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彼得·保罗·鲁本斯
外文名称:Peter Paul Rubens
国籍:比利时
民族:弗拉芒族
出生地:德国锡根
出生日期:1577-06-28
逝世日期:1640-05-30
职业:画家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巴洛克艺术代表人物,西班牙驻外大使
代表作品:阿玛戎之战,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美惠三女神
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教名伯多禄·保禄·鲁宾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彼得·保罗·鲁本斯是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早年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年6月28日生于德国锡根,具体诞生日期仅见于其死后9年出版的一幅铜版画,来源存疑,可能是因为6月29日是圣伯多禄和圣保禄的纪念日。
鲁本斯在拉丁文学校von Rumoldus Verdonck学习,能阅读古希腊罗马书籍原著。也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懂得了上流社会礼仪习俗,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事,精通多种语言。
1592年开始在母亲的安排下学习绘画,先后从师风景画家维尔哈希特、多才多艺的画家阿达姆·凡·诺尔特以及奥托·凡·韦恩(Otto van Veen),在他们的门下学习了4年时间,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不久又成为从罗马归来的维尼乌斯的弟子,使鲁本斯受益很大,这使年轻画家对意大利,特别是罗马充满美好的向往。
1598年结束学业,加入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家。
父亲扬·鲁本斯(1530~1587)是在意大利接受教育的安特卫普法学家和舍芬型陪审官,和妻子玛丽亚一共育有6子,改宗新教后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德国。全家暂居锡根,1578年移居科隆。
1587年扬·鲁本斯去世后,12岁的彼得·保罗·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此后终生未曾改变信仰,而宗教也成为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负笈意大利
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深造,未几就获得曼托瓦公爵Vincenzo Gonzaga青睐,待诏宫廷,从而有缘得见密藏 。因为鲁本斯并不打算终老曼托瓦,所以他拨冗造访意大利各地,尤其是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
在罗马,鲁本斯以不懈的热情研习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全盛期的绘画,特别是拉斐尔·桑西和米开朗基罗 。鉴于这两位大师的很多杰作都是湿壁画,故而这种经历是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堪称其画家修业的完美结束。
1601年至1602年第一次旅居梵蒂冈期间为位于罗马的耶路撒冷圣十字圣殿绘制了3幅祭坛画 (现存格拉斯的医院)。
1603年公爵派遣鲁本斯出使西班牙,期间完成名作《莱尔马公爵骑马像》 ,现存普拉多博物馆 。画家还籍此一睹西班牙皇室收藏,其中就包括提香·韦切利奥的大批油画 。
1605年底鲁本斯再访罗马,计划在此停留3年。他被委托为罗马的新堂(又名小谷圣母教堂)的主祭坛创作祭坛画,这对于外邦人是极高的荣誉。在其第一稿中容纳了圣母、圣子、圣额我略以及诸位圣人,然而细致的人物刻画因为教堂不佳的采光而失去了光彩,画家又以3幅石板绘画代替,原稿现存法国格勒诺布尔的博物馆。
在1608年10月祭坛揭幕之前,传来母亲病重的噩耗,鲁本斯立即启程返回安特卫普,未料此后再也不曾踏上意大利的土地。
重返安特卫普
1609年,鲁本斯回到了佛兰德斯,并开始为大公爵阿尔贝托及其夫人伊莎贝尔·克拉拉·欧仁妮服务。大公爵及其夫人向他订画,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些参加外交使团的机会。他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政治能力、以及作为艺术家所享有的声誉,都使他得以在一些微妙的场合下仍能表现自如。他分别于1603年和1628年两次迁居到西班牙,另外也曾定居过英国和法国。这些经历都有助于扩大他的知名度,更有利于推动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同时,也使他得以借机欣赏到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更有助于他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巴洛克式风格并在作品中加以运用。收藏家们都争相抢购鲁本斯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充斥于欧洲贵族和天主教教士们的生活中,并对当时的美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出自画家自己的笔下、还是由他的画室协助绘制的画作,尤其是版画作品,都充分展现了鲁本斯在艺术上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为他在遥远的国度,包括美洲大陆,都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次年出任佛兰德斯的统治者伊萨贝拉的宫廷画家,不久便与人文主义者兼名律师的女儿布兰特结婚,画家为妻子画过不少著名的肖像,过着豪华安定的生活。这种安定的生活使画家投入积极的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其间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 、 《爱之园》 、 《强劫留基伯的女儿》 、 《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表明其艺术创作已进入鼎盛阶段。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誉满欧洲
从1621年至1630年间,鲁本斯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出访欧洲多国进行外交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为此他被查理一世封爵,并还为伦敦的宫廷白厅做过一幅题为《祝福和平》的天顶画。鲁本斯本人也显然很喜欢这种外交工作,曾评论说"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
