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宋理学先驱

中文名称:石介

别名:石守道,石公操

民族:汉族

出生地:兖州奉符(山东泰安)

出生日期:1005年(景德二年)

逝世日期:1045年7月22日(庆历五年)

职业:思想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应天府书院

信仰:儒家道学

主要成就:宋初三先生,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提举应天府书院,主持太学

代表作品:《根本》《庆历圣德颂》《中国论》《怪说》

世称:徂徕先生

学派:泰山学派

祖籍:山东乐陵

作品集:《徂徕先生全集》

性别:男

朝代:北宋

北宋初学者,思想家:石介的生平事迹简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

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二十多岁时,他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开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遗迹,后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进南都学舍,跟随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诵读诗书。天圣八年(1030),二十六岁的石介中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

石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生。故里在今泰安市徂徕镇桥沟村。其地,负泰山、挟徂徕,汶水注其后,经其西,负山面水,环境优美。石氏家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石介时,家族日益繁茂,至其父辈已十六院。据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石介"世为农家",父亲石丙,"专三家《春秋》之学",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御前擢第,仕至太子中舍"。石介少时所受的教育已不可考,但精通三家《春秋》学的父亲对其以后的治学方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小官僚的家庭背景对其成长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由于石氏是个合族聚居的封建大家庭。他为照顾家业,"乃泣别庭闱,远来田园,学老圃老农之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七)培养了石介自立和体恤他人的优良品质。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石介二十三岁,在应天府读书求学于范仲淹。当时,晏殊知应天府,重视兴学育人,且适逢范仲淹因母丧居于家,晏殊延请为应天府书院掌学。石介于此时来到应天府,从范仲淹学,受其教育和影响颇深,这为他此后能够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得中进士,成为北宋初年重要的思想家奠定了良好的学识基础。并因为有这一段从学范仲淹的经历,石介在心里把范氏当成自己的道德和学问之师与益友、同道。由于范仲淹的声誉,四方青年都纷纷慕名而来,一时出了许多人才。所以到了庆历新政时,他们都成了范仲淹改革的积极支持者。

青年时代的石介笃志好学,清苦自甘。"寓学于南都,其固穷学,世无比者"。 王渎听说他贫穷,便把会客时的美餐送给石介,石介说:"早食膏粱,暮厌粗粝,这是人之常情。你赠送的美餐,我不敢受",宁可贫食粗粝,以继苦学。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石介游历河朔。满怀激烈心情作《过魏东郊》诗一首,对柳开极度追慕之情溢于言表。至誉为"事业过皋夔,才能堪相辅"。石介对柳开的赞美,不仅限于古文的道统方面,推戴他"著作慕仲淹(王通),文章肩韩愈";而且颂扬其武略:"帐下立孙吴,尊前坐伊吕。笑谈韬钤间,出入经纶务。"这反映了青年时代的石介,不惟具有齐鲁之邦的古文传统,而且不乏北国少年的尚武精神。"匈奴恨未灭,幽州恨未复"更是出于青年石介对于国家、民族命运极度关注和历史责任的自觉。

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二十六岁,"进士及第"授将仕郎、郓州观察推官。景佑元年(1034年)郓州秩满,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通过士建中介绍,石介与孙复一见如故,景佑二年(1035年)冬,石介为其筑室泰山之麓,创建泰山书院(泰山书院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作是宋明理学的活水源头)。此后两人成为亦师亦友同道人。是年冬,杜衍推荐,石介辟为御史台主簿,旋以上书"以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为借口,罢而不召。实际原因是新帐老账一起算。石介性格耿直,敢言直谏,"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仁宗皇帝赵祯少年登基,不免好色,而又自尊心极强。石介指责皇帝"废郭皇后,宠幸尚美人""渐有失德""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石介被罢,当此原因。

