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乔托·迪·邦多纳
外文名称:Giotto di Bondone
国籍:意大利
出生地:意大利韦斯皮亚诺
出生日期:1266年
逝世日期:1336年
职业:艺术家
代表作品:《金门之会》、《犹大之吻》、《圣母登宝座图》、《哀悼基督》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乔托
乔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和先驱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 (Ambrogiotto) 或Angelo (Angiolotto)的缩写。
家庭背景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父亲是贫苦的农民。
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羊,一边用石头或小木棍在地上画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有一天,契马布埃路过此地,见他正蹲在地上画画,发觉他天赋不凡,便让他到佛罗伦萨跟着学画。乔托进步很快,他不仅从古今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纪绘画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缺陷,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他并不喜欢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ltalo-Byzantine﹞,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也将过去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此突破获得宗教界的喜好,使他大受欢迎。
背景材料
乔托可说是圣弗朗西斯教派(St. Francis)的历史画家。圣弗朗西斯教派是1215年由基督教圣徒圣法兰西(Saint Francis of Assisi ,1181年-1226年。又译为圣方济)创立的一个宗派。教义以克苦自卑,同情弱者为主。十三世纪原是中古的黑暗时代告终、人类发现一线曙光的时代,是诞生但丁、培根、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时代。圣法兰西在当时苦修布道,说宗教并非只是一种应该崇奉的主义,而其神圣的传说、壮丽的仪式、圣徒的行述、圣经的记载,都是对于人类心灵最亲昵的情感的表现。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宗教是可怕的,圣法兰西却使宗教成为大众的亲切的安慰者。他颂赞自然,颂赞生物。相传他向鸟兽说教时,称燕子为"我的燕姊",称树木为"我的树兄"。他说圣母是一个慈母,耶稣是一个娇儿,正和世间一切的慈母爱子一样。他要人们认识充满着无边的爱的宗教而皈依信服,奉为精神上的主宰。圣法兰西这般仁慈博爱的教义,在艺术上纯粹是出新的材料。显然,过去的绘画是不够表现这种含着温柔与眼泪的情绪了。乔托的壁画即是适应此种新的情绪而产生的新艺术。
主要作品
乔托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7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所有壁画至今保存完好,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座教堂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宝库之一。在阿累那教堂众多的壁画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最有名的杰作。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控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的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乔托·迪邦多内有哪些作品?乔托·迪邦多内的作品介绍
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 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之一。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主要作品
《逃亡埃及》
《圣经》中说,东方三博士得知人类未来的救世主耶稣诞生,即前往耶路撒冷朝拜,以色列希律王得知后甚为恐惧,立即下令将耶稣诞生地的伯利恒地区所有男婴全部杀死,借以灭掉耶稣根除后患。上帝托梦于耶稣义父约瑟,赶快将圣母玛利亚和刚出生的耶稣带往邻国埃及避难,乔托描绘的正是这一情节。在这幅画中乔托完全抛弃了中世纪的清规戒律,画中人物有着健壮而结实的身体,充满世俗的人情意味。我们所见情景,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抱着孩子骑在驴背上,在丈夫引导下和同路人在乡间山道上行进,这是一幅活生生的世俗画面。画家把神请到了人间,将神变成人。
《哀悼基督》
按贡布里希的讲法,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他用短缩法,明暗造型,衣褶中的阴影,使人物给我们圆雕感、重量感。这幅《哀悼基督》把场面戏剧性地表现出来,人物的目光和动作、斜向的矮墙都把观者的眼光引向基督;圣约翰躬身向前,两臂分开,这样激情的举动打破了以往绘画中的程式化表现;每一个人物的动作和表情都令人信服地传递出一种哀痛之情,即使背对我们的人也是如此;画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感。如果结合中世纪的艺术就能看出乔托这些处理之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犹大之吻》
