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子栾
别名:子头曼、宋景公
国籍:宋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商丘
逝世日期:公元前469年
职业:宋国国君
主要成就:灭掉曹国
侄孙:宋后昭公
父亲:宋元公
葬地:虞城连中馆
宋国第二十八任国君:宋景公的生平
宋景公(?-前469年),子姓,宋氏,宋元公之子,是宋国第二十八任国君。其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作栾,而《史记·宋世家》作头曼,《汉书·古今人表》作兜栾。青铜器宋公栾簠,《殷周金文集成》对此器的编号为4589。其铭文有:"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作其妹勾吴夫人季子媵簠。"可见宋景公自称其名为栾。
朱学渊根据《史记·宋世家》记载的宋景公名头曼与匈奴头曼单于的名号相同,而认为他们有相同的语源。
宋景公十五年(前502年),曹伯阳背晋,干预宋政,宋景公伐之,执曹伯阳及公孙强以归而杀之。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荧惑守心,景公忧心大祸,问于太史兼司星官子韦,子韦说:可移于宰相或苍生。景公念及天下苍生,皆不同意,此时荧惑退避三舍。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为太子,在位48年而卒。
宋景公,子姓,宋氏,名栾(《史记》误作头曼),是宋元公之子。宋元公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十一月十三日,宋元公去世 ,栾继任宋国国君之位,是为宋景公。
宋景公元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正月,宋景公安葬父亲宋元公。
宋景公二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秋天,宋景公派大夫乐祁(一作乐祁犁)与晋、卫、曹、邾、滕五国在扈地会见 ,此次会见是为受命前往成周戍守,同时商量护送遭到季孙氏驱逐在外的鲁国国君鲁昭公。宋国、卫国都认为送回鲁昭公对自己国家有利,坚决地请求。由于晋国大夫范献子接受季孙氏的贿赂,于是护送鲁昭公回国之事作罢。
宋景公七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十一月,宋景公派仲几与晋、齐、卫、郑、曹等国在狄泉会见,重温过去的盟约,并且增筑成周的城墙。
宋景公八年(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在实施增筑成周城墙的工程中,由于仲几不接受工程任务,晋国将其抓住送到东周都城洛邑。
宋景公十一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三月,宋景公与晋、蔡、卫、陈、郑、齐等国国君在召陵会合,策划进攻楚国。
宋景公十三年(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八月,大夫乐祁对宋景公说:"诸侯中间惟有我们事奉晋国,现在不派使者去晋国,晋国恐怕要怨恨我们。"乐祁把话告诉他的宰臣陈寅,陈寅说宋景公一定会让他去的。过了段时间,宋景公对乐祁说:"唯有寡人对您的话感到高兴,您一定得去!"陈寅说:"您立完继承人再动身,我们家也不会灭亡,希望国君也认为我们是明知困难才去的。"乐祁就让溷拜见宋景公才动身。晋国大夫赵简子迎接乐祁,和他在绵上喝酒,乐祁奉献六十面杨木盾牌给赵简子。范献子向晋国国君晋定公进言,认为乐祁出使晋国,没有正式报告使命而私自饮酒,是不尊重晋定公,于是将乐祁逮捕 并杀害。
宋景公十六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春天,宋景公派乐大心到晋国结盟,并且迎接乐祁的灵柩。乐大心推辞,假装有病,于是就派向巢去到晋国结盟,并且迎接乐祁的灵柩。子明要乐大心出国迎接,说:"我还穿着丧服,而您却敲钟作乐,这是为什么?"乐大心说:"这是因为丧事不在这里。"不久以后告诉别人说:"自己穿着丧服却生了孩子,我为什么不敲钟?"子明听到后发怒,对宋景公说:"乐大心将要不利于宋国。他不肯去晋国,是要准备发动叛乱。不是这样,为什么没病装病?"宋景公于是就驱逐乐大心。 同年,鲁国的阳虎前来投奔宋国,不久便离开宋国。