宝元元年(1038年)石介南京秩满,以父年老(石父丙已七十岁),代父远官,遂任嘉州军事判官,是夏入蜀,一路上写了大量的即景咏怀诗歌。到任才一月,因母亡,即归家奔丧。"垢面跣足","躬耕徂徕山下"。石介身在徂徕,心忧西北边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忧虑心情。"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偶作》)提醒朝廷:"吾尝观天下,西北险固形。四夷皆臣顾,二鄙独不庭… …孽芽已滋长,蛇豕极膻腥。渐闻颇骄搴,牧马附郊垌。"民族危机,忧心满怀。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石丙亡故。居父母丧期间,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建"徂徕书院"开馆授徒,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服除。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国子监直讲。于是太学大兴,生徒由原来二三十人骤增至数千人,"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徂徕先生墓志铭》欧阳修)。古文运动在国家最高讲席蓬勃开展起来。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皆任高官要职。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日夜谋虑,思致太平,范仲淹提出"明黜徙、抑挠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赋《庆历圣德颂》,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颂刚脱稿,孙复就对石介说:"子祸始于此矣!"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二十日,石介因韩琦荐之"直集贤院"。夏竦为解切齿之恨,便从石介开刀,进一步打击革新派,他命家中女奴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放,变法遂告失败。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旋即于庆历五年(1045年)七月病卒于家,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甘休,欲置革新派于死地。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这一招确实狠毒至极,宋仁宗便派官员去发棺验尸,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和庆历七年(1047)六月两次下令核查存亡实况,有长者之风的知兖州杜衍、提点京东刑狱吕居简和见义舍身青年才俊龚鼎臣具保,幸免发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事件。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1046)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此诗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后人称誉:"英辨超然,能破万古毁誉"。

石介去世不久,乡人为他和孙复建"鲁两先生祠"以示敬仰之情。

徂徕先生石介:君子固穷,穷且益坚

春日的徂徕山峰峦叠翠,钟灵毓秀。山丘西南麓有竹溪汩汩西流,潺潺依旧。

近一千年前,徂徕先生石介躬耕于此,他结庐授徒,崇儒兴学,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徂徕文教为之兴盛。

石介汲汲救世,却因刚介激越的性情而寂寞孤苦,不仅遭政敌构陷英年早逝,更险受斫棺验尸之祸。理学兴起后,他刚介的品格及对儒学的弘扬,愈发受到理学家的推崇和赞誉。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以此概括石介一生际遇,也是恰当公允的。

君子固穷,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清贫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砥砺心性,也会消磨意志。清贫究竟会带来什么?这往往由清贫之人精神意志的强弱来决定。

石介的早年生活,便时常和清贫为伍,这也和他日后“刚介激越”性格的养成息息相关。

石介生于徂徕山麓的乡间大户人家,石氏数代耕读相传,“世为农家,皆以农名,豪于乡里”。至其父石丙时,宗族人丁已滋繁到16院50余口,家族田产越来越难堪重负。在风调雨顺的康阜之年,石家耕锄树桑,尚且仅可免于冻馁。如遇水旱虫灾,宗族衣食都成了难题,石丙往往要举外债来度荒。更兼族内众口难调,矛盾复杂,家族上下笼罩着老朽衰败的沉沉暮气。

生活于其间的石介,不可能彻底摆脱家族特有环境的熏染。多年后,他在与友人的书信里,仍多次提及那段“哭穷叫贫”的艰苦岁月:他被迫泣别庭闱,远来田园,学老圃老农事。后来在书院求学时,石介依旧保持着清苦作风,以道德自励,靠精神力量来维系求学热忱。同窗皆称誉其“固穷苦学,世无比者”。

据宋人记载,石介求学时,每日仅靠粗糙食物维持。书舍内一名古道热肠的府官王咨,借着会客的机会赠给石介丰盛的餐食。可石介却谢而不受,原貌奉还,对王咨致意说:“喜爱香甜松脆美味,这是人的常情,我也是非常钟爱的。但人往往是早晨享受了盛馔,傍晚就讨厌再进食粗粝。所以仅因一餐的美食而不能甘于穷苦,那明天将何以满足口腹之欲呢?所以我实在不敢接受您的馈赠。”一番不同流俗的独到见解,让王咨对这位落魄书生暗生敬意,另眼相待。

随着学识的日精月进,石介刚介耿直的性格更为张扬。他曾对人表露自己好发议论的心迹:“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悟。”石介相信,自己虽不处其位,但若只言片语能兴利除弊,即使己身获罪也决不言悔。

