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佩德罗一世
外文名称:Pedro I
别名:士兵国王、皇帝国王、巴西国父
国籍:葡萄牙、巴西
民族:葡萄牙人
出生地:葡萄牙里斯本
出生日期:1798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1834年9月24日
职业:巴西皇帝、葡萄牙国王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宣布巴西独立,缔造巴西帝国,推翻米格尔一世,恢复葡萄牙宪法
王朝:布拉干萨王朝
巴西帝国皇帝:佩德罗一世的生平事迹简介
佩德罗一世(Pedro I,1798年10月12日-1834年9月24日),全名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弗朗西斯科·安东尼奥·若昂·卡洛斯·哈维尔·德·保拉·米格尔·拉斐尔·若阿金·若泽·贡扎加·帕斯卡尔·西普里亚诺·撒拉弗·德·布拉干萨-波旁(Pedro de Alcântara Francisco António João Carlos Xavier de Paula Miguel Rafael Joaquim José Gonzaga Pascoal Cipriano Serafim de Bragança e Bourbon),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巴西的第一任皇帝(1822年10月12日-1831年4月7日在任)、国父,称佩德罗一世,1826年3月10日至5月28日兼任葡萄牙国王,称佩德罗四世,1831年返回欧洲,1834年因病去世于葡萄牙。绰号"士兵国王"(O Rei-Soldado)、"皇帝国王"(O Rei-Imperador)或"解放者"(O Libertador )。
佩德罗一世是葡萄牙摄政王储若昂(后来的若昂六世)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的女儿卡洛塔·若阿金娜(Carlota Joaquina de Bourbon e Bourbon)的次子,1798年10月2日生于里斯本附近的克鲁兹宫,1801年他的长兄安东尼奥·弗朗西斯科王子去世,他成为他父亲巴西亲王若昂的继承人,被封为贝拉亲王(Príncipe da Beira)。
1807年11月27日,佩德罗九岁时,拿破仑的军队入侵并占领了葡萄牙,废黜了王储若昂摄政王的职务。葡萄牙王室集体逃亡巴西并定居在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实际首都。
1814年,拿破仑投降,若昂准备回到葡萄牙时得到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的消息又回到巴西。
1815年,巴西被晋升到王国的位置,有了自己的政府机构,从葡萄牙殖民地上升到与她的宗主国同等的地位,同时还按照英国的模式,建立了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联合王国,每个王国具有对等的权利和义务。
1816年3月20日,佩德罗的祖母,早已因精神病无法理政的女王玛丽亚一世去世。佩德罗的父亲摄政王储若昂成为新王若昂六世。佩德罗成为王储,并得到巴西亲王和第18任布拉干萨公爵的头衔。不久佩德罗自称葡萄牙、巴西和阿尔加维联合王国王室亲王(Príncipe Real do Reino Unido de Portugal, Brasil e Algarves)。
1817年11月5日,佩德罗王子迎娶了奥地利女大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女儿玛利亚·利奥波丁娜(1797年1月生,同时也是佩德罗一世的表姐 ),她给佩德罗生育了三子四女。