这是《圣经》中犹大出卖主的故事:希律王决心灭掉神子耶稣,以重金招示,捉拿耶稣。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个叫犹大的,在重金诱惑下出卖了老师。希律王派来的法利赛人说不认识耶稣,犹大献计说:当我走近一个人并与他接吻时,他就是耶稣。因此,犹大的吻是出卖主的暗号,罪恶的吻。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对立的双方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作对称式向着中心主体人物。处于中心的犹大身体被单纯的、明亮醒目的黄色斗篷所包裹着,在周围复杂的人群中显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搂抱耶稣的手势,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纹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头部,人们的目光最后落在耶稣和犹大的对立面孔上,犹大向上作乞求状,而耶稣俯视犹大,冷静、锐利夹着仇恨,像一双利剑欲穿透叛徒的胸膛。《犹大之吻》是乔托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壁画,被称为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它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这个故事我们十分熟悉:为了13块银币,犹大将自己的老师出卖给了犹太教当权者,并为拘捕耶稣的人带路。画面上犹大带领一队人马,直奔耶稣而来,将他团团围住,犹大上前亲吻耶稣,以此作为捉拿耶稣的暗号。而耶稣早已识破了他的诡计,对他怒目而视,犹大则显得十分惶恐。四周人头涌动,杂乱无序,充满了紧张的空气。无论表现什么样的主题,也不管画面中场面有多么嘈杂,乔托都有一种惊人的协调、组织并使画面重心突出的能力。捉拿耶稣的兵士手执火把,挥舞着各式武器,但画面的中心位置却显得平静而庄重。整幅作品用光、用色和构图都显得十分准确、和谐,将“犹大之吻”那一瞬间各种人物的表情、内心世界以及场面的特定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这则圣经故事的描绘,乔托的爱憎跃然其上。
《基督下十字架》
《基督下十字架》是很能体现乔托风格的一幅湿壁画。这是一个极具动感的画面:基督已经死去,仿佛刚刚被人们从十字架上放下来,他四肢松软地躺在圣母的怀里,而圣母则紧紧地搂着他依然温热的身体,似乎要拼命地将他唤醒。这个悲痛欲绝的场面活脱脱一幅阴阳诀别的人间悲剧。乔托善于借助对神话人物与情景的描绘,表现人世间的无尽情怀。他在构图上注重对中心人物的强调,而又使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凑、协调。人物的造型在充分地调动了明暗关系的处理手段之后显得十分丰富,画面空间感更加强烈。
圣方济各的画像乔托还作过几幅圣方济各的画像。圣方济各是与乔托同时代的人,许多人都见到过他,乔托年轻的时候也曾亲眼见过他。所以画圣方济各的肖像就不能像创作神话题材中谁也没见过的圣人那样,任意发挥想象,他必须画得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那就是圣方济各。乔托凭着记忆作画,竟然画得那么逼真传神。这些画是乔托应方济会的修道士们的请求而作的,圣方济各是方济会的奠基人。画作完成之后,教徒们来到教堂不但可以聆听布道,还可以仰望乔托为他们复活的这位传奇式的英雄。据说,当时乔托的画风靡全国,意大利的王公贵族们都以能够获得一幅乔托的绘画而感到荣耀。而乔托却不愿侍奉权贵,他游走各地,传播他的艺术主张,为推动人文主义艺术的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雕塑作品乔托还有大量的雕塑作品传世。《人民生活图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它反映打铁、纺织、制药等生活内容,是一幅连环画式的市井生活画卷。那时,乔托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染,他的作品中自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他极力地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命运,以此揭示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他的艺术风格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意大利画家乔托的艺术特点:真实而不失美感
画家乔托是意大利人,他的绘画风格大多是有生活气息的宗教风格,他不喜欢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画,画家乔托认为宗教人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有血有肉,而且情感丰富的,比如圣母玛利亚。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当时人民的肯定和广大好评,大家都非常支持他。
乔托的画
