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吕岱
别 名:吕定公
国 籍:孙吴
出生地:广陵郡海陵
出生日期:161年
逝世日期:256年
职 业:大将军、大司马
主要成就:平定交趾
受孙权赏识的如皋名将吕岱:屡建军功 清廉一生
乱世出英雄。战乱频繁的三国时代,古海陵因地处魏吴两国边境,一度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但就在这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上,走出了一位载入史册的如皋名人——吕岱。
吕岱,三国时东吴名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勤于国事、一生廉洁,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今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历史悠久的如皋市,清代之前一直归属海陵(泰州)管辖,直至清雍正二年(1724)才划归通州。吕岱墓,原来属于林梓古镇,由于乡镇合并,现在归白蒲镇管辖。
进入林梓社区,一条宽敞的马路出现在眼前,同行的吕岱文化研究人员介绍说,当年吕岱所葬的地方叫做高阳荡,为纪念他,这条路特意取名为高阳路。以前这里还有司马港、司马港河、司马港桥等地名,司马就是指东吴大司马吕岱。
汽车在一处小巷前停下,向小巷深处走去,历经千年沧桑的古镇底蕴逐渐显现出来。银杏巷、五曲巷、北巷……古色古香的巷名,连同两旁那些已显破败的百年老店铺,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繁华。
穿过北巷,就是吕岱墓巷。坍圮的墙头、残留的砖雕、破损的青砖、阴冷的青苔、荒芜的庭院,是吕岱墓巷呈现给所有参观者的现状。
小巷尽头是一户普通人家,其门楣一牌子上写着“吕岱巷墓1号”,吕岱墓便位于其东侧。盛夏季节,一大片茂盛的杂草将墓冢覆盖着,藤萝一直顺势爬到墓顶,团团围住墓冢。
唯有墓碑上刻着的字迹“三国吴大司马 吕岱之墓”在提醒着人们,这里长眠着一位三国名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作为一位载入史册的名人,吕岱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的“三国志”。他见证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末年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也留下了一部“征战万里、清廉一生”的传奇故事。
吕岱雕像
公元256年,叶落归根的东吴长寿将军吕岱,最后一次渡过长江,被素棺俭葬在高阳荡(今如皋市白蒲镇林梓社区)。时隔1700多年后,一代名将的墓葬已湮没在草丛中,但他开疆拓土、征战万里、清廉一生的故事永远定格在人们记忆之中。
避乱江南 脱颖而出
镇抚山越 屡建军功
公元161年,东汉延熹四年,吕岱出生在广陵郡海陵县东境(今如皋一带)的一个官宦人家。这一年,北方的羌族已开始反叛汉朝。第二年,农民起义的号角在湖南、江西相继吹响。之后,各地起义一发不可收拾,这一乱就是104年。
公元182年,那一年吕岱22岁。也就是这一年,吴国开国皇帝孙权出生。但这并没有立刻影响到吕岱在东汉王朝平稳地做一个安于现状的下级官吏。
好景不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海陵被卷入战火之中。《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说“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原本富庶的鱼米之乡几乎成为一块赤地,渺无人烟。
一时间,东汉郡县的官吏纷纷渡江避乱。步入中年的吕岱思虑再三后,也加入逃难人群中,想去江东谋取一个职位。
公元200年,东吴开基之主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位后,广揽天下人才。吕岱前往孙权幕府投其麾下,但因出身寒微,最初并未像周瑜、鲁肃之辈受到重用,孙权只是根据其履历,派他到吴郡(今苏州市)试任郡丞。
吕岱在郡丞之位上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脱颖而出。一次,孙权主持召开会议,亲自检查各郡仓库管理以及狱中囚犯处置情况,其他郡丞受到孙权责备,惟有吕岱从容不迫地“处法应问”,深得孙权赏识。于是,孙权将其留在身边,任录事掌管文案,不久提升为“余姚长”。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吕岱到余姚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这些招募来的江南健儿后来跟随吕岱转战南北,建下赫赫战功。
山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人的后裔,民风剽悍,随山屯聚,不仅“攻没城郭,杀略长吏”,且常被东吴的敌国利用成为内应,成为东吴政权的心腹之患。
公元204年,孙权亲征江夏黄祖,就在胜利在望之际,江东各地山越趁着江东后方空虚而群起暴动,会稽郡东冶等五县山越,也在其首领吕合、秦狼率领下发动叛乱。情急之下,孙权决定起用吕岱。