宋景公十七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宋景公的弟弟公子地宠信蘧富猎,把家产分成十一份,曾给蘧富猎五份。公子地有四匹白马,宋景公宠信向魋,向魋想要这四匹马。宋景公把马牵来,在马尾、马鬣上涂上红颜色给向魋。公子地生气,派手下人打了向魋一顿并且夺回马匹。向魋害怕,准备逃走,宋景公关上门对向魋哭泣,眼睛都哭肿了。宋景公的同母兄弟公子辰对公子地说:"您把家产分给蘧富猎,而惟独看不起向魋,这也是不公平的。您平日对国君有礼,至多不过出国,国君必挽留您。"公子地逃亡陈国,宋景公没有挽留他。公子辰为他请求,宋景公不听。公子辰说:"这是我欺骗了我哥哥。我领着国内的人们出国,国君和谁处在一起?"同年冬天,宋景公同母弟公子辰和公子仲佗、公子石彄逃亡到陈国。
宋景公十八年(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春天,公子辰和公子仲佗、公子石彄、公子地进入萧地而叛变。同年秋天,乐大心跟着叛变,大大地成为宋国的祸患。这些祸患都是由于宋景公宠信向魋造成的结果。
宋景公二十一年(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宋景公与齐景公在洮地会见。
宋景公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郑国将领罕达在老丘打败宋军。
宋景公二十六年(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宋军擒获小邾国国君。
宋景公二十七年(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齐国攻打宋国。
宋景公二十八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98年),宋国将领向巢率军攻打曹国。
宋景公二十九年(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98年)春天,宋景公因郑国背叛晋国,于是派将领皇瑗率军侵犯郑国。 同年秋天,宋军包围曹国,郑国的桓子思说:"宋国如果据有曹国,这是郑国的忧患,不能不救。"同年冬天,郑国将领驷弘率军救援曹国 ,侵犯宋国。
宋景公三十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亲自率军进攻曹国,宋军准备撤兵回国时,宋国将领褚师子肥走在最后。曹国人辱骂褚师子肥,褚师子肥就停留不走,全军等待褚师子肥。宋景公听说此事后大怒,命令回兵继续进攻曹国。由于曹国背叛晋国,所以晋国不来救援,于是宋军攻灭曹国 ,擒获曹国国君曹伯阳和司城公孙强而回 ,并杀死他们二人。
宋景公三十一年(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郑国武子剩的宠臣许瑕求取封邑,没有地方可以封给他。许瑕请求取之于外国,武子剩答应,所以包围宋国的雍丘。宋国将领皇瑗包围郑军,每天挖沟修筑堡垒,连成一线。郑国军士都号啕大哭,武子剩前去救援,大败而归。同年二月十四日,宋军在雍丘全歼郑军,让有才能的人留下性命,带着郏张和郑罗而回。 同年夏天,宋景公发兵攻打郑国。
宋景公三十二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宋军再度攻打郑国。
宋景公六十四年(公元前453年),宋景公去世,宋国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为君,是为宋后昭公。
宋景公在位时有哪些举措?遵守周礼,恢复旧制
宋元公时期的华氏和向氏叛乱,彻底破坏了宋国传统中的所谓仁义,以臣子之身,与君主交换人质,还杀害了诸公子。应该说在这个时候的宋国公族子弟,就已经非常凋零,朝臣之心,已经没有偏向宋国君主。当年华向之乱时,两大家族率领吴国大军杀到宋国都城,为宋元公抵御的朝臣中,有个叫乐大心的人,这个人继华氏向氏而后,成为了宋国朝堂中的权臣。那么,他是否会忠于其后的宋景公呢?
