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义东汉末年将领

本 名:麴义

别 称:曲义、鞠义

所处时代:东汉

主要成就:界桥之战大破公孙瓒

三国演义中被赵云一枪挑死的麴义到底有多厉害

麴义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登场的,当时袁绍、公孙瓒两军在磐河对峙,袁绍令麴义引八百弓手,步兵一万五千,列于阵中,自引马步军于后接应。公孙瓒遣大将严纲为先锋,鼓噪前来,麴义军乱箭齐发,麴义拍马舞刀,斩严纲于马下,直杀过界桥,击败公孙瓒,斩将夺旗,复引军冲公孙瓒后军,正撞着赵云,战不数合,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当然,真实历史上麴义估计跟赵云的面都没有见到过,至于两人武功高低还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麴义的部队战斗力肯定比赵云所部强很多。麴义的死还是功高震主了,被袁绍给找理解解决了。我们来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说的。

麴义,袁绍麾下大将。他长期生活在凉州,十分熟悉羌族的战斗方式,所以他率领的士兵都异常骁勇精锐。他曾割据西山陆梁,之后袁绍来讨伐,麴义兵败逃跑,后来又投降袁绍。袁绍分兵讨伐扫荡各地,麴义经常作先锋。袁沼驻扎在河内,和张杨联合。张杨和匈奴单于於夫罗吞驻在漳水。於夫罗想反叛,袁绍和张杨不肯。於夫罗就虏走张杨。袁绍就命令麴义去追击他。在邺城南部,麴义大败於夫罗。

袁绍约公孙瓒一同取冀州,但冀州牧韩馥主动把冀州让给袁绍,公孙瓒却来争夺。两军在界桥相遇。瓒军三万余人列成方阵,两翼各有五千骑兵,以当时最恐怖部队之一的白马义从为中坚部队。绍军以麴义的八百兵士为先锋,两翼各有千名强弩手,袁绍自领数万步兵在后面列阵。公孙瓒见麴义兵少,就命骑兵冲击麴义军。麴义命令士兵都伏在盾牌后不动,直到和敌人相距数十步时,才一起出击。顿时烟尘大起,喊声不断,义军一直向前冲突,强驽手不断放箭。歼敌一千余人,还把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斩杀。瓒军大败,步骑争相逃走,不敢回营。

麴义追至界桥,看见公孙瓒后军还在界桥抵御。义军又把它们击败,一直杀进瓒军营中,攻进牙门,营中兵士都四处逃亡。袁绍见大败公孙瓒,就没作准备,被瓒军二千余骑包围。绍军奋起反击,麴义也及时赶到。一番较量后,瓒军散去。

后来,公孙瓒杀了幽州刺史刘虞,刘虞旧部联合乌丸,鲜卑等进攻公孙瓒,袁绍就派麴义和刘虞之子刘和去帮助他们。联军数败瓒军,公孙瓒退守易京。后来麴义因自恃有功而骄傲放纵、并心怀不轨(谁知道呢),袁绍设计召见他并将他斩杀,兼并他的手下一起解决了,有余部逃亡的,也被袁绍分兵扑灭。


三国里麴义名不见经传 但实力却远胜颜良与文丑

麴义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有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关于他的史料毕竟太少,因此本文只好在界桥之战前的形势上大费笔墨。

麴义:足下比颜良、文丑若何?

在汉末三国,大小军阀相互混战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一股势力的壮大常常伴随另一股势力的覆灭。官渡之战前,袁绍就是通过兼并其他势力逐渐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的割据军阀,其中一个最为强劲的对手就是占据幽州的公孙瓒。

袁绍最初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显赫的身世和一帮谋臣猛将的辅佐。

首先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曾叔祖父袁敞、祖父袁汤及生父袁逢、叔父袁隗四代人都担任过汉朝的“三公”之职。古人将提拔自己的人看做老师,科举时代的考生又会拜中举时的主考官为师,东汉没有设立丞相,“三公”的权力仅限于推举、劝谏,而袁氏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大臣,推举的人之多已经达到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地步。“四世三公”的家世让很多士人都依附于袁绍,也让他的仕途走了很多捷径。例如“军无斗粮”的他能够从“带甲百万”的韩馥手中轻而易举的夺取富饶的冀州作为最初的根据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馥认为自己是袁氏的门生,且才能不如袁绍而“主动”让贤。

再者袁绍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智谋之士,这些人很多都是慕名由韩馥那里转投到他的帐下的。