这是“虽在畎亩,心怀天下忧”的士大夫精神,更是石介的可贵可爱之处,却也是他以后遭谗罹祸的缘由所在。

应天受教,河朔游历,

弘道自在吾心

23岁的青年石介,听说“偶像”范仲淹正掌教应天府书院,便负箧而往。

应天知府晏殊,正在整顿府学,广选贤能,兴儒育才。青年士子“偶像”范仲淹,此时正因母丧去官,寓居南京(即应天府),晏殊闻其贤名,便召寘府学。

范仲淹受任后,勤劳恭谨,凡事皆以兴学为要。他常夜宿于学舍,以便训诫学子。至夜课时分,他明察暗访,若有提前入寝之人,则当面责以道义。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石介便是闻名而来者之一。

求教范氏,浅者止闻其学识,深者更沐其道德。石介素来敬重范氏的道德文章,执弟子礼虚心真诚求教,学问也大有长进。后来范氏出任参知政事,力推“庆历新政”,石介不惜触怒权贵,也要倾力为其鼓呼。

在求学的间隙,石介远游河朔魏地,缅怀宋初倡导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开。

柳开在宋初是个褒贬不一充满争议的人物。他以弘道复古自居,却张扬狂傲,尝言“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大言不惭名噪一时。相传他任性气盛,曾在科考之际,突发奇想用独轮车装载所写千卷文章招摇过市,意图用车载斗量的才学征服考官。结果当年状元郎,却是仅从袖中取出一篇文章的张景。因此留下了“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的笑谈。

对于这样的“怪诞奇人”,石介却怀着虔诚的朝圣之心来祭拜。石介在诗文中,甚至把柳开拔高到超越两汉史学大家司马迁、班固,比肩隋唐儒学宗师王通、韩愈的地位。这样的吹捧渗透着石介的良苦用心,不仅是自己对柳开复古思想的认同,也是对未来自己的豪迈期许。

河朔游历后的第二年(公元1030年),石介参加礼部省试和崇政殿仁宗殿试。他和田况、欧阳修、蔡襄和马永伯等人同举进士及第,石介得授郓州观察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

锋芒初露,兴学重教,

仕途屡栽跟头

郓州任上,石介结识了声气相投的学者士建中。两人都提倡古文复兴,反对华靡文风,所以互相支援引荐。石介入京任职后,便多次举荐士建中。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石介的郓州观察推官任满,被调往南京任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但也于此时,石介狂傲狷介的气质开始逐渐显露。当时仁宗废郭皇后宠幸尚美人,引起朝臣的议论。石介“芝麻绿豆”的小小推官,竟也搀和进来。他不顾忌可能的政治风险,毅然上书指斥人君失德:

“……正月以来,闻既废郭后,宠幸尚美人,宫廷传言,道路流布,或说圣人好近女色,渐有失德。自七、八月来,所闻又甚,或言倡优曰戏上前,妇人朋淫宫内,饮乐无时节,钟鼓连尽夜……”

“好近女色,渐有失德”、“朋淫宫内,饮乐无时节,钟鼓连尽夜”,丝毫不留情面的切直之语,好似凛寒的锐利霜刀,戳中了帝王的禁脔。仁宗在舆论压力下,被迫处置了尚美人,但内心极为不悦。

同年,屡试不第却满腹经纶的孙复自汴京来访。石介与他一见如故,勉励其“筑室泰山徂徕间”,聚徒讲学,复兴儒道。

第二年,孙复再次探望石介。此时石介仕途不顺,久居下僚,萌发了退隐山林的念头,他再邀孙复执教泰山麓,孙复允诺开馆授徒。时经五代乱世,师道不兴,学者耻于拜师,从师之风淡薄。为显示自己尊师重道的诚心,进士身份的石介竟带着一干人郑重其事地拜秀才身份的孙复为师,一时传为奇谈趣论。

