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包胥
别称:申包胥、勃苏、王孙包胥、棼冒勃苏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楚国人
出生地今:湖北省监利县
主要成就:向秦国借兵救楚好友伍子胥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的生平事迹简介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监利县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楚平王在早年,曾是有作为的君王,"息民五年",政局日趋稳定,国势亦渐恢复,即可向外图谋进取时,却因贪恋女色,骨肉相残,滥杀忠臣,重用佞臣,从而把楚国引向歧途。
费无极作为太子建之少傅因不受太子建重用,便阴谋谗害太子建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先劝说楚平王为太子建迎娶秦国公主,待到秦国公主来到楚国,又挑诱楚平王将公主据为己有。太子建因此也被发配到成父守边。费无极又谗言说太子建有怨言,要谋反,并责怪陷害太子建之太傅伍奢,并且企图将伍奢及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即伍子胥)一并杀害。伍尚入宫而与伍奢同死,伍子胥却出奔并立志为父兄报仇。
《左传·定公四年》载:"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通"覆"字)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没有责备伍子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自己的"义"(孝),还为伍子胥加油鼓劲,谓之以"勉之!"既是申包胥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认同(春秋时期国君几乎就等于诸侯国,很难将诸侯国与国君区分开来,而且"君臣之义"较为淡泊,君臣反目相拭的情形很常见,这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也是对伍子胥能力的认同,更是对伍子胥的勉励。但是申包胥没有因为与伍子胥的友情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表明申包胥将对国家的忠诚视作"大义",勇于肩负报效祖国的使命。申包胥选择先对伍子胥"勉之"(而不是"助纣为虐",为国家除掉后患)再"我必能兴之",这充分体现了申包胥内心的矛盾与坦然,对朋友、对国家都是执着的热情。
可见,申包胥公私分明,不因为国家做了无道之事而去做出卖朋友、为虎作伥的不义之事,也不因为朋友的复仇行为合情合理而忘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伍子胥辗转奔波,最终来到了吴国,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并献"扰楚疲楚"之计,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
而这个时候,楚国令尹子常为政,虽然诛杀了费无极,但是"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国语·楚语下》),对外又欺凌小国,使楚国陷于孤立被动。
昭王十年(西元前506年)因子常的贪婪而羞辱唐、蔡两国国君,吴国趁机联合两国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孙武等为将,连战连胜,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
吴军进入郢都后,大肆抢掠。《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谷梁传·定公四年》载"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谓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可见,吴军进入郢都后为非作歹,给楚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伍子胥在郢都,也为了泄愤对已故楚平王"鞭尸"(对此史载不一,或言鞭尸、或言鞭墓)。
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虽然"亡于山中",但是还是派人劝诫伍子胥。《史记·伍子胥列传》载:"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申包胥对伍子胥的劝诫,一方面表示了对伍子胥报仇行为的理解,但是对于伍子胥"鞭尸"的过激行为表示惋惜(这样的行为只能泄愤,引起楚国人民的不满),同时希望伍子胥能够有所收敛,但是伍子胥却仍然一意孤行。