时年43岁的吕岱在余姚接到孙权紧急命令,改任督军校尉,立即率领本部人马赶往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将兵讨之”,最终生擒吕合、秦狼,平定五县。
这是吕岱首次领兵作战,此次战役后,大器晚成的吕岱被提拔为昭信中郎将,从此跻身于东吴主要军事将领行列。
公元215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定。那一年,吕岱率兵再次配合吕蒙夺取了蜀国的长沙等三郡,接着又同鲁肃联兵镇压了勾结关羽的吴砀和袁龙,战功卓越的他后被孙权任命为庐陵太守。
平定岭南 威镇南疆
南宣国化 堪比班超
东汉末年,岭南最大地方势力代表为士燮兄弟。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势力退回北方,孙权向西发展遭到刘备集团阻击,向北发展暂无胜算,岭南成为孙权势在必得之地。
公元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中北部),率军剪灭刘表在岭南的余部,迫使士氏兄弟归顺。虽然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仍领交趾太守(交趾一作交阯,今越南北部),但东吴对这位不称王的“岭南王”并不真正放心。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东汉正式灭亡。那一年,孙权将交州刺史步骘调到前线,调吕岱去接任交州刺史。到任后的吕岱一方面恩威并施,在不断削平岭南地方势力反抗的过程中积蓄自身实力,一面努力寻求剪灭岭南割据势力的机会。
公元226年,任交趾太守40年之久的士燮去世,士燮的儿子士徽意欲叛吴自立,割据一方。孙权出于防范,欲罢免士徽交趾太守一职,改任其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九真,今越南中部),以校尉陈时接代士燮为交趾太守,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士徽的势力。对此,士徽更加不满,叛吴之心益明。
为此,吕岱上表孙权建议分拆南海三郡设置交州,以将军戴良为交州刺史,海东四郡另外虚置广州,吕岱自任为广州刺史。
孙权采纳了吕岱的建议,派遣戴良与陈时南往就任,士徽不服从命令,公然发兵防守海口以抵拒戴良等人。吕岱知道士徽此时不除,必然后患无穷,一面上书孙权请求征讨士徽抗命之罪,一面书致士徽“告喻祸福”,发动政治攻势。
同时,吕岱亲率三千铁骑随即从南海出发,昼夜兼程赶至交趾。士徽听说吕岱大军已兵临城下,大为震惊,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好与其兄士祗、弟士干、士颂等6人“肉袒迎岱”。
吕岱接着乘胜进军讨伐九真,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自此岭南才算真正纳入东吴政权直接控制之下。吕岱因功被封番禺侯,升为镇南将军。后来,孙权又将岭南七郡合并为交州,仍令其为交州刺史。
任交州刺史期间,吕岱再次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他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等国国王纷纷派遣使者至吴朝贡。吕岱的这一举措,在我国历史上可与东汉时期班超遣使访问西亚各国一事相媲美。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吕岱这次外交行动“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东吴政权恢复对岭南的实际统治,是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胜利,吕岱功不可没,其功不在周瑜、鲁肃之下。
八旬返乡 重建海陵
廉洁一生 名垂青史
一生胸襟宽广、清廉如水的吕岱,不仅成为现代如皋长寿之乡最早的“代言人”,他尽忠报国、恪尽职守、顾全大局,以及为官清廉的优秀品质,对于今人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公元231年,南方平定后,吕岱被召回驻守长沙。公元239年,79岁的吕岱奉命屯军薄圻(今赤壁),与陆逊共同镇守武昌,负责京师防务。吕岱身为年高德昭老将,凡事均以国事为重,与陆逊精诚合作,恪尽职守,做事奋勇争先,论功劳则主动退让。
在荆州时,吕岱同时兼掌荆州文书,军政公务极为忙碌,尽管已年过八旬,但仍保持“躬亲王事”作风,亲自处理公文。精力过人的他不知疲倦,骑马总是一跃而上。吕岱如此老当益壮,被同僚誉称超过古代廉颇老将。
吴郡的徐原“慷慨有才志”,经吕岱向朝廷推荐,徐原后官至侍御史。吕岱偶有过错,徐原不仅当面指出,甚至还当众评论。有人偷偷地告诉吕岱,他感慨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后来徐原去世,吕岱伤心地哭道:“以后还会有谁指出我的过失呢?”吕岱这种虚怀若谷的品德,在当时成为美谈。
吕岱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初任交州刺史时,历年未能瞻顾家用,妻儿贫乏。孙权获悉以后叹息不已,加倍赏赐吕岱家属钱米布绢,并作出规定,每年按例给予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下令沿江百姓内移,导致大量民众渡江南下,逃往吴国。海陵县成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公元242年,82岁的吕岱奏请获准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这是老英雄为家乡做的一件“泽被桑梓”的大事。
