谕及云南归化县令,刚正廉洁,政绩显著,离任之时“父老臣辕下,至纳履乃得发”,历代县志均列其为乡贤。刘延龄有子三人,长子刘宇扬曾任陕西汉中南备道太常寺少卿。次子刘宇烈,先后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陕西总督,后战死边疆。刘宇亮是刘延龄最小的儿子,也是成就最大的儿子,自幼德才双修,据县志载其“诗才清美,书法遒劲”。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之后屡迁至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1637年)任礼部尚书,入阁,崇祯十一年出任首辅。1642年,被崇祯帝免官还乡,后病逝于老家绵竹天官府。
世人对刘宇亮的评价褒贬不一,主流的观点是其“沽名钓誉,临阵脱逃,出尔反尔,玩弄国宪”,但也有人认为他“为官清正,临危不惧,激流勇退”。然世人之所以有这些看法多是根据正史的记载而作出的判读。众所周知,后人史书在书写前朝历史时多会加上主观色彩,更何况是在抗击满清的过程中义正辞严的首辅刘宇亮。刘宇亮遗物的出土对研判刘宇亮其人,补史、证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印章
刘宇亮的这批遗物是1999年7月,绵竹市城区大北街旧城改造时于地下1.2米处发现的,装盛于一木箱之内,至出土时木箱早已腐朽。其出土位置当为明时刘宇亮宅第“天官府”。而据其出土状态应当是有人故意埋藏于此。由此似乎可以猜测,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绵竹城破之时,刘宇亮后人为保存其物品,仓促之间用木箱装敛埋于老宅地下。然而这一埋到这批物品重见天日竟是300多年以后。
出土的物品颇为珍贵,而且明确的反映了其主人及事迹。这里我们详细看看出土的三枚印章。
其一为“兽纽刘宇亮方印”,水晶质,通体剔透,质地坚硬,以一壮硕之独角兽为印纽,四足立于方形座上以为连接,浑然一体。整器通高7.5厘米,纽高4.5厘米,印面4.7×4.7厘米。朱文篆书“刘宇亮”三字。明确无误的表明了遗物主人为刘宇亮,此为其私人印信。
第二方印“麒麟纽元辅请缨方印”,水晶质地,以一麒麟四蹄镂空立于方座之上,麒麟雕刻精细,须发毕现,回首傲视,颇显威武。整器通高8.5厘米,纽高5厘米,印面6.4×6.4厘米。印面朱文篆书“元辅请缨国朝创见”。
这方印章记载的应该是1637年,清军从东口进入长城后,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明军节节败退。清军日渐深入河北、山东等地,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刘宇亮亲自日夜巡查北京守军和城门内外防务,在这个京城危在旦夕的时候,刘宇亮上书崇祯帝,主动请缨,督师抗战,尽管他将承担战败的风险。此时的刘宇亮不得不说是忠君体民,为国尽忠的一代贤臣。而刘宇亮将其这个事迹做成印章并珍藏之,足见其对“请缨”之事迹引以为傲,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而《明史》中对其“遇敌而趋避之”的记载当有其可疑之处,或是有其他原因,否则刘宇亮不会将“请缨”之事炫耀于世人,至少不会做成精美的印章才是。清代诗人赵敦彝就称赞刘宇亮:“壮哉刘相国,欲遂终君愿。登朝自请缨,未堪家多难。老臣颇知兵,结习由来惯。若无奋发心,养自多遗患。流寇与强邻,飘疾如飞电。聊将一旅师,为君当一面。龙颜大喜悦,平台亲赐宴。水火救中原,兼赐尚方剑。”
第三枚印章为“桥纽滋畅印”,水晶质地,素面无纹饰。整器通高2厘米,印面2.5×2.5厘米。印面朱文篆书“滋畅”。这枚印章当为一方闲章,而滋畅二字表现的也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和追求。这方印章也能反映刘宇亮罢官返乡之后,追求的一种泰然的生活,并不因罢官而大喜大悲,反映了一个政治家的成熟。
文物将那段历史真实还原,刘宇亮罢官回归故里,泰然处之,然而国破家亡,内忧外患使得这位老臣疲病交加,亡于宅邸,至死仍将“元辅请缨”之事引以为傲,乞愿名垂青史。然而,《明史》并未遂其愿,勾勒了一个临阵脱逃,沽名钓誉的首辅。通过对刘宇亮遗物的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应当还其忠君爱国之美誉,这批遗物也当是补史之遗的珍贵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