申包胥对伍子胥劝诫不成,只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兴楚"的誓言。《战国策·楚策一·威王问于莫敖子华》载:"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嬴粮潜行……"
申包胥究竟应该到那里去请求援助呢?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而晋国与楚国长期争霸,吴国也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与晋国的关系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在这样的情况下,申包胥没有失却冷静,表明申包胥具有较高的政治眼光。
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跖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
申包胥的忠诚与坚毅终于打动了并惊醒了秦哀公,秦哀公亲赋《无衣》, 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 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
成功的搬来秦国的援军后,申包胥身先士卒与吴军交战。《左传·定公五年》载"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概于沂。"
这时越国也从吴国的后方袭击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阖闾)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吴军连续遭遇失败,引发了内讧,"阖闾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史记·吴太伯世家》)
而更为重要的是,吴军的侵略行为与暴行,激起了了楚国上下的同仇敌忾。《谷梁传·定公四年》云:"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也载:"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
在如此形势下,吴军不得不退出楚国,楚国成功复兴。
应该说,楚国复兴的根本原因是楚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子西等集结溃散军民舍身再战,左司马戍宁死不屈,以及楚昭王逃亡途中,军民保护代死的场面,无一不闪烁着楚国军民恋乡爱国尊君的思想光辉。
不过,申包胥请来秦国援军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楚国的国力,吴国是难以吞并的,但是楚国若单凭自己之力,也难以那么快将吴军赶出国境,而申包胥请来秦国援军,身先士卒初战告捷,进而迫使吴国内乱,楚国得以迅速将吴军赶出国境,成功复兴。楚国复兴之后,很快就从失败的创伤中走出来,楚昭王二十年灭顿、灭胡,楚惠王十年灭陈、四十二年灭蔡、四十四年灭杞、"东侵,广地至泗上",(《史记·楚世家》)依然保持了第一流强国的地位,进入战国后也是"战国七雄"中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申包胥在伍子胥出奔的时候表示"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在楚国真的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申包胥又以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这一誓言。
楚国历经艰难,终于成功复兴,申包胥也践行了"兴楚"的誓言,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但是申包胥却不认为自己的作为有什么了不起,辞曰:"吾为君也,非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且吾尤子旗,其又为诸?"(《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一方面表明,自己的作为都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吾尤子旗"(子旗帮助楚平王登上王位,被任为令尹,次年,与人勾结,贪求无厌,被楚平王杀死。),通过表明自己痛恨子旗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
据说楚昭王想以命令的方式让申包胥节士,但是申包胥"遂逃赏。"(《左传·定公五年》)楚昭王使人求之不得,乃旌表其闾曰"忠臣之门"。