公元246年,孙权封吕岱为上大将军。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孙亮即位后拜93岁的吕岱为大司马(天下兵马大元帅),成为东吴后期第一重臣。《三国演义》第108回写孙权临终召人嘱其后事,吕岱是在场的两个顾命大臣之一。
虽然这是吕岱唯一一次在《三国演义》中露面,让普通读者很难留下什么印象,但这足以说明了吕岱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和威望。
演义小说毕竟不能代表历史。在《三国演义》的刀光剑影之中,人们难寻英雄的身影,但陈寿在《三国志》却用2000多字的记载,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重臣之内。晋灭吴后,陆机作《辨亡论》历数东吴栋梁之才,吕岱被列为东吴四大“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
公元256年,为东吴操劳一生的吕岱在武昌与世长辞,时年96岁,成为东吴最长寿的大将军。吕岱在弥留之际吩咐家人:“殡葬之时,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丧葬礼仪务必简单节俭。”其子吕凯都一一照办后,将父亲归葬于高阳荡。
揭秘东吴名将吕岱: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如皋名将
吕岱,字定公,东汉海陵县如皋人。生于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初为郡县小吏,汉末战乱,投奔孙权,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为东吴开拓疆士,屡立战功。先后官拜昭信中郎将,升迁庐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乡侯、番禺侯、镇南将军。80岁时,晋升上大将军。92岁时,孙亮接位,封为吴国大司马。公元256年(吴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岁,按其生前遗嘱,简葬于如皋东南高阳荡(今属林梓镇)。
吕岱投奔孙权的缘由
三国时期,曹操在古海陵一带强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内的百姓举家东渡逃亡东吴,至使古海陵一带人烟荒芜,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就在这支东渡逃亡的大军之中,距如皋东南20公里的高阳荡(今林梓)的吕岱,也举家东渡投奔孙权麾下。
吕岱,字定公,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少时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20岁时已名满江淮。他投奔孙权时,孙权正为会稽太守,初任他为吴丞,后“因处法应问,甚称权意,召署录事。”再迁余姚(县名,在浙江东部)长。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兄长孙策遇刺,孙权接掌东吴。当时东吴虽占有吴郡、会稽郡等六郡,但地处僻远,且多为各武装势力占有,危及内部统治基础。吕岱建议孙权要巩固已有领地,然后再开疆拓土,以与曹操和刘备争霸。他又在余姚召募1000余壮士,编练成一支劲旅。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县发生叛乱,他奉命带领这支队伍前往征讨,很快平定了叛乱,被升任为中信中郎将。从此,开始了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戎马生涯,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位于南通中央公园的吕岱雕像
收长江三郡与开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吕岱奉命率领孙茂等10员将领,配合大将吕蒙夺取了蜀国刘备的长沙、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桂阳郡。接着又会同鲁肃,镇压了勾结蜀将关羽的安成(县名,在今湖南东南部)长吴砀和中郎将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这一年,正是蜀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兵败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吕岱接替征南将军步骘担任交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时,采取安抚和镇压相结合的策略,收编了高凉(郡名,在今江西安宁)的钱博,镇压了发动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叛乱的王金,因功“迁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