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裴垍
拼音:[ péi jì ]
字 号:字弘中
所处时代:中唐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绛州闻喜
主要成就:改革税收弊政,贬抑庸劣
裴垍是什么人?裴垍人物生平简介,怎么评价他
弱冠二十岁时进士出身,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补美原尉。累迁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元和三年(808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生为国尽心尽力,“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他尽力完善法律制度,年方四十四岁,须发尽白。元和初年,叙任中书舍人。当时李吉甫方拜相,不知该如何用人,便向裴垍请教。垍随即列出三十人的名字,李吉甫按照他给的列表录用人才,受人称赞。元和三年,代替李吉甫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相。在担任相国的期间,裴垍提拔了许多能人贤士,包括裴度、李绛、崔群、韦贯之等。这些人后来都相继入相。
步入仕途
裴垍为武则天垂拱年间宰相裴居道的七代孙,20岁中进士。唐德宗贞元年间,朝廷制举贤良极谏科,裴垍对策第一,特授为美原县尉。他任期满后,各藩镇、州府,交相征辟,但均不赴就,不久,朝廷拜他为监察御史,此后,还相继任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员外郎等职。这期间,吏部侍郎郑珣瑜曾委托裴垍主持考试词判。裴垍秉公办事,严肃认真,不受请托贿赂,皆以实才取人。
入仕翰林
唐宪宗元和初年,召裴垍入翰林为学士。此后,他还相继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三年(808年),朝廷诏举贤良。当时应试的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在对策中指陈时弊、言词激切,考官杨于陵、韦贯之将他们三人招为上第录取。裴垍复查考试结果也无异议。为此事,李吉甫却泣奏唐宪宗,认为裴垍等录用非人。唐宪宗于是贬黜杨于陵、韦贯之外任,又罢免裴垍翰林学士,降为户部侍郎。不过,唐宪宗事非情愿,也知裴垍正直,从此反而对裴培更加信重,就在这年秋天,李吉甫出任淮南节度使,唐宪宗遂拜裴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李吉甫主持朝政,第二年又加任裴垍为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
入朝为相
当时,百姓输赋税于州府要分成三份: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在唐德宗建中初年制定两税法时,物重钱轻,后来渐至物轻钱重,百姓赋税交钱,这样税额到唐宪宗时就增加了一倍。此外,唐时所说的“贯”或“缗”,按规定为千钱,但在习惯流行中并不足千钱,称省估,州里长吏为了中饱私囊,让百姓以足额交钱,称为实估,这样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裴垍为相以后,奏请唐宪宗同意,将天下留州送使钱,改由省估征收。同时规定观察使或节度使,只征收所在州的赋税作为公费开支,如不足,才可征收所辖支郡,这样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元和中兴
裴垍当宰相时还很年轻,但他严肃为政,依法办事,颇有一番作为。他一心为国家朝廷办事,也触犯了勋贵旧臣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但因裴垍事事在理,又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他们也奈何不得。此外,裴垍还注意听从不同意见,以补自己的不足。
裴垍为翰林学士时,曾举荐李绛、崔群同掌机要政务;为宰相以后,又用韦贯之、裴度为知制诰,擢拔李夷简为御史中丞,这些人后来都相继机任宰相,为一代名臣。他选用的其他人也都很精明。不负人望。裴垍才能兼备,风范凛然,知人善任,在他前后担任宰相的人中,是无人可比的,时论认为:他执政时期朝无奸侫,百业渐兴,出现唐后期少有的清明时期。
元和五年(810年),裴垍患中风病,唐宪宗得知后非常叹惜,特遣中使前往存慰,并对其饮食用药都让及时奏上,亲加过问。但裴垍的病并不好转,且日加重。唐宪宗只好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而改任兵部尚书,不久又迁任太子宾客。裴垍于当年去世,朝廷特赠他为太子少傅。
裴垍任职翰林期间,唐宪宗新平吴、蜀之乱,正励精图治,一切机要事务都要和裴垍商量后才施行,而裴垍也小心谨慎,认真按唐宪宗的旨意办事。裴垍任宰相以后,严明法治,考课吏绩,分清良恶,种种作法,正大光明,使唐宪宗也折服。当时,吐突承璀很受唐宪宗的恩宠,常寻机向唐宪宗有私人请求。但唐宪宗碍于裴垍,不敢如吐突承璀所愿,并诫其收敛一些。唐宪宗由于对裴垍信重,在朝廷常称其官号,而不直呼其名。
人物评价
唐宪宗统治时期是唐后期政治比较清明时期,而裴垍是这一时期颇有作为的宰相。
白居易《赠裴垍官制》称:“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元和五年,因病罢相,担任兵部尚书。六年(811年),改任太子宾客。旋即病逝。元稹在《感梦》诗中曰:“自从裴公无,吾道甘已矣。”而唐宪宗也十分尊敬他,宦官吐突承璀曾私自向宪宗提出要求,宪宗则考虑到裴垍会不同意而拒绝了他。
在他执政时,改革税收弊政减轻人民负担,在用人上擢拔才能,贬抑庸劣,又清风凛然,勤于职守,惜盛年去世,不得尽其才。
亲属成员