对于申包胥的逃赏,《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吴师楚昭王返国》予以加工解释:"(申包胥谓其妻曰)吾始为朋友之义,不泄子胥之谋,使子胥破楚,吾之罪也;以罪而冒功,吾实耻之!"其实是以当时的观念去理解申包胥的作为,没有把握好申包胥的形象。在申包胥那个时代,复仇之风是很盛行的,而且是很受赞扬的,但是忠义观念却有所欠缺,才会有那么多人才为他国效力,并且因为国君而仇怨自己所出生的诸侯国的事情也常见,申包胥之前楚国也有过析公、雍子、申公巫臣、苗贲皇等因个人恩怨对楚国复仇的故事。申包胥"不泄子胥之谋"在那时看来是值得称赞的"义举",不能说申包胥是为"小义"而误"大义",因为这个协助楚平王扑杀伍子胥的"大义"之举是建立在国君暴虐、国家做无道之事的基础之上。
申包胥虽然"逃赏",但是没有忘记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在"逃赏"近三十年之后(《左传》载申包胥"逃赏"的时间是鲁定公五年即西元前505年,而《吴越春秋》所载申包胥出使越国的时间是勾践二十一年即西元前476年。)出使越国,坚定勾践伐吴决心并教句践以"智、仁、勇"三策。
申包胥先是以激将法,分析吴国正盛,试探越王句践伐吴的决心,再问句践何以战,最后点出"智、仁、勇"三策,可见,申包胥是一位眼光深远、善于剖析利害的战略家。
申包胥对勾践的教诲,对于勾践灭吴有较大的帮助,《国语·吴语》随后载句践言"吾问于王孙包胥,既命孤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申包胥实现了楚国对吴国的报仇。
揭秘:伍子胥与申包胥之间的恩怨纠葛
春秋战国之时,战乱不断,中国历史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时代。诸侯国割据势力由此展开,各诸侯国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文化上,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这个时期就是群雄逐鹿的时代,战乱经久不息。在这个时代当中,一朝兴起,相对的就会有一朝灭亡。春秋末年,晋国和楚国在长期的争霸当中,两国的势力相互不断削弱。然而吴国和越国则趁此机会势力大增。况且,伍子胥为吴国的思想家,政治家,而孙武又是吴国的军事家,这两个人共同效力于吴国,一个善于政治交际,出谋划策,另一个也善于练兵带军,再加上吴王的励精图治吴国的势力早已大增,在加之以前他带兵讨伐楚国的那一次战争,在那时就奠定了吴国的争霸的基础。
因此公元前506年,吴王在相国伍子胥的策划下,与蔡国,唐国联合起兵攻打楚国。伍子胥原本为楚国臣子,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但是因为当时的楚平王昏庸无能,听信他人的谗言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因此,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立誓要将楚国灭掉。吴国的军队擅长于水战,于是便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之上对峙。然而,楚国将帅之间又因彼此不和,没有能够团结一心,结果连战三次全部失利,楚军立即撤兵,吴军则乘胜追击立即追了上去。又经过了六次战斗,吴军皆取得战争大捷。最终攻破了楚国国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
申包胥原本为伍子胥的好友,但是两人却效忠于不同的国家,当年,伍子胥的一家都被楚平王的徒了门后,便发誓要灭掉楚国。然而申包胥则对伍子胥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够灭掉楚国,那么我必定能够再将楚国兴起。也可能正因如此,原本为好友的两人不欢而散。两人都很有远见卓识的才能,也都很忠诚于自己的君王,但是却令人唏嘘的是本应是一对好友,但是阴差阳错的因为一些意外而侍奉了不同的君王,结果只能分道扬镳,背道而驰。
楚昭王的母亲原本是秦国的公主,楚国的都城沦陷以后,于是申包胥便来到秦国寻求秦国的救助。他对秦君分析如果吴国沦陷的害处,申包胥说到吴国是一个贪婪的国家,肆意虐杀楚国的人民,导致楚王失守江山社稷,现如今却流亡在外。如果楚国亡了,楚地将变为吴国的领土与秦国相邻,然而这样就会在秦国的边境上是一个隐患。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秦楚两家人的关系不一般,要不怎么说是楚国的土地流失就等于是秦国的土地流失,要不怎么说楚国愿意追随秦国呢?。秦君听后觉得说的有理,但是仍旧犹豫不决。
但是因为申包胥救国心切,见秦君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于是便靠在秦国朝廷上的墙角处号啕大哭起来。一连哭了七天七夜都没有停止,滴水未进。最终秦君被他的忠诚之心所感动,于是便派兵前去救助楚国。而此时吴国国内空虚,士兵大多在外征战,于是便起兵攻打吴国,最终吴国败下阵来,不得已回到了国都。而他也才与机会回到自己的国家,说通俗点就是他用自己的诚心和眼泪换回的国家,重新复建楚国。但是,申包胥也应征了当初自己说的那句话,如果楚国灭亡,他一定会再次复兴,他有这个信心和能力,同时看得出申包胥不仅有才,而且还对自己的君王忠心耿耿,对自己的国家更是忠诚不二。