巴西独立
1820年8月,葡萄牙发生了自由党人的革命,成立了立宪议会。新政府的头项措施是请若昂六世回国。若昂六世最终决定带着几乎所有的王室成员和大臣们回国,1821年7月在里斯本登陆。离开前的4月21日在里约热内卢贸易广场宣布佩德罗王储为里约热内卢为巴西王国的摄政王。
当时巴西独立运动方兴未艾,若昂六世在离开巴西前告诫佩德罗说,假如巴西独立运动变得不可阻挡时,就应站到运动的前头,宣布独立,以保持布拉干萨王朝的实际地位。
若昂六世回国后,葡萄牙的第一届立宪议会企图取消若昂六世受给巴西的各种特权,使巴西重新陷入殖民地的境地。巴西人民早已习惯有一个自己的国王和政府,这种做法进一步刺激了巴西人民要有自己的国王和政府的情绪。巴西不能接受对其特权的取消和再次沦为殖民地。
1821年12月,葡萄牙议会以完成政治教育为由,敦促其回国,并规定巴西各省直接受里斯本管辖。消息传到巴西,群情激奋,独立运动更加高涨。佩德罗意识到,如果置身于独立运动之外,听任事态的发展,一旦巴西独立,不仅自己会被抛弃,而且巴西同布拉干萨王朝的关系
必将最后断绝。他决心遵从父训,顺应并控制巴西独立运动,使她在不摆脱王朝和保留君主制的原则下走向独立。同时,巴西的大庄园主和大商人也害怕上演如同拉丁美洲的西属殖民地那样的共和革命,因此形势使他们和佩德罗结合起来。
当时,巴西各地兴起了要求佩德罗留在巴西的请愿运动,佩德罗因而拒绝了葡萄牙议会的命令。
1822年1月9日,里约热内卢自治委员会组织居民在王宫前请愿示威,佩德罗在接见请愿代表时宣布:"为了大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幸福,我将留在巴西。"史称"费科日"(Dia do Fico,fico意即留下)。这样,佩德罗被推到了巴西独立运动的前头,他在1月16日建立了以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为首的新政府,巴西新政府宣布拒绝执行葡萄牙议会的命令,逮捕参与亲葡阴谋分子,驱逐在巴西的葡萄牙驻军等。为使各省统一于中央,2月15日佩德罗签署法令,成立各省代表委员会,并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常任主席。当时佩德罗尚未决定要使巴西同葡萄牙脱离关系,而是企图在布拉干萨王朝的卵翼下,建立一个和葡萄牙享有同等地位的国家。主张同葡萄牙决裂的巴西独立分子在5月13日发动了授予佩德罗"巴西永世捍卫者"称号的运动,促使佩德罗脱离葡萄牙。6月3日,各省代表委员会又敦促佩德罗签署了召开制宪会议的法令,制订宪法,以保证巴西走向完全独立的道路。与此同时,葡萄牙议会却彻底否决了巴西独立自主的权利,宣布各省代表委员会为非法,取消摄政王佩德罗任命大臣的权力,对巴西的独立拥护者进行法律追究。
1822年9月7日,在巴西人民强烈要求和葡萄牙议会的压力下,刚到达圣保罗伊皮兰加河畔的佩德罗拔剑宣誓"不独立,毋宁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布了巴西的独立。 当天他创作了《啊祖国,啊皇帝,啊人民》的歌曲,并亲自在当晚圣保罗的爱国集会上演唱,由合唱队伴唱,这首歌成为巴西的第一首国歌。10月12日佩德罗称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并于12月1日举行了加冕仪式。值得一提的是,佩德罗一世登基时,没有用欧洲皇室惯用的钻石,而是用了巴西盛产的碧玺作为皇冠。据悉当时皇冠最大的是达到180克拉的蓝碧玺。
巴西统治
葡萄牙殖民者于次年被赶出巴西,直到1825年,葡萄牙才承认巴西独立。新独立的巴西非常艰难。佩德罗之所以称皇帝而不是国王,一方面是强调巴西各省份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效仿拿破仑。独立以后,他与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首相博尼法西奥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