子裴鍠、裴处休。裴处休娶陇西李氏,宣州治中李有则之女,生有一女(842年—873年)嫁知盐铁陈许院事、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孙虬。裴处休又有孙乡贡进士裴岩。
好不容易平了“安史之乱”又出个“河朔三镇”,为什么唐朝总是藩镇林立的现象
唐朝初年,在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后来各州设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被称为藩镇(方镇);藩镇也指节度使等管辖的地区,以及所统辖的武装力量。
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数量激增。当时众多在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于是朝廷任命了一批节度使。这样委任的节度使很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同时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朝廷担心他们降而复叛、战端重开,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镇(即黄河以北三镇,包括魏博、成德、幽州)安置他们,任其为节度使。将这些反覆乱臣、悍将安插在朝廷鞭长莫及的河朔三镇,并委以节度使重任,后患无穷,种下了日后长期动乱的祸根。
藩镇的问题主要出在权力过重,没有制约,朝廷失控。唐初藩镇仅仅掌管所属地区军队(不是全部)。朝廷另委刺史掌管行政,兼管一部分军队;同时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分别负责考察官吏,视察战乱或受灾地区,管理财政,主持屯田,调运粮食等。不久,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不但如此,节度使还管辖所属各州刺史。于是,境内全部军队都归节度使掌握,并握有政权、财权等各项权力。他们在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河朔三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召募军人子弟,作为卫兵、亲兵,称“牙兵”或“牙军”,待遇优厚,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袭,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牙兵本是藩镇用以护卫自己及冲锋陷阵的私人部队,后来因势力扩张,变为挟制藩镇的可怕力量,他们“变易主帅,事同儿戏”。成德、幽州两镇及其他一些方镇也无不如此。牙兵逐帅、杀帅之风沿习200年之久。至五代,此风依然很盛。
牙军废立节度使,始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部将李怀玉杀王玄志之子,推其亲戚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委曲求全,承认既成事实,以侯希逸为节度副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此事评论说:任命节度使这样的国家大事,朝廷仅派一名宦官,前往有关方镇,名为考察军士情绪,实是迁就纵容,军士想立谁为节度使,朝廷就立谁。“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始息”。“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将帅,则将帅之陵天子,自然之势也”。“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平卢牙军立侯希逸,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朝廷不加制止,其他藩镇的牙军乃有恃无恐,群起效尤。
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过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
唐宪宗曾与宰相杜黄裳讨论藩镇问题,杜黄裳说:“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大意是说,唐德宗对藩镇一意姑息,节度使活着时,不敢将其免职。节度使死了以后,才敢派宦官前往“考察军情”。宦官受人贿赂,回到朝廷,就专说此人好话,朝廷于是将代表节度使权力的标志“节铖”授予他。当时朝廷根本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任命节度使。
唐德宗等帝王对藩镇实行姑息政策,将包袱和矛盾留给后代,以致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朝廷对叛乱藩镇的短暂胜利
公元805年即位的唐宪宗是唐朝后期难得的一位“刚明果断”的皇帝。甫登基,即发愤削平反叛的藩镇。他重用和依靠杜黄裳、李吉甫、裴垍、李绛、裴度等大臣和谋士,不为各种反对意见所动,凭藉稍稍充裕的财力,讨伐反叛的藩镇。
宪宗元和二年(807),天下方镇共有48个,其中15个不向朝廷报户口,不上缴税收。朝廷控制的税户仅144万户,比玄宗天宝年间减少3/4。天下军队由朝廷提供给养的,计有83万多,比天宝时增加1/3。每两户人家得供养一个士兵。在唐朝中后期,朝廷能控制这么多税户,还算是好的。唐宪宗就是凭藉这点财力,开始平叛。
元和四年(809),朝廷调动各路军队共20万,并派出守卫京城的禁军,讨伐反叛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这20多万大军由宪宗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统领。此人显然不是帅才,到了行营,威令不行。战争旷日持久,“疲弊天下,卒无成功”。