申包胥哭秦庭:他用泪水挽救了一个国家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多数男人是不轻易流眼泪的,但遇到真正的伤心事,也会有受不了的时候,那只好大哭一场,反正这也不是罪,只不过多数人为了自己的面子,会躲到角落里不让人看见。也有的男人特别爱哭,逢人就哭,甚至哭来了个天下,对,说的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但真实的刘备是不是爱哭,我们不得而知,但春秋时期有一场大哭却被记录在历史里。这场哭延续了七天七夜,还伴随着主人不吃不喝的自残,但没有这场大哭,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恐怕就就此灭亡,以后也不会有它的什么事了。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在中国南方的两大国家吴楚发生了大规模的战斗。挑起战争的一方是吴国,主将是伍子胥。伍子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了,他本来就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子太傅,位置很高的官。但是因为受到了佞臣费无忌的陷害,伍奢被楚平王关了起来,还声称“只要伍奢的儿子们过来认罪,我就可以饶了伍奢不死。”面对这样的骗局,伍奢的大儿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和自己的父亲一起死,而小儿子伍子胥冒死逃出了楚国,还留下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传说。
面对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恨的咬牙切齿,他到了吴国担任阖闾的重臣,而他想的,就是亲自杀了楚平王,为父亲报仇。阖闾接受了伍子胥的辅佐,励精图治,很快就强大了起来,最终向楚国开战。这场战争中,除了伍子胥担任将领,另一位将军也是名满天下——孙武,对,就是那个大军事家。有这样的牛人带兵,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家当然所向无敌,很快就把楚国打的落花流水,楚的国都都被攻破了。此时作恶的楚平王已经去世了,楚昭王也逃到国外避难去了,而心在报仇的伍子胥亲自把楚平王的墓给掘了,拿着鞭子,愤怒地抽在楚平王的尸体上,“一”,“二”,“三”地数着,最后足足抽了三百下才停下来,算是报了大仇了,楚平王若泉下有知,应该庆幸自己死的早,若是他还活着,不知道有什么酷刑等着他呢。
而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要站出来去挽救衰亡的楚国,这个人就是申包胥。他还是伍子胥的好朋友。早在伍子胥父兄被杀而在逃亡路上的时候,伍子胥就愤怒地跟他说过:“我要亲自颠覆楚国!”父兄之仇自然无法化解,申包胥只能这样说:“努力吧!您能亲自颠覆楚国,我也一定能让它走向复兴。”在跟随楚昭王出国避难的时候,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向秦国请求援军。于是申包胥马不停蹄地就向秦国进发,终于见到了秦哀公。他跪在地上,向秦哀公求情:“吴国现在如同野猪、长蛇一样恶毒,到处侵蚀中原王国的土地,而我们已经受到了攻击,国家已经守不住了,国君也流亡在外。吴国贪心不止,很快就会继续攻击秦国,为了您的利益,请您现在出兵,帮楚国恢复土地,这样我们就会世世代代侍奉秦国,感谢您的恩德。”
秦国当然不愿意白白帮楚国出兵,秦哀公不答应这个请求,选择了婉言谢绝。他派人对申包胥说:“我知道了你的请求,会认真考虑的,请你先去客馆休息吧,等我们的答复。”
国家将亡,局势瞬息万变,辛辛苦苦赶到秦国的申包胥怎么可能只想听到这个答复?他急了,说到:“我们的国家将要灭亡,国君也在荒野草林之中,没有安身之地,身为臣子,我怎么敢去客馆休息呢?”想到国家的苦难,申包胥再也忍不住了,站起来对着宫廷的墙壁放声大哭,声音凄惨无比,宫中所有人都听到了,为此而摇头皱眉,一方面是可怜他,另一方面,谁听到别人哭还能高兴的起来?
申包胥这一哭,就再也停不下来了,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就这样,申包胥没心思吃饭喝水,就一直哭了七天七夜。按说这样哭下去,正常人早就没命了,也不知道申包胥是怎么坚持下去的。一时间秦国王庭鸦雀无声,就只能听见他的哀嚎,最后连哀嚎都没有了,只有他在独自抽噎,估计是累的趴在地上,动也动不了了。
也不知道是被申包胥感动了,还是被申包胥近乎死缠烂打的哀求弄烦了,秦哀公最终改变了主意——毕竟楚国灭亡,吴国坐大对秦国不一定就是个好结果。秦哀公给他了一个答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申包胥听到这句诗,马上坐了起来,向秦哀公表示感谢。就这样,秦国军队出动了,打败了吴国,帮楚国实现了复国。
而哭了七天七夜的申包胥,面对楚昭王的封赏,坚决地推辞掉了,他向楚王请求告老还乡。楚昭王本来就担心申包胥功高震主,于是象征性地挽留了几次,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申包胥也因此得以终老乡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