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普布利乌斯·奎因克提里乌斯·瓦卢斯
所处时代:古罗马共和国末期和帝国前期
民族族群:古罗马人
出生地:罗马城
出生时间:公元前46年?月?日
去世时间:公元9年9月10日
主要成就:平定潘诺尼亚行省平息土著的叛乱;日耳曼尼亚行省新的总督;
普布利乌斯·奎因克提里乌斯·瓦卢斯是谁?普布利乌斯·奎因克提里乌斯·瓦卢斯最后怎么死的
普布利乌斯·奎因克提里乌斯·瓦卢斯(以下简称瓦卢斯),公元前46年?月?日---公元9年9月10日,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贵族,政治家、军事家、雄辩家,祖父为古罗马共和国末期后三头同盟之一的马克·安东尼。公元9年9月10日晚,在条顿森林战役中全军覆没,兵败自刎而亡。尸首在各个西日耳曼部落中被游行了一遍之后,被马考曼族国王马波德送回罗马安葬。而他属下超过3万人的尸体则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 。
公元前46年,瓦卢斯出生于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贵族家庭,祖父为后三头同盟之一的马克·安东尼。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富于雄辩,但因成长于骄奢淫逸的贵族家庭,亦养成了典型的花花公子荒淫放纵的生活习惯。
后被奥古斯都屋大维提拔,进入罗马北方军团服役,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曾经在北非和西亚指挥过多次战役,军事经验十分丰富。
屋大维后期担任叙利亚行省总督。
公元7年,时年53岁的瓦卢斯因皇储提比略(原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被调往潘诺尼亚行省平息土著的叛乱,而被委任为日耳曼尼亚行省新的总督。
公元9年9月9日,在条顿森林(位于现在德国西北部的利伯郡,这个地名保留到今天)与日耳曼切鲁西贵族海尔曼领导的日耳曼各部落联军作战,被击溃,其麾下五个军团中最精锐的三个:第17、18、19军团共约2万5千名士兵全部战死,随军家属、后勤人员、医生、厨师、奴隶等超过5千人亦悉数被杀。
公元9年9月10日傍晚,条顿森林战役中,55岁的瓦卢斯总督看到大势已去,与军团高级军官一起自刎而亡。
从此古罗马帝国与日尔曼人划河而治。罗马帝国的领土扩张到此为止,以后的四百年都是在努力守成而已。此后罗马军队为了复仇几次渡过莱茵河,入侵日尔曼尼亚,和海尔曼的联军互有胜负,但始终未能重新征服这个桀骜不驯的民族。
西方文明的版图从此大致形成,而瓦卢斯恰恰是这一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悲剧人物。
条顿堡森林战役的详细经过?最后结果如何
在公元9年春天,瓦卢斯率领他麾下五个军团中最精锐的三个:第17、18、19军团,从他设在利珀河口的卡 斯特拉·费特拉大营出发,越过莱茵河向东进军。这是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的例常行动,目的是向刚刚被征服 的日耳曼人显示帝国的军威。作为辅助部队,阿米尼乌斯也带领切卢斯克族战士们随行。他们在5月份抵达维斯河畔的夏季营地,沿途没有遭到任何有力的抵抗。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瓦卢斯不再继续东进,观兵易北河,而留在这里避暑。8月气温转凉后,他率领大军拔营起寨,打算返回利珀河口过冬。此时,阿米尼乌斯已 经成为他手下的红人了,常常在中军大帐中出出进进,利用自己精通拉丁语的优势,向军官们汇报和解释当地 情况。9月初,瓦卢斯军顺利地抵达了条顿堡丘陵地带。
条顿堡丘陵位于今德国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交界处,介于奥斯纳布吕克和比勒菲尔 德这两座后来兴建的大学城之间,是哈尔茨山西北方向的一条支脉。由此再往北,就是一马平川的北德平原了 。它的地势并不险峻,其最高点的海拔仅有468米,上面至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现在被规划为一个鸟类自然保护 区。当瓦卢斯正要走直线穿越这片丘陵,沿来时的道路向西南方挺进时,突然从右翼奔来一名阿米尼乌斯手下 的传令兵,报告说本部受到敌军的猛烈袭击,情况万分危急,请总督阁下赶紧派兵增援!瓦卢斯闻报大喜,此次出兵一直未遇敌手,什么战利品都没有捞到,使得天性逞强好胜的他一直郁郁寡欢。现在敌人居然送上门来 ,他自然十分兴奋。“哼,这些胆小的蛮族就会骚扰人家的辅助部队,等我罗马大军一到,他们连眼睛都不敢 睁开!”说着,他就催动自己的全军将士追了上去。