1823年5月3日,巴西制宪会议开幕,佩德罗一世否决了提交制宪会议讨论、目的在于限制皇帝权力的宪法草案,撤销了博尼法西奥的内阁首相职务,任命弗朗西斯科·魏地拉·巴尔博托为新首相。11月12日,他派军队包围制宪会议的会址,解散制宪议会,逮捕了许多代表,并将博尼法西奥同他的两个兄弟驱逐出巴西。接着,佩德罗一世任命各省的省长和各地方部队的司令,把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独裁政权。
1824年2月24日,巴西宪法最终出台,然而这是一部中央集权的宪法,除肯定巴西的独立和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以外,突出而明确地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皇帝。佩德罗一世具有召集和解散议会以及否定它的决议的权力,有任命国家机关各级官吏的权力。他的法令、指示和决定均具有法律效力,还可以对外宣战、缔结和约、签订条约等。这部宪法一直沿用到1891年。
佩德罗一世还以镇压共和运动来巩固他的君主专制统治。
1823-1824年,巴西各省掀起了反对王室、贵族的宫廷政变和不承认佩德罗为皇帝的共和运动。这个运动从塞阿腊省开始,随即发展到帕拉伊巴、北里约格朗德、巴伊亚、巴拉、马腊尼昂和伯南布哥等省。
1824年7月2日,以伯南布哥为中心,联合其他各省成立了北方6省的"赤道联邦",号召人民同佩德罗为首的君主专制作斗争,要求重新召开制宪会议。8月,佩德罗一世派科克伦上将率领海军、利马·埃·席瓦尔上校率领陆军前往镇压。9月,佩德罗一世的军队攻陷伯南布哥共和运动的中心累西腓市,随后又镇压了塞阿腊、巴伊亚的共和派,镇压了北方6省的共和运动,15名起义领导人和大批起义群众被处死。
在对外政策方面,为了取得英国的承认和支持,佩德罗一世批准了同英国签订的有关征收进口税15%的条约和限制奴隶贸易范围的协议,1826年又同英国订立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同时为换取葡萄牙政府承认巴西的独立,又承担了葡萄牙所欠英国的10万英磅的债款。结果,英国工业品统治巴西市场,英国资本控制工矿企业,英国船只有权在巴西商船上搜查奴隶,使巴西陷于依附于英国的地位。
1825-1828年,佩德罗一世发动了同阿根廷争夺乌拉圭的战争。在乌拉圭战争中,巴西消耗了1亿2千万克鲁扎多的军费,牺牲了近8000人,最终还是失败,乌拉圭脱离巴西而独立,佩德罗一世的威信也一落千丈。同时,他与情妇多米蒂拉·桑托斯(Domitila de Castro Canto e Melo Santos)的不正当关系,也使他更加失去人心。
1826年12月11日,皇后利奥波丁娜因流产去世,舆论普遍认为佩德罗一世与多米蒂拉·桑托斯因对此负责,佩德罗一世因此在欧洲王室名声狼藉,各国王室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位有家庭暴力传闻的南美洲的皇帝。直到1829年10月7日,他娶了洛伊希腾贝格公爵欧仁·德·博阿尔内的女儿阿美莉为妻,有一女。
1831年4月5日,当佩德罗一世任命新一届内阁时,里约热内卢和外省许多地方纷纷起义。次日,里约热内卢的居民和士兵汇集圣安娜广场起义,佩德罗一世被迫于4月7日让位给5岁的儿子佩德罗·德·阿尔堪塔拉,称佩德罗二世。两个星期后,佩德罗一世离开巴西返回欧洲。
佩德罗一世虽然成为巴西帝国的皇帝,但并未和葡萄牙的布拉干萨王室断绝关系。
1826年3月10日,若昂六世去世,佩德罗一世作为若昂六世的长子继承了葡萄牙王位,称葡萄牙和阿尔加维国王佩德罗四世。葡萄牙人认为他既然已经是巴西的君主,就不应该做葡萄牙的国王。同年5月28日,他将葡萄牙王位让给自己7岁的长女玛利亚·达·格洛里亚,即玛丽亚二世,他的弟弟米格尔成为摄政王,并且娶玛丽亚二世为妻。