也许宪宗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平淮西叛乱时,他就不用宦官为帅。
淮西叛将吴元济,是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儿子。元和九年(814),少阳死,吴元济不经朝廷任命自领军务。他派兵焚烧、攻掠舞阳、襄城等地,震动洛阳。起先,朝廷各路军队讨伐吴元济盘踞的淮、蔡,“合天下之兵攻之,三年才克一二县”。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请自往督战,朝廷任命他为宣慰处置使,行元帅职权。他发誓,不平息叛乱,不回来见天子。农历八月,裴度从京城出发。此前,平叛的各路军队按照惯例,都有宦官作监军,军中重大决策,都不是主将作出,而是由宦官作出。这些宦官将最精锐的部队调作自己的卫队,让战斗力稍弱的部队去前线打仗。仗打胜了,他们抢先报捷;打败了,则凌辱将领们。裴度上奏宪宗,将宦官监军全部撤走。于是军中号令统一,诸将得以各展其才,战争进展顺利。当年农历十月,名将李愬奇袭蔡州,俘获吴元济,淮西叛乱平息。
淮西荡定,黄河南北的藩镇大受震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敛手削地,献德、棣二州”。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大为忧惧,献沂、密、海三州。于是,中央威权,为之一振。
元和十四年(819),朝廷平定淄青十三州。唐代宗“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
唐宪宗所以能取得平叛的胜利,是因为他自己下了平叛的决心,任用了裴度、李愬等优秀的统帅和将领,改变了用宦官监军的腐朽做法,同时又有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场战争。
在取得这些胜利后,宪宗变得骄奢起来,不再有根本解决藩镇割据的抱负。他宠信宦官和方士,并服用方士炼的金丹,不久暴卒。有人说是被宦官毒死。
强藩结束唐朝统治
宪宗之后的穆宗和敬宗都是酒色之徒,无心处理政务。从此,朝政江河日下。专权的宦官随意一次次废立皇帝,甚至毒杀皇帝。朝廷听任几个宦官胡作非为,既没有心思又没有力量跟越来越强大的藩镇相抗衡。朝廷平定淮西等镇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很快就丢失了。
穆宗时,宰相们没有远见,处置藩镇失策。当时,幽州节度使刘总打算归朝,出发前,将军中素有异志者朱克融等,遣送至朝廷,请朝廷妥为处置,以绝后患。朝廷本宜宠以虚位,不给实权,或移于他方,控制起来,总之不要放虎归山。宰相崔植、杜元颖等均为庸才,对朱克融等人不能妥善处理,反而让其回到幽州,导致幽州再失。
也是在穆宗时,亲近朝廷的田弘正由魏博节度使调任成德节度使,考虑到以前跟成德人打过仗,结下了怨仇,故带了2000名魏博军人到成德上任,用以保护自己。他要求朝廷同意让这些魏博军人留驻成德,衣粮由朝廷发给。度支使崔倰拒绝了田弘正的多次请求,无奈,田弘正只得将这些魏博士兵打发回魏博。魏博兵刚走,将领王庭凑即发动叛乱,杀死田弘正。从此,成德遂非朝廷所有。
至昭宗时,朱全忠、李茂贞等藩镇势力强大到足以左右朝廷。“南司”(朝中文武官员)、“北司”(宦官)分别依附于强有力的藩镇,他们不再听命于皇帝,而是唯强藩马首是瞻。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藩之间还演出了抢夺天子的闹剧。
朱全忠兼并了徐州、兖州等地,并以武力迫使河北诸镇皆服从自己。昭宗天复三年(903),以朱全忠“判元帅府事”,至此,天下兵权尽归朱全忠。公元907年,势倾天下的朱全忠“顺理成章”地逼唐哀帝“禅位”,自己做起了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结束唐朝近300年统治的,正是藩镇。
唐朝藩镇割据留给后代的教训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纂的《新唐书》认为,藩镇日趋强大,唐王朝日益衰败,并终于被灭亡,是朝廷决策重大失误的必然结果,也是唐朝军事制度败坏的必然结果。《新唐书·兵志》曰:唐朝中期以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男子20岁以上,60岁以下,都要服兵役,称为“府兵”。平时在家务农,暇时训练。官府征发时,府兵须自备兵器及资粮,分批轮流宿卫京师,守卫边境。统领府兵的折冲府,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时共有634个,大多分布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仅关内道就有261个。用意在“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以确保中央政权的安全与稳固。当时朝廷兵源充足,兵多将广,军队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调动、指挥自如。个别有野心的地方军事将领即使反叛,凭其实力也是无法颠覆强大的中央政权的。