正当吕岱在两广地区逐步开拓疆土之际,东吴黄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孙权接受吕岱的建议,把合浦以北的海东四郡析为广州,吕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为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时,派陈时为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这时,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发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对此,吕岱力排众议,上书孙权请命,并亲率3000名水军,“晨夜浮海”,抵达合浦会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击破士徽的余党甘醴、桓治等,因而吕岱被“进封为番禺侯”。随后,吕岱又率领大军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从而稳定了整个交州的局势。为了加强中国与南海诸国的关系,他派遣宣化从事朱应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国,“南宣国化”。朱应和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共百数十国,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群岛)诸国,还带回乐人及地方特产。史载:“扶南、林邑、明堂诸王,各遣使奉贡。权嘉其功,进拜镇南将军。”吕岱的这一功绩,首开我国人民与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及贸易往来,他派遣使者出访南方各国之举与东汉时班超派遣甘英出使中亚各国同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与陆逊齐名并官拜大司马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南面称帝,国号吴,与曹操的魏、刘备的蜀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黄龙三年(231年),孙权因吕岱安定南疆的贡献,特召吕岱驻兵长沙沤口。其时,武陵一带少数民族暴乱,吕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进行征讨,稳定了湖南东部的局势。
嘉禾三年(234年),吕岱驻兵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西南)。次年夏天,庐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广东番禺)的罗毅,相继举兵叛乱,会稽的治铁业者也跟随隋春叛乱,吕岱奉命亲率刘纂、唐咨等部,分兵进剿。他对“已降复叛”、“负险作乱”的李桓、罗厉坚决予以镇压,而对兵临城下“即时首降”的隋春奏封为偏将,“使领其众,遂为列将”,他的这种策略,得到孙权的夸赞,在其诏书中说:“非君规略,谁能枭之?……自今以去,国家无南顾之虞;三郡安然,无术惕之惊……”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吕岱接任潘氏职务,与陆逊并驻武昌,是年农历十月,吴将廖式与弟廖潜杀临贺太守严纲等,自称平南将军,兵围零陵、桂阳诸城,有“众数万人”,交州、苍梧、郁林诸郡震动。吕岱上书请命征讨,孙权“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吕岱经过一年血战,终于镇压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回师坐镇武昌。这时,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吴国张承在给他的信中称赞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则足下与陆子也。”将他与陆逊并举,誉为西周的贤臣周公旦和召公奭。
赤乌四年,吕岱奏请孙权,回乡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自此,如皋这一带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无人区,才重新有人类居住而再现生机,从而结束了历时57年之久的人烟荒芜的时期。
赤乌八年,陆逊病故,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吕岱统率右部,迁为大将军,其辖境从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吕凯升为副军校尉,监军蒲圻。
东吴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封吕岱为大司马,这时吕岱已92岁。
吕岱的为人与家乡人民对他的景仰