宋景公是宋元公的儿子,当年华氏与宋元公交换人质的时候,宋景公也就是当时的公子栾就被送到了华氏,而且后来华氏发动叛乱,逃离宋国的时候,公子栾还险些被杀掉,幸好华氏有一念之仁,将公子栾放回了都城里。宋元公或许是觉得自己将公子栾送到叛乱分子家中当人质很是对不起他,后来才坚定的将其立为太子。这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在宋国大乱之际,能够以身犯险,这个公子栾功不可没。要知道,当时的华氏和向氏,在宋国就是绝对的恐怖分子,七个公子都被杀害了,公子栾最终能够安然无恙,绝不仅仅是华氏的一念之仁。公子栾这个人还是有些本事的。
公子栾后来能够成为宋景公,本身上看跟其父亲相比还是较为积极的,继位不久就派遣大夫乐祁与中原诸侯会盟,主动参与到戍守周天子都城的任务中,这就是为国人树立政治导向,要遵守周礼,要恢复旧制。宋国历代君主对周天子的态度都不是太好的,很多君主甚至就连周天子的朝贡大会也不愿意参加。宋景公愿意主动参与到周天子的事务中,就说明宋国在这个时期的定位,至少在宋景公的政治规划里,就已经逐渐融入到中原人的思维中,与中原的诸侯列国们相差无几了。可惜的是,这个时候处于礼崩乐坏,周天子尚且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办法达到宋景公的任何期许。
鲁国内乱尚未停息,鲁国国君鲁昭公流亡在外,在这次会盟中的另外一个议题,就是帮助鲁昭公杀回鲁国。当时的格局是晋、卫、曹、邾、滕五国在扈地开会,本来已经决定要送鲁昭公回国,晋国的权臣,也是会盟的主席,即范献子由于接受了鲁国叛乱者季孙氏的贿赂,以至于鲁昭公归国的议题被完全否决,其他小诸侯国也就没有办法。大家开会总要议成个事情,就把戍守天子都城的事情做了个长远规划,到后来宋景公七年的时候,宋国又与诸侯们开会,帮助周天子筑牢城墙。当然这个事情对宋国并不利好,宋景公派出的大臣仲几在修筑城墙的时候,跟晋国人起了冲突,被晋国人抓走了。
此时的宋国虽然还是在晋国与楚国之间无法抉择,但是终究已经融入中原体系,对于楚国这个南方蛮夷自然是抵触的,尤其是在父亲宋元公时代的华氏向氏之乱中,叛臣们的最终归宿地正是楚国,即便到宋景公时期,这些叛臣依然在楚国快乐的生活着,其中多半就有当年拘禁宋景公的那些贵族们。因此在宋景公的心中,是不喜欢楚国的,在继位十多年后,宋景公就与诸侯会盟,密谋策划进攻楚国。不过似乎这场会开得并不顺利,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宋景公如何进攻楚国的事情,也就是说这场会盟极有可能就是大家开开会,喝喝酒,吹吹牛,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宋景公派乐祁到晋国去送礼,目的可能也是要争取晋国的支持,或者是进攻楚国,或者是联盟诸侯,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这个乐祁比较倒霉,在晋国与赵简子喝了几壶酒,结果就以不尊重晋定公的理由杀掉了。如此看来,作为使臣居然轻易就被杀掉,晋国对宋国也明显没有任何尊重之意,宋国的出使就显得很是尴尬。但是宋景公对此并不在意,后来又派乐氏家族的乐大心到晋国结盟,这个乐大心在宋元公时代平定叛乱有功,到宋景公时代,已经是宋国举足轻重的臣子,他对当时的格局认识非常清晰,晋国既然那么轻易的杀掉了乐氏家族的使臣,自己要是跑到晋国去,多半也没有什么好果子,于是就直接拒绝了宋景公。
而到宋景公十八年的时候,宋国的公子们,包括公子辰、公子仲佗、公子石彄、公子地等,就与心中怨愤的乐大心联合发动叛乱,占据数座城池,成为宋国内部的重大祸患。如此可见,即便宋景公希望依靠恢复周礼的举措,在宋国是彻底失败了,宋国君臣之间最后的那层关系也是破裂了。
宋景公的趣闻轶事,三句善言消掉一场天灾
宋景公时,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宋世家》)
宋景公(?~前469年):春秋时代诸侯,姓子,本名头曼,宋国第二十七任君主,宋元公之子。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为太子,在位48年而卒。
荧惑守心:“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故得名。“守”指一星侵犯另一星的正常位置。“心”是指天蝎座中的红色一等亮星,天蝎座是黄道星座,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中属于二十八宿之中的心宿。火星留守在天蝎座的罕见的天象,为不祥之兆。
春秋时期宋景公的时候,火星侵占心宿星的位置。根据当时的星相,心宿星是宋国的天区,这意味着凶事要降临宋国。宋景公为此非常忧虑。朝中负责占星相的官员子韦说:“我可以将这个祸患转移到宰相身上。”景公说:“宰相是是我的股肱重臣啊,怎么能够把灾祸移到他身上呢?”子韦说:“那可以把这个灾祸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说:“国君要依靠子民啊,怎可让百姓承受灾难呢?”子韦又说:“可以转移到当年的谷物收成上。”景公回答说:“年成歉收会闹饥荒,人民困苦不堪,我去做谁的国君啊?”子韦感叹说:“上苍神明虽高高在上,却能够听到人间最细微的声音,现在君主您讲了体现君主仁德的三句话,必然会感动上天,火星应该会移动了。”再观测天象,火星果然移动了三度。宋国这一年没有遭受灾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