例如沮授在刚刚归顺袁绍后就为他量身定制了图取天下的方针,足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第一步是稳定冀州;第二步是剿灭公孙瓒、据四州之地;第三步“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也是由沮授向袁绍提出的。从后来我们知道,袁绍完成了前两步,但最终因为不肯主动迎接汉献帝而错失良机,后来意图夺回天子与曹操在官渡大战失利后不久病死,未能完成霸业。纵观袁绍一生,最为辉煌的莫过于在第二步时兼并公孙瓒了。


袁绍与公孙瓒的过节主要有两次:

一是在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术派遣孙坚在阳城抵御董卓的军队,作为盟主的袁绍却从中作梗派遣部下周昂攻取孙坚所领的豫州,袁术派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协助孙坚抵抗周昂未能取胜,公孙越却被流箭射中而死,公孙瓒为此迁怒袁绍。袁绍为了赔罪把自己渤海太守的印绶让给了公孙瓒另外一个堂弟公孙范,公孙范到渤海后立马与公孙瓒联合进攻袁绍;

二是袁绍失去渤海后打算夺取冀州,因担心实力不够就听从谋士逢纪的建议邀公孙瓒袭取冀州,可最后在公孙瓒的胁迫下韩馥却选择投降袁绍,整个过程袁绍不费吹灰之力,公孙瓒因此不满。

裴注版《袁绍传》及《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在公孙范的协助下大破青州、徐州一带的黄巾余党,然后屯兵于广宗(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连冀州下辖的郡县官员都望风而降,袁绍担心公孙瓒的实力膨胀对自己不利,就亲自率军征讨公孙瓒,双方在离界桥南二十里的地方开战,这场战斗就被称为“界桥之战”。

首先在兵力上袁绍就远远弱于公孙瓒。在战斗开始时,公孙瓒将三万步兵布成方阵,左右各辅以五千骑兵,又调动了白马义从作为中坚部队,这是当时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公孙瓒在割据幽州后常常与北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并多次大捷,因为他骑的是一匹白马,胡人就相互告诫要避开一位骑白马的将军,公孙瓒知道后就挑选了几千名健将让他们也骑着白马,作为自己的护卫队,因此被称为“白马义从”,而袁绍这边却只有数万步兵。一般而言,骑兵的战斗力要强于步兵,公孙瓒出动的又是王牌部队,况且兵员数量也远远大于袁绍,可见从实力对比上袁绍根本没有赢的希望,然而界桥之战最终还是以袁绍的完胜告终的,这其中多亏了一位在历史上不太出名的猛将——麴义扭转了战局。


(图)麴义(又作曲义、鞠义),生卒年不详,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部下的将领

麴义不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中都着墨不多,因此同高顺一样名不见经传。根据王璨《汉末英雄记》的记载,麴义长期生活在凉州,熟悉羌人的战法,训练出来的士兵都很善战。他原为韩馥部将,后来反叛韩馥,韩馥率军攻打他反被他击败,当时袁绍与韩馥貌合神离就与麴义勾结起来,麴义自此成为袁绍部将。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袁绍并没有畏惧,他命麴义率领八百人为先锋,后面紧接着一千名弓箭手。公孙瓒起先将白马义从分为左右两队,两边的弓箭手相互照应,声势非常浩大,史书对此描写的很夸张,“旌旗铠甲,光照天地”,但当他看到对手的兵力很少后就放弃了原来的阵法,直接率骑军冲杀过去了。麴义看到来势汹汹的公孙瓒也并没有慌张,展现出了大将临危不乱的气概。他命士卒隐藏在盾牌后面不动,等公孙瓒率军杀到时,麴义军同时张开弓箭射击,又扬起灰尘大声喊叫,公孙瓒军大乱,麴义军趁机发挥了步兵短距离厮杀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几乎丧失殆尽,大将严纲也被麴义临阵斩杀。

公孙瓒精锐尽失,其他步骑兵也大多溃散,麴义又追至界桥再次击败公孙瓒,然后直逼公孙瓒的大营,留下守营的士卒也被麴义击散。此时的袁绍看到公孙瓒兵败一时冒进只带了十余名弓箭手和几百个持大戟的护卫迎了上来,却被公孙瓒的二千多名骑兵团团围住,并不间断地向袁绍放箭,袁绍也令弓箭手胡乱放箭,公孙瓒部将不知道被围的是袁绍又刚吃过败仗,就渐渐散去了,后来麴义率军赶来,袁绍之围才被完全解开。