1831年佩德罗退位后,重新称布拉干萨公爵佩德罗一世,并出访了英国和法国。由于弟弟米格尔一世篡夺了玛丽亚二世的王位,以及米格尔对自由党人的迫害,佩德罗担当起了领导自由党人事业的重任。他来到了自由党的基地亚速尔群岛的特尔塞伊拉岛,接过政府的领导权,组成了一支数千人的远征军,于1832年7月在波尔图附近登陆。四天后,佩德罗和自由党人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波尔图。
米格尔一世组织军队,对波尔图包围了一年之久。安东尼奥·若泽·德·苏萨率领另一支军队在阿尔加维登陆,英国雇佣军在海上击败了米格尔一世的舰队。自由党人向里斯本进军,于1833年7月24日占领里斯本。最终在1834年5月底,米格尔一世放弃王位,逃亡海外。葡萄牙宪法被恢复,玛丽亚二世重登王位。
不久后,佩德罗就患上了肺结核,于1834年9月24日在他出生的地方--克鲁兹宫去世,终年35岁。
在巴西独立150周年之际的1972年,他与妻子利奥波丁娜和阿美莉的遗体被葡萄牙交还巴西政府,安葬在伊皮兰加纪念馆。
开国皇帝佩德罗一世的下台:巴西皇后玛利亚·利奥波蒂娜的去世成为最后的导火线
佩德罗一世,巴西的第一任皇帝,1822年10月12日—1831年4月7日在位。
是的,佩德罗一世确实十分重要,不要说他本人从葡萄牙王太子到巴西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就连现在的巴西国歌《听,伊匹兰加的呼声》(葡萄牙语:Hino Nacional Brasileiro)就是以他在伊匹兰加河边喊出的“不独立毋宁死”(Independencia ou Morte!)作为歌咏的由头和起点。
佩德罗一世在宣布独立当天创作了《啊祖国,啊皇帝,啊人民》的歌曲,并亲自在当晚圣保罗的爱国集会上演唱,由合唱队伴唱,这首歌成为巴西的第一首国歌。
1822年10月12日佩德罗称巴西皇帝佩德罗一世,并于12月1日举行了加冕仪式。
(佩德罗一世的加冕典礼,仪式上没有用欧洲皇室惯用的钻石,而是特地使用巴西特产碧玺作为皇冠上的装饰,皇冠上最大的是达到180克拉的蓝碧玺)
不过,今天我们主要要说的不是佩德罗一世,而是他的妻子巴西第一个皇后玛利亚·利奥波蒂娜。
玛利亚·利奥波蒂娜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的第二次婚姻的第四个女儿。
弗朗茨二世的第一次婚姻是和符腾堡的伊丽莎白公主,育有一女卢多维卡·伊丽莎白,幼年夭折。
他的第二次婚姻是娶其姑表妹兼舅表妹两西西里的玛丽亚·特蕾莎公主,他和特蕾莎的长女就是嫁给拿破仑成为法兰西帝国皇后的玛丽·路易莎,而次女和三女也分别夭折,比玛丽·路易莎小6岁的玛利亚·利奥波蒂娜是弗朗茨二世第二个长大成人的女儿,换言之,她也是拿破仑一世的小姨子。
拿破仑一世和玛丽·路易莎之间的关系有一点“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的意味。拿破仑一世称颂自己的皇后是个'贤妻良母',“天真单纯”,'她想要什么都会直言不讳的说出来,但她很少有需要';而玛丽·路易莎出嫁当时据说痛不欲生,基本上可以说对拿破仑毫不关心,在他开始打败仗的时候,她就离他而去,还引导自己和拿破仑的独生子仇恨父亲,并且在拿破仑死后四个月就下嫁给了情人。
而玛利亚·利奥波蒂娜和佩德罗一世的故事也是一个“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人物关系正好相反。
1817年11月5日,佩德罗王子迎娶了奥地利女大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女儿玛利亚·利奥波蒂娜,她给佩德罗带来了三子四女。