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他,官至侍御史。但吕岱偶有过失,徐总是当面指责,有人认为徐原太过份,而吕岱总是毫不介意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吕岱一生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年余未能照顾家用,妻儿饥乏。孙权知道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吕岱病故,享年96岁。遗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吕凯遵嘱,“以素棺疏巾布礼”,归葬如皋高阳荡。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伟大的名将。
三国东吴大司马吕岱怎么死的?吕岱的墓在哪
三国东吴大司马吕岱怎么死的?吕岱的墓在哪
吕岱(公元160-256年),字定公,东汉广陵郡海陵(东晋义熙七年置海陵郡,下辖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5个县,故一说吕岱原籍如皋)人。他初为郡县小吏,汉末避乱南渡。到孙权的幕府任职,担任吴丞。孙权亲自察看各县仓库以及监狱犯人,担任长丞的官员都被接见,吕岱按照法令回答孙权的询问,非常合孙权的意,让他担任录事官,调出担任馀姚长(官职名),招募精壮的士兵,得到一千多人。恰逢会稽的东冶等五个县的贼寇吕合、秦狼等人作乱,孙权任命吕岱为督军校尉,和将军蒋钦等人带兵征讨,最后捉住了吕合、秦狼,五个县的骚乱被平定,加封吕岱为昭信中郎将。
建安二十年,监督孙茂等十个将领占领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个县的官吏共同进入阴山城,合众抵死顽抗,吕岱攻打包围了阴山,敌人投降,三郡都被平定。孙权留吕岱镇守长沙。安成长(官职名)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串通关羽,又发动叛乱。吴砀占据了攸县,袁龙占据了醴陵。孙权派横江将军鲁肃攻打攸县,吴砀突围逃走。吕岱攻打醴陵,终于捉住并斩了袁龙,吕岱为庐陵太守。
延康(汉献帝年号)元年,吕岱代替步骘担任交州刺史。到任以后,高凉贼寇头目钱博请求投降,吕岱根据指示,任命钱博为高凉西部都尉。另外郁林的少数民族围攻当地县城,吕岱讨伐并打败他们。当时桂阳、浈阳的贼寇头目王金召集人马活动在南海界,为害作乱,孙权又命令吕岱去征讨,生擒了王金,送到京都,处死、擒获的人共一万多。吕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朝廷给他的一种权利,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封为都乡侯。
交阯太守士燮死了,孙权任命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任命校尉陈时替代士燮担任交阯太守。吕岱上书建议把海南三郡作为交州,任命将军戴良担任刺史,海东四郡作为广州,吕岱自己担任刺史。吕岱平定交州以后,又进军征讨九真,消灭擒获的敌人一万多。吕岱又派遣从事(官职名)在南方宣传教化,吴国界外的扶南王、林邑王、堂明王等人,都派遣使者向吴国进贡。孙权表彰了吕岱的功劳,加封他为镇南将军。威震南海一百多个国家。大概就是今天越南的中部、柬埔寨和南洋群岛一带。史载“扶南、林邑……诸王各遣使奉贡”,从此开始了中国和南海诸国的正式往来。吕岱的这举措,在我国历史上可与东汉时期班超遣使访问西亚各国一事相媲美。
吕岱为官清廉忠贞,勤谨敬业,“君子叹其德,小人悦其美”,高风亮节,凛然于朝,一心王事,公而忘私,常年征战在外,很少顾及家庭。在担任交州刺史期间,身为东吴封疆大吏,吕岱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以致公而忘私,多年不寄钱物回家,家中妻儿缺吃少穿,不得已,甚至已经弃老家乞讨,展转落户定居在如皋东南30里的林梓高阳荡。孙权知道后叹息不已,感念之余,责备朝中群臣说:“吕岱离家万里之外,为国家大事操劳,现在家中生活如此困难,我没有及早知道。你们都是股肱大臣,作为我的耳目,你们负的什么责任?”除了派人专门寻访抚慰,加倍赏赐吕岱家属钱米布绢之外,还作出规定,每年按例供应。并额外给予救济。
起初,吕岱和吴郡人徐原关系很好,徐原为人慷慨,有才能志向,吕岱知道他能成大事,赠给他服饰,和他讨论问题,后来推荐提拔他,徐原做官做到侍御史。徐原生性忠心正直,喜欢直言,吕岱每次有过失,徐原都要劝止争论,还公开议论,有人告诉了吕岱,吕岱叹息说:“这就是我看中他的地方。”徐原死后,吕岱哭得非常悲痛,说:“徐原(字德渊),我的好友,如今不幸去世,我到哪里再听到人劝谏我的过失?”议论的人都称赞他们。”陆逊死后,诸葛恪代替了陆逊,孙权于是把武昌分为两部,吕岱掌管右部,从武昌到蒲圻。升任他为大将军,封他的儿子吕凯为副军校尉,在蒲圻担任监兵。孙亮即位,升任吕岱为大司马,成为三国东吴最高军事统帅。
吕岱戎马一生,寿近百岁,身经百战,鲜尝败绩,堪称长寿百胜将军。太平(孙亮年号)元年(公元256年),吕岱九十六岁去世,他的儿子吕凯继承了爵位。吕岱遗言说用普通棺木收殓他,穿戴平常的头巾服饰,发丧的规模,一定要节俭,吕凯都按他说的做了。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1700余年,直到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以示怀念这位三国东吴的一代名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