孙复、石介在泰山招徒授业,讲习儒术,推荐学生为官,同时结交社会名流地方名士,扩大书院的名望影响。

石介虽和孙复讲学弘道于泰山,但仕进之心未曾泯灭。但他有些“不冷静”的刚介举动,往往给仕途带来不可测的危机。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御史中丞杜衍闻石介刚介,便举荐他担任御史台主簿。可正在考察期的石介,却因为仁宗下诏录用五代国君后人,上了一篇措辞激烈的《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之后》,极力反对朝廷“统战”政策。宋仁宗阅览奏折后,当即愤怒撤销了石介的任职考察。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同上书的东平人梁适,也认为后梁朱温实为唐贼臣,若录用其后恐于世道人心不利。仁宗却特意要求朝臣记录梁适姓名,升任他为审刑院详议官。

相似意见截然相反的处理意见,引得欧阳修大为不满。他修书给御史中丞杜衍,责备他不能起用正直刚明的贤士:“介一贱士,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举动也。主簿于台中非言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用言事见罢,真可谓正直刚明,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也。今斥介而它举,亦必择贤而举。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

欧阳修认为,士不平则鸣,只要是正直之人,便不可能对朝政得失保持缄默。石介因论政见罢,诚为失当。御史台主簿除非录用愚暗懦默之人,否则终难逃罢用之运。欧阳修反讽杜衍,其实乃为石介求情。但杜衍受到仁宗压力,终究不敢再用石介。

石介闻讯后,在诗中借房屋取材质疑帝王用人术:“大匠构厦屋,取直弃曲木。如何择官人,弃直独取曲?”

欧阳修见石介屡因言辞吃亏,力劝他改改脾气,莫要“自许太高,诋时太过……好异以取高”。石介也态度诚恳地承认喜欢发狂妄之语,易被当作沽名钓誉之人。他向欧阳修保证,自己将遵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俗理,收敛狂躁激愤的锋芒。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最难更改的,也是性格。石介很快就将好友劝勉和自己的保证忘之九霄云外,最终因为性格付出沉痛的代价。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石介南京任官秩满,按律分得蜀中嘉州任职。他一路跋山涉水,历时半年才到达嘉州任所。可视事方一月,故乡嫡母病逝的噩耗传来。他只得再度启程,返回徂徕丁忧守孝。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三月,石介父石丙又卒,石介母丧未满,即守父丧,直到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六月才得以复出。

赋闲徂徕期间,石介因守丧无法参与朝政,便以布衣身份组建书院,教授生徒,议论朝政。他师事孙复,又以《易》教乡人,被乡里尊称为徂徕先生。

彼时,泰山之地成为师道尊严最为兴盛的地区。《渑水燕谈录》载:是时,孙明复(孙复)先生居泰山之阳,道纯德备,深于《春秋》,守道(石介)率张泂北面而师之,访问讲解,日夕不怠。明复行,则从,升降拜起,则执杖履以侍。

石、张本是鲁地德高望重者,二人尊师重道,当时学者始知有师弟子之礼。

欧阳修就感叹说:“师道废久矣,自明道、景祐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

但孙、石两人志不在单纯为师,而是要用学问来“干政入世”,“货于帝王家”。

石介在等待着服丧禁锢的解除。

入值太学,力辟百家,

开启议政先河

庆历二年六月,石介守丧期满,立即被朝廷召为国子监直讲。此次入京,门人杜默作《六字歌》送行,其中“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句,颇合石介此时心境。

同年十一月,孙复在石介的推荐下也担任国子监直讲。二人在太学力辟百家,弘扬儒学,如鱼得水,极受学子的欢迎。当时人言:“孙殿丞复说《春秋》,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庆历中,石介在太学,四方诸生来学者数千人”。

汉唐经师说经,看重经典的疏解句读,于义理处不甚留意,所以说课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孙、石治经则抛开传注疏解,独发新意,将道德文章与现实政治结合阐发,于说经中贯穿对政治的看法。尤其石介性情直率,对朝政或誉或哂皆毫无隐讳,“闻朝廷美政则歌诵之,否则刺讥之”,极受学子欢迎。

国子监经孙、石的革新后,气象更新,成为议论朝政的风气中心,“太学之兴,自先生(石介)始”。

石介说经论政的做法,势头刚劲,引发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张方平就认为石介“课诸生、试所业,因其所好尚,而遂成风,以怪诞诋讪为高,以流荡猥烦为赡,逾越规矩,或误后学”,要求朝廷用行政手段来干预。