晚年生活
1630至1640年,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成为畸形,但仍坚持作画。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学生来协助完成,但他亲手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鲁本斯一生过着王子般的生活,49岁时爱妻去逝,53岁时又与一位16岁的妙龄少女海伦·富尔曼结婚,仍然过着幸福生活。海伦娜也成为多幅鲁本斯晚期作品中的模特儿,包括了《海伦娜在花园里》 、 《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和《皮毛装束的海伦娜》等。他与海伦娜生有5个孩子,最小的一个直到他去世后8个月才出生。他与伊莎贝拉也育有3个孩子。
鲁本斯有哪些作品?世界著名画家鲁本斯的经典作品赏析
鲁本斯,德国人,巴罗克风格的代表画家。他擅长绘制宗教、神化、历史、风俗、肖像以及风景画,是17世纪西方成就最大的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竖起十字架》、《画家与夫人伊莎贝拉》、《劫持》、《亚马逊之战》、《亚当与夏娃》等。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佛兰德斯画家,他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爱之园》、《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并具有强烈运动感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我把世界的每一块地方都看作是我自己的故乡。”――彼得·保罗·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不仅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而且可以代表17世纪巴洛克绘画风格在整个西欧的代表。代表作《抢夺留希普斯的女儿》;《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披皮衣的海伦芙尔曼》。
《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就是该时期的肖像杰作之一。 画上的鲁本斯,已是一个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善于洞察世事的学者。肖像的色彩用得浑厚、仔细、刻画入微。这一明显变化标志着他从1635年起在艺术上的炉火纯青。他努力摆脱作为宫廷画家的习俗,开始注意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肖像上的画家年事已高,脸上布满着皱纹,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尽管眼睑多了许多皱襞,但从眼神中仍可以发现他那尚未泯灭的艺术光辉。肖像被画成侧面,明暗对比很强烈,为了突出脸容,其余细节都被深深地埋在阴影之中了。
《亚马逊之战》
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神话中一则由英雄忒修斯与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发生爱情而引起的战争场面。两队人马在桥上狭路相逢,战斗异常激烈,前仆后继。
英雄忒修斯远行至亚细亚的克律姆诺伊,见到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并向她求婚。婚后英雄携她回家。这引起了阿玛戎部落的不满,发兵攻打希腊,一路所向披靡。其时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岛的迷宫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后赶到雅典,阿玛戎女族即将进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军迎敌。双方在特尔摩顿河桥头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战斗:阿玛戎人为保住自己的军旗正拼死地搏斗着,希腊军队从左侧桥头冲去,势不可当。桥边出现人仰马翻的惊险形象。画上色彩流动,线条飞旋,一切都处在一种惨烈的杀戮风暴中。画家通过敌我激战的情景,烘托了夺军旗的英勇行为。阿玛戎虽处劣势,仍显出不可动摇的战斗意志。右边已出现脱缰狂奔的战马,滚落河中的阿玛戎战士,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全画气势激越,令人震颤。 画面总的动势好像一团旋风,紧紧朝向桥的右侧滚动着。人物的层次绵密,所有的造型服从于一种连续性的运动。色彩所表现的激情已达到了最高点。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是鲁本斯受到达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战》或提香的《开多尔之战》的影响,这是不确切的。鲁本斯没有见到过那两幅画,即使他当时能见到,也只能是这两幅画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说汲取前人的构思,至多只是桥上的夺旗战斗。就鲁本斯这幅画的总构思看,他没有摹仿前人的动作,画家是凭借自己娴熟的写实技巧,使线条与色彩取得生动的呼应,并且有他的独创性。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和他在另一幅《阿玛琮之战》画面一样,线的运动与光身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什么时候?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以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巴洛克作为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影响都颇为深远的艺术风格,其兴起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产生背景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特点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代表人物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其具体表现为:
(1)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