从高宗时起,农民因不堪自备兵器及资粮的重负,纷纷逃避兵役,府兵制逐渐废驰。至玄宗天宝八载(749),这项制度实际已归于消亡,募兵制很快取代了府兵制。宿卫京师的士兵,也是招募来的,都是市民,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商贾子弟及市井无赖。入伍以后,很少训练,富有者忙着经商牟利,强壮者忙着玩耍:“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觝、拔河、翘木、扛铁之戏”。这是一群乌合之众。由他们充当天子的禁卫军,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天子直接掌握的军队之脆弱,与藩镇掌握的军队之剽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当时朝廷几乎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精兵强将都在藩镇的手里,形成了外重内轻、弱干强枝的极不正常的局面。一旦藩镇作乱,朝廷派有限的、素质很差的禁卫军去平叛,无异于羊入虎口。若是调动别的藩镇去镇压,他们则阳奉阴违,根本就不会卖力。他们不会帮助朝廷去消灭其同类,但会乘机向朝廷额外索要军队给养。朝廷白白送了巨额的钱粮、物资给他们,却没有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新唐书》说:“夫置兵所以止乱,及其弊也,适足为乱,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养乱,而遂至于亡焉。”唐朝中期以后养了那么多兵,不但没有能防止动乱,相反却成为动乱的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的历史,留给后代的教训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军队应由中央政权直接地、牢牢地控制,不能变成将领的私人军队,不能变成将领的亲兵。
第二,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若把这些权力都交给他们,他们便有了搞独立王国的资本。到时朝廷想制约他们,也无能为力了。《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朝廷举措失当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
第三,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不要一支军队始终归一位将领统领,一位将领始终掌握那一支军队。将领在一地也不能呆得过久。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使其无法拥兵自重,无法为了自己的私利跟军队结合起来,将其变成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
第四,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不能委派不可靠的人镇守一方,独挡一面。唐朝用安史旧将担任节度使,以致河北三镇不再为朝廷所有,教训太惨痛了。
第五,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要做到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是节度使还是经略使,一纸命令就能将其调动,或将其免职。
第六,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但唐朝中后期用宦官作监军,却是大大的失策。作为监军的宦官,很快就为藩镇所收买,为藩镇割据推波助澜。文武官员参用,以文制武,或者不失为古代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吸取了藩镇乱唐、亡唐,以及五代藩镇割据为害国家的教训,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终于结束了中唐以来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
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若论战功、军事造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认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若论统御部下、为人处世,则郭子仪更胜一筹。正是因此,二人的人生结局堪称迥异,一个是“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个则是疑惧重重、最后郁郁而终。
1、中兴名将
郭子仪(697—781),出身官宦人家,但大器晚成,安史之乱的前一年(754),57岁的郭子仪才做到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由于次年安禄山造反,郭子仪才得以充朔方节度使,独当一面。
李光弼(708—764)本是契丹族,其父原为契丹酋长,归唐后英勇战死。烈士后代李光弼从军后,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青睐与器重,常说:“光弼必居我位。”也是在754年,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安史之乱爆发后,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安史之乱初期,郭、李主要在北线(河北一带)与叛军做战。756年四月,郭、李联手连续在沙河、嘉山大破叛军名将史思明,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作为战区指挥官,郭子仪、李光弼对全国战场形势的认识亦极为深刻,联合上奏玄宗,“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同时请求让哥舒翰扼守潼关,“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此时,安禄山叛军在东线、南线、西线都顿于坚城之下而寸步难行,老巢范阳又处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直接威胁,安禄山一时进退维谷,“议弃洛阳,走归范阳”,形势有利于唐军。
但由于玄宗的昏庸,既不准郭、李直捣范阳,又错误地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哥舒翰全军覆灭,形势急转直下,致使潼关、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组建朝廷,郭子仪、李光弼也只得退守河东(太原)。