担任国子监直讲一年后,杜衍推荐石介担任太子中允,兼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是朝会时有资格见到皇帝和参加宴坐的“升朝官”中最低一级。

在该年三月,仁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人事变动:吕夷简罢相,以杜衍代夏竦为枢密使,章得象、晏殊、贾昌朝、范仲淹、富弼及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为谏官;并颁布了范仲淹、富弼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

不久,新任的四位谏官联名举荐石介担任新政谏官,让其参与到庆历新政的“官僚圈”里来。但这次看似万无一失的保举,却意外遭到了范仲淹的反对。范氏认为:“石介刚正,天下所闻,然性亦好为奇异,若使为谏官,必以难行之事,责人君以必行。少怫其意,则引裾折槛,叩头流血,无所不为矣。主上虽富有春秋,然无失德,朝廷政事亦自修举,安用如此谏官也。”仁宗也认为石介过于刚直,不懂变通,此人“若为谏官,恐其碎首玉阶”。

石介曾为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费尽心机。他“不畜马,借马而乘,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预政事”。人多指目视之,但石介依旧我行我素。他“闻夏英公(竦)作相,夜走台谏官之家,一夕所乘马为之毙,所以弹章交上”。石介的幕后运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局的变动。

范仲淹反对石介担任谏官,并非出于私心,石介也并未挂怀。当他听说范氏将任参知政事后,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遂作了一篇“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的《庆历圣德颂》,为变法制造舆论。

这篇《庆历圣德颂》,为石介赢得身后大名,也带来巨大政治风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

莽上圣颂,开罪权贵,

身后毁誉纷至

石介肯定了仁宗皇帝黜愚进贤,赞誉此举顺天应人,“天地人神,昆虫草木,无不欢喜”。

在《庆历圣德颂》中,石介无所顾忌地“褒贬大臣,分别邪正”,对正直的贤臣他不吝赞美之辞,对淫邪的奸臣则大加鞭挞。《庆历圣德颂》志在颂扬贤明,指斥奸邪,所以用语犀利,“手锄奸枿”、“扫除妖魃”、“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昆虫螪蠋,妖怪藏灭”。虽未指名道姓,却已令失势之人咬牙切齿,例如被免职的枢密使夏竦便“衔(怨恨)介甚”。

《庆历圣德颂》,好似一把锐利匕首,令失势者心惊胆寒,却也将变法者推往众矢之的位置。据说范仲淹、韩琦自陕西回京途中闻此颂很不满意。范仲淹甚至说大事“为此鬼怪辈坏了也”,韩琦稍微平和地说:“天下事不可如此,如此必不成。”孙复也对石介说:“子祸始于此矣。”

石介积极参与政事,游说奔走大臣之门,屡遭守旧官僚的议论指责。后来的情势果如孙复所言,“群谤喧兴,渐不可遏”,小人“相与出力必挤之死”。石介再难于京城立足,便求通判淮州一职避祸。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石介受命通判淮州,回徂徕山等待上任。然未及履任,即于次年秋七月病卒家中,年仅41岁。同年,孙复亦被贬庆州。

石介虽死,但《庆历圣德颂》却广为流布,权奸的帽子让夏竦如鲠在喉。石介故去不久,徐州狂人孔直温谋反,朝廷在抄家时,发现了石介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夏竦遂借此大做文章,散布谣言,向仁宗进谏石介未死,而是北走契丹借兵,以富弼为内应图谋颠覆社稷。

庆历五年十一月,仁宗下诏将石介的妻儿发配江淮,罢免富弼京西路安抚使职,并发书兖州,严令详查此事。是时杜衍任职兖州,与泰宁节度掌书记龚鼎臣等府僚数百人,联名奏保石介已死才暂时平息此事。

不久夏竦又重归枢密,再次奏称石介潜赴登莱纠集匪徒数万人作乱,要求开棺验尸以证真伪。庆历七年(公元1047)六月,朝廷派使臣拟发石介棺椁以验夏竦所告虚实。当时的京东转运使吕居简对使者言:“若发棺空,而介果北走,则虽孥戮不足以为酷。万一介尸在,未尝叛去,即是朝廷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耶?”