画家乔托从小不是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长大的,他的父亲只是一个贫苦的农民而已,而乔托本人呢从小便热爱画画,有一次他在野外用树枝在地上作画,被当时非常有名望的画家契马布埃所赏识,便成了他的徒弟。画家乔托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他认为他所创作出来的画并不是冷冰冰的挂在墙壁上而已,他们应该是有生命力有灵魂的,于是他创造出了一幅一幅有生命力的画,这些画陪伴着乔托日日夜夜,他们有同样的思绪和感染力。正是他的这个思想,我们才看到了今天的《哀悼基督》。另一方面画家乔托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觉得上帝是存在的,他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而乔托想做的就是把他心目中的上帝制造出来并让大家看到。这个现象在当时背景下其实是很难被理解的,大家都觉得乔托是异想天开而已。而当这幅画真正出来之后,大家都接受了,并且使非常多的人有了信仰与渴望,所以说画家乔托在当时的影响力也是不小的。
画家乔托的作品放在今天虽然不那么真实可触的,但他非常具备美感,他代表了每个人心目中的神,顺便一提每人心目中的神的姿态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是温柔的,迷人的,可爱的,也可以是庄严肃穆的。而画家乔托的信仰却非常好的被保存了下来。
乔托的作品
乔托的作品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他之前的关于宗教的绘画作品,都是神圣呆板虚无缥缈,简单而直接地向人们展示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从乔托的作品开始,宗教画开始关注人,赋予了神人性化。
乔托的画
而乔托的作品所展现的人性,与乔托的童年生活有关。如果不是他的师傅契马布耶发现他的天赋,他可能就是一个乡间的放羊娃,碌碌无为一生。他的师傅带他走进了宗教画的世界,并且乔托自我修炼成了雕刻家和建筑师。有人甚至话大价钱让他去设计钟楼。
而乔托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犹大之吻》和《逃亡埃及》。
《犹大之吻》描述的内容跟最后的晚餐相似,都是犹大要害耶稣的故事。《犹大之吻》中,犹大与帮手约好以亲吻为爱好,当犹大亲吻上耶稣,他们就动手。画中犹大丑恶的嘴脸和耶稣淡定神圣的面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画中的人物从造型到举止都更加地接近人。而更可贵的是,乔托打破平面构图,开始在画中使用阴影来营造画面的立体感。
《逃亡埃及》是玛利亚生下的耶稣,因为被告知会威胁到耶律王的位置而被追杀,上帝派天使告诉耶稣的义父,一家出逃路过埃及的故事。整幅画面非常突出圣母和圣子,前方还有天使引路。神的故事完全被世俗化,背景也展现出自然风光。
乔托的艺术特点
乔托是一个有天分的画家,我们说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一个个体,他们都有着疯狂而且固执的一面。而乔托的这一面我们从他的画里面就可以知道,乔托的艺术特点是真实和不失美感。真实的东西总是残酷的,而乔托却很好的保留了真实和美感。
乔托的画
他笔下的耶稣是乔托的一个信仰,当然我们谁也没见过上帝。而乔托的艺术特点就是把信仰发挥出来,他觉得耶稣就是那样的,耶稣是一个神,但是他的外在与灵魂都是与我们没有差别的。耶稣有思想,也有血肉。所以我们在崇拜他的同时,他是近的可触碰的。而简约,又是乔托的艺术特点。把真实加上美感,还不失简约,便构成了乔托的绘画世界。乔托从事画画以来便一直是这样的风格,乔托所探索的是内心的指引,而我们也通过这些名画所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乔托。乔托是一个温柔细腻的画家,他的耶稣保留了人性纯真的一面,世人爱上帝。而另外他又是一个非常独立而和谐的个体,他的思想虽然不明就里,但是那些画永远是那么和谐,那么赏心悦目。而也是因为他本人的这种独有的创作的天赋,被人们誉为“欧洲绘画之父”这在当时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一个对乔托思想的肯定。
乔托的艺术特点我们分析完了,那乔托这个人物到底是一个天才还是疯子呢?首先他毋庸置疑是一个天才,但是他在创作的时候是偏激的,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第一守则。
乔托的艺术成就
乔托是一个画家,也是由于他画家的身份在后期成为了欧洲有名的建筑家,这跟他的绘画天赋是分不开的。而乔托的艺术成就远不止这些,在他在世时他创作了下了无数令人神往的壁画,被称作“欧洲绘画之父”。
乔托的画
乔托的艺术成就跟他的师傅契马布埃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个人伯乐识千里马,也许乔托空有一身才能也会走上他父亲的老路,成为一个贫困的农民。而契马布埃看到了乔托的天赋,这两个人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了对方。而乔托的艺术成就是却大大超越了他的师傅契马布埃的,这就是我们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乔托非常有名的一副《犹大之吻》更是流传至今,脱离了僵硬的绘画手笔,乔托的风格温柔而细腻,激发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一面。
他的作品就是有如此大的感染力,通俗点来说就是有人情味。这跟乔托的内心世界是分不开的的,小时候的乔托非常活泼好动常常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他有着记录的习惯把这些都画下来。成年之后他迷上了宗教,他热爱耶稣,他确信自己是个基督徒。所以他记录非常多的上帝,这些都是乔托内心对神的向往。也是有了这些,才有了后来乔托的艺术成就。
乔托本人是不画自画像的,但是后期他成为了一个建筑家,也有了自己的雕像。说实话跟他的画反差挺大的,乔托雕像庄严肃穆,我们很难想象是这样一个严肃的人居然会有那么柔软的一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