罗马军的布阵如下:最前面是三个重骑兵大队,每队大约300人;然后是6个轻步兵大队,每队大约 500人;然后是数十名军号手和数百名弓箭手;再往后,就是三个列成方阵的重步兵军团,每个军团6000人;这 三个军团的中央,骑在高头大马上的,便是威风凛凛的瓦卢斯总督本人,他的司令部参谋人员及卫队簇拥在他 周围,共约2000人;在兵团两翼掩护的是一些日耳曼、色雷斯和非洲的轻骑兵,共约3000人;殿后的则是随军 家属、后勤人员、医生、厨师、奴隶等。全军总人数超过三万,战斗人员数目约有25000人,相当于那时罗马帝 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沿着条顿堡丘陵北麓林间大道前进没多久,他们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阵形了,因为左方 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石灰岩山包,而右方则出现了一片广阔的沼泽,它们之间相距只有几百米。两旁的灌木丛越 来越密,丘陵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泥泞,因为天开始下雷雨了,而且雷越来越响,雨也越来越 大。响亮的雷声、雨声、风声汇聚在一起,怎么听怎么像是两军人马在激烈地厮杀。一般说来,雷雨总不会持 续时间太久,但这次却不然。几个钟头过去了,敌人没有能够找到,阿米尼乌斯的部队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而 罗马将士们却全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受气候影响,他们垂头丧气、胆战心惊地走着,但决不会想到,全日耳曼 尼亚行省的反罗马武装力量,此时此刻正像猎人一样,埋伏在他们身旁的那些灌木丛和丘陵后面,等着他们这 些猎物走进陷阱的最深处。
在敌国留学多年的阿米尼乌斯,早已琢磨透了双方军队的优缺点。罗马军队身着坚固的铠甲,手拿沉 重的盾牌,列成紧密的方阵,所以需要较为宽阔的战场,纪律严明,行动迟缓,守强攻弱。日耳曼军队没有铠 甲,盾牌又小又轻,在战斗中不习惯排什么阵形,所以也不需要宽阔的战场,喜欢各自为战,行动迅速,强时攻弱时守。因此,对于日耳曼军队来说,围攻罗马军堡垒是最为愚蠢的战术,其次是和对方在广阔的草地上野战, 而最佳方案就是在地形狭窄的密林中伏击他们。巨大的罗马盾牌在此很容易被灌木卡住,长矛和弓箭在近距离 格斗中派不上用场,沉重的铠甲更使他们成了日耳曼标枪的活靶子。而公元9年9月9日,条顿堡森林上空的暴风 骤雨,更是帮了日耳曼军队的大忙。不幸的罗马士兵们直到他们杀到眼皮底下,才发现敌人的存在,此时再拿 起武器并列阵,已经太晚了。从雨雾中冲出的无数日耳曼人像蚂蚁攻击长蛇那样,先是把首尾相距达5000米的 罗马大军迅速分割成上百段,然后再慢慢地一口一口吃掉。于是双方在阴暗的沼泽森林展开决战。在这里,军事上的谋略、纪律、军阵、全无用处,重铠甲、大盾牌、长矛反成累赘,双方士兵们更多的是空手白刃地单挑,全凭与生俱来的身体与心灵的力量,这方面罗马人显然不及日耳曼人,那些百战余生的罗马老兵们纷纷倒下,有许多走投无路的罗马将士逃入沼泽,被无情的泥潭 全部吞没。在双方持续血战了两天一夜之后,55岁的瓦卢斯总督看到大势已去,于10日傍晚和部分高级军官一 起用宝剑自杀身亡。但他们属下的抵抗还没有完全停止,剩余的罗马士兵依然相当顽强的战斗,一帮老兵在一个小山丘上组成一个环行防线,打退了日尔曼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一直坚持到天黑。这些人挖的防御工事和堑壕,到今天还依稀可见。直到11日中午,战斗才终于以罗马将士全军覆没的结 局告终,仅有寥寥数人得以侥幸从包围圈中逃脱。自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以来,罗马军团没有被全歼过的光 荣记录,连同他们自公元前53年的卡拉伊会战(克拉苏之死)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至此一并宣告结束。瓦卢斯 的首级在各个西日耳曼部落中旅行了一遍之后,被马考曼族国王马波德送回罗马安葬。而他下属的尸体则永远 地留在了战场上:两万多个头颅被悬挂在条顿堡森林大道两侧的树梢上,直到离战场50千米外的地方,都能发 现他们被剥得精光的尸体。这里是欧洲被研究得最彻底的古代战场,直到1988年,一个英国考察队还在此处挖 掘出过大量的武器、数百枚银币、以及一些罗马军人、战马、骡子的骨架。