界桥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麴义展现出了一位名将的风采,以单纯的步兵打败了步骑兵混合的方阵,当然这样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绝无仅有的,单单汉末三国就有三例。除此之外,还有魏国名将张辽“威震逍遥津”,以八百勇士击败孙权的十万大军;东吴名将甘宁曾率百人偷袭四十万大军的曹营,后来被《三国演义》加工成“百骑截魏营”的故事。另外西汉时的灌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率领壮士十人夜劫吴营也堪与此媲美,最后十人中只有一人生还,吴王刘濞看十个汉军战斗力就这么强竟然连夜逃跑,吴军不见吴王,自乱阵脚,为汉所败,楚王刘戊自杀。

然而相比张辽、甘宁的享有盛名,麴义却显得默默无名,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他只一个回合就丧命于赵云之手,此后本应属于麴义的功劳也被作者归到袁绍另外两位大将——颜良、文丑名下。在演义的描写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后与人交战总要先问一句“足下比颜良、文丑如何”,而同样在袁绍帐下,论勇麴义毫不逊色,论谋则远胜颜良、文丑。史书记载后来麴义因居功自傲被袁绍处死,而其中原由现在也无法得知,一代“名将”就此黯淡在历史长河之中。

被三国演义埋没的名将麴义:曾率军击败公孙瓒

三国演义中被赵云一枪挑死的麴义到底有多厉害

他在三国演义里被赵云一枪挑死,现实中却以8百人打败3万当时最恐怖的部队

提到袁绍手下的大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文丑、颜良,很少会有人提起麴义,就算有人提起他,也只是很轻蔑的认为那不过是演义里被赵云一枪挑死的三流将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麴义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登场的,当时袁绍、公孙瓒两军在磐河对峙,袁绍令麴义引八百弓手,步兵一万五千,列于阵中,自引马步军于后接应。公孙瓒遣大将严纲为先锋,鼓噪前来,麴义军乱箭齐发,麴义拍马舞刀,斩严纲于马下,直杀过界桥,击败公孙瓒,斩将夺旗,复引军冲公孙瓒后军,正撞着赵云,战不数合,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当然,真实历史上麴义估计跟赵云的面都没有见到过,至于两人武功高低还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麴义的部队战斗力肯定比赵云所部强很多。麴义的死还是功高震主了,被袁绍给找理解解决了。我们来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说的。

麴义,袁绍麾下大将。他长期生活在凉州,十分熟悉羌族的战斗方式,所以他率领的士兵都异常骁勇精锐。

他曾割据西山陆梁,之后袁绍来讨伐,麴义兵败逃跑,后来又投降袁绍。袁绍分兵讨伐扫荡各地,麴义经常作先锋。

袁沼驻扎在河内,和张杨联合。张杨和匈奴单于於夫罗吞驻在漳水。於夫罗想反叛,袁绍和张杨不肯。於夫罗就虏走张杨。袁绍就命令麴义去追击他。在邺城南部,麴义大败於夫罗。

袁绍约公孙瓒一同取冀州,但冀州牧韩馥主动把冀州让给袁绍,公孙瓒却来争夺。两军在界桥相遇。瓒军三万余人列成方阵,两翼各有五千骑兵,以当时最恐怖部队之一的白马义从为中坚部队。绍军以麴义的八百兵士为先锋,两翼各有千名强弩手,袁绍自领数万步兵在后面列阵。公孙瓒见麴义兵少,就命骑兵冲击麴义军。麴义命令士兵都伏在盾牌后不动,直到和敌人相距数十步时,才一起出击。顿时烟尘大起,喊声不断,义军一直向前冲突,强驽手不断放箭。歼敌一千余人,还把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斩杀。瓒军大败,步骑争相逃走,不敢回营。

麴义追至界桥,看见公孙瓒后军还在界桥抵御。义军又把它们击败,一直杀进瓒军营中,攻进牙门,营中兵士都四处逃亡。袁绍见大败公孙瓒,就没作准备,被瓒军二千余骑包围。绍军奋起反击,麴义也及时赶到。一番较量后,瓒军散去。

