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毛遂
别 名:Mao Sui
国 籍:中国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河北鸡泽
出生日期 :公元前285年(丙子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28年(癸酉年)
职 业 :门客
典 故: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毛遂墓:鸡泽毛遂墓
主 人:平原君赵胜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毛遂自荐历史人物介绍
导读: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自荐的意思。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近义词:自告奋勇。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朝歌渊源:毛遂为鸡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揭秘:正史中毛遂自荐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秦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贵族平原君希望招聘二十位使者一同出使楚国。招贤榜贴出许多天,才勉强凑齐十九人,而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有一位名叫毛遂的人前来报名。毛遂是谁,没听过。平原君本来不大想见,可是又想到自己现在的窘迫,还是见见吧。毛遂进来了,是一个个子不高,长相平庸的家伙,放在人堆里,就算是每天都看到,也会完全没印象的那种。平原君很失望,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但是还是走走套路吧,毕竟身边还有许多人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呢?
平原君问:“先生凭什么要来应征呢?”毛遂微微一笑,说:“我听说君侯您将要前往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希望能够得到问下的二十位食客,可是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君侯能够将我也放进去,充个数吧。”平原君一听,就没好气,这是什么话呢,不就是笑话自己连二十个人都找不到吗?本公子宁缺毋滥!但是脸上平原君依然是一脸淡定的样子,问毛遂:“先生你来到我赵胜的门下几年了?”毛遂说:“哎呀,我来到君侯门下已经三年多了。”
平原君登时把脸沉下来,说:“先生这就不对了。要知道一位贤才立身处世,就像是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中,那他的才能就会像锤子刺穿袋子一样,人们立刻就看得到。可是先生你来到我赵胜的门下三年了,我周围的人没有谁称赞过你,我甚至连你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你根本没有什么长处!既然先生没有什么才能,那先生您还是留在赵国比较好吧!”平原君语气已经很不客气了,是啊,自己已经如此狼狈,连一个无名的食客都敢来嘲笑自己。
周围的人都吓得低下头来。平原君赵胜表面上对众人客客气气,可熟悉的人都知道,触犯到赵胜的人,可没有一个能够在赵国活下来。没想到毛遂倒是很平静,脸上始终有着淡淡的微笑。毛遂说:“君侯,不必着急,不必生气。就像您说的,一个有才华的人,确实就像是一个锥子,放在口袋里,会立刻露出锋芒。可是您为什么没有听说过我呢?不是因为我的才能不够,而是我从来没有被君侯放到口袋里啊。如果您早日遇上我,那我不会像寻常人一样,只是露出锥子的尖部,我会立刻就戳破口袋掉出来!”平原君死死盯着毛遂,很久之后,叹了一口气,说:“好吧,先生就跟我去一趟楚国吧。”平原君想着,自己这一趟可是去赴死,既然有人主动愿意跟随自己同死,那就算是没有什么才能,也算是忠心可嘉吧。于是吩咐下人给毛遂高级门客的待遇,给了丰厚的抚恤金,大家一起前往楚国。
成语毛遂自荐出自于哪个典故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历史上“毛遂自荐”主人公毛遂第二年自杀身亡
在中国历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门客,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胆识和智慧,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合纵,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这就是“毛遂自荐”。但是毛遂之死却算得上一个悲剧。据史料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别赏识。
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军派大将军粟腹领兵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意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便力举毛遂统帅大军前去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一年,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乃至殒命,这不能不让人嗟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