条顿堡森林战役有着怎样的战争背景?双方将领分别是谁
前1世纪恺撒占领高卢使得日耳曼人成为罗马人的直接邻居。这个接触始终不和平。恺撒于前55年和前53年渡莱茵河对日耳曼人进行惩罚性进攻,但恺撒还是将莱茵河看作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边界,而此后的莱茵河边境依然不和平。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决定将驻扎在高卢的士兵迁移到莱茵河。但莱茵河边境依然不稳定。
奥古斯都因此改变了他的策略。从前12年到前9年他的养子尼禄·克劳蒂乌斯·杜路苏斯多次对日耳曼人进攻。他征服了多个日耳曼民族。但这些民族不是真的投降罗马帝国。前8年杜路苏斯在撤退时从马上摔落负伤死亡。他的兄弟提庇留从前8年开始恢复杜路苏斯的进攻。4年他征服了至此为止一直反抗罗马的切鲁西人。为了继续向易北河进发,罗马人在莱茵河东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今天德国黑森州的一些城市的名字来自于拉丁文。
公元6年,罗马人企图从美茵茨出发进攻位于今天波希米亚的一个王国。但这个行动半途而废,因为在今天的匈牙利爆发了动乱。虽然如此罗马人依然将到易北河的日耳曼地区看作他们的一个省。
日耳曼人的抵抗似乎被消灭后,普布利乌斯·昆克蒂利乌斯·瓦卢斯受命在被占地区引入罗马的法律和收税。他在那里同时是省长和莱茵河军团的最高指挥官。瓦卢斯在此前在叙利亚就已经获得了一个残暴贪婪的名声。他的统治很快就激起了日耳曼人的反抗。他下令严惩反对罗马的人,而他引入的税在日耳曼人眼里非常不公平。对日耳曼人来说,只有奴隶才交税。
在这种情况下切鲁西贵族阿尔米纽斯得以团结多个日耳曼人部落。阿尔米纽斯本人拥有罗马公民权甚至是罗马骑士。他利用瓦卢斯对他的信任而将瓦卢斯引入一个圈套。
战役地点条顿森林位于现在德国西北部的利伯郡,这个地名保留到今天。条顿森林是一块高地,其中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很大,不少地段道路在峡谷中穿行。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橡树林,灌木很少,人马可以在林中穿行无阻。条顿森林的地貌到今天都没有多少改变,地图上显示的一些地名,比如“胜利场"( das Winnefeld), “白骨巷"( die Knochenbahn),和“杀戮谷"( der Mordkessel),还能让我们依稀看到当年血战的影子。
日耳曼统帅
直接指挥这场经典战役的"蓝方统帅"是日耳曼英雄阿尔米纽斯(阿米尼乌斯)也被叫做“阿明”或“赫尔曼”,他是切卢斯克人,在指挥这场历史性的战役时,年仅25 岁。贵族出身的父母在罗马担任人质期间生下了他,其童年和青年期也是在罗马度过的。在敌国的首都,这个年轻的日耳曼人认真地钻研了罗马军队的战术。
后来他回到故乡,按照罗马帝国对待蛮族的惯例,被委任统率切卢斯克族的友军,辅助罗马军队维护日耳曼尼亚行省的治安。公元7年,他随同提比略到今波斯尼亚地区平乱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战,由于表现英勇,被授予罗马公民权。提比略甚至还许诺将来封他为骑士,这已经是 一个蛮族出身的军官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然而,地位和财富都不能动摇阿米尼乌斯对本民族自由事业的热 爱,但他却很小心地不让别人发现这一点。
罗马帝国统帅
当公元7年提比略离开日耳曼尼亚之后,屋大维皇帝委任自己的亲信、他以前死对头安东尼的孙子、时年53岁的普布里乌斯·奎因克提里乌斯·瓦卢斯为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此人曾经在北非和西亚指挥过多次 战役,军事经验十分丰富。此时,日耳曼尼亚的局势看起来已经基本平静了,所以瓦卢斯放松了警惕,没有像几位前任那样恩威并施,而是仗着自己显贵的身份和辉煌的功绩,在当地作威作福,四处摊派苛捐杂税,强抢 民女。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瓦卢斯的部下纷纷效仿他们的统帅,军纪迅速败坏,整个日耳曼尼亚行省民怨 鼎沸。但在罗马强大的兵威之下,这些日耳曼人暂时还敢怒不敢言。在公元8年秋天回到日耳曼尼亚的阿米尼乌 斯看到这种情况,感到机不可失,就开始积极联络其它西日耳曼部落,准备发动罗马人所谓的“叛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