后来,公孙瓒杀了幽州刺史刘虞,刘虞旧部联合乌丸,鲜卑等进攻公孙瓒,袁绍就派麴义和刘虞之子刘和去帮助他们。联军数败瓒军,公孙瓒退守易京。

后来麴义因自恃有功而骄傲放纵、并心怀不轨(谁知道呢),袁绍设计召见他并将他斩杀,兼并他的手下一起解决了,有余部逃亡的,也被袁绍分兵扑灭。

麴义的界桥之战:三国第一场步兵克骑兵之仗

  在《三国演义》第七回中,袁绍和公孙瓒在磐河发生大战。这场战役中有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一度大败公孙瓒,却被赵云挺枪跃马,战不数合,一枪刺于马下,从此就结束了打酱油的一生。此人就是麴义。

  其实,麴义此人是三国初期,河北最有名的悍将,他的名声远在颜良、文丑之上,更不要说赵云了。

  关于古代战争,普通读者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很容易造成一个误会,就是以为古代战争都是双方大将交战,一旦哪方获胜,就挥师进军,敌人也落荒而逃了。其实打仗讲究的是战术谋略,是统兵的艺术,看看古代那些名将,比如说孙武、乐毅,哪一位是自身武力超强的?曹操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拿起剑来,能对付几个敌人?看《左传》中记载战争,大都着力于战前的纵横捭阖,而对于具体的作战情况描述很少,是很有道理的。名将用的是头脑,而不是个人的武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军的智慧是决定一只军队战斗力水平高低的关键。

  而麴义正是这么一位精通战术,善于统兵的一位大将。

  

  麴义的战术的精髓,在磐河大战中发挥的非常出色,在历史上,在演义中都有精彩的描绘。

  当时公孙瓒率领三万人组成中间方阵,步步推进,左右各以五千骑兵作为羽翼,公孙瓒最精锐的部队白马义从作为中坚。而麴义呢?率领八百刀斧手在前,强弩兵一千人在后,成扇形分散开来,静静地等待公孙瓒大军的到来。以一千八对四万,这几乎就是一场完全没有悬念的战斗。公孙瓒看到麴义只有这么一丁点人马,哪里放在眼里,于是下令所有骑兵纵马向前,想凭借骑兵对步兵的冲击优势,一波就压垮麴义。

  看着万马奔腾而至,麴义下令全军低伏,躲在盾牌之下,公孙瓒的骑兵个个精通骑射,白马义从更是横行幽燕。二百步、一百步,五十步,骑兵渐渐逼近。到到前军三十步(45米)左右,麴义一声令下,一千强弩兵全部起身,抬弩射击。弩相比弓而言,对士兵力量的要求更低却有着更强打击力度。而麴义扇形的阵形,也让这千人弩兵能够集中力量射杀最先到达的部队。一时之间,战场上弥漫着战马的哀鸣,骑兵死伤无数,少数的骑兵顶着弩箭冲到麴义阵前,却被刀斧手砍断马脚,砍掉头颅。

  公孙瓒虽然久经阵仗,白马义从也足称精锐,可是从来没有遇上这样的阵形,这样的战术,整个队伍完全不成阵形,纷纷溃退。麴义下令追击,一千八百人边追边喊,数万军队被打的鬼哭狼嚎,连前敌主将严纲都被麴义部队杀死。公孙瓒只能率领部队退回自己的大营,,半路上留下一部分人在界桥上拦截麴义部队,麴义部队还是以强弩远程射击消灭主力,打击对方信心,然后刀斧手上前,斩杀残余部队的战术,再一次大败了公孙瓒部队。公孙瓒一路溃败,一直退到自己的大本营,想倚仗营寨坚守。麴义不停的进攻,连大营前的牙旗都给砍翻,公孙瓒部众纷纷逃窜。

  整个的战斗,以麴义一千八百人大胜结束。

  这是三国战争史上,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以弓箭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从开始的等待,盾牌后的躲藏,到敌人逼近的猛攻,敌人退后的猛追,再次交战的猛打,三猛战术的运用,可以说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那麴义为何能有如此独特的战术呢?在以步兵见长的中国古代,麴义却精通弓箭兵战术。

  原来,麴义本就是凉州金城人,出身于一个民风强悍,与胡人羌人接壤的地方。麴义从小就喜欢射箭骑马,而且和一些羌人头领多有来往,非常了解羌人作战的风格。而三猛战术的精髓,或许就是从羌人处学来。毕竟少数民族对于骑兵,对于弓箭的了解历史悠久,远胜于中原王朝。而麴义自创性的运用羌人战术,增加刀斧手作为辅佐。刀斧手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盾可以护卫,躲避远程射击,刀可以近身杀砍,斩杀残余部队。

  麴义凭借这一战术,多次大败公孙瓒,被人称为“公孙瓒克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