肃宗称帝后,调集诸路军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复失地。郭子仪、李光弼奉命率军会师灵武。接着,李光弼将所部精兵留在灵武,自领五千人弱旅开赴太原,遏止叛军西进。而郭子仪则率朔方军主力承担收复长安、洛阳的重任。
李光弼到到太原后,再度与老对手史思明交战,李光弼以弱敌强、以少胜多,以绝对劣势兵力守住了太原(太原防御战是中国城市防御战的经典战例),有效地保护了唐肃宗在西北的大本营。而郭子仪则率主力,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经一路苦战,连续收复了长安、洛阳。至此,郭、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兴名将。
2、性格差异
尽管同为中兴名将,但郭子仪、李光弼的性格差异很大,甚至是截然相反。
郭子仪为人宽厚、忍让、谦虚、谨慎,深谙进退之道,很少得罪人。史书称他“事上诚尽,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这里仅举一例,就可见郭子仪的胸襟与为人。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来郭子仪成为李光弼的顶头上司后,光弼怕遭报复,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而郭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两人冰释前嫌,遂同破贼,李光弼成为节度使亦是郭子仪的推荐。
李光弼为人严肃,深沉刚毅,个性极强,因此,他治军颇严,部下畏惧,这种性格经常得罪人,往往令人难以与之相处。这里也举一例,757年,李光弼赴太原遏叛军西进,但主事太原的御史崔众为人骄横,李光弼就任时不肯即时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崔众拘禁待斩。这时恰好使者奉旨宣布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毫不理会圣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将崔众斩首示众,“威震三军”。由此可见,若有谁犯到李光弼手里,下场注定好不了。或许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令两人的人生结局迥然不同。
3、同遭猜忌
收复两京后,758年九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联军共计步骑20万众,围困安庆绪于邺城(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即位大燕皇帝)。然而奇怪的是,唐肃宗调动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居然没有设置军事统帅,而是派了一个不知兵的太监鱼朝恩为监军。个中原因主要是唐肃宗经过对安史之乱的痛定思痛,对军事将领已经非常猜忌,害怕他们走安禄山的老路。所以,故意不设统帅,令各路节度使互不相属,相互牵制。而大太监鱼朝恩是皇家信得过的人,故安排此人总揽全局,监视各军。正是因此,九节度使联军互不统一,最终惨败于史思明叛军。当时诸军皆损失惨重,唯李光弼与王思礼所部全军而还。
这次惨败的责任被鱼朝恩推给了郭子仪,肃宗遂将郭子仪召还京师,削夺兵权。尽管将士们哭着挽留郭子仪,但皇命难违,郭子仪只得怅然离去。尽管郭子仪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但这仅仅是他遭猜忌、排挤的开始。此后,郭子仪被废置多年。
郭子仪被闲废后,李光弼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军事统帅。面对老对手史思明的十几万精锐,李光弼审时度势,认为河阳北接泽州、潞州(治今山西晋城、长治),利则进取,牵制史军西进;不利亦有退路,表里相应,能伸能缩,有“猿臂之势”。遂领兵2万,主动放弃洛阳,退守河阳。河阳之战,李光弼料敌在先,部署周密,凭坚拒守,择机出击,以绝对劣势兵力,杀敌两万,取得了河阳大捷,阻止了叛军西进,保全了长安。河阳大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此时,著名的谋臣李泌建议以郭子仪统率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然后进军河北,与李光弼成南北夹攻之势。这个作战方案若能实行,必将加快平叛进程。但祸国殃民的宦官鱼朝恩以私害公,横加阻挠,“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随后,肃宗再度重蹈玄宗的覆辙,不顾战场实际,逼令李光弼收复洛阳,并再派鱼朝恩赴前线监军。同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因嫉恨李光弼军法严明,也随声附和鱼朝恩,妄称东都可取。李光弼头脑清醒,指出“贼锋尚锐,未可轻进”,但761年二月,在肃宗的严令下,李光弼被迫出兵,与史思明对阵于洛阳北之邙山。李光弼命唐军依险设阵,但仆固怀恩却布阵于平原开阔地。李光弼告诫他说:“依险则可以进,可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思明不可忽也。”命他把军队移到险处,但勇而刚愎的仆固怀恩却拒不听命。史思明趁机袭之,唐军大败。仆固怀恩作战勇敢但刚愎自用,“麾下皆蕃、汉劲卒,恃功,多不法”,以往仆固怀恩为郭子仪属下时,郭子仪宽厚曲容之,“每用兵临敌,倚以集事”,故能悉心卖命。但李光弼“性严”,对仆固怀恩的不法行为不给情面,两人自然势如水火。由此亦可见,李光弼虽打仗在行,但在统御部下、为人处世方面,确较郭子仪略逊一筹。