但是佩德罗是一个自以为魅力十足的风ji流pin帅zha哥nan,十来岁时就曾和一法国舞女生了个私生子,当上巴西皇帝后,他花心不改,整天和情人桑托斯女侯爵多米蒂拉鬼混,并生育了几个私生子女,不仅如此,他还“慷慨”地给予私生子女以女公爵等尊贵头衔。
而他的可怜的妻子虽然身为巴西皇后却经常独守空房,受到莫名的羞辱,在佩德罗和情妇嗨皮的时候,利奥波蒂娜皇后却因难产而死——有一种说法是佩德罗一世对她使用家庭暴力造成她流产而死,经考似乎不确。
当时佩德罗一世在与阿根廷争夺乌拉圭的战争中失败,军费超支通货膨胀,民望大降,身为宣布独立的开国皇帝积累的优良资产渐渐被消耗,玛利亚·利奥波蒂娜的去世成为最后的导火线,一时间舆论都认为皇后是皇帝间接害死,巴西人无不觉得自己的皇帝实在不靠谱,望之不似人君,最好尽早滚粗。
1831年3月13日,里约的老百姓和士兵军民同心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巴西其他地方也纷纷响应,四面楚歌的佩德罗一世被迫退位,把皇位传给了年仅六岁的儿子佩德罗二世(他和利奥波蒂娜的第三个儿子,前两子早夭),自己返回了葡萄牙。
其实,佩德罗一世从上台时的万众欢呼到被逼退位时的一筹莫展,与当时巴西整个时势有关,他的个人能力其实是可以的,回到葡萄牙后,他打败了弟弟夺得了王位传给了和利奥波蒂娜所生的长女玛丽亚·达·格洛里(即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自己当起了掌握实权的摄政王。这等于二次创业从头再来又成为CEO,有分教,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
但是巴西时代佩德罗一世的全面失败一方面和谋求纯君主制集权引发基本盘反弹有关,一方面和他自己与情妇身败名裂有关,这两点说到底其实或与他想学习雄才大略的连襟拿破仑有关,或与亲民而广受爱戴和欢迎的皇后不幸去世有关,可以说都受到他的婚姻的影响,而归根结底,在丈夫面前存在感不强的玛利亚·利奥波蒂娜也算在死后部分讨得了一个公道。
一个花絮是,欧洲王室贵族几乎没人再愿意将女儿姐妹嫁给这个二婚渣男,后来佩德罗一世好不容易才娶了洛伊希腾贝格公爵的女儿阿美莉,洛伊希腾贝格公爵就是拿破仑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的儿子,也就是拿破仑的继子,这辈分笔者实在算不来,就此打住吧。
巴西国父佩德罗一世是个全才:建立巴西设计国旗,还亲自谱写了国歌
一个新生国家采取君主制有利有弊,好处是维系了传统价值观,避免社会撕裂。北美独立战争期间,殖民地有四分之一的人属于保守派,他们既想维护自身利益,又不能放弃对王室的效忠誓言,因此美国独立进程打得很艰难。巴西由于引入君主制,整个国家有了天然领袖,内乱很快平息。然而君主制也有天生的缺陷,国家的治乱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干、品德,佩德罗成为巴西帝国的皇帝的时候,年仅24岁,他会是合格的皇帝吗?
佩德罗是个文艺青年,他善于骑马、绘画、玩乐器,跟音乐大师罗西尼有着不错的交谊。他还能做手工,甚至有专门的皇家工房,闲暇时光就做雕刻。巴西国旗也是他设计的,图案用了黄绿两色,绿色代表布拉甘萨王室,黄色则代表了哈布斯堡王室,他妻子所属家族。
佩德罗一世设计的帝国国旗,巴西变成共和国后,新国旗保留了主体背景,去除其中的王室标记
作为一个王族子弟,佩德罗一世多才多艺,然而他唯一不会的是治理国家。佩德罗好刺激、喜冒险、追异性,他可以在围城战里坚守半年,却不愿在议会里多呆一个小时。
佩德罗即位之初,大小国务交付给若泽·博尼法西奥(Jos Bonifacio)。博尼法西奥是第一个当上政府首脑的巴西人,曾在欧洲游历十多年,视野比他的同胞更开阔。博尼法西奥是自由派,被尊为“巴西独立的元老”,他还关心黑奴、印第安人,机关报《塔摩犹报》以一个印第安部落命名。