在吕居简的斡旋下,石介的亲属、门人等以及凶肆、棺敛舁柩之人,合数百状结罪具作保石介已死,才免除了他的斫棺之祸。使者回京持状入奏,仁宗下旨将石介妻儿送归家乡。

石介的身后遭遇,令挚友欧阳修深感悲怆。他作《读徂徕集》《重读徂徕集》悼怀石介,并在石介下葬时作《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极赞石介的道德文章。

石介卒后一百多年,南宋孝宗时赵介任嘉州军事推官,始为石介立祠。后世如朱熹等理学家,都对石介给予很高评价。

石介墓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所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墓林在“文革”中被平毁。

2016年1月,“石介墓暨祖茔故址”碑揭幕仪式在徂徕山西北麓、汶河东岸石介墓旧址举行,在故址重新为石介修碑以示纪念。

徂徕镇文化学者徐钦峰表示:“石介的故事,在徂徕山一带广为流传。其幼年好学,崇儒弘道的品质,至今都有着借鉴意义。”

被称为祖徕先生:石介的一生

石介,字守道,北宋初期教育家、学者、文学家,充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因他曾在家乡的祖徕山下从事著述讲学,故人们称他为祖徕先生。

石介的父亲石丙曾做过太常博士。他自幼勤奋好学。长大后外出游学,在应天府学学习期间,生活非常艰苦,吃不上菜,有时连口粮也不宽裕,但他仍安之若素,是当时府学中最用功的学生。府官王读见他生活太苦,就派人送给他一顿酒饭。但几天过去了,饭菜也已变质,他仍未动一口。范仲淹当时就在府学任教,他对石介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极为赞赏。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考中了进士,初任邪州(今山东哪城)推官,后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的推官。不久被贬镇南掌书记,后又代替他的父亲到嘉州(今四川东山)任军事判官。其父母病死后,辞官回家,在家乡的祖徕山下耕田种地,兴办私学,专门讲授《易经》,成为当时山东的著名学者。

庆历三年([043年),石介又被朝廷调到京师,委任国子监直讲的官职。他讲学不拘泥于先儒传注,多有新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任国子监直讲时,“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由此益盛”,以致都容纳不下。后来经宰相杜衍推荐,石介升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石介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讲学和著述,但传于今世的著作仅有《祖徕集》。

石介性情刚直,乐善嫉恶。对宋王朝政府中的一些弊病,官僚的擅权、腐败等,勇于揭露批评。宋仁宗庆历年间出现了政治危机。在朝官员中,围绕着政治改革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石介认为有章得象、晏殊、范仲淹、杜衍等贤臣执政,宋王朝一定会兴盛起来。他于是作《庆历圣德诗》,歌颂仁宗皇帝和当时的名臣。而对吕夷简、夏辣等人则斥之为“邪草”、“大奸。”庆历四年(1044年),政局发生了逆转.宋仁宗在政治改革面前退缩,重新启用守旧派官员。石介首当其冲遭到了守旧派夏棘等人的打击迫害.石介见形势不利,只好向皇帝仁宗提出外任申请。这年10月,他被任命为淮州(今哪城)通判。不久,杜衍、范仲淹等人,也相继离开朝廷到地方为官,政治改革宣告夭折。

对此,石介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从此他一病不起,还没有等到上任便病逝了,时年只有41岁。石介虽然病逝,但对他的迫害并未停止。这时,徐州发生了孔直温反宋事件,从孔直温家里搜到一封石介给他的信。夏辣就乘机诬陷石介,说石介根本就没有死,而是逃往契丹去了,如果不信可以开棺验尸。同时,还将石介的弟子关押起来,后经杜衍等数百人以身家联名具保石介已死,方才使死后的石介免受剖棺之灾。石介一生在学术思想上抨击佛老,倡导古文,在政治上支持改革.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家乡祖徕山下开办私学和在国子监担任直讲。此外,在他做地方宫时,也从事过讲学活动,是当时与胡缓、孙复齐名的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