邙山之败完全是由唐肃宗、鱼朝恩干预军机及仆固怀恩不听指挥造成的,尽管肃宗认识这次失败到非李光弼之错,但李光弼还是离开了平叛主战场,以“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的身份任地方军区司令。
此后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仆固怀恩。762年十月,新即位的代宗(这年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以仆固怀恩为主要军事统帅,对史朝义(此时史思明已死于内讧)展开了最后的进攻,次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而一代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最终未能亲手平定叛乱,殊为可惜。
4、迥异结局
代宗即位后,依旧信任太监,程元振、鱼朝恩等辈继续左右朝纲,而且两人皆与李光弼不协,并不断对李光弼进行中伤。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深感畏惧。在这种情况下,一代名将、执军法如山的李光弼自镇临淮(治所在徐州)后,竟不敢入朝。
763年十月,吐蕃军攻陷长安,即位不久的唐代宗仓皇逃至陕州,诏令李光弼勤王,但他因惧怕遭鱼朝恩等人陷害,虽拥重兵不敢赴援;代宗返回京师,任命李光弼为东都(洛阳)留守,以观察其意向,李光弼仍以就江、淮运粮为由,领兵返回徐州,拒不就任。李光弼历来治军严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但由于李光弼处危疑之地,朝廷屡次征召,他皆拥兵不敢朝,诸将因此日益不听指挥,大将田神功更是举止轻慢,李光弼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于是羞愧成疾,于764年卒于徐州,时年57岁,谥曰武穆。史家称他“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李光弼去世之时,郭子仪已经67岁了。在人生的暮年,郭子仪再一次大放异彩。先是762年,朔方发生兵变,重病将亡的肃宗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将郭子仪召入卧室,委托郭子仪平定病变,“河东之事,一以委卿”,郭子仪以其威望妥善解决了兵变。代宗即位后,郭子仪又遭宦官诋毁,再度被闲废。763年十月,吐蕃军攻占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郭子仪再次临危受命,收集数千亡散士兵,承担起收复长安的重任。郭子仪被重新启用后,以其威望与谋划,迅速迫使吐蕃撤出了长安。回到长安的唐代宗感激万分地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764年,骁将仆固怀恩率朔方军叛唐,并勾结回纥、吐蕃军进攻东都,郭子仪再度临危受命。面对危局,郭子仪清醒地向代宗分析了局势,“怀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归之士耳。怀恩本臣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锋刃相向,以此知其无能也。”果然,郭子仪凭借其威望,使朔方兵纷纷离开仆固怀恩,重归郭子仪帐下,迫使仆固怀恩北走灵武(今宁夏灵武)。
765年,仆固怀恩又招引回纥、吐蕃、党项三十万人马卷土重来。郭子仪率领一万唐军刚到泾阳,就被回纥、吐蕃十多万人马团团围住。恰在此时,仆固怀恩暴病而死,敌军阵营产生分化,郭子仪知道机不可失,决定冒险去见回纥首领药葛罗。面对部下的疑虑与劝阻,郭子仪置生死于度外,“虏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只以数十骑至回纥军中,劝药葛罗说:“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亡忠谊而至是耶?”凭借自己的威望,郭子仪与回纥首领面晤,竟取得奇效,使回纥军反戈一击,大破吐蕃军,为保卫唐朝的安全再建大功。此后,郭子仪驻守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邠州,又数次击退吐蕃入寇。
这期间,尽管郭子仪以垂暮之年苦苦维系着大唐安危,但他仍不断遭到权宦的中伤、诋毁甚至谋害。767年十二月,鱼朝恩指使恶徒盗掘郭子仪父亲之墓,但郭子仪宽厚待人,犯而不校,尽力把大事化小,“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769年正月,鱼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载暗中使人告诉子仪“朝恩谋不利于公”。但以国事为重的郭子仪仍仅以家僮数人随从前往。鱼朝恩见郭子仪随从甚少,很是惊讶,子仪遂把所听到的事如实相告,并说:“恐烦公经营耳。”坏事做绝的鱼朝恩很受感动,抚膺捧手,流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史载郭子仪前后“遭罹悻臣程元振、鱼朝恩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正因为这样,肃宗、代宗两代皇帝对他都由最初的不信任变为非常信任。
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八十三岁的郭子仪终于得以回家享福。781年,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
郭子仪历经玄、肃、代、德四朝,身居要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唐代史臣裴垍评价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君子不之罪。”这个评价真个是精准之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