当佩德罗感到博尼法西奥限制王权,权势过盛时,又把他贸然解职,独自面对各种公文、报表。布拉甘萨王室离开巴西的时候,带走了银行的所有黄金,而且勒索两百万英镑,作为两国分离的“分手费”。为了争取英法等国的外交承认,巴西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外国货物很快挤占市场,本土工厂破产。财政问题凸显后,佩德罗贸然开动印钞机,造成通货膨胀,经济濒临崩溃。
1825年,巴西政府发动对外战争,试图转移国内注意力。“内普拉丁省”原本是西班牙裔的居住地,当美洲脱离西班牙统治时,若昂六世趁机兼并了这块土地。与该省居民同文同种的阿根廷人,在奋斗十多年后才艰难独立,他们声称对这片土地享有主权。双方鏖战了三年,最后在英国的外交斡旋下,两国谁也没得到战利品,内普拉丁省独立建国,这就是后来的乌拉圭。佩德罗一世在乌拉圭战争失利后,威望大减。
更糟糕的是,王室私生活也引起外人非议。皇后淑德贤惠,从奥地利远道而来,嫁到巴西后,对子民的福祉尽心尽力。刚开始她还倾倒于佩德罗的骑士风度,后来事实证明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白马王子也要出轨包二奶的,佩德罗自小厮混于花街柳巷,执政后爱上了舞女多米蒂拉·桑托斯(Domitila Santos)。他们不仅生下了孩子,还把私生女带进宫里,与合法婚生子女一起抚养教育,授予爵位。
利奥波丁娜怀第六胎时,因难产而死,而当时皇帝正在搂着桑托斯逛大街。民间流言四起,把皇后之死归咎于佩德罗,王室名誉扫地。情妇桑托斯野心勃勃,她选定国务顾问,罢免不顺眼的部长。有政治观察者说,巴西皇帝在对外事务受英国人支配,国内则受情妇支配。
佩德罗一世是具有骑士风范的君主,在独立运动期间,他用武力对付敌军,到了治理国家时,他也习惯了用武力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皇帝之所以下台,不是因为起义声势浩大。4月6日的游行,没有预谋,没有组织,如果他能果敢一点,完全能镇压首都的暴动,只要骑兵的鞭子抽过去,人群就会一哄而散。
早在制定宪法时,他就是这么做的。1823年制宪会议召开,里面充斥了共和派、联邦派,处处跟皇帝相争。11月11日,佩德罗一世要求具有法律批准权,代表们坚决反对,整整一夜没离开会场,史学家称之为“濒死之夜”。第二天下午一点,王室亲卫队包围了大厅,强行解散会议,政府颁布了一个带有保守主义色彩的宪法。
然而这一次军队不再听命于佩德罗,选择作壁上观,两支炮兵部队、一个营的掷弹兵,最后连皇室警卫营也倒戈了,中下层的巴西军官希望罢免他们的葡萄牙裔上司,获得升职空间。从军队到法院、文官系统,占据要津的仍然是葡萄牙人。佩德罗本人倒不大在乎官员的出身,他只是喜欢任用亲信,他的情妇也经常干政,无意中形成了这幅局面。但巴西人感到自己仍然处于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大为不满,巴西士兵因此决定倒戈。
另外由于财政困难,佩德罗无法长期维持一支正规军,当初统一全国靠的是民兵和雇佣军。各地庄园主愿意维护本地的秩序,但不愿去遥远的异国打仗,导致了乌拉圭战争的失败。雇佣军更不可靠,海军统帅科克伦勋爵因为酬金没谈拢,擅离岗位,带着部下走人。1828年6月由德国人和爱尔兰人组成的两千人雇佣军发起骚乱,大肆劫掠里约城,皇帝拉下脸面,请求英法海军才赶走了这帮匪徒。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弱势威权政府,佩德罗具有集权的意愿,却没有揽权的能力,他很崇拜拿破仑,但拿破仑是依靠宪兵和秘密警察统治的。佩德罗是自由派,但那是拜伦式的自由派,充满浪漫感性色彩。“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只是个神话,他缺乏政客的精明和手腕。佩德罗莽撞强干,别人稍有批评,就忍受不了。早期新闻界直言不讳,政府很快制定言论审查,但又无法彻底做到让他们闭嘴。当时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查理十世退位,对政府心怀不满的报纸头条全部刊登了这个消息,潜台词是:看看吧,你也应该下台。
换成一般人逊位失国,差不多就只能流亡等死了,但佩德罗没有意志消沉,最后却来了个胜利大反攻。当时葡萄牙国王是他的弟弟米格尔,若昂六世死后,佩德罗既是长子,也有才干,但议会不打算让王位交给巴西的皇帝。双方达成一项妥协,继承权由佩德罗让渡给女儿玛利亚,但她必须跟米格尔结婚(欧洲王室近亲通婚很常见),在一个男性的协助下进行统治。佩德罗还特地附送了一部宪章,随嫁亲队伍回国。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个莎剧式故事。米格尔愚蠢而又专横,是个顽固的保守派。在葡萄牙革命后的第三年,他发动政变未遂,流亡到维也纳,跟梅特涅相谈甚欢。若昂死后,米格尔到处散播谣言,声称他是被自由党毒死的。他回到里斯本后,发现专制主义者控制局势,便不等举办婚礼,就迫不及待地自封为王,清算革命者,掀起白色恐怖。
玛丽亚无法回国,停留在葡属亚速尔半岛。挂念女儿的佩德罗从巴西下台后,游说欧洲列国,期望恢复她的合法统治。英法政府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但认为不值得进行资助。由于皇后利奥波丁娜的遭遇,哈布斯堡家族也不愿对佩德罗伸出援手。佩德罗一气之下,另娶了拿破仑的孙女(实际上,这桩婚事不能增加他的政治筹码,或许只是因为他太崇拜拿破仑了吧)。
虽然没有列强的支持,但凭着个人魅力,佩德罗征募到不少志愿军,一个叫胡安·门第萨瓦的犹太商人,由于被葡萄牙专制派驱逐,转而极力支持佩德罗,筹到了二百万英镑的借款。1832年,佩德罗率领这支志愿军,在亚速尔群岛集结,并对北部港口波尔图发动了进攻。守城军队不战而降,把城市拱手让人。
当时英国的威灵顿公爵观察时局,认为佩德罗严重失策,他应该去进攻里斯本而不是波尔图,只有占据首都才能掌控全局。在佩德罗到来之前,里斯本曾自发进行了一次革命,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失败,死亡200余人。如果里斯本的自由派得到佩德罗的外援,那么很有可能获胜。
战略选择体现了两人的差距,威灵顿是一流的战略家,而佩德罗只是勇敢的战士,无力统筹全局,因此他才在过去的乌拉拉圭战争中失败。佩德罗获得波尔图后,很快被敌军包围了,米格尔派出8万人围攻波尔图。
虽然战略上不能比肩威灵顿,佩德罗依旧是个杰出的战术家。他充分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港口没被官军切断,外援就能源源不断地流入。而且波尔图是葡萄牙自由派的大本营,1822年的革命就是从这里最先开始的,市民捐钱出劳役,坚决抵抗。
一年后佩德罗的部队只剩下7500人,他决定展开一次冒险奇袭。海军将领带领2500人绕到后方,消灭了米格尔的舰队。葡萄牙全部兵力压在波尔图,南方各省没有作防务准备,这支偏师急速穿行,兵不血刃直捣里斯本。获得首都便意味着获得了政权法统,而且在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首都聚集了全国的财富,失去里斯本资源的米格尔犹如无根之木,部队作鸟兽散。
7月28日,佩德罗骑马进城,女儿玛利亚登上王位,英国和法国也承认了新政府。米格尔在群众的嘲笑中,流亡海外。然而,留给佩德罗的时间也不多了,在波尔图围城战中,他感染了肺结核,同年9月在王宫病逝。
毫无疑问,佩德罗的一生忠于自由主义。巴西是他建立的,国旗是他设计的,国歌是他谱写的,当面临民众的反对,他主动退让。历史见证了无数个骑士变成了恶龙,拉美的开国元勋大多蜕化为独夫,不惜开启内战,连玻利瓦尔晚年也采用了暗杀政敌这种龌龊手段,由此观之,佩德罗一世的退隐更显得可贵。更罕见的是,急流勇退之后,他居然辗转前行,演